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临床诊治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四肢脊柱骨折合并脏器损伤临床分析目的:通过分析四肢骨骼合并脏器损伤的临床案例探寻其诊治方法和治疗方案。
方法:分析四肢脊柱骨折合并脏器损伤病例共30 例,四肢骨折患者23 例,脊柱骨折患者6 例,脏器损伤患者5例,共35 处骨折,合并13 处脏器损伤。
休克2例。
采用外科手术和输血、输液等进行治疗。
结果基本康复24 例(80.0%),残疾6 例(20.0%);救治成功28 例(93.3%),死亡2 例(6.6%)。
结果:对脏器损伤患者采取治疗措施并防止脏器衰竭,对四肢脊柱骨折患者依据骨折程度分别采取外固定或者内固定技术,对于四肢骨骼合并脏器损伤的患者应当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
标签:四肢脊柱骨折;脏器损伤;诊断与治疗(2012)04-0072-01 导致四肢脊柱骨折合并脏器损伤原因有很多,其中很大部分是因为交通碰撞和由高处跌落引起的。
由于受到强大外力的冲击,导致身体的骨骼脊柱合并脏器损伤。
这种伤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
目前这种伤病的治疗方案仍是创伤外科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某县城中医院骨科门诊2005-2010年收治的30例的四肢脊柱骨折合并脏器损伤患者。
其中男22名,女8名。
年龄在22-47岁之间,平均年龄35.6岁。
致伤的原因如下:跌摔致伤8例,交通事故致伤18例,挤压致伤6例。
其中四肢骨骼骨折23例,包括11例上肢骨折患者和12例下肢骨折患者,脊柱骨折患者3例。
脏器损伤患者12例。
其中胸部脏器损伤患者5例,腹部脏器损伤患者7例,共计20处脏器损伤。
休克患者2例。
1.2治疗方法:30例患者中进行胸部手术的患者5例,进行开颅手术的患者2例。
剖腹探查的患者共计24例,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患者6例,期间进行清刨手术共计40次。
进行骨牵引的患者8例,各种石膏固定的手术共计26例次。
输血14例次。
脊柱骨折的患者根据骨折部位不同分别采用了前路减压髂骨植骨、胸腰椎椎管减压及RF钉内固定的方法治疗。
肘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外科治疗【摘要】目的:对肘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治疗方法进行探究,并对治疗后的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对医院于2010年7月 -2013 年 7 月收治的35 例肘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每例患者的治疗方法、效果并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治疗结束后对 35 例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30 例患者治疗有效,5 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 ;有 3 例患者因血管损伤严重而进行截肢。
结论:对于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进行治疗,应以及时的血管损伤诊断和骨折修复为主,以降低截肢率,改善治疗的预期,提高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肘关节周围骨折;血管损伤;外科治疗在骨科临床工作中,肘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较为常见。
在进行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受伤种类、身体素质、年龄、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多种因素,以实现有效的治疗。
患有肘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患者的神经或软组织常会发生损伤[1],可能因治疗失误而使患者承受更大的伤害,而且一些患者伴发休克,严重者会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研究对我院于 2010年7月 -2013 年 7 月收治的 35 例肘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于 2010 年7月 -2013 年7月收治的35 例肘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包括20 例男性患者,15 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处在 21~5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 31.2 岁;骨折的发生情况包括: 16例肱骨损伤,9 例桡骨损伤,10 例尺骨损伤),受伤原因为:交通因素(13例)、机械因素(9例)、利器因素(5例)、坠落因素(5例)、物体坍塌因素(3 例);血管损伤情况包括:完全断裂(20 例)、不完全断裂(13 例)、血管受压迫(2 例)。
主管护师-护理学专业知识-外科护理学-第四十五章骨与关节损伤病人的护理[单选题]1.关于断肢保存说法错误的是A.现场紧急做无菌处理B.严禁浸泡C.保持在4℃左右D.避免离断肢体直接与冰块(江南博哥)接触E.多指离断要分别包好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断肢保存:对离断的肢体现场不做无菌处理,严禁冲洗、浸泡、涂药,尽快用无菌或清洁敷料包裹离断的肢体,并立即干燥冷藏保存。
掌握“专业知识-断肢再植临床表现、治疗要点”知识点[单选题]2.骨折治疗的基本原则是A.复位后固定,给予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B.手法复位,外固定,给予活血化瘀药物C.切开复位,内固定,给予抗生素D.复位后固定,并开始功能锻炼E.复位后固定,待解除固定后开始功能锻炼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重要阶段,是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固定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
掌握“专业知识-骨折治疗要点”知识点[单选题]3.胫腓骨中1/3骨折患者,复位后,用长腿石膏管型固定,4个月骨折愈合拆除石膏后,发现膝关节功能发生障碍,其原因是A.肌肉萎缩B.关节僵硬C.关节强直D.骨折复位不理想E.骨折畸形愈合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关节僵硬:患肢长期固定,关节周围组织浆液纤维性渗出和纤维蛋白沉积,发生纤维性粘连及关节囊和周围肌肉挛缩所致。
掌握“专业知识-骨折并发症”知识点[单选题]4.骨折的专有体征是A.疼痛B.瘀斑C.功能障碍D.肿胀E.反常活动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骨折专有体征畸形、假关节活动(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掌握“专业知识-骨折临床表现、诊断”知识点[单选题]5.托马斯试验检查是为了检查髋关节的A.屈曲功能B.外展功能C.内收功能D.外旋功能E.内旋功能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托马斯征(Thomas征),又称为髋屈曲畸形试验,检查方法是病人仰卧硬桌上,检查者将病人健侧髋膝屈曲,使膝部尽量贴近前胸,患侧下肢不能伸直为阳性,此试验是检查髋关节有无屈曲畸形。
四肢血管损伤诊断四肢血管损伤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都较常见,常与四肢骨折和神经损伤同时发生,多为动、静脉同时损伤,四肢血管损伤常易导致致命的大出血和肢体缺血坏疽或功能障碍。
过去,四肢血管损伤常采用结扎止血法以挽救生命,截肢率极高。
近30年来,随着血管修复技术的发展,其治疗已变为以修复为主;并因休克和多发伤诊疗技术的提高,使四肢血管损伤的死亡率和截肢率明显下降。
四肢的血管分布见图12-1~12-4。
第一节四肢血管损伤的病理类型四肢血管损伤有不同类型,大多数为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较少见。
(一)血管断裂1.完全断裂四肢主要血管完全性断裂,多有大出血,可合并休克或肢体缺血坏死。
往往因血管裂口收缩促使血栓形成,从而可减少出血或使出血自行停止。
2.部分断裂可有纵形、横形或斜形的部分断裂,动脉收缩使裂口扩大,不能自行闭合,常发生大出血,因此有时比完全断裂出血更多。
部分可形成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
(二)血管痉挛血管因拉伤或受骨折端、异物(如弹头、弹片等)的压迫、寒冷刺激或手术骚扰均可引起痉挛。
此时,血管呈细条索状,血流受阻,多发生于动脉。
长时间血管痉挛常导致血栓形成,血管中断,可造成肢体远端缺血甚至肢体坏死。
(三)血管壁损伤可引起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还可因血管壁变薄弱而发生假性动脉瘤,动脉内血栓脱落成栓子,堵塞末梢血管。
(四)血管受压因骨折、脱位、血肿、异物、夹板、包扎或止血等引起。
动脉严重受压可使血流完全中断,血管壁也因此受损伤,引起血栓形成致肢体远端坏死。
第二节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主要根据受伤史和临床检查,应做到诊断及时准确,防止漏诊,力争早期处理。
(一)临床表现均有较明显的外伤史。
如在骨折、脱位、挫伤、火器伤或切割伤时,均应考虑是否合并血管损伤。
肢体主要血管断裂或破裂均有较大量出血。
开放性动脉出血呈鲜红色,多为喷射性或搏动性出血;如位置深,可见大量鲜血涌出。
闭合性的主要动脉损伤,损伤部位肢体因内出血而显著肿胀,时间稍长者有广泛皮下瘀血,有时形成张力性或搏动性大血肿。
四肢损伤问题与思考如果疑似四肢骨折的患者,病情如何判断?急救措施有哪些?一、定义四肢损伤是指包括上肢和下肢的软组织损伤、韧带损伤、关节脱位、骨折及其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等。
骨折是指骨组织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发生中断。
在骨折时一般会伴有周围软组织、骨膜、韧带、肌腱、血管、神经及关节的损伤;关节损伤包括关节脱位和周围韧带损伤。
在日常生活、生产、交通运输中,四肢的创伤较多见,在战时占伤员总数的70%左右。
如救护不当,不但增加伤员痛苦,并可导致伤残率增高或致生命危险,给家庭、社会造成极大负担。
因此,对此类患者应给予及时、迅速、准确、全面的处理,以维护患者的生命,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二、分类1.根据骨折损伤的程度开放性骨折是指骨折附近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闭合性骨折是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断不与外界相通。
2.根据骨折损伤的程度不完全性骨折是指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只有部分中断。
完全性骨折是指骨的连续性或完整性完全中断。
此类骨折常表现为稳定性差,易造成脱位、重叠旋转、成角或嵌插畸形等。
3.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分为稳定性骨折是指骨干的线性或嵌插骨折。
不稳定性骨折是指骨的斜行、螺旋及粉碎性骨折。
4.根据骨折伤后时间新鲜骨折:伤后3周以内的骨折为新鲜骨折;陈旧性骨折:伤后3周以上的骨折为陈旧性骨折。
三、病因四肢损伤的病因包括直接外力和间接外力。
直接外力是指外力直接作用于骨骼,使受力部位发生骨折。
间接外力是指外力间接作用与骨骼而导致骨折。
它又可分为垂直外力、传导外力、扭转外力、积累性外力和肌牵拉力等。
常见的病因:交通事故伤、重物砸伤、高处坠落伤、机械损伤等直接或间接暴力综合作用而造成的严重创伤。
四、症状与体征1、软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可能会有因疼痛引起的活动障碍。
2、韧带损伤常与骨折或关节脱位同时发生,症状和体征不突出。
若为单纯的韧带损伤,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
3、关节脱位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畸形、活动障碍,触诊在正常关节部位变软或空虚,而在附近可触及不正常的骨性隆起,正常关节骨性标志的关系发生改变。
下肢开放骨折合并严重血管损伤78 例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总结下肢骨折合并主要动脉损伤的处理经验和教训。
方法对收治的78 例下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损伤的处理方法、结果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 15 例一期截肢,4 例感染坏死,3 例无功能行二期截肢,15 例死亡。
结论早期诊断及处理是关键。
截肢要根据具体情况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关键词】开放性骨折;血管损伤;治疗A Review of 78 Cases Opening Fracture with Serious Blood Vessel Injury in lower extremity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and teach of the lower limb frac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main blood vessels injury. Methods Rotrospective studies were made on 78 cases with the limb fractures associating with the main arterial injury as to reveal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outcome. Results There were 15 cases of first stage amputation; 4 cases of second stage amputation for infection and necrosis, 3 cases for 1imb disfunction: 15 cases death. Conclusion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the key to save the patients′ life and limbs,the amputation should base on individual circumstan and should be done under strictly surgery refers drafts.Key words: open crura fracture; blood vessels injury;treatment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动静脉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创伤,治疗难度大,如处理不当极易造成肢体缺血坏死、感染,甚至死亡。
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治疗的临床探析【摘要】目的对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对医院于2009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39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各患者的治疗方法、效果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39患者中有33例患者治疗有效,6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4.6%;4例患者骨折不愈合,1例患者因股动脉损伤进行下肢截肢,1例患者术后供血情况无改善于术后3天截肢。
结论对于发生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患者,应在尽早检查血管损伤情况后及时进行诊治,避免骨折部位组织坏死而必须进行截肢,并以钢板、髓内钉、外支架对骨折部位加以固定治疗。
【关键词】四肢骨折;血管损伤;临床在临床骨科诊治中,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
在具体的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的受伤情况、身体素质等进行具体的分析,以免因治疗不当使患者遭受更大的损伤。
在临床上,患有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患者常会有神经或软组织的损伤发生[1],故治疗有一定的危险行。
一旦治疗不当,很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不便甚至危险[2]。
本次实验对医院于2009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39例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及治疗后的效果。
具体实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实验人群为医院于2009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39例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包括27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处在15-5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1.2岁;骨折部位为:27例发生下肢损伤(15例股骨损伤、7例中下部胫骨损伤、5例腓骨损伤),12例发生上肢损伤(5例肱骨损伤,4例桡骨损伤,3例尺骨损伤);受伤原因为:交通损伤(22例)、机械损伤(7例)、利器损伤(5例)、坠落损伤(3例)、物体坍塌压伤(2例)。
1.2方法1.2.1血管修复方法对患者的血管损伤情况进行血管彩超或手术探查后,根据患者具体的血管损伤情况行血管端端吻合术;在患者入院治疗后尽早建立正常的血液循环。
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临床诊治
目的探讨分析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方法40例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病例均在治疗时经查体及多普勒超声仪器明确诊断, 手术方法分为血管吻合、自体静脉移植和纯修复,手术后进行显微外科方法的监测治疗。
结果治愈患者39例,截肢患者1例。
结论严密观察患者四肢骨折时合并主干血管损伤造成的缺血现象,并综合的分析观察临床表现,对血管损伤的初期诊断非常重要,降低了截肢率,手术效果好。
标签:四肢骨折;主干血管损伤;临床;诊治
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是一种常见机体组织损伤,多因绞伤、挤压伤、车祸等所致,分为闭合性和开放型两种类型,当今社会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常伴有神经损伤和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后果非常严重,其截肢率与软组织损伤的程度相关,有报道指出其截肢率可达到61%[1-2]。
能否明确的诊断与及时的治疗,关系到患者生命的安全,还涉及到患者受伤肢体的恢复快慢与治愈的程度,所以,应对患者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与治疗。
现对本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40例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开放性损伤患者30例,闭合性损伤患者10例。
受伤原因:机械绞伤4例,重物砸伤8例,坠落伤6例,车祸22例。
受伤后就诊时间:最短1 h,最长6 d。
1.2 治疗方法
对40例患者全部进行急诊手术治疗,经诊断确定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或疑似有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对其骨折部位进行快速复位固定,并行手术探查血管。
20例患者术后端端吻合,12例患者术后自体静脉移植修复血管,移植长度为2~10 cm,进行单纯修复的患者为8例。
2 结果
本组40例患者中,有39例患者血液循环恢复正常,肢体恢复健康得以保存;有1例患者因为机体组织挫伤严重,手术后机体部分组织坏死严重、血管堵塞造成肢体不能保全而截肢。
所以笔者只对39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8 个月~3 年,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6个月。
36例患者在10~18 个月内取出或拆除外固定物后骨折愈合。
肢体功能得到恢复的患者共有30例;肢体恢复不完全并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的患者有9例,包括3例患者因为肌肉组织部分缺损、坏死、挛缩或变性,2例患者因为骨折愈合不良,2例患者因为关节挛缩导致功能性障
碍,2例患者为周围神经损伤后肌肉功能无明显恢复;以上9例患者再次手术后,肢体的功能有所改善,但肢体感觉能力和运动功能的障碍依然存在。
3 讨论
对待四肢骨折而且是高能量损伤的患者,要特别警惕防止发生合并血管损伤的可能,应当及时诊断血管是否发生损伤并记录其损伤的程度,为血管损伤更好的修复争取时间及最佳疗效,挽救受伤的肢体。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血管受伤以后到重新建立血液循环的时间大致在6~8 h内的疗效为好,肢体存活率高[3-4]。
患者肢体缺血时呈5P征为基本体征,也是用来确诊患者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重要依据[5-6]。
Doppler检查对主干血管损伤患者的损伤程度和患者血管重建后完成通血情况的判断有特别意义,对治疗方法的实施和患者的愈后情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待开放性血管损伤的患者,依据伤口的出血情况和肢体远端血液循环的改变,很容易判断出血管的损伤,所以临床上不易漏诊。
但是对于闭合性血管损伤患者的检查要特别的认真,要密切观察患者受伤的部位和受伤肢体远端血液循环的改变,做出综合性的分析,然后给以断定。
对于患者骨折固定及血管修复的先后顺序,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论,患者先进行骨折固定,可以稳定骨骼支架结构,为血管修复提供稳定条件,而患者先修复血管则能够减少肢体的缺血时间[7]。
3.1 骨折后的处理
对于患者骨折部位固定时应做到有效、合理、简单、坚强的固定,更好地为患者血管修复提供良好的条件。
患者的肢体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时,造成损伤血管缺血时间过长,所以必须在短时间完成固定。
一旦患者肢体缺血时间过长可能造成肌肉组织坏死,那么先进行血管修复,可使患者的肢体血液恢复流动,再对此肢体骨折部位进行固定,而这样做的缺点是出血多,且还有可能对血管进行第二次的修复。
3.2 血管修复
要快速的挽救受伤肢体并很好的恢复受伤肢体功能,就要尽早的对其损伤的血管进行修复,肢体截肢率之所以增加,是因为肢体缺血的时间过长。
①血管吻合术:适用于血管无缺损完全横断的损伤,以及横形不完全损伤,应用端端吻合法,对主干血管应用6-0 或8-0 的无损伤线进行吻合,并在放大镜下进行无创操作;在游离血管断端修整后直接进行吻合,可以用于动脉非关节部位的损伤,疗效基本满意。
在作这些操做前必须完全清除血管内膜损伤节段,避免对术后吻合口血液流动的影响。
②解除血管挛:罂粟碱外敷、机械扩张。
有效、简单、方便的解决了因轻、中度血管挫伤或创伤休克造成的血管持续痉挛。
③血管修补术:适用于患者横形创口小于血管周径1/3的创伤修复或血管一侧的纵形裂伤小于1.5 cm,以及患者假性动脉瘤切除后血管裂口的修补和切开血管取栓。
④血管移植术:出现动脉损伤在患者非关节部位时,因血管游离的长度有限,自身静脉移植进行修复可以在超过2 cm时使用;而有的患者动脉损伤小于3 cm的部位在膝、肘、髋关节的附近时,可以让患者屈曲关节进行代偿缺损或进行端端吻合术,术
后2 周患者可以逐渐的舒展关节,疗效比较满意;当取静脉进行移植修复手术时,则为患者某部位的缺损大于3 cm 时。
修复患者主干血管时,伴随修复静脉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患者肢体静脉的回流得到改善,使肢体肿胀的发生次数得到减少,使血液供应恢复正常。
3.3 血液循环时限
患者血液循环重建时安全期限在6~8 h内,时间的延长,大大地降低了手术成功率,使并发症显著增加。
从解剖学的角度分析,人体上肢侧支循环要比下肢循环丰富得多,并且不容易发生变异现象,在人体肱深动脉分支以下的动脉受损时,侧支循环出现可代偿性,从而影响不到远端血运。
临床上常见的骨筋膜室综合征,可致使人体前臂出现缺血性肌痉挛,但是不容易出现肢体坏死。
而下肢侧支循环则有所不同,如果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则很容易出现人体下肢肢体坏死。
所以,出现下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情况时,在诊查期间一定要引起格外的注意。
3.4 术后监测
当患者骨折固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时,应当使用石膏对其进行外部固定;患者血管损伤进经修复后,从而使血流的速度、血流动力学发生了变化,远端血管出现痉挛,血管周围出现水肿,动脉血流阻力增加,从而使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加大。
所以,手术以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情况。
定期连续监测,对患者血管修复以后的通畅情况有所帮助,为治疗患者提供临床依据。
患者手术后使用扩血管药物、抗凝药物,肢体远端组织灌注得到改善,促使患者血液循环正常,其主干血管血流的阻力降低。
[参考文献]
[1]Subasi M,Cakir O,Kesemenli C,et al. Poplitealartery injuries asso ciated with fractures anddislo cations about knee[J]. Acta Or thop Belg,2001,67(3):259-266.
[2]Dar AM,Ahanger AG,Wani RA,et al. Poplitealar teryinjuries:the Kashmir experience[J]. J Trauma,2003,55(2):362-365.
[3]Cakir O,Subasi M,Erdem K,et al. Treatment of vascular injuries asso ciated with limb fractures[J]. Ann R Coll Surg Engl,2005,87(5):348-352.
[4]Iriz E,Kolbakyr F,Sarac A,et al. Retro spective Assessment of Vascular Injuries:23 Year s of Experience[J]. Ann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4,10(6):373-378.
[5]Green GH. Popliteal artery injuries[J]. A Review Milit Med,1988,12(148):351-357.
[6]刘建寅,程绪西,高雁卿,等. 四肢血管损伤13 例治疗分析[J].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6,19(1):52-53.
[7]McHenry TP,Ho lcomb JB,Aoki N,et al. Fracturesw ith major vascular injuries from gunshot wounds:implications of surgical sequence[J]. J Tr auma,2002,53(4):717-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