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救治并14例资料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四肢血管损伤【病因】(一)发病原因四肢的血管损伤可由锐性致伤因素如枪弹、刀刺伤等引起;也可以因生产作业、交通事故等过程中的钝性致伤因素如挤压伤、钝性暴力伤等引起,其中钝性外力所致的骨折及关节脱位常伴有其周围血管损伤。
损伤可以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闭合性的。
(二)发病机制损伤所致动脉血管完全断裂时,血管断端回缩至周围组织,且断裂内膜向内卷曲形成血栓,动脉远端搏动消失,出血量常较少,但肢体远端坏死率高。
动脉血管部分断裂时,部分断裂的动脉不能完全回缩至周围组织,且动脉的回缩扩大了裂口,出血较为严重。
有时卷曲的内膜片可致局部血栓形成,覆盖裂口处,又由于其他动脉壁保持完整性,因此远端的脉搏可仍然存在。
动脉血管部分断裂,如果周围组织包裹出血及血肿,使其受到局限,远期将形成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如同时伴有附近静脉损伤,将形成动静脉瘘。
动脉挫伤多由钝性暴力所致,血管内膜、中膜对于过度伸展、牵拉、扭曲的耐力差,致使其首先破裂造成动脉管壁的广泛血肿、断裂动脉内膜脱入管腔形成血栓。
【症状】四肢主要血管径路的火器伤、切割伤、骨折、脱位及挫伤等,均应警惕血管伤的可能性。
高速子弹或弹片伤如伤道邻近主要血管,清创时应探查血管,有时子弹虽未穿过血管,但冲击波可造成血管严重挫伤,导致栓塞或破裂。
开放性损伤主要表现为局部搏动性大出血、血肿形成或因此而引起的失血性休克,闭合性损伤则表现为局部张力性血肿,肢体进行性肿胀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
损伤动脉远端的脉搏可以减弱或消失,也可持续存在。
损伤动脉远端肢体的缺血程度依血管损伤程度、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等因素不同而不同,动脉供血中断,远端动脉血栓形成以及骨筋膜室压力增高是造成肢体远端循环障碍的常见原因。
损伤肢体可因创伤和缺血出现剧烈疼痛,长时期缺血可致肢体感觉异常至感觉丧失,出现肢体瘫痪,剧烈疼痛转为疼痛消失。
钝性损伤所致的动脉挫伤早期可无肢体缺血症状,但血管内膜的断裂无疑会导致动脉栓塞,此情况一般发生于伤后几小时至几天。
四肢血管损伤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及效果目的:探究四肢血管损伤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02例四肢血管损伤患者为研究群体,将选择急救综合护理的51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将51例选择急救常规护理的患者作为参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并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护理有效率为96.08%,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2.35%,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08%,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4.31%,差异显著(P<0.05)。
结论:采用急救综合护理,可有效提升四肢血管损伤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标签:四肢血管损伤;急救护理方法;效果四肢血管损伤,是创伤外科常见的创伤类型,属于急症,是患者受到严重外创后导致,多伴有骨折现象,若不能及时给予科学有效的急救护理,则无法实现对出血症状的控制,引起患者肢体缺血而导致坏死甚至残废,严重者会发生休克、肾衰竭而致患者死亡。
本研究就急诊四肢血管损伤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共有10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均为四肢血管损伤患者,且在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间在我院接受急救。
选择急救常规护理的患者定为参照组,有病患51例,其中包含男性32例,女性19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46.6±3.2)岁,机器绞扎6例,交通事故22例,割伤16,其他原因7例;选择急救综合护理的患者定为研究组,有病患51例,其中包含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45.9±3.4)岁,机器绞扎7例,交通事故23例,割伤14例,其他原因7例。
两组病患年龄区间、性别比例以及致伤原因等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参照组患者急救常规护理,包括分诊护士的病情判断,快速止血,做好术前准备以及向患者介绍手术相关事项,术后给予饮食、用药以及运动指导、保持患者和病房卫生。
四肢血管损伤诊治指南
前言
四肢血管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和有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肢体缺血坏死甚至肢体丧失。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帮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1. 诊断
1.1 主要症状
•不同程度的出血
•肢体感觉丧失或减弱
•肢体发麻
•肢体变色、肿胀
1.2 诊断方法
•临床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
•CT血管造影
2. 评估
2.1 伤情评估
•损伤程度
•血管损伤位置
•血管完整性和血流情况
2.2 伤情分级
•根据血管受损程度的不同,分为轻、中、重度3. 治疗
3.1 急救措施
•及时止血
•辅助通气
•休克处理
3.2 外科手术治疗
•血管修复术
•血管搭桥术
•血管内支架植入
3.3 保肢
•术后注意保暖
•防止感染
•床垫翻身护理
4. 康复
4.1 康复训练
•按照康复治疗方案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逐渐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4.2 心理疏导
•提供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尽快面对和适应伤残
结语
四肢血管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外科急症,临床医生在诊治这类疾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
本指南所列措施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仍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是最关键的。
26:2112214.2Hopp M ,W erding G ,T auber M .Stabilizati on of p roxi m al femo ral fractures using the F I X I ON .P roxi m al Fem ur Intram edullary N ail (O ur first 30cases ).Societe Internati onale de Ch irurgie O thopdique et de T raum ato logie ,XX IIW o rld Congress ,2002.3Steinberg EL ,B lum berg N ,D ekel S .T he fixi on p roxi m al fem ur nailing system :bi om echanical p roperties of the nail and a cadavericstudy .J B i om ech ,2005,25:7211.4L epo re S ,Capuano N ,L epo re L ,et a l .C linical and radi ograph ic results w ith the F ixi on intrram edullary N ail :an inflatable self 2lock ing system fo r long bone fractures .O steo T raum a Care ,2002,10(Supp l ):32235.(收稿:2006205208 修回:2007205208)(本文编辑:苟莉)四肢主干动脉损伤早期诊断与修复王统立 王文德 刘士懂 赵风林 王业本 姚保兵 【摘 要】 目的 总结四肢主干动脉损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的经验。
方法 1997年8月~2006年8月,对200例(316条)四肢主干动脉损伤患者,采用显微镜下血管吻合、修补、自体静脉移植或人工血管移植,并同时对缺损皮肤和肌腱进行一期修复或二期功能重建。
创伤后四肢主干动脉血管损伤108例治疗探讨目的:探讨创伤后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创伤后四肢主干动脉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治疗体会。
结果:本组108例患者中,受损肢体的血液循环均基本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经检查未发现任何缺血性坏死或肢体肿胀症状。
随访半年后,仅1例严重创伤的患者在手术后40 d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发生死亡,其余107例患者均完全康复,并且未发现血管阻塞等并发症。
结论:术前正确的缺血评估及术后分阶段持续观察,是提高肢体救治成功与防止并发症的基础。
标签:创伤;四肢主干;动脉血管损伤;治疗探讨创伤后四肢主干动脉血管的损伤程度往往会直接影响到肢体的血液循环及预后,其救治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血管重新恢复畅通的时间长短。
一般认为,骨骼肌缺血5h就可能发生不可逆损伤,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损害会逐渐加重。
当肢体主干动脉血管损伤后,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常会出现因缺血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或截肢,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
因此,术前正确的缺血评估及术后分阶段持续观察,是提高肢体救治成功与防止并发症的基础。
2006年6月-2014年6月,我院共收治四肢主干动脉血管损伤108例,现汇报如下:1.1 一般资料选取从2006年6月到2014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108例创伤后四肢主干动脉血管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0例,女48例,年龄18-50岁。
创伤原因:切割伤40例,爆炸伤32例,火器伤6例,挤压伤8例,重物砸伤8例,交通事故伤14例。
血管损伤类型:其中完全断裂患者50例;发生部分横断的患者25例;股动脉内膜断裂致血管闭塞患者20例;纵行撕裂缺损13例。
本组均于伤后25 min-180 min内入院接受治疗,均进行急诊手术探查。
1.2 治疗方法确诊已经发生主干动脉损伤的患者,需立即进行手术探查修复。
共修复血管120条,其中行端-端吻合60条,取自体大隐静脉修复40条,血管修补缝合20条。
132例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有效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0年~2014年诊治的132例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患者。
结果 132例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患者均得到早期诊断与正确治疗,予以一期截肢18例,二期截肢5例,成功修复106例,3例于急诊术后72小时内死于并发症。
结论在血管损伤中应遵循生命第一、肢体第二的救治原则,早期诊断以及规范化、程序化的围手术期处理,是确保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血管;损伤;诊治Analysi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n 132 Patients with Major Vascular Injuries in Extremities. Zeng Yue-lin, Tan Hai-tao△, Wu An-ping, Ma Chi,Deng Li-hui. The 163 Hospital ofPLA/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 method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ajor vascular injuries in extremiti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32 patients with major vascular injuries in extremities from 2000 to 2014 in the 163 hospital of PLA. Results 132 patients were all diagnosed early and well treated. 106 patients were received ideal effects, 23 patientswere amputated, 3 patients were died because of complications within 72 hours after operation. Conclusions The principle of management of vascular injuries is firstly to ensure life, then to repaire the blood vessel, to reconstruct the blood circulation. Only diagnosed early and well treated can we restore the function of extremities.【Key Words】vascular; injuri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四肢主要血管损伤常因肢体供血不足而造成组织坏死,导致功能障碍和疼痛加剧,严重者甚至截肢或危及生命,是当前创伤急救中的难题之一[1-3]。
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救治并14例资料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救治方案,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四肢主要动脉损伤1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四肢血管损伤病例的诊断、急救、血管修复治疗和术后处理进行系统性分析。
结果14例病人全部急救成功,术中血管吻合通畅率100%;术后随防期内,所有患者损伤血管恢复良好。
结论血管损伤后早期诊断、及时修复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确保手术成功与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
保证。
【关键词】主干血管损伤;急救;处置原则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19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54-01
四肢动脉损伤可分为锐性损伤和钝性损伤。
前者可造成动脉破裂或完全断裂,钝性伤可造成血管痉挛、挫伤、撕裂,甚至完全断裂。
多数严重的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患肢均可出现肢端缺血、伤口活动性大出血,四肢主要动脉损伤能否得到及时修复往往关系肢体的存活、功能的恢复。
笔者回顾性分析14例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资料,旨在规范并完善本科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诊治流程,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资料均来自我院骨科2010年5月——2012年3月间收治的四肢主要动脉损伤患者14例病历资料。
男10例,女
4例,年龄18-73岁,平均36.5±8.2岁。
损伤原因:刀伤8例,坠落伤2例;机器绞伤3例,其他1例。
动脉损伤部位:胫后动静脉2例;肱动静脉3例;腘动静脉2例;股动静脉2例。
桡动静脉5例。
损伤类型:动静脉完全断裂3例,单纯动脉断裂6例,单纯静脉断裂5例。
病程1-4小时不等。
1.2 治疗方法 14例全部急诊手术治疗,在修整动静脉断端后在无张力下行端端吻合术,如损伤动静脉局部缺损较长,均给予游离静脉移植。
术中根据血管损伤时间长短,部分患肢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表现,及时给予筋膜室切开减压处理,术后给予石膏外固定患肢处理,防止吻合血管再次断裂。
2 结果
14例病人全部急救成功,无1例死亡,术中血管吻合通畅率100%。
术后14例均随防,随访时间为3个月到半年。
14例中单纯动脉损伤术后恢复好,无肢体肿胀坏死迹象。
有动静脉损伤术后1个月内仍出现肢体肿胀,经给予加强肌肉收缩训练、理疗及服用地奥司明促进淋巴回流药物后,3个月后肿胀基本消退,恢复正常工作。
半年后回院复诊,无肢体酸胀不适等症状,治疗效果满意。
3 讨论
对于四肢血管损伤的病情研判与评估。
四肢血管损伤主要依靠病史及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
对于有四肢创伤者及肢体远端苍白等,必须考虑到有主干血管损伤的可能性,特别对于有失血性休克者,不仅要注意患者全身生命体征变化,切勿忽视肢体
的局部缺血情况。
肢体血管损伤多表现为伤处活动性大出血,如完全断裂,断端出现血栓,反而出血相对较少,对于有关节附近骨折,如股骨下端、胫骨平台骨折更应警惕血管损伤的发生,应及时有效制动,避免加重损伤[1]。
本组中,有1例患者有胫骨平台骨折及膝关节开放性脱位。
四肢主干动脉损伤,尽早修复损伤动脉是挽救伤肢和恢复功能的关键[2]。
骨骼肌缺血6-12h后发生不可逆改变,神经组织缺血6h 后,其功能出现永久性丧失[3]。
由于挽救肢体具有时限性,如果缺血时间较长,重建血管后肢体功能恢复差,截肢风险率也增高。
组织缺血较长后再行重建血液循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易出现神经肌肉缺血变性和血管危象的发生[4]因此,急救最理想时间为受伤后6-8h以内。
一旦诊断明确,立即急诊手术治疗。
本组14例全部在6h内行血管修复重建,恢复患肢血运循环,术后肢体感觉运动功能良好。
血管损伤的手术处理原则。
首先紧急止血,纠正休克是挽救生命的首要措施。
止血可防止术中继续失血而影响全身重要脏器的灌注。
其次行动脉行吻合术处理,对于同时有伴行主干静脉损伤,应同时积极修复,有利于缓解组织水肿,降低组织间隙压力,改善动脉供血[5]。
此外,对于创伤时间较长、低血压时间长、软组织挫伤重、肢体肿胀严重、主干动静脉同时损伤等一般应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
本组中肱动静脉、股动静脉及腘动静脉损伤患者一并行骨筋膜切开减压术处理。
术后预防性处置。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注意观察尿量及肾功能,防止肌肉等组织坏死吸收发生急性肝肾肾功能衰竭。
密切观察肢体血液循环,如有严重缺血征象,必要时再次手术探查。
其次,要重视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血管再通后,氧自由基、炎性因子等导致组织细胞的加重损伤,可应用地塞米松、甘露醇等。
术后酌情应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可有效防治血栓形成。
再次,可选择性使用扩血管药物如低右、香丹等,可解除血管痉挛,增加远端血供,提高血管修复重建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morsey h,aslamm,standfield n.patientswith critical ischemia of thelower limb are at risk of develop ing kidney dysfunction[j].am j surg,2003,185(4):360-363.
[2] 刘志刚,路来金,张志新,等.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4,27(4):309-311.
[3] green ne,allen bl.vascular injuries associated with dislocation of the knee[j].j bone joint surg(am),1977,59(2):236-239.
[4] 朱松立,胡骥琼.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22(2):112-113.
[5] 陈根强,张志军,戴雪松,等.血管移植在四肢血管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骨伤,2006,19(10):59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