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语词开封方言今证
- 格式:pdf
- 大小:186.10 KB
- 文档页数:2
一九八八年第一期(创刊号)吕叔湘、朱德熙先生题词(封二)发刊词(1)裘锡圭说金文“引”字的虚词用法(1)张玉金甲骨卜辞中“惠”和“唯”的研究(4)邵荣芬陈第对古韵的分部和构拟音值的假定(上)(10)李维琪从《大唐西域记》汉译梵音看作者的语音(声母部分)(20)虞万里文献中的山东古方音(30)何九盈词义琐谈(承、钩、入日、拱)(37)江蓝生“举似”补说(40)王云路《读书杂志》志疑(45)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一)(50)何乐士《左传》前八公与后四公的语法差异(56)唐钰明古汉语被动式变换举例(66)郭在贻、张涌泉、黄征敦煌变文整理校勘中的几个问题(70)王显《南齐书·海赋》订误(80)董志翘《资治通鉴》标点疑误(83)周秉钧《离骚》札记(88)林金保“亡秦族矣”应是主谓结构(94)一九八九年第一期肖璋谈《说文》说假借(1)刘晓南《说文》连篆读例献疑(12)邵荣芬陈第对古韵的分类和音值的假定(下)(19)陈初生上古见系声母发展中一些值得注意的线索(26)李葆嘉《汉语语音史·先秦音系》补苴(35)廖名春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别字异文看“浊上变去”(42)方平权譬况不是最早的注音方法(44)陈伟武论先秦反义复合词的产生及其偏义现象李运富从《毛诗平议》看训诂中的逻辑问题(论据部分)(53)吴林伯《文心雕龙》正诂(61)骆晓平史书词语札记(67)段观宋唐诗词语考释(70)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二)(74)孙雍长《经史百家杂钞》标点札记(83)蒋冀骋《敦煌变文集》校注拾零(87)杨建国《全唐诗》“一作”校正引例(91)一九八九年第二期王玉堂玄幻予的形义(1)钱剑夫试论《说文》和《纬书》的关系(7)姚淦铭王国维的音韵学研究(11)郭锦华上古汉语无鼻音韵尾吗?(18)汤炳正古语“偏举”释例(23)王晖试释“在”的两种罕见用法(31)顾之川《通雅》对转语的运用(38)朱庆之“敢”有“凡”义及其原因(44)黄建群《论语》训诂札记(48)王建“重瞳子”新解驳议(50)谢质彬“地”有“分辨”义吗(53)林定川“齯齿”旧说质疑(55)王世华破“兼词”说(56)胡力文《左传》中“若XX何”一类结构研究(61)尹君关于“何所……”这一形式(68)廖振佑王力《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学札记(76)范进军《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一)注音勘误(84)荆贵生《左传》文选教学札记(三则)(88)杨春霖“朱门酒肉臭”释义辨正(93)董耕许慎研究会在河南漯河市成立(17)沉痛哀悼语言学家丁(92)声树先生逝世一九八九年第三期赵克刚《经典释文》郑玄音声母系统(1)耿振生明清语音学例说(8)吴泽顺论“旁转”(16)伍铁平传统语文学某些著作的一个缺点(19)陈松长朱熹《诗集传》的训诂特色(22)彭逢澍“音”字在古代训诂著述中的运用(28)张涌泉俗语词研究与古籍校勘(36)刘尚慈略谈成语词典的书证和释义(42)何九盈词义琐谈(徐趋、重足、累足、比邻)(45)胡竹安成语解说质疑(四条)(48)谭承耕《论语》考释两则(50)许匡一关于“垄断”的释义(52)方有国也释“沦胥”(55)韦文说“转徙”与“顿踣”(93)马固钢释《七月》“于貉”(57)俞理明汉魏六朝的疑问代词“那”及其他(58)丁晓良《诗经》“言”字“我”义补证(64)杨琳“其”字的一种特殊用法(69)董志翘校点本《汉书》标点举误(70)张锡德《清平山堂话本》校点商兑(74)黄巽斋《尔雅集解》点校后记(79)袁庆述说“久”(84)钱宗武、苏进跃释“告”(85)陈建初《类篇》的部首数和字数(87)周秉钧《先秦语法》序(88)杨端志《尔雅今注》评述(89)云夫一九八八届语言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目录一九八九年第四期许威汉论汉语词汇体系(1)李运富从《毛诗平议》看训诂中的逻辑问题(证明部分)(8)吕友仁《尔雅》“二义同条例”是王引之发现的吗?(15)洪诚玉“N 之P 者”结构的语义关系和语法关系(20)申小龙《左传》单段单动施事句研究(27)[日本]大西克也论“毋”“無”(36)谭世勋句法研究的继承与发展(46)崔立斌《孟子》的人称代词(53)冯蒸中古果假二摄合流性质考略(61)刘英《素问》用韵研究(67)钱宗武《史记》引《书》虚词修辞(73)张觉《孟子》中的强调表达法(79)蒋冀骋近代汉语词义杂考(84)杨建国唐诗语漫录(89)梅季“挟天子”之“挟”(92)汪维辉“作(为)某地”式试解(94)武平全国首届古汉语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举行(72)正文《古汉语同义修辞》出版(78)本刊启事本刊首批通讯员名单一九八九年增刊董希谦许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任务(1)李先华《说文》诗宗毛诗亦不废三家说(11)李瑾《说文》重文研究例字举证(18)王了一评《汉魏六朝韵谱》(23)于安澜《汉魏六朝韵谱》重印跋(25)张启焕校改本《汉魏六朝韵谱》评介(62)任继昉《汉语大字典·木部》指瑕录(28)赵天吏(遗作)周秦古韵十二类二十八部发微(32)郭振生从《诗经》通假看先秦古声母(35)蒋礼鸿《汉语语源学》序(42)杨雪丽外部调和与内部沉积——《集韵》反切上字的特点(43)郑祖同也说词的“表层所指义”与“深层隐含义”(49)吴君恒《辞通三编》发凡(54)张生汉《宋元语言词典》误释举例(60)}安清跃、侯宏伟元曲语词河南方言今证(68)曾光平方言寻根觅亲(71)董玉琨《史记》三家注对假借的表述方式(74)魏清源古汉语宾位谓词的性质(79)王浩然古汉语动词谓语句综述(86)刘冬冰清代小学昌明的宏观审视(93)一九九O年第一期刘又辛、李茂康汉语词族(字族)研究的沿革(1)向熹《汉语大字典》小议(10)张联荣魏晋六朝诗词语释义(17)廖名春吐鲁番出土文书语词管窥(21)刘瑞明《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补正五则(28)梅季《西游记》词语补释(32)方一新《世说新语》词语札记(35)朱运申、谢质彬词语杂释(37)王玉堂“两造具备”及其他(40)李会明一篇语言学论文举误(49)张月明、李博“履帝武敏歆”新解骆瑞鹤《论语》“乐则韶舞”古义(54)杨平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56)蓝鹰从少数民族语言看“而”的虚化演变(64)唐钰明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探源(71)许仰民论《水浒全传》的被动句(74)张玉金论卜辞中表示一事为另一事时间背景的虚词(78)赵世举《尚书》和甲骨金文中人称代词的“格”问题(87)王宇说“将无”及“无将”(91)李葆嘉《〈广韵〉四声韵字今音表》校读杂记(续)(92)董绍克《金瓶梅》中的“儿”尾不全是儿化音(94)夏五近体诗中的同字(96)张丽君“疭瘛”的读音(27)一九九O年第二期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述(1)蒋冀骋俗语源简论(12)王云路望文生训举例与探源(19)董莲池假设分句主谓之间“而”字新探(25)赵平安两周金文中的“后臵定语”(30)姚振武古汉语受事句中“见V ”结构再研究(35)吴慧颖“Vp1也Vp2”和“Vp1也怎的”(40)阳太从《说文解字》看许慎的系统思想(46)陈建初黄侃先生所批“《说文》同文”初探(55)谭致平读《说文》记(64)李之亮《宋元语言词典》释词商榷(67)蒋宗许说“庙堂”(69)朱庆之“野马”义证(72)张斯忠也释“尸”(73)徐复《扬州学派新论》序(75)张玉来《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读后(78)王蕴智评介新近出版的两部甲骨学巨著(83)汪维辉评新版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的注释(87)尹君、彭志宪古文教材中的注释疏误(93)孟广道“全息”观念与古汉语教学(96)一九九O年第三期[日]平山久雄敦煌《毛诗音》残卷反切的结构特点(1)赵振铎《晏子春秋音义》韵读订误(12)郭在贻[遗作]魏晋南北朝史书语词琐记(15)袁庆述近代汉语语辞考释(23)梁晓虹《六度集经》语词札记(27)顾久“陶公性检厉勤于事”解(32)方平权“长至”与“短至”(31)苏宝荣古汉语特殊词序与原始思维心态(33)郭建荣汉语实词定类的发展观(38)江蓝生疑问副词“可”探源(44)江灏语法和修辞述例(51)李志兵汉语使成式的形成(57)李恕豪论扬雄《方言》中的几个问题(59)王箕裘长沙方言考补遗(65)孙雍长六书研究中的一些看法(67)倪渝根论汉字的造字法和构字法(75)万业馨汉字结构方式的质变(80)赵丕杰中学语文古词语札记(86)魏达纯“所争,君子也”指谁?(89)夏先培也谈“亡秦族矣”的结构和意义(22)书讯两则(43)(50)1989年全国部分古汉语论文篇目索引(90)一九九0年第四期骆晓平魏晋六朝汉语词汇双音倾向三题(1)吕云生论汉语并列复合词形成的条件与原因(8)徐流论同义复词(12)朱城同义连用浅论孙良明汉代注释家的词类观李运富王念孙父子的“连语观”及其训解实践姚淦铭王国维的联绵字研究李开《方言》总体结构及其对《尔雅》古今语的论述林归思古汉语虚词的研究传统及其变革张归璧“爰”“焉”的用法及其演变考略王宇古汉语的量词作状语问题王聚元“孰与”句的结构分析蒋冀骋论近代汉语的上限王锳诗词曲语词续拾段观宋唐宋笔记小说释词王玉堂据湘语释古语(二则)陈蒲清一部有特色的断代语法书——读易孟醇《先秦语法》经本植一部有特色的古汉语教材——评《新编古代汉语》张在云对郭编《古代汉语》的几点商榷彭辉球《古代汉语》课如何教学古代文化常识一九九一年第二期李维琦《诗经》中“维”字考察(1)胡朝勋《楚辞》语间“其”字考释(9)王森《老乞大》、《朴通事》里的动态助词(16)徐如根《论语》《孟子》与《世说新语》的主系表结构的比较(21)朱庆之关于疑问语气助词“那”来源的考察(24)汤建军古汉语的“皆”类词(29)谢逢江定中结构的整体动化(34)汪泰荣“何以女为见”辨释(35)王海棻多少与久暂一一诗词中若干疑问词语相反义项试解(37)宋永培《说文》意义体系记载了“尧遭洪水”事件(43)韩慧言汉语复音词实际义与字面义的关系(48)刘凯鸣《酉阳杂俎》释词(52)张涤华释“将谓”(53)伏俊连“有女如云”解(55)何金松、藩荣生词语考释二则(56)孙建元《马氏文通》的句读论李运富王念孙父子的“连语观”及其训解实践(下)(64)蒋冀骋论近代汉语的上限(下)孙雍长“形声”不是最能产的造字法(79)殷寄明形声字声符新论(88)崔枢华释“男”(93)王开扬“何许人”语源辨(36)一九九一年第三期向熹王力先生对汉语词汇研究的贡献(1)刘国恩黄侃以来雅学研究述评(7)何毓玲王引之、俞樾《诗》诂异同平议(11)周秉钧《九章》臆解(16)袁庆述《近代汉语虚词词典》词条赘语(23)孙占林“去”的“往”义的产生(27)李玉说“鸟”字的上古音声母及其词义的变化(30)于智荣黄丽丽杨宝词义札记(七则)(33)忠王继如[日]平山久雄作曲高诱注《淮南子》、《吕氏春秋》的“急气音”、“缓气音”(39)翰章译王玉堂侵宵对转说与词的音义关系研究(45)贺养州《切韵》中的唇音分化现象(53)张树铮从上古地名异称看上古声母(57)张九林汉语两大方音音系申说(63)刘俊一汉语音节的三分法和四分法(69)刘晓南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74)张世超也释“有如”(82)李思明《祖堂集》中“得”字的考察(88)尹日高“以为”的语义类别及其演变轨迹(92)董莲池、高云海甲骨文使动、为动用法举例(95)曾光仪“君”“郡”“尹”同源(68)一九九四年第一期王大年《尚书》中的宾语前臵句式张显成从简帛文献看使成式的形成一九九四年第二期裘锡圭《汉语俗字研究》序(1)王宁功在于“备”力存于“悉”——读何乐士《左传范围副词》(2)王魁伟《郭在贻语言文学论稿》读后(4)(日)藤堂明保著王继如译汉字语源研究中的音韵问题(7)寻仲臣论中古船禅二母的分合演变(13)邓兴锋《中原音韵》一处的“开合”问题——兼与王洁心先生商榷(19)黎新第官话方言全浊清化的一颗活化石——四川境内的现代“老湖广话”及其他(22)王克仲关于卢以纬《助语辞》的两个问题(28)周定一关于卢以纬和他的《助语辞》的一点说明(31)洪波兼指代词语源考(33)易敏“之”“其”自指浅析(40)宋绍年汉语结果补语式的起源再探讨(42)赵平安试论铭文中‘主语+之+谓语+器名”的句式(46)蒋冀骋隋以前汉译佛经虚词笺识(49)李炜《史记》饮食动词分析(52)钱宗武《尚书》无“也”字说(55)廖名春帛书导引图题记“满********”考(60)张树铮汉语水泽词语的地理分布初探(62)蒋宗许《汇释·语辞备考录》臆考(67)古敬恒《太平广记》词语选释二则(70)刘敬林新版《辞海》古汉语词语札记(71)王光华“钩以写龙……”句别解(74)胡湘荣鸠摩罗什同支谦、竺法护译经中语词的比较(75)汪贞干《孟子译注》商兑三则(86)徐山论本义域(89)孙雍长汉字构形的心智特征(上)(80)何忠东灿于金石珠玉,美于****文章——论荀子对排比、顶针、反义词的运用(92)一九九四年第三期赵振铎论先秦两汉汉语(1)孙雍长汉字构形的心智特征(下)(5)姚振武关于自指和转指(10)张世超论“是”“之”复指的宾语前臵(16)王森《金瓶梅词话》里动词的态(20)陈宝勤试论“而后”“而已”“而况”“而且”“既而”“俄而”“然而”(28)张玉金《诗经》《尚书》中“诞”字的研究(34)黄笑山试论唐五代全浊声母的“清化”(38)何金松单字的形义及有关训诂问题(41)陆忠发《说文段注》的同源词研究(45)曹国安据《广雅·释诂》论古词同义(48)杨荣祥《说文》中的“否定训释法”(50)黄德宽释******(53)田懋勤张永言《世说新语》札记二则(92)尹君古文名篇注解献疑(58)刘瑞明《元曲释词》第二册失误评述(60)郑红陈勇释“美”(64)钟业枢“何遽”辨(68)王治诚“虽有槁暴”句辨(71)顾义生《后汉书》札记(72)汪少华语文版《古代汉语》注释商榷(76)朱运申“况”的“况且”义(81)黄群建释“吟口”(91)刘晓南屈辞湘方言小笺·(95)胡湘荣鸠摩罗什同支谦、竺法护译经中语词的比较(续)(82)张新武新编诸子集成本《墨子间诂》点校失误指正(87)本刊编辑部沉痛悼念王显先生逝世(96)一九九四年第四期张永言马译《世说新语》商兑续貂(一)——为纪念吕叔湘先生九十寿辰作(1)顾之川试述吕叔湘先生的古汉语词汇研究及其特点(17)江蓝生“动词+X+地点词”句型中介词“的”探源(21)曹广顺说助词“个”(28)吴福祥敦煌变文的人称代词“自己”“自家”(33)蒋冀骋话本小说俗语辞考释(38)孙良明王念孙的句式类比分析法(41)蒋宗许论古汉语“若是其X”结构(49)刘子瑜敦煌变文中的选择疑问句式(53)张锦笙中古《世说新语》“A(R)见V”句式析(59)钱宗武《尚书》自称代词及其特点(61)王永强《说文》“O(上人下横)”字说解申许(66)杨福泉“庸”字考释(68)关童“艳曳”解诂(70)伏俊连《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校补(71)刘钊《抱朴子内篇校释》断句误一例(75)郑涛《孟子》的成语研究(76)董玉芝《抱朴子》复音词构词方式初探(82)许匡一《淮南子》分音词三例(86)赵小刚《说文》所反映的古代葬礼(87)易蒲悬而未决的问题,简明辩证的结论——读何伟棠专著《永明体到近体》(90)赵诚谈十三经及《诸子集成》的全译——《评析本白话十三经》和《评析本白话诸子集成》(91)孙汉萍一部有特色的古代汉语教材(96)一九九五年第二期蒲立本古汉语体态的各方面(1)邓明词类转化的系统性孙良明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的语法分析(一)——兼谈中国古代语法学在宋金时代的重大发展刘利《国语》中的“为之名”结构及其他何慎怡《诗经》实词的特殊用法吴福祥敦煌变文的疑问代词“那”(“那个”、“那里”)喻遂生甲金语法札记三则刘川民释“刊”——兼与杨绳信先生商榷侯尤峰《说义解字》徐铉所注“俗字”浅析杨一青朱骏声转音理论初探李敏辞“省声”说略陈年福甲骨文“易日”为“变天”说补正马启俊“反训”这个术语不能成立陈伟武兵书新注商兑戴建华读《小尔雅》蒋宗许《唐宋笔记语辞汇释·备考录》杂考——“中古汉语研究”系列陈斌新编中学语文疑难辨正六题景翰《全唐诗》断句商兑刘保今评《谏逐客书》几种译文的得失王锳《墨子·公输》的一处校勘问题黄树先读《说文段注改篆评议》顾之川《十三经今注今译》述评一九九五年第三期孙良明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的语法分析(二)——兼谈中国古代语法学在宋金时代的重大发展(1)张玉金论殷虚卜辞命辞的语气问题(6)方文一“欲”、“能”的使动用法格式(13)韩晓光《诗经》中的宾语位臵考察(16)严慈“A为N所D”也是判断句式(21)刁晏斌《朱子语类》中几种特殊的“被”字句(26)罗骥北宋句尾语气词“也”研究(29)陈五云汉代“六书”三家说申论(33)马文熙形训界说辨证(37)孟蓬生“為”义申许(44)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资料综述(45)刘钊谈睡虎地秦简中的“濆”字(55)王贵元马王堆帛书文字考释(57)雷汉卿释“社”(60)殷寄明《字诂》、《义府》笺识(65)胡继明《广雅疏证》的“字异而义同”(69)陈蒲清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中的“仁”字(74)汪维辉也说“麀鹿攸伏”之“攸”——与汪贞干同志商榷(76)汪少华“阐单”辨(77)谢芳庆“狼狈”辨释(78)姚淦铭王国维于高邮王氏之学的研究(79)陈黎明小学创始人杜林的学术贡献(84)苏瑞隐性义素(89)禇良才敦煌学的又一硕果——读蒋冀骋《敦煌文书校读研究》(95)沉痛悼念俞敏先生逝世一九九五年第四期许嘉璐梅季坤《文白对照十三经》、《文白对照诸子集成》前言(1)储泰松梵汉对音概说(4)丁喜霞试论《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14)李国英《说文解字》研究的现代意义(18)张博词的相应分化与义分同族词系列(23)钱宗武《尚书》通假研究(31)周正颖《尚书》重言词刍论(37)宋永培《周礼》中“通”、“达”词义的系统联系(41)王若江谈《汉语大字典》在运用传统训诂资料方面的问题(45)蒋冀骋读书小札(48)陈兴伟《诗经》词语札记(50)罗维唐代墓志语词考释(53)袁津琥《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札记(57)黄树先古代文献中几个词的来源(59)王锳古汉语中“敢”表“能”义例说(61)曾良疑难词语试释三则(62)周建成与否定词连用的“初”释义辨正(65)谢质彬释“施”(67)李怀之“熊经”新解(69)汪少华释“万人空巷”的“巷”(70)郭芹纳《史记》词诂(71)杨琳成语正义二则(74)许征《古代汉语》注释商榷(75)丁昌信弗之本义及其孳乳字训诂(76)方向东释“遮要”、“挺”(78)张帆影《孔雀东南飞》注释商榷(80)刘敬林高中文言词语注释札记(81)董志翘明代拟话本《型世言》词语例释(84)滕志贤《五灯会元》词语考释(90)张生汉《歧路灯》词语例释(92)王宗祥“没挞煞”索解(95)一九九六年第一期赵诚上古谐声和音系时建国《切韵声源》术语通释李葆嘉《广韵》真谆部反切下字类隔刍论刘晓南《广韵》又音考误黄勇“汉语-t尾最后消失”说李无未南宋《示儿编》音注的浊音清化问题齐元涛《说文》小篆构形系统相关数据的计算机测查陈绂《论语》郑注与朱注的比较研究顾之川明代汉语词汇与辞书编纂李运富“乐岁终身苦”新解张民权《诗》“深则厉,浅则揭”新说胡湘荣《论语译注》献疑刘雪河、李若晖、夏青、词语辑释张勇等储泽祥汉语空间方位短语历史演变的几个特点冯春田近古汉语里“紧”、“打紧”、“紧着(自)”之类虚词的语法分析蒋宗许语气词“那”考索黄斌《元曲选》中的语气词“也、呵、那、阿、呀”竟成简论汉语人称代词曹国安“时”可表示假设高辉试谈“所与”刘婉使动意动用法辨析罗福腾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中的反复问句张克哲《左传》中的“唯是”考释白兆麟谈《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札记彭忠德《尚书·牧誓》中一句的标点一九九六年第二期王宁既往对未来的召唤——95黄侃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1)陈兴伟《马氏文通》词类理论再研究(46)张树铮山东方言历史鸟瞰(上)(72)侯云龙古代汉语十年电化教学回顾(88)(美)薛凤生古代汉语的动补结构和“以”字短语的语法功能(14)喻遂生甲骨文“我”有单数说(21)陈年福卜辞“御”字句型试析(26)郑继娥甲骨文中的连动句和兼语句(29)谢质彬古代汉语反宾为主的句法及外动词的被动用法(32)郝维平上古汉语的“所”字新探(36)石锓近代汉语词尾“生”的功能(41)曹小云《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概数词“来”(44)程瑞君“何厌之有”解(70)林寒生“…加‟无副词义”辨及其他(93)李中生《荀子》虚词零笺(95)张玉金论甲骨金文中的“·宾”字及相关问题(5)赵平安“允”、“*******”形义考(12)吴庆峰古书中的七字韵语(78)朱运申古书标点商榷六则(82)尹君古文名篇注解献疑(52)潘杰、李晓春谈“悉”字的释义问题(56)刘百顺《国策》、《史》、《汉》语词札记(59)徐之明《型世言》俗语词考释(61)汪少华从《考工记》看《汉语大字典》的义项漏略(65)张传曾“娇逸”义解(67)梁玉民“为寿”小考(69)杨长富诸葛亮名字解诂二题(71)王宗祥智泉内涌贵在发明——读《蒋礼鸿语言文字学论丛》(84)赵振兴读《说文学导论》(87)一九九六年第三期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丛考詹鄞鑫《说文》篆文校正刍议陈建樑“鬒”“黰”关系发正邓明杨氏“足”字说补正马景仑《说文》段注求证本义的方法何毓玲从《说文·女部》字窥古代社会之一斑周玉秀声转述评孙建元吕祖谦《音注河上公道德经》记略张玉来近代汉语官话入声消亡的条件问题罗江文从金文看上古邻近韵的分立黄巽斋“声旁有通假”申说张闻玉试论“何有·何P之有”刘有志文言中的“A(B者)”结构赵伯义论古代汉语的为动双宾语杨宗兵被动结构不等于被动句胡长青先秦分数表示法及其发展李杏华《世说新语》双音复合词内部形式反映对象特征类分魏达纯《颜氏家训》中的并列式同义(近义、类义)词语研究张显成从中医文献看传统训释——兼谈中医文献的语言研究徐流论多音节同义并列复用丁忱论黄焯先生《经典释文》的研究及其成就张树铮山东方言历史鸟瞰荆贵生《左传·隐公元年》地名考释二则高小方《汉语大字典》音义指瑕张小莺“眉寿”释义(季刊)一九儿七年第一期(总第34期)目录【1!国传统语文学的治学方法探析——以语法研究为例……………………………………………………………杨启光(1)·谈宋代理学对我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影响………………………………………苏宝荣(32)山汉语的女部字研究看中国文化语言学存在的问题…………………………………吴世雄(7)马工堆汉墓帛书(肆)所见称数法考察………………………………………………徐莉莉(19)!卜*文“*’字的用法………………………………………………………………巫称喜(29)(州0中*‘*’字析论……………………………………………………………张福德(37)试沦(*琳音义柏勺价值……………………………………………………………姚永铭(13)“清江三孔”诗韵考…………………………………………………………………杜爱英(42)声JiI辨………………………………………………………………………………范崇俊(24)“阿镐”新解…………………………………………………………………………王志平(48)释“美轮美奥”………………………………………………………………………程邦雄(49)(太平广记1t)1I释析疑……………………………………………………………范崇高(s0)(战国策)“下兵”正沽………………………………………………………………张其晌(sz)编涌句式的解析与古代文献的解读…………………………………………………彭**54)联绵同成因推源……………………………………………………………董性茂贾齐华(6i)(吕氏春秋》同类词并列连用考察……………………………………………………殷国光(67)清入关于语义选择规则的分析………………………………………………………孙良明(74)(盂子译注)语词札记三则……………………………………………………………王旭东(s0)亦声字词的遗传信息…………………………………………………………………·盂广道(82)楚闷简帛文字丛考(二)........................................................................李运富(86)(盂子)“两马”新解 (6)书讯…………………………………………………………………………………………(封底)一九九八年第一期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1)张文国论名词在先秦汉语中的地位(6)蒋文野也谈《〈马氏文通〉代字章》(9)孙良明“何P之V”补说(12)康甦“何”字单独用不能指人吗?(14)宋远凌《三言》镶嵌格的透视(16)周长楫通假字“音同”原则浅说(20)徐山汉字的方向、位臵和笔顺(25)李国正说“乱”(30)文正义说“朱殷”(37)(韩)斐宰奭服虔、应劭音切所反映的汉末语音(39)储泰松梵汉对音与中古音研究(45)张令吾北宋诗人徐积用韵研究(53)林宝卿闽南方言声母白读音的历史语音层次初探(60)何亚南汉译佛经与后汉词语例释(64)蒋宗许《世说新语》疑难词句杂说(68)张丽君《五十二病方》物量词举隅(73)杨宝忠释“洿(污)”(77)崔茂新试说《论语》的两处误读(79)魏耕源诗词中的“平”字辨释(82)程鹏也说“不可得”(85)刘精盛“浮浮”与“滔滔”献疑(87)张月明“见微知著‟之“微”正解(88)黄灵庚《五灯会元》标点正误二则(13)赵德明“播,抵也”补证(36)杨宝生“蹲石”释义勘正(38)高明《南史》“注”字释(67)王卫峰释“缱绻”(88)刘庆俄范睢还是范雎?(96)李维琦想起周先生的教导(89)孙玉文简评王传德、尚庆栓“合著”的《汉语史》(92)刘太杰、张玉来读《普通文字学概论》(95)一九九八年第二期赵诚传统语文学向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一)——兼论黄侃的学术贡献(1)遇笑容、曹广顺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4)蓝小玲析浊音清化送气(8)方环海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音系性质及其语音史地位(13)白钟仁《韵镜校证》求疵(18)陈玉冬隋唐五代量词的语义特征(20)储泽祥从动宾短语的演变情况看汉语句法结构的特点(25)魏达纯“所以”在六本古籍中的演变考察(30)陈坤德、曹国安试沦古汉语双宾语的鉴别(36)郑贤章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的假借观(39)邓明“告”字发微(43)朱国理“月”、“夕”同源考(45)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丛考(三)(87)梁晓虹禅宗典籍中“子”的用法(51)杨黛佛经词语随札(56)。
开封方言词汇与古汉语早上青晌
中午晌活
晚上活晌
今天今隔
明天明隔
后天过明隔
昨天夜外木
前天前隔
膝盖不旧砌
额头美国头
鼻子标
脚指头角莫指头
大喊斜货
刚才姜拧儿
蝉麻子鸟
牛欧
陀螺得楼
厕所茅祠
皮带处腰缠
风筝毫
虎老瑁
芦苇屋蕉
上集市赶耕
结婚娶媳妇
嫁女出门儿
小便尿泡
蹲艇
蹲下古最
欢呼拍摄摸张
什么都没有某一扇儿
嘲笑花掉弄
算了去伙
父亲最轻的弟弟爹
父亲最小的.弟媳花妈
丈夫的妈妈滚
丈夫的爸爸老公公
丈夫的哥哥大表哥
丈夫的弟弟小叔
丈夫的大伯旧叔公
小孩 hiao(四声)经字典无此发音的汉字难受得劲
馋下塞儿
没道德习禅贵
麻雀小巧
揉库础
抚摸卜罗
凶残渴能。
开封方言本字考作者:陈菲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5期摘要:汉语方言中的许多词由于字音的变化或者字形的改变,致使词语和字形失去了联系。
有许多字词有音无字,或者字形不确定。
通过语音、语义与文献的参证,并同时尽可能地利用其它方言的语音,可以恢复方言中语音与字形的联系,为这些字找到本字。
关键词:本字;饽;捼;弇;佮;艮;勥作者简介:陈菲菲,女(1988.10-),汉族,籍贯:河南省开封市,研究方向:中古及近代汉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5-0205-02开封方言的语音、词汇和古汉语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由于语音词义的变化,或者是字形的改变使这些词有的有音无字,无法与字形联系起来,于是就只记音或者是用声音相同的别字来代替。
从字形、字义出发,利用古代的文献、字书和其他方言语音的佐证,将字形与语音结合起来,恢复词语与字形的联系,为这些字找到本字。
[饽][pu41]饽:①面饽,指做面食时为防止粘手而用的干面粉。
②水果表面的一层霜。
如:叫李子上的饽洗掉再吃,要不哩会拉肚子。
饽【1】,《玉篇》:“面饽。
”《广韵·没韵》:“面饽。
”此处的“面饽”都应该指一种用面做成的食物,即后来所称的“饽饽”。
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本草》:‘麻贲,一曰麻饽,云此麻花上勃勃者。
’故世人谓尘为饽土;果木诸物,上浮者皆曰衣饽;和面而以干者傅之,亦曰面饽。
”可见物体表面的浮物都可以称为“饽”。
故“饽”又有茶上浮沫的意思,当是物体表面浮物这一意思具体化。
唐·皮日休《茶中杂咏·煮茶》:“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饽”又与“面”连用,如:明·朱橚等《普济方》卷二百四十《脚气门》:“批取顶盖将药末搅匀装满却用批下顶盖合续,以饽面裹之,约半指厚。
”“饽面”指的是散状的面粉,是两个单音词的连用。
但从语义的扩大来说,“饽”可以用来表示“面饽”这一意思。
元曲经典名句元曲经典名句元曲经典名句1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4、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6、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7、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9、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元曲经典名句21、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馀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徐再思《折桂令》2、整金冠携一壶儿酒,戴一枝儿花。
醉时歌,狂时舞,醒时罢。
每日价疏散不曾着家。
放二四不拘束,尽人团剥。
——董解元《西厢记》3、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
厌舟车,喜琴书。
早星星鬓影瓜田暮,心待足时名便足。
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山坡羊》4、云山有意,轩裳无计,被西风吹断功名泪。
去来兮,再休提!青山尽解招人醉,得失到头皆物理。
得,他命里;失,咱命里。
——刘致《山坡羊·燕城述怀》5、玉宇净无尘,宝月圆如镜。
风生翠袖,花落闲庭。
——关汉卿6、功名百尺竿头,自古及今,有几个干休:一个悬首城门;一个和衣东市;一个抱恨湘流。
一个十大功亲戚不留;一个万言策贬窜忠州。
一个无罪监收,一个自抹咽喉。
仔细寻思,都不如一叶扁舟。
——张养浩《折桂令·功名百尺竿头》7、十里芳菲尽东风,丝丝柳搓金缕;渐次第桃红杏浅,水绿山青,春涨生烟渚。
九十日光阴能几?早鸣鸠呼妇,乳燕携雏;乱红满地任风吹,飞絮蒙空有谁主?春色三分,半入池塘,半随尘土!——董解元《西厢记》8、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汤显祖《牡丹亭》9、谁挽银河,青冥都洗,故教独步苍蟾。
开封方言早上青晌中午晌活晚上活晌今天今隔明天明隔后天过明隔昨天夜隔前天前隔膝盖不老盖额头美国头鼻子标脚指头角莫指头叫喊斜货刚才姜拧儿蝉麻子鸟牛欧陀螺得楼厕所茅祠皮带处腰吊风筝毫虎老瑁芦苇屋蕉上集市赶耕结婚娶媳妇嫁女出门儿小便尿泡躺艇蹲下古最鼓掌拍扒张什么都没有某一扇儿调戏花搅算了去伙父亲最小的弟弟爹父亲最小的弟媳花妈丈夫的妈妈刨丈夫的爸爸老公公丈夫的哥哥大表(标)哥丈夫的弟弟小叔丈夫的大伯老叔公小孩hiao(四声)经字典无此发音的汉字舒服得劲馋下塞(三)儿没有道德不主贵麻雀小巧皱库础抚摸卜罗狡猾渴能1、作事不老练,差劲——次毛2、脚扭伤-崴住脚;招呼——照顾3、脸上有骄气,说话不让人——逞脸4、向下滑--出律,5、聊天--喷空6、忍住--憋住7、捣、砸东西--quo(确)8、使人上当、受害--quo(确)人9、蠕动、爬动--咕蛹10、大声说话--斜豁、咋呼11、大声吵嚷--噢噢12、忙碌、热闹--忙火13、眼毛--眼眨毛;胳膊弯--咯肢窝;肚脐--肚末脐儿;膝盖—不老盖儿14、女性脸蛋漂亮;齐整、耐看15、放纸炮不响--药撵;坏人--阿脏菜16、傻瓜、二百五--二半吊;投掷--脏17、醋--忌讳18、皮带--裤腰掉19、煽耳光--胡巴掌20、妹妹--老妙;茄子--桥;扫把--条出21、金戒指--镏子22、昨天--夜个;恶心--左挠23、拿东西--掂东西;鸭子--扁嘴,腰24、老师儿--师傅。
师傅---兽。
比如:称陈师傅为陈兽(多在尉氏、开封县与尉氏交界地)25、爷们、哥们、弟儿们--们儿26、妈--mai,第二声27、昨天--夜个;男孩子--hiao;院子--场院;放风筝--放毫28、没有--姆扭29、下午--核晌;最小的女儿--老妞;吝啬鬼--老鳖一;拿架子--拿唐30、傻子--二半调31、桌子--zhuao(用拼音读);筷子--qiao ;袜子——wao32、滚蛋--镐蛋37、倒垃圾--豁隔囊;唾液--吐沫;眼屎--吃抹糊39、知道、记得--许忽;挣钱--制钱40、提东西--滴溜着;散步、走动--溜达;勤劳、折腾--不拾闲;放--撂;蹲下--咕堆41、现在----眼望儿(姚我、姚二)42、进屋-----上屋43、不知道-----不着44、娶媳妇------xin了冇45、嫁出去了吗?----xin家冇46、向他人借点小东西----xin点**。
开封方言俗谚、歌谣、歇后语中修辞艺术与文化略论[摘要]语言修辞与文化密切相连,文化底蕴存在于一系列的语言现象中。
本文主要通过开封方言俗语、谚语、歌谣以及歇后语中的修辞艺术特色和其中蕴涵的地方文化方面,说明修辞艺术在具体方言中的应用以及对于语言的影响。
[关键词]开封俗谚歇后语修辞文化开封位于黄河中游、河南中部,在历史上曾经是七朝古都,她不仅以灿烂的文化闻名于世,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开封是中原官话郑汴片的代表点,开封方言中有很多俗谚、歌谣和歇后语至今一直活跃在老开封人的口中。
这些民间口语艺术从修辞的角度看非常有研究价值。
下面略举开封方言俗谚歇后语中几种典型、常用的修辞手法,借以分析其中蕴涵的文化现象。
一、谐音和利用韵律的作用造成押韵之势音调作为修辞的一个方面在语言的应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很多歇后语就是通过利用谐音的方法来实现的。
在开封方言中更是有一大批跟日常的生活相关的歇后语,它们结合当地的风物以及一些平时司空见惯的现象通过简洁洗练而且风趣幽默的语言以歇后这样一种形式表达出来。
这些歇后语或赞颂,或讽刺,或客观描画都贴切生动,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例如:“绱鞋不用锥子——针(真)中。
”中原一带有一种千层底的布鞋,是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的,鞋底比较硬,只用针很难扎透,一般都要用一个专门绱鞋的锥子先钻好洞,再用针穿过去,如果绱鞋都不用锥子,那可见是针好了。
“墙上挂狗皮——不像画(话)。
”这里利用“画”和“话”的谐音巧妙的达到了效果。
歌谣基本都采用押韵手法,口语化的词语加上音节押韵带来的齐整而跳跃的前后照应,使语言很活泼,令人过耳不忘。
例如:“小扁食(饺子),两头尖,下到锅里往外翻,金勺子舀,银碗端,端到院里敬老天。
老天吃了真喜欢,一年四季保平安。
”再如:“手冰石,石冰手,俺娘嫌俺做活丑。
”这首歌谣是女子学做活时的诀术歌。
据说以前女子初学针线时,出手汗,每天早晨手对一石贴紧,背出此诀,做活时就不出手汗了。
高中课外元曲必读:全元曲2道么?(末云了)(正旦唱)和哥哥外名,燕燕也记得真,唤做"魔合罗小舍人"。
(末云了)(旦捧砌末唱)【那吒令】等不得水温,一声要面盆;恰递与面盆,一声要手巾;却执与手巾,一声解纽门。
使的人无淹润、百般支分!(末云了)(正旦笑云)量姊妹房里有甚好?【鹊踏枝】入得房门,怎回身?厅独卧房儿窄窄别别,有甚铺呈?燕燕己身有甚么孝顺?拗不过哥哥行在意殷勤。
【寄生草】卧地观经史,坐地对圣人。
你观的国风、雅、颂施诂训,诵的典谟训诰居尧舜,(末云了)(正旦唱)说的温良恭俭行忠信。
燕燕子理会得龙盘虎踞灭燕齐,谁会甚儿婚女聘成秦晋?(末云)这书院好。
【幺篇】这书房存得阿马,会得客宾。
翠筠月朗龙蛇印,碧轩夜冷灯香信,绿窗雨细琴书润。
每朝席上宴佳宾,抵多少"十年窗下无人问"!(末云住)(正旦唱)【村里迓鼓】更做道一家生女,百家求问。
才说贞烈,那里取一个时辰?见他语言儿栽排得淹润,怕不待言词硬,性格村、他怎比寻常世人?(末云了)(正旦唱)【元和令】无男儿只一身,担寂寞受孤闷;有男儿呓梦入劳魂,心肠百处分。
知得有情人不曾来问肯,便待要成眷姻。
【上马娇】自勘婚,自说亲,也是"贱媳妇责媒人"。
往常我冰清玉洁难亲近,是他亲,子管教话儿亲。
我煞待嗔,我便恶相闻。
【胜葫芦】怕不依随蒙君一夜恩,争奈忒达地、忒知根,兼上亲上成亲好对门。
觑了他兀的模样,这般身分。
若脱过这好郎君。
【幺篇】教人道"眼里无珍一世贫";成就了又怕辜恩。
若往常烈焰飞腾情性紧,若一遭儿恩爱,再来不问,枉侵了这百年恩。
(云)子末你不志诚?(末云了)(正旦唱)【后庭花】我往常笑别人容易婚。
打取一千个好嚏喷。
我往常说贞烈自由性,嫌轻狂恶尽人。
不争你话儿亲,自评自论;这一交直是哏,亏折了难正本。
一个个忒忺新,一个个不是人。
【柳叶儿】一个个背槽抛粪,一个个负义忘恩,自来鱼雁无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