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古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古诗群文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鉴赏名句,理解主旨。
3.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诵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鉴赏名句,理解主旨。
难点:
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首古诗:《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课前准备:
学生自行搜集四位诗人的资料,了解文学常识。
教学内容:
一.检查预习:
让学生来介绍四位诗人的生平、代表作和时代背景。
二.初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学生范读,请学生选择读一首,让同学相互点评,教师指导。
3.全班齐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三.质疑发现:
四首诗歌都表达了爱国情怀,但又各有什么不同?
分组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找出依据(原句),同学可以相互评价。
老师归纳。
《春望》通过一个“望”字,表达一个“忧”字。
(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
《泊秦淮》通过一个“犹”字,表达一个“愤”字。
(诗人对士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通过一个“思”字,表达一个“愿”字。
(诗人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的决心。
)
《过零丁洋》通过一个“死”字,表达一个“忠”字。
(诗人为祖国视死如归,报效国家的气概。
)
四.再读诗歌,体会情怀。
五.作业
背诵默写四首古诗,收集整理其他爱国的名诗名句并背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能反映出古代社会的风貌和词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文化,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古词,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掌握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词的背景,学生能够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四首词,学生能够感受词人的情感,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难点: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把握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背景和词人的创作风格。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词中的难点问题。
3.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四首词的全文、词人的简介、词的注释和译文等。
2.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例如:“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词四首》。
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受人们喜爱。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四首词,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四首词的全文,并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标题、作者、注释等信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后四首教案课外古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迁移练习第一课时学习要点:学习《咸阳城东楼》《无题》一、学生展示:1、《咸阳城东楼》简介:《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
2、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
明确:愁,思乡,怀古。
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3、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明确: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或:今昔对比)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4、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明确: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5、背诵全诗。
学习《无题》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2、诗句四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呢?请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归纳。
明确:本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初中语文古诗第四课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望岳》、《春望》、《月夜忆舍弟》和《泊船瓜洲》。
(2)理解每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领略诗中的自然美、人情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
(2)理解每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巩固旧知识。
(2)简介本节课要学习的四首古诗及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四首古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结合诗下注释,解释诗中遇到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2)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中的意境,领略自然美、人情美。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6. 作业布置(1)正确书写四首古诗,提高书写能力。
(2)熟读并背诵四首古诗,提高朗读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代诗歌四首》,包含《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油翁》、《宿建德江》四首诗歌。
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歌,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会分析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为写作和创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重点: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诗歌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世界。
2. 朗读诗歌:让学生分别朗读四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歌:分析每首诗歌的作者、背景、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实践情景引入:以《登高》为例,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描述自己登高时的所见所感。
5. 例题讲解: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卖油翁》中的修辞手法,并尝试创作一首小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代诗歌四首2. 板书内容:登高:望岳、怀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喻、拟人卖油翁:对偶、夸张宿建德江:写景、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宿建德江》中的写景和抒情手法。
2. 答案:写景手法:以动衬静、寓情于景。
抒情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提高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代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
2. 古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掌握。
3. 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的设计。
九年级词四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词。
理解词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把握词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词的画面美和情感美。
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词作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名句。
2、教学难点理解词作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将词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从而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作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的主题、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一些古代文人的画像,然后提问学生:“在古代,文人墨客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九年级的四首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四首词,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词的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精读理解1、《渔家傲·秋思》讲解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范仲淹在边疆的经历和感受。
重点分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引导学生体会边疆的荒凉和孤寂。
探讨“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
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意境和情感,感受战士们的愁苦和无奈。
《春望》诗注释的探疑
唐代诗人杜甫《春望》诗中有这样一句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几乎所有教材和参考资料都把“搔”的意思解释为“抓、挠”,因为《说文解字》上也是这样定义的。
因此,这句诗就解释为“(因国破家亡诗人的愁越来越大)(以致)用手不停地去抓白头发,而白头发短得竟然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我认为这样解释有点牵强附会的味道,如果前一句是讲作者因愁而去做抓的动作,那么后一句为什么突然转到“浑欲不胜簪了呢?”谁能解释这其中的奥妙呢?我想如果把“搔”释为“束”的意思的话,“白头搔更短”就能说清“浑不胜簪”了,(即:把白头发束起来,可白头发短得竟然连簪子也插不住了),这样意思也就连贯一些。
这不是没理由的。
杜甫虽生于河南巩县,但祖籍湖北襄阳,与岳阳邻近,风俗习惯、方言土语难免不受祖父母的影响,加之杜甫从二十四岁开始仕游,前后三次漫游了吴越,而吴越正是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一带。
这一时期的游历生活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湖南的岳阳妇女梳头常常叫“拢脑”,为何叫“拢脑”,就是说把没梳理好的杂乱的头发搔拢用绳子束起来。
我国汉唐时代妇女有广泛流行盘挽高髻发型的习俗。
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云髻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的诗句,所谓“云髻”自然是高挽于头顶的发髻,不将发束拢则无从挽髻,因此杜甫《春望》中的这两句诗用湖南岳阳的风俗来解释就顺理成章了。
解释古诗我认为不能千篇一律以书本为本,有时也必须联系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或联系当时当地的民族习惯或习俗,只有这样,才不致于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1。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古诗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导语: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
虽然说古人“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人民。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得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一、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朗读、背诵四首诗。
2.了解诗人的生平,查找写作背景。
3.感受诗人的爱国激情,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4.学习诗人的表达手法。
二、学习流程
(一)、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教师示范朗诵。
2.简介作者和背景。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作者沦为叛军的俘虏。
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4.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5.幻想一下,假如你是摄影师,你从这首诗捕捉到怎样的一幅画面。
(说说诗意)
6.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的艺术感染力。
感受杜甫诗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点。
7.总结《春望》。
(二)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1.请你模仿刚才学习《春望》的方法,自读《泊秦淮》。
(1)音读:读准字音,节奏。
(2)义读: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3)情读:能够描绘诗意。
(4)美读:体会诗境,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情韵。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
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
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
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有《樊川文集》。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
流经成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南朝陈后主在位时,生活奢侈,制作《玉树后庭花》之类描写宫女美色的歌曲,寻欢作乐。
不久,陈朝灭亡。
《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
杜牧的时代,唐王朝日益衰落,朝廷上充斥着腐败和糜烂,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在用“隔江犹唱《后庭花》”
警示唐王朝。
3.讨论两个“笼”字的含义。
4.《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
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5.总结:
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
全诗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三)、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背景。
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闲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农村的诗人陆游,已是68岁的老人了。
农历十一月四日夜,一场暴风雨勾起了这位爱国志士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
于是作此诗以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
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
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
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并进而说说诗意。
指名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
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
4.讨论“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是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的?”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
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四)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
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
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
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
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
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2.重点字词释义
汗青:指史册。
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丹心:赤诚的心。
干戈:泛指兵器。
大动~~。
3.合作学习:看看你有哪个地方不能理解的,请教请教你的学习同伴。
4.讨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句的含义。
5.根据诗的结构分析感知诗的主题。
6.这首诗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最后两句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7.创新思维: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
8.知识拓展,说说你知道的爱国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