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22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是一个基于实践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解决实际的结构设计问题。
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研究和讨论相关的技术设计原理,了解结构设计的基本思想以及有关任务();开发、实施和完善结构设计的方法和工具,以及采用各种计算方法和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设计成果和结果。
本课程将采用现场实验和理论讲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和实践结构设计相关的基本定律。
主要内容包括力学原理、流体动力学、热学等基本力学原理,以及材料力学、设计规范、抗压强度、分析、荷载传递强度、构造空间形状、结构抗震度等结构设计基本原理,以及结构参数和结构性能的数学模型构造方法、传热、制冷原理、计算结构稳定性、控制力学分析、复杂结构形态分析、结构力学分析等基本理论。
实验内容涉及材料性能测试、元件测试、构件测试,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建筑物设计原则以及土木结构设计、风洞及数值分析等。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验证和学习结构设计和分析的基本原理,从而更加深入了解结构设计的相关方面。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主动指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互动的形式,以便学生进行丰富的实践。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解决各种问题、传授实践知识,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在实践工作中的能力和能力。
结构设计原理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概念。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常见建筑和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结构设计规范和标准的认识,了解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绘制简单结构图纸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计算工具进行结构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进行结构设计创意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结构设计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关注工程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 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工程技术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课程内容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讲授为辅。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和工程知识。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要求分析: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视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结构设计基本原理:介绍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重点讲解稳定性、强度、刚度的基本原理。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结构设计概述2. 结构设计方法:分析梁、板、柱、框架等常见结构的设计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教材章节:第二章至第四章 结构设计方法与实例3. 结构设计规范与标准:讲解我国现行的结构设计规范和标准,以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五章 结构设计规范与标准4. 结构设计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结构设计创意实践,运用CAD软件绘制结构图纸,进行结构分析与计算。
教材章节:第六章 结构设计实践5. 结构设计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结构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工程实际中的结构设计方法和技巧。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范例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概念。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结构元件,并解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和科学知识分析简单结构问题,计算出结构的受力情况。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模型材料设计并构建小型结构模型,展示对结构原理的理解。
2. 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能够掌握测量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有效沟通,解决结构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将对工程学和结构设计产生兴趣,培养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志向。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对技术工作的尊重,理解工程师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结合物理、数学和工程技术原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通过动手操作和问题解决,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处于中学阶段,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和动手实践,因此课程设计需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
教学要求:教学应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进步。
通过对具体学习成果的分解,教师可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成果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结构设计基本概念:包括结构的定义、分类和功能,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如稳定性、强度和耐久性。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结构设计概述2. 结构元件与受力分析:介绍梁、柱、板等常见结构元件,及其在承受不同类型力时的响应。
- 教材章节:第二章 结构元件与受力分析3. 结构设计方法与步骤:讲解结构设计的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计算分析、施工图绘制等。
- 教材章节:第三章 结构设计方法与步骤4.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小型结构模型,分析实际工程案例。
结构设计原理简支梁课程设计一、简支梁的概念与特点简支梁是指两端支承,中间自由伸展的一种结构形式,是最基本的梁结构。
其特点在于只有一个自由端,另一个端点被支承,因此只能承受单向弯曲力和剪力。
简支梁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机械等领域。
二、简支梁的受力分析1. 弯矩分析在简支梁中,弯矩是一种重要的受力形式。
当外力作用于简支梁时,会产生弯曲变形和弯矩。
根据欧拉-伯努利假设,在弹性阶段内,简支梁上任意一点处的曲率半径R与该点处的弯矩M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M = EI/R其中E为杨氏模量,I为截面惯性矩。
2. 剪力分析除了弯矩外,在简支梁中还会产生剪力。
剪力是指垂直于截面方向的作用力,在简支梁中主要由跨距和荷载大小决定。
在计算剪力时,需要考虑材料的剪切模量和截面形状。
三、简支梁的结构设计原理1. 材料选择在简支梁的设计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钢材比混凝土更适合作为简支梁的材料,因为它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
此外,在选择材料时还需要考虑其耐久性、可靠性和成本等因素。
2. 截面设计截面设计是指确定简支梁的宽度和高度等参数。
在进行截面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荷载大小、跨距长度、所选材料的强度和刚度等因素。
一般来说,截面应尽可能大,以提高其承载能力。
3. 支承方式简支梁的支承方式直接影响其受力性能。
一般来说,支承应均匀分布在两端,并且应该保证支点之间没有间隙。
此外,在进行支承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到地基稳定性和抗震性能等因素。
4. 荷载计算荷载计算是指确定简支梁所需承受的荷载大小和分布情况。
荷载计算需要考虑到使用环境、使用目的、使用频率等因素。
一般来说,荷载应按照设计标准进行计算,并且应该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5. 桥梁设计在桥梁设计中,简支梁是最常见的桥梁形式之一。
在进行桥梁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跨度、车流量、地形等因素。
此外,在进行桥梁设计时还需要保证其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四、课程设计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简支梁的结构原理和受力分析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课程性质《结构设计原理》是道路桥梁工程系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测量专业、试验检测专业、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专业、市政工程等专业的一门职业能力通用课,在教学过程中,以中小型桥梁的施工为行动领域,贯彻公路(桥梁)行业标准,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进行课程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道路桥梁工程中有关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圬工结构的材料及各结构的基本构成及其施工、设计时必要的计算验算等相关问题,掌握桥梁结构的设计基本原理,遵循设计规范,读懂施工图纸,使学生完成三大项目(钢筋混凝土梁、预应力混凝土梁及圬工结构)的设计、验算及施工的工作任务,达到懂设计、会验算、精通施工的目的,以使毕业生做到零距离上岗。
2.目的和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能遵循和运用《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等规范来进行三大项目(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及受压构件、预应力混凝土梁及圬工结构)的设计、验算及施工的工作任务。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四、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时分配教学重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焊接钢筋骨架的认识与设计;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焊接钢筋骨架的认识与设计;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材料及施工方法;圬工结构的基本概念、材料及施工方法。
运用现行的公路桥涵规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砖石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强度计算和设计,并且掌握各结构的构造施工要求。
教学难点:运用现行的公路桥涵规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砖石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强度计算和设计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五、相关课程的衔接该课程在《高等数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道路建筑材料》、《结构力学》、《道路工程制图》课程之后开设,其后续课程为《桥梁工程技术》。
工程结构课程设计范本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工程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工程结构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掌握工程结构的受力分析和设计方法,熟悉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价。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结构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完成工程结构的基本设计和计算,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工程结构事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工程职业道德观,注重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工程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包括梁、柱、板、壳等常见工程结构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2.工程结构的受力分析:用力学原理分析工程结构在各种载荷作用下的内力、位移和稳定性。
3.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法:根据工程要求和材料性能,采用合适的设计方法进行工程结构的设计和计算。
4.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价:分析工程结构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5.工程结构实例分析:通过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结构的设计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工程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工程结构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结构的设计和应用。
4.实验法:学生进行工程结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工程结构知识。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和教学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置完善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1. 引言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涵盖了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土木工程的行业中,结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涉及到建筑物、桥梁、水坝、隧道等各种各样的结构体系。
结构设计不仅关乎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寿命和经济性。
因此,掌握结构设计原理是每一位土木工程师的必修课。
本课程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一种实践学习结构设计原理的方式,通过实际的案例来探讨结构设计原理的应用。
本课程设计分为三部分:结构设计原理的理论基础、设计案例分析以及设计方案的优化与评估。
整个课程设计将通过三个实际工程案例来展开,学生将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结构方案。
2. 结构设计原理的理论基础结构设计原理的理论基础是为学生提供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部分主要包括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分析等基本理论。
2.1 结构力学结构力学是结构设计的基础,包括静力学、动力学、板壳理论、稳定性等方面。
在本部分,学生将学习结构力学及其应用,包括刚性连续体的受力分析、受力构件的设计、结构模型的简化和分析等。
2.2 材料力学材料力学是结构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损伤力学等方面。
本部分将介绍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应力与应变、变形与应力、弹性和塑性行为等。
2.3 结构分析结构分析是结构设计的关键环节,本部分将介绍结构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主要包括有限元分析、动力分析、热力分析、疲劳分析等方面。
学生将在此部分掌握基本的结构分析技术。
3. 设计案例分析本部分将通过三个实际工程案例展开,分别是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桥梁的设计以及水坝的设计。
通过这些案例,学生将亲身体验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包括实地勘测、结构初步设计、结构受力分析和结构优化等。
3.1 建筑物结构设计案例本案例将以高层建筑为例,对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进行详细阐述。
学生将掌握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设计,包括建筑物的承重墙、梁柱结构等。
一 、课程设计的要求①熟练掌握书本上的知识②掌握一般的结构构件设计的计算原理和方法,能够综合运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设计结果科学合理。
③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具有求实创新的精神,查阅参考书和设计资料,不拘泥于教材。
④设计期间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纪律,设计过程中认真严谨、勤学好问、努力创新、互帮互学,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1、正截面设计1)内力组合计算:弯矩组合设计值计算公式:001112()mnd GiGik Q Q k c Qj Qjk i j M M M S γγγγψγ===++∑∑剪力组合设计值计算公式:001112()mnd Gi GikQ Q k c Qj Qjk i j V VV V γγγγψγ===++∑∑跨中截面:,/2,/211,/2,/2121.2812.29 1.4707.740.8 1.441.812012.411m nd l Gi Gik l Q Q k l c Qj Qjk l i j M M M M kN m γγψγ===++=⨯+⨯+⨯⨯=⋅∑∑,/2,/211,/2,/2121.2*0 1.4*71.830.8*1.4*2.14102.959mnd l Gi Gik l Q Q k l c Qj Qjk l i j V V V V γγψγ===++=++=∑∑L/4截面:,/4,/411,/4,/4121.2*609.26 1.4*530.790.8*1.4*41.811521.045m nd l Gi Gik l Q Q k l c Qj Qjk l i j M M M M kN mγγψγ===++=++=⋅∑∑支点处界面:,,11,,121.2*0 1.4*00.8*1.4*00m nd o Gi Gik o Q Q k o c Qj Qjk oi j M M M M γγψγ===++=++=∑∑,/2,/211,/2,/2121.2*0 1.4*71.830.8*1.4*2.14102.959m nd l Gi Gik l Q Q k l c Qj Qjk l i j V V V V γγψγ===++=++=∑∑2)截面尺寸设计对于该T 形截面:取梁肋宽b=200mm ,翼缘悬臂端厚度取100mm ,最大厚度为140mm ,预制梁翼板宽度为1580mm ,相邻两主梁的平均间距为1600mm 。
结构设计原理教学设计一、引言结构设计原理是建筑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培养学生对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的关键课程。
本文将对结构设计原理教学的设计进行详细论述,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结构设计原理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2. 培养学生运用结构设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设计原理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结构设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 结构设计中的力学分析方法;3. 结构设计中的材料力学;4. 结构设计中的结构形式和构造;5. 结构设计中的稳定性和抗震设计;6. 结构设计中的计算方法和软件应用。
四、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1. 授课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结构设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工程案例,通过分析实际工程中的结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结构设计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共同解决一个结构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 实验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结构的力学行为,加深对结构设计原理的理解。
5. 课程设计: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结构设计的课程设计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完成实际工程的结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发展情况。
在结构设计原理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1. 笔试和作业:通过组织笔试和布置作业,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程设计评价:对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进行评价,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一、引言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课程设计的目标、任务、设计要求以及设计过程。
二、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工作。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将能够有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设计问题。
三、课程设计任务本课程设计的任务是设计一座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住宅楼。
设计要求包括结构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考虑,以及满足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同时,还需要考虑结构的施工性和经济性,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四、课程设计要求1. 结构类型: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
2. 设计荷载: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确定楼房的设计荷载。
3. 结构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强度等级等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4. 结构布置:根据建筑功能和空间布局确定结构的布置方案。
5. 结构分析:采用静力弹性分析方法进行结构的受力分析。
6. 结构设计:根据结构分析结果,进行结构的截面设计和构件尺寸的确定。
7. 结构验算:对设计方案进行验算,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8. 结构施工:考虑结构的施工性,提出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要求。
9. 结构经济性:根据材料的成本和施工的难易程度,综合考虑结构的经济性。
五、课程设计过程1. 收集资料:收集相关规范、标准、设计手册等资料,了解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分析设计要求:分析课程设计任务的要求,明确设计目标和设计要求。
3. 结构布置:根据建筑功能和空间布局,确定结构的布置方案,并进行初步的荷载计算。
4. 结构分析:采用静力弹性分析方法,对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得到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5. 结构设计:根据结构分析结果,进行结构的截面设计和构件尺寸的确定,并进行验算。
6. 结构施工:考虑结构的施工性,提出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要求。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预应力混凝土等截面简支空心板设计(先张法)
班级:6班
姓名:于祥敏
学号:44090629
指导老师:张弘强
目录
一、设计资料 (2)
二、主梁截面形式及尺寸 (2)
三、主梁内力计算 (3)
四、荷载组合 (3)
五、空心板换算成等效工字梁 (3)
六、全截面几何特性 (4)
七、钢筋面积的估算及布置 (5)
八、主梁截面几何特性 (7)
九、持久状况截面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 (9)
十、应力损失估算 (10)
十一、钢筋有效应力验算 (13)
十二、应力验算 (13)
十三、抗裂性验算 (19)
十四、变形计算 (21)
预应力混凝土等截面简支空心板设计
一、设计资料
1、标跨m 16,计算跨径m 2.15
2、设计荷载:汽车按公路I级,人群按2/0.3m KN ,10=γ
3、环境:I类,相对湿度%75
4、材料:
预应力钢筋:采用ASTM a A 97416-标准的低松弛钢绞线(71⨯标准型),抗拉强度标准值MPa f pk 1860=,抗拉强度设计值MPa f pd 1260=,公称直径mm 24.15,公称面积2140mm ,弹性模量MPa Ep 51095.1⨯=
非预应力钢筋:400HRB 级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MPa f sk 400=,抗拉强度设计值
MPa f sd 330=,弹性模量MPa Es 5100.2⨯=
箍筋:335HRB 级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MPa f sk 335=,抗拉强度设计值
MPa f sd 280=,弹性模量MPa Es 5100.2⨯=
混凝土:主梁采用50C 混凝土,MPa Ec 41045.3⨯=,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f ck 4.32=,抗压强度设计值MPa f cd 4.22=,抗拉强度标准值MPa f tk 65.2=,抗拉强度设计值
MPa f td 83.1=
5、设计要求: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要求,按A类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此梁
6、施工方法:先张法
二、主梁截面形式及尺寸(mm )
主梁截面图(单位mm )
三、主梁的内力计算结果
一期恒载:跨中m KN M d ⋅=220 0=d V 支点:0=M KN V 70=
二期恒载:跨中m KN M d ⋅=100 0=d V
支点:0=M KN V 40=
汽车荷载:跨中m KN M d ⋅=220
KN V d 0.20= 支点:0=M KN V 150=
人群: 跨中m KN M d ⋅=70 KN V d 0.8= 支点:0=M KN V 22=
四、进行荷载组合
五、空心板换算成等效工字梁
上翼板厚度:12021
1=-=k f h y h ι
下翼板厚度:1202
1
2'=-=k f h y h
腹板厚度:280=-=k f b b b
等效工字梁如下图所示:
六、全截面几何特性计算
(1)受压翼缘有效宽度'f b 计算
①计算跨径的31,即mm l 50673)102.15(3=⨯= ②相邻两梁的平均间距mm 880
③mm h b b f h 17201201202280122'=⨯+⨯+=++ 取三者中的最小者,因此受压翼缘有效宽度mm b f 880'= (2)全截面几何特性的计算
在工程设计中,主梁几何特性多采用分块数值求和法进行,其计算式如下: 全截面面积:∑=i A A 全截面重心至梁顶距离:A
y A y i
i i ∑=
式中:i A -分块面积;
i y -分块面积重心至梁顶边的距离; 截面分块示意图:
主梁全截面几何特性如下:
其中:i I -分块面积i A 对其自身重心轴的惯性矩 x I -分块面积i A 对全截面重心轴的惯性矩
七、钢筋面积估算及钢束布置
(1)预应力钢筋面积估算
按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下正截面抗裂性要求,估算预应力钢筋数量。
对于A 类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根据跨中截面抗裂性要求,可得跨中截面有效预加力为:
W
e A
f W M N p tk
s pe +-≥
17.0 其中:
s M 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按作用短期效应组合计算的弯矩值,由表1可知:m KN M M M M Qs G G s ⋅=++=++=54422410022021;
设预应力钢筋截面重心距截面下缘mm a p 60=,则预应力钢筋的合力作用点至截面重心轴的距离mm a y e p b p 27060330=-=-=;
钢筋估算时,截面性质近似取用全截面的性质来计算,由表2可知,跨中截面全截面面积2328800mm A =;
全截面对抗裂验算边缘(即下缘)的弹性抵抗矩为
3710
10267.5330
10738.1mm y I W b ⨯=⨯==;
tk f 为C50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MPa f tk 65.2=;
因此,有效预加力合力为:
N W
e A
f W M N p
tk s pe
677610037.110267.5270328800165.27.0)10267.5()10544(17.0⨯=⨯+⨯-⨯⨯=+
-≥
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为MPa f pk con 1395186075.075.0=⨯==σ,预应力损失按张拉控制应力的20%估算,则需要预应力钢筋的面积为
26
9291395
8.010037.1)2.01(mm N A con
pe p =⨯⨯=-=
σ 因此,采用24.157φ的钢绞线,则预应力钢筋的面积229299801407mm mm A p 〉=⨯=,满足条件。
(2)非预应力钢筋面积估算及布置
在确定预应力钢筋数量后,非预应力钢筋根据正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要求来估算非预应力钢筋数量。
设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的合力作用点到截面底边的距离为mm a 60=,则有
mm a h h 600606600=-=-=
先假定为第一类T 梁,则有
)2(0'0x h x b f M r f cd d -=即)2600(8804.22107960.16x
x -⨯⨯⨯=⨯⨯
解得:mm x 6.71=<mm h f 120'=(另一解不符合题意,舍去) 因此确为第一类T 梁。
由p pd s sd f cd A f A f x b f +='可知:
2'535330
980
12606.718804.22mm f A f x b f A pd
s
sd f cd p =⨯-⨯⨯=
-=
采用3根直径为16mm 的HRB400钢筋,其面积2603mm A s = 将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布置成一排,钢筋布置图如下:
保护层厚度:⎩⎨⎧==mm
mm
d mm c 30168.50φ,符合要求
钢筋净距:mm S n 5.669
24
.1574.183760=⨯-⨯-=⎩
⎨
⎧=mm mm
d 3016φ
,符合要求。
八、主梁截面几何特性计算
查表可知,对于混凝土、预应力钢筋、普通钢筋,其弹性模量分别为
MPa E c 41045.3⨯=、MPa E p 51095.1⨯=、MPa E s 5100.2⨯=
(1)预加应力阶段梁的几何特性
此阶段,混凝土强度达到ck f %80,此时,MPa E c 4'1025.3⨯= 则有钢筋换算系数如下:
61025.31095.145''
=⨯⨯==c p
Ep
E E α
15.61025.3100.24
5''
=⨯⨯==c s Es E E 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