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3
脑血栓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目的:探讨脑血栓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
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62例脑血栓患者纳入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31例。
常规组采取一般专科护理,研究组采取优质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总有效率达到93.6%,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3.9%,两组比较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且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也要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在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取优质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症,促进患者机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且可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标签:脑血栓;优质护理;效果脑血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其发病机制为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出现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供血不足或中断,进而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整治[12]。
如不及时救治,则会出现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
临床上,要求在对症治疗上加强护理干预,以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本文通过探讨62例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掌握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报告正文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4年12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62例脑血栓患者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通过脑CT或MRI检查确诊,符合脑血栓诊断标准[3]。
其中,男37例,女25例;年龄52~81岁,平均(64.2±2.3)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意识模糊、失语等症状。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均为31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病情病程等无明星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积极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常规组进行一般专科护理,包括病情观察、基础护理、用药指导等内容,研究组实行优质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优质环境护理:应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清洁的病房,并要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通常温度要控制在20~24℃,湿度在60%左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第19卷第27期281投稿邮箱:sjzxyx88@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措施的疗效评价李岩(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克一河中心卫生院,内蒙古 鄂伦春)摘要:目的 探讨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措施的疗效。
方法 选定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38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9例(基础护理)与观察组19例(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率指标。
结果 护理结束,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护理满意率指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指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优质护理方法可有效改善脑血栓患者预后。
关键词:脑血栓;优质护理;疗效;预后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27.184本文引用格式:李岩.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措施的疗效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7):281,284.0 引言脑血栓是一种主要由于患者体内异常栓子堵塞血管所致的常见疾病,临床多表现为语言不清、偏瘫、口眼歪斜、麻木无力等[1],对患者生命质量不利。
近几年为缓解上述疾病症状,于治疗基础上常辅以优质护理方法,但由于其效果缺乏临床分析、研究,故本文重点探讨了优质护理方法在脑血栓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定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总计38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优质护理方法的一组(19例)作为观察组,使用基础护理方法的一组(19例)作为对照组。
性别:观察组女6例,男13例,对照组女7例,男12例;年龄:观察组43-77岁,平均为(62.24±3.48)岁,对照组42-75岁,平均为(62.39±3.42)岁。
优质护理对脑血栓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评价脑血栓是一种常见、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带来很大的影响。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优质护理对脑血栓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评价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优质护理对脑血栓患者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护理的满意度。
一、脑血栓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脑血栓会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失语、肢体无力、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
患者可能面临着行动不便、交流困难、自理能力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优质护理对脑血栓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能力恢复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二、优质护理对脑血栓患者的影响1. 专业化护理:脑血栓患者需要接受专业化的护理,包括定期监测病情变化、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协助患者完成生活自理等。
优质护理可以提供患者所需的各种专业护理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
2. 心理护理:脑血栓患者面临着身体和心理双重困扰,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优质护理还包括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建立信心、重拾生活的乐趣。
3. 家庭护理:在脑血栓患者出院后,家庭护理尤为重要。
优质护理应该为家属提供相关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照料患者,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通过以上方面的综合护理,可以帮助脑血栓患者更好地恢复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三、护理满意度的评价为了评价护理的满意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 患者满意度调查:可以利用问卷或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了解他们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包括护理质量、服务态度、沟通效果等方面。
2. 专家评价:可以邀请专业护理专家对护理服务进行评价,从专业角度出发,评估护理服务的优劣。
3. 护理记录分析:可以通过护理记录的整理和分析,了解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对患者的实际影响。
4. 客观指标评估:可以利用脑血栓患者的康复情况、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等客观指标,评价护理服务的效果。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目的探索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26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出院时的ADL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将优质护理渗透进脑血栓患者护理工作中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优质护理;脑血栓;护理;满意度;ADL;心理状态脑血栓是一种脑血管疾病,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且该病多是由高脂血症、高血压等造成的,好发于老年人,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有助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2]。
为探索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中应用的价值,特开展本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26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
观察组男42例,女21例,年龄54~68岁,平均年龄(58.9±5.2)岁。
对照组男45例,女18例,年龄55~69岁,平均年龄(59.6±5.3)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为:患者入院后给予健康教育、病情监测、心理疏导、并发症处理等护理服务。
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将以患者为中心,给予患者全身心的服务渗透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具体如下:(1)加强患者病情的监测,增加巡房次数。
脑血栓患者的身体机能减退,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养,而长期卧床又会出现痰液堵塞呼吸道等情况[3],故此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状况,做好随时抢救的准备,定时给患者翻身叩背,必要情况下给患者使用吸引器排痰,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
优质护理对脑血栓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评价脑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生脑血栓,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所需的护理也相对较多。
对于脑血栓患者来说,接受优质的护理对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和护理满意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对优质护理对脑血栓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进行评价。
1. 专业的康复护理优质的护理能够提供专业的康复护理,帮助脑血栓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康复护理,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康复护理包括物理治疗、言语康复、职业康复等多个方面,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全面的康复训练,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能力。
2. 个性化护理服务优质的护理还能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针对不同脑血栓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个性化护理服务可以让护理更加贴近患者的需求,提高护理的有效性。
3. 心理护理护理不仅包括身体上的护理,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优质的护理应该包括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处理因脑血栓所带来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从而更好地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4. 安全护理在护理脑血栓患者时,安全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优质的护理应该保障患者的安全,预防患者再次伤害,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从而有利于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1. 提高护理质量优质的护理能够提高护理的质量,提供更安全、更温馨的护理环境,增强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患者自身的感觉和体验对于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而优质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2. 增强信任感3. 提供人性化关怀除了专业护理之外,人性化关怀也是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优质的护理应该提供温馨、贴心的人性化关怀,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和生活需求,从而增强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4. 有效沟通和交流优质的护理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机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从而提高护理的满意度。
沟通和交流是护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优质的护理能够提供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增强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脑血栓患者临床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具体效果。
方法:择取我院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58例脑血栓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并将其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和优质护理组,常规组患者接受传统护理,优质护理组患者则在常规组基础上接受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及ADL评分。
结果:优质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较短,且ADL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两组对象的数据在对比后具备明显的差异(P<0.05)。
结论:在脑血栓患者临床护理中,优质护理的效果较好,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脑血栓;传统护理;优质护理;住院时间;ADL评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5-0104-02【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thrombosis, the specific effect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Methods Will pick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6 were admitted as experiment object, 58 patients with cerebral thrombosi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rmal group and thehigh quality nursing group and routine group patients received traditional nursing,high-quality care patients receive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group,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time and ADL scores.Results High quality group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time significantly shorter, and ADL scor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group of patients, two groups of data after the contrast,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thrombosis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the high quality nursing effect is good,is worth promoting.【Key words】 Cerebral thrombosis; Traditional nursing care;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The length of time; ADL scores脑血栓是目前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发病原因为脑部动脉血管出现了病理性质的改变,且患者的脑部血管腔较为狭窄。
优质护理对脑血栓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评价脑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对于脑血栓患者来说,良好的护理尤为重要,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
本文将从优质护理对脑血栓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进行评价,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脑血栓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脑血栓患者常常伴随着肢体活动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不同程度的功能缺陷,这些缺陷会严重限制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优质护理对脑血栓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应当通过各种康复训练和技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提高言语和认知能力。
良好的护理还要求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配合,共同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和日常护理方案,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二、脑血栓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优质护理不仅可以提高脑血栓患者的生活能力,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多沟通与患者,关心患者的生活情况,了解患者的内心需求,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关怀。
医护人员应当尊重患者的人格与隐私,不断完善自身的护理技能,保证护理质量。
患者家属的支持和配合也是非常关键的,他们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耐心指导和心理支持,这样患者才能感受到全方位的关爱和帮助。
三、结论良好的护理对脑血栓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护理满意度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临床护理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护理水平,善于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患者-医护人员关系,共同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和日常护理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脑血栓患者的生活能力和护理满意度。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观察摘要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98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4.62±3.1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4.19±2.9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脑血栓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优质护理;脑血栓;安全性脑血栓在临床上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多集中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患者一旦患有脑血栓病,病情发展易速度恶化,造成患者肢体偏瘫,并丧失语言能力,情况严重者可造成患者死亡[1]。
脑血栓病理是因为脑血管动脉壁发生变化,进而促使血液成分发生变化以及粘度增加等特点,而造成血栓的急性脑血管疾病[2]。
生活质量的变化即生活方式的改善,加上国内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脑血栓发病率逐渐增加。
由于脑血栓会极大的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只有采取积极的措施方可帮助患者[3]。
为此,为研究不同的护理措施对脑血栓疾病患者病情的影响,本院选取近1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血栓患者给予不同护理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并最终明确优质护理干预对脑血栓病的效果显著,意义重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98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
纳入标准:患者均首次确诊为脑血栓疾病,通过CT检查表现为低密度软化灶,并伴有偏瘫及失语等症状。
排除有心肺疾病患者以及意识不清、精神异常患者等。
对照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64.10±3.18)岁。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脑血栓患者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导管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护理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本篇论文旨在评价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一、优质护理对脑血栓患者病情的影响1. 促进病情的快速稳定优质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快速稳定。
在患者治疗的早期阶段,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对体征变化及时进行监测,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和治疗方案。
同时,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通过积极沟通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缓解其心理压力。
2. 减轻并发症的发生优质护理可以减轻脑血栓患者的并发症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患者的体位、口腔护理和护理技术等,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容易发生褥疮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定时翻身和皮肤护理,避免褥疮的发生。
对于容易发生肺炎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进行有效的呼吸道管理,让患者呼吸道通畅,预防肺炎的发生。
3. 促进康复优质护理可以促进脑血栓患者的康复。
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通过对患者进行神经病理生理学和康复评估,制定出有利于康复的护理措施。
例如,对于行走低下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配合物理治疗师开展康复训练,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行走能力。
二、优质护理的实施方法1. 严密监测及时干预严密监测是优质护理的关键之一,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多次监测,如心率、体温、呼吸、血压等。
对于某些指标异常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如采取药物措施、调整体位等。
2. 有效的呼吸道管理对于脑血栓患者,呼吸道管理尤为重要。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情况,进行有效的呼吸道管理,如咳痰训练、气管吸痰、定时转移体位等。
3. 定期翻身和皮肤护理对于脑血栓患者,长时间的卧床不动易发生褥疮。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的翻身和皮肤护理,减少褥疮的发生率。
2. 2 两组患者疾病认知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疾病认知评分为(67.54±2.67)分, 住院时间为(33.17±6.76)d;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评分为(92.74±3.62)分, 住院时间为(25.78±5.63)d。
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脑出血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好发于年龄 >50岁的中老年人群, 患者往往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内小动脉出现硬化破裂, 具有发病骤急及病情严重等鲜明特点。
临床研究表明, 在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破裂的情况下, 易引发脑出血。
在临床中, 脑出血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嗜睡以及昏迷等[5-7]。
由于脑出血会对患者的生活安全造成较大程度的威胁, 因此需采取及时有效的医护方案。
在治疗方案上, 临床主要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且其治疗效果得到实践认同, 而护理方法不得当则直接影响患者机体康复及预后效果[8-10]。
所以, 需注重有效护理方法的应用。
本研究中, 重点提到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方案的应用, 此护理干预方案以标准护理流程为参照结合治疗方案、诊断及病因制定具体的护理计划及护理方案, 属于秉持以人为本原则的新型护理模式, 并且实施阶段对于参与人员的要求相对严格, 尽可能交由主治医师或高级护理人员进行操作, 有助于规范护理操作行为, 确保护理连续性。
除膳食指导、用药规范及基础护理等流程外, 临床护理路径主张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预, 不仅能不同程度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负性情绪, 更能树立患者疾病治疗的信心及意识, 真正意义上拉近护患间距离, 大大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
此外, 临床护理路径能提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对于阶段性康复护理实施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 尤其是肢体功能锻炼能恢复患者躯体运动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前,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疾病认知评分为(67.54±2.67)分, 住院时间为(33.17±6.76)d;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评分为(92.74±3.62)分, 住院时间为(25.78±5.63)d。
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脑出血患者实行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显著, 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强化运动功能, 提高疾病认知,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在临床护理领域中使用推广。
参考文献[1]秦静雅.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基层医学论坛, 2018, 22(30):4228-4230.[2]杨露, 姜亚迪, 王佳慧.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19):168-169.[3]张文静.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智慧健康, 2018, 4(27):114-115.[4]周秀新.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 10(26):192-194.[5]曾萍. 临床护理路径在56例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28):175-177.[6]黄月勤, 李翠娥, 张玉华.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34):367.[7]刘群, 李晓丽.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3):107.[8]陈菲.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中国伤残医学, 2015(3):198-200.[9]高存亮.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7):170-171.[10]王锐瑞, 张艳培.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5, 21(10):110.[收稿日期:2018-12-19]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李娜【摘要】 目的 对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 150例脑血栓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75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护理满意度以及住院时间。
结果 护理前,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 P>0.05);护理后,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本组护理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91, 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26, P<0.05)。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1.34±1.22)d, 短于对照组的(16.61±1.14)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33, P<0.05)。
结论 在脑血栓患者临床护理中, 应用优质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脑血栓;优质护理;临床应用;效果DOI:10.14163/ki.11-5547/r.2019.18.077作者单位:024000 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学院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脑病科/老年病脑血栓在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逐年提升, 尤其高发于老年群体, 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 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在脑血栓的治疗中, 护理也占据着重要位置。
尤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医疗护理服务要求也不断提升, 优质护理已经成为护理的重要趋势[1]。
临床研究显示, 优质护理作为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护理模式, 在脑血栓患者临床护理中取得了较好效果[2]。
本研究以本科患者为依据, 对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15年5月~2018年5月接收的15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75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45例, 女30例;平均年龄(66.7±5.2)岁。
对照组患者中男44例, 女31例;平均年龄(65.8±6.3)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获医院伦理会 批准, 患者或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对患者病情严格加以监测、给予患者相关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等一般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 具体如下。
1. 2. 1 强化基础护理 加强对患者所处环境卫生的清洁, 保持舒适温湿度, 定期更换床单等, 做好消毒工作;对患者脉搏、意识及呼吸等临床体征进行密切监测, 及时了解患者颅内血压情况, 对患者身体不舒适症状进行询问, 掌握患者异常情况并积极处理;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对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密切观察。
1. 2. 2 心理护理 因脑血栓会伴随较高致残率, 引发偏瘫、失语等问题, 往往患者多比较悲观、焦虑, 有些患者不会积极配合治疗。
护理人员需加强同患者沟通交流, 对于其消极情绪积极进行开解, 让患者树立正确治疗意识, 鼓励患者积极接受治疗等, 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使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1. 2. 3 并发症护理 脑血栓患者由于多需要卧床, 容易引发肺部感染、压疮、便秘等问题, 在护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患者并发症的护理。
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正确咳嗽, 使患者呼吸道保持畅通;对于无法自主呼吸患者, 及时协助其呼吸, 并做好其口腔清洁。
护理人员还需做好患者皮肤的清洁工作, 协助患者定时翻身, 给予其适当按摩, 避免压疮的发生。
对于便秘患者, 在患者允许情况下对其腹部进行按摩, 必要情况时给予口服泻药, 促进患者便秘改善。
1. 2. 4 饮食指导 基于病情, 给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指导患者多食用鱼类、豆类等一些高蛋白食物,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等。
对于昏迷患者, 需做好鼻饲营养支持护理;针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 指导其食用糊状、半流质食物。
1. 2. 5 康复训练 脑血栓患者多伴随身体机能衰退, 过了急性治疗期后必须加强对患者康复训练, 协助、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或者被动的肢体运动, 对于一些受限严重的患者, 可通过特殊的训练工具加强患者功能活动, 促进患者血液循环, 增强患者身体活动能力。
针对语言障碍患者, 可每天陪伴其阅读一些期刊杂志, 30 min/次即可。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护理满意度以及住院时间。
1. 4 判定标准1. 4. 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 通过Barthel指数评分对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 分数高低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成正比。
1. 4. 2 护理满意度 以护理调查表为准, 该表由院内护理人员自拟, 发放给患者, 调查表中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 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 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护理前,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35.4±7.3)分, 对照组为(35.1± 7.5)分;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71.7± 9.6)分, 对照组为(58.3±8.8)分。
护理前,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 P>0.05);护理后,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本组护理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91, P<0.05)。
2. 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非常满意 43例, 满意30例, 不满意2例, 护理满意度为97.3%;对照组患者中非常满意25例, 满意30例, 不满意20例, 护理满意度为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