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 格式:doc
- 大小:237.00 KB
- 文档页数:5
高职高专生物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唯甘肃农业大学副主任委员鲁成西南大学闫丽霞天津医药职工大学委员王仁雷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郭华春云南农业大学翁鸿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邵志广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王衍安山东农业大学廖湘萍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张满效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郭利平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朱印岗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王德芝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陈电容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刘大成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四十、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化工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曹克广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副主任委员李居参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任耀生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委员周晓俊云南广播电视大学付梅莉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李忠军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史文权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陈炳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邹良明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王挟明青岛科技大学徐瑞云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祁俊生重庆三峡学院乔子荣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廖安平广西民族学院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姚文兵中国药科大学副主任委员周晓明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刘俊义北京大学委员严振广东化工制药职业技术学院王继东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李淑惠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蒋学华四川大学丁安伟南京中医药大学彭代银安徽中医学院弥曼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王自勇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孔琛沈阳药科大学徐世义沈阳药科大学简辉江西中医学院张俊松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姚军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徐建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邬瑞斌中国药科大学彭师奇首都师范大学四十二、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资源勘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桂和荣宿州学院副主任委员梁慧社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姚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委员张传河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姚多喜安徽理工大学樊宏伟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胡斌河南理工大学申晓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姜尧发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齐永安河南理工大学刘红梅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瓮立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王雅丽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程功林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焦希颖太原理工大学四十三、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油气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田乃林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副主任委员孙树强山东胜利职业学院李增学山东科技大学委员李赞忠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任晓光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王焕梅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陈萍安徽理工大学郑荣儿中国海洋大学张磊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吴晓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茹慧灵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戴静君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李文华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吴长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四十四、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矿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飞内蒙古科技大学副主任委员王在泉青岛理工大学刘泽功安徽理工大学委员王金福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勾攀峰河南理工大学王晓鸣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李克孝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董礼辽源职业技术学院杨云保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吴再生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苑忠国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王新华山东科技大学叶加冕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刘社育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沈杰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十五、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任慧平内蒙古科技大学副主任委员刘丛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张战营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委员凌爱林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朱信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曹朝霞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刘向东内蒙古工业大学王纪安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吴国玺辽宁科技学院李秋义青岛理工大学谭银元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杨丁熬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姜敏凤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闫浩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徐益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范令惠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科技教育委员会王红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四十六、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能源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魏新利郑州大学副主任委员王强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刘中良北京工业大学委员丁力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陈宝明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徐言生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俞树荣兰州理工大学张明旭安徽理工大学王长庆同济大学付忠广华北电力大学李心刚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四十七、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电力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石生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副主任委员李勤道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委员郭辉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刘宪林郑州大学刘利华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崔海文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黄永铭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赵黎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王艳华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张迎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吕宗枢沈阳工程学院胡起宙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史仪凯西北工业大学林东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艾欣华北电力大学四十八、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吉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员颜惠庚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委员李军重庆交通学院王道宏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刘敏烟台职业学院李若林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罗骥云南广播电视大学陈玉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贾晓枫合肥通用职业技术学院葛常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周跃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郭铁良华北航天工业学院王以伦哈尔滨工程大学李辉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崔西武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田鸣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郝长中辽宁科技学院戴勇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赵俊平东风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翟轰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陈文平东方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胡映宁广西大学马浩军上海交通大学四十九、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自动化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吕景泉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副主任委员史丽萍中国矿业大学委员李向东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肖方晨联想集团、神州数码有限公司陈铁牛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胡学同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张耀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梁荣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汪敏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王文义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钟江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狄建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谭有广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夏东伟青岛大学宋淑海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晓玲河南工业大学明立军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凌艺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五十、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机电设备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孙长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委员刘跃南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鲍风雨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委员张立勋哈尔滨工程大学杨俭沙洲职业工学院胡幸鸣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程大章同济大学郑晓峰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钱东东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刘民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李登万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利民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周进民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利军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董兆伟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芮执元兰州理工大学何亚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周明虎南京工程学院五十一、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仪垂杰青岛理工大学副主任委员王世震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委员贺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杨维和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卢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陈明同济大学汤定国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胡定军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尹万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么居标北京汽车工业总公司职工大学冯渊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祁翠琴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陈瑞晶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李春明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程言昌南京理工大学林在犁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周翼翔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颜培钦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石晓辉重庆工学院五十二、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温涛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副主任委员蒋川群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俞瑞钊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委员宋汉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李伟华西北工业大学徐孝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刘甫迎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许顺斗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陈焕文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志远华北航天工业学院陈信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丁桂芝天津职业大学史国栋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胡维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刘世峰北京交通大学陈刚江苏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邱钦伦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五十三、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高林北京联合大学副主任委员马道钧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委员李泽国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肖华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业管理司管秀君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王路群武汉软件职业学院张基宏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朱汉清淮阴师范学院魏淑桃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唐瑞海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杨翠明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尹洪教材发展研究所张伟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周政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肖耀南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谷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忠武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曹建林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史旦旦浙江工业大学张艺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五十四、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孙青华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副主任委员宫锦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委员林春方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王刚江苏大学马晓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康耀红海南大学刘涛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张会生西北工业大学廖继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王钧铬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李国洪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刘向东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刘建成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巫家敏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齐林郑州大学陈必群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刘云青岛科技大学韦泽训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五十五、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林振山南京师范大学副主任委员李元云南农业大学委员薛巧英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傅刚中国海洋大学关荐伊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陈文四川广播电视大学高翔江苏大学相会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孙即霖中国海洋大学张宝军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倪才英江西师范大学五十六、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胜强中国矿业大学副主任委员沈斐敏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委员陈全君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陈士海山东科技大学徐景德华北科技学院景国勋河南理工大学陈喜山青岛理工大学胡卫民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张力湖南大学冯海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余皖生三联职业技术学院孟晓春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五十七、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宪亮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副主任委员彭建明中国水利教育协会赵惠新黑龙江水利专科学校委员郭雪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李慧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孙敬华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杨振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甘齐顺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匡会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成自勇甘肃农业大学熊昌健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拾兵中国海洋大学陈再平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徐镇凯南昌大学茜平一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五十八、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水资源与水环境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汉东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副主任委员符宁平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委员白玉慧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黎国胜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黄伟军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王卫东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于雪峰黑龙江大学刘永庆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邹佩文沈阳农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王锋南昌工程学院武周虎青岛理工大学李兴旺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郑西来中国海洋大学张朝晖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五十九、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食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贡汉坤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副主任委员逯家富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毕阳甘肃农业大学委员侯建平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徐忠传常熟理工学院林洪中国海洋大学江建军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朱维军河南农业大学莫慧平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刘冬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王尔茂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于雷沈阳师范大学郑桂富蚌埠高等专科学校六十、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轻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奠础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副主任委员李晓春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谢吉民江苏大学委员刘青山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盛寿日江西师范大学于百计中国皮革工业协会职业培训中心宁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葛虹郑州轻工业学院吕新广郑州大学张歧海南大学郑光洪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黄小华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刘一山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王利明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戚亚光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浩其宁波工程学院李学英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六十一、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服装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周胜扬州职业大学副主任委员唐宇冰湖南女子职业大学委员王珉北京联合大学范雪荣江南大学范树林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刘让同中原工学院施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柳金发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傅菊芬苏州大学周宇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赵展谊西安工程科技学院陈晓东内蒙古工业大学吴俊中原工学院潘福奎青岛大学毕松梅安徽工程科技学院顾韵芬辽东学院王新元上海时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徐晓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徐东天津工业大学六十二、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卢昌崇东北财经大学副主任委员阎世平广西大学王玉上海财经大学委员王忠诚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章建新天津职业大学顾振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陈云川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都国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李民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葛军金陵科技学院黄志建山西财经大学姚和芳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李强大连亿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傅国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闫红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黎明重庆工学院牛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六十三、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健中央财经大学副主任委员王顺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培训学院委员周巧红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王文汉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史忠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孙鹤云南农业大学姚大伟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吕红军辽宁对外经贸职业学院陈喜强广西大学王维平兰州大学高建宁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冯泽峰荆州职业技术学院何玉长上海财经大学吴国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舒煜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严成根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谷义辽东学院姚钟华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隗斌贤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胡海鸥上海电视大学六十四、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谢彦君东北财经大学副主任委员赵鹏北京联合大学郑向敏华侨大学委员谢苏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王成璋西南交通大学黄安民华侨大学程道品桂林工学院张广海中国海洋大学马波青岛大学张岩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朱承强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彭蝶飞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罗兹柏重庆师范大学明庆忠云南师范大学韩军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马勇湖北大学王昆欣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杨哲昆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李丰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张明清昆明大学六十五、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餐旅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黄震方南京师范大学副主任委员海米提●依米提新疆大学黄维兵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委员邹益民浙江大学彭诗金郑州轻工业学院林伯明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杨坚西南大学汪京强华侨大学石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冯玉珠河北师范大学徐桥猛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唐文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朱水根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王全在内蒙古财经学院魏洁文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校王美萍北京联合大学赵桂毅淄博职业学院六十六、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林家阳同济大学副主任委员刘瑞武北京联合大学委员张小纲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夏万爽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吴继新中国美术学院赵思有苏州职业大学彭亮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向东中华女子学院吴耀华南通大学韩勇青岛理工大学申明远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袁鼎生广西民族学院陈希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季翔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刘境奇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尹小兵云南师范大学李文跃江西陶瓷工艺美术学院六十七、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表演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远南通大学副主任委员王小昆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左瑞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委员王建军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刘伟冬南京艺术学院张居淮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黄甫菊含苏州大学黄明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徐希茅江西师范大学龙延生辽宁艺术职业学院邵钟世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黄立凡北京联合大学刘书亮中央传媒大学陈艳郑州大学陈邑北京电影学院刘红兵山西大学孙毓敏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六十八、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广播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建国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副主任委员陈龙苏州大学陈信凌南昌大学委员张瑞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一鸣南京师范大学布和温都苏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梁小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谢晓晶北京电影学院董广安郑州大学高晓虹中国传媒大学六十九、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汝建南通大学副主任委员任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郭冬北京联合大学王箕裘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李光开封大学韦茂繁广西民族学院时志明苏州职业大学张晓歌鹭江职业大学曹千里南京金陵科技学院陈江平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周维德徐州工程学院李丽河北职业技术学院王金星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钟筑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杨群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七十、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兰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主任委员李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丁晓原常熟理工学院委员周腊生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汪永兴上海外国语大学苏炜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冯周卓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邓乐群南通大学吴鸿清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岳华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刘玉娥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容本镇广西民族学院张方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周俊玲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杨建法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七十一、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副主任委员汪霞盐城师范学院朱晓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黄骏广西民族学院李斌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继农新疆职业大学訾文良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邓如陵淮阴师范学院李以渝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侯风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陈虹中华女子学院丁锦宏南通大学杨桦北京体育大学刘举科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罗骥云南师范大学七十二、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公共事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处辉南开大学副主任委员陈庆云北京大学委员周跃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丛建阁山东财政学院赵栓亮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孙迎光南京师范大学唐永泽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杜创国山西大学林闽钢苏州大学聂荣华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周绿林江苏大学陆建洪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张晓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邹文开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宋琦如宁夏医学院七十三、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宁生南京审计学院。
附件1: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2010)1、评审说明(1)本评审指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神制定。
(2)精品课程评审的依据是《2010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课程教学录像和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3)本评审指标采用百分制记分。
其中,一级指标一至六项占总分的9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总分的10%。
评价等级分为五档,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
23附件2:湖南省高职院校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汇总表4附件3:湖南省高职院校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联系人信息表学院(盖章)5附件4:全国2006~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分专业配额表(高职)6附件5: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试行)为进一步做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规范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确定联系人第一条教指委确定1名国家精品课程推荐申报联系人,具体负责精品课程推荐申报的行政联系、组织及材料报送等工作。
请将联系人个人信息报送教育部高教司(本科相关学科教指委报送高教司理工处,高职相关专业教指委报送高教司高职高专处,联系人信息如与上年相同无须再报),其相关信息将在“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上予以公布。
二、组织申报与评选第二条教指委推荐申报的课程必须是省级或校级精品课程,一经推荐,该课程不得另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第三条教指委应根据学科、专业类的特点,制定具有针7对性的评选标准和要求并向社会公布,优先鼓励不同种课程申报,优先推荐体现专业特色与教学改革方向的课程。
第四条教指委须以会议评审或通讯评审的形式遴选产生最终推荐课程,其中会议评审专家人数原则上不少于5人,通讯评审专家人数原则上应为所在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全体成员。
2018-2022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建设,鼓励教师围绕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整体部署,对制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薄弱领域、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和实践,努力完成一批高质量的、可推广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立项原则与条件第二条研究项目立项须坚持调查、研究和分析相结合的方针。
申请立项的项目应符合以下原则:1.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符合高等教育教学发展规律,能够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第三条研究项目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符合教指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年度指南要求。
2.项目论证充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思路清晰,计划切实可行,研究方法科学,经费预算合理,有明确的预期成果。
3.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较强的研究力量,具有创新意识,所在学校在经费和条件保障等方面有保证。
4.申报负责人应具有3 年及以上的教龄,具有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和教学研究能力。
5.每年度每位教师负责或参加的项目数不超过1 个。
第三章申报第四条项目申报工作每年一次,研究时间8-10 个月。
教指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作组发布年度项目指南后,开始受理项目申报。
第五条有关学校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组织项目申报工作,并由项目申请人填写《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指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请书》。
第六条申请人所在的学校须对申请书进行全面审核,对申请人的政治表现、业务能力、研究条件和经费资助等方面签署明确意见,并承担信誉保证。
第四章评审第七条教指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作组组织专家对申报的项目的先进性、可行性和必要性、经费使用计划的合理性等进行评审,在集体评议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确定是否立项并提出评审意见。
参加评审工作的评委和工作人员,凡涉及与自己有关的项目,一律采取回避措施。
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组织之一,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致力于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具有高素质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责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于1999年,是由教育部、各省市政府和职业院校的领导、专家、教师等组成的专业性委员会。
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制定职业教育类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指导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和评估;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等工作。
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委员组成,主任由教育部负责人担任,副主任由各省市政府和职业院校的领导担任,秘书长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任命。
委员会的委员由各省市政府和职业院校的专家、教师等人员组成,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
二、委员会的工作成果自成立以来,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取得了一系列的工作成果。
1. 制定职业教育类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类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为职业教育的教学提供了依据和标准,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 指导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和评估委员会积极指导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和评估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评估标准和方法,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3. 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等工作委员会积极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等工作,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三、委员会的发展与展望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委员会将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和现代化,为培养具有高素质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2012级教学标准目录第一部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 0第二部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6)第三部分课程标准 (22)物联网概论课程标准 (22)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26)传感器技术课程标准 (31)SQL S ERVER数据库技术课程标准 (37)L INUX操作系统课程标准 (41)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标准 (46)制造业信息化与物联网应用课程标准 (52)计算机网络与局域网构建课程标准 (55)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标准 (61)W EB应用系统开发课程标准 (67)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标准 (73)RFID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80)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86)工业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课程标准 (93)物联网终端应用系统开发课程标准 (102)ERP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107)物联网系统集成课程标准 (119)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标准 (124)二级C强化实训课程标准 (129)物联网传感层综合实训课程标准RFID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133)物联网系统集成综合实训课程标准 (138)物联网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标准 (142)毕业设计课程标准 (147)顶岗实习课程标准 (151)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课程标准 (157)软件测试课程标准 (163)第一部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一、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指导思想为了落实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深化教学改革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为宗旨”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针,通过跟踪常州及周边地区人才市场需求及岗位要求的变化,从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为研究分析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确定职业岗位,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主要内容(1)常州及周边地区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情况;(2)企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对学生核心技能的具体要求、所需的知识结构等;(3)兄弟院校本专业开设情况。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继续开展“专业规范研制”项
目建设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08.10.07
•【文号】教高司函[2008]207号
•【施行日期】2008.10.0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
正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继续开展“专业规范研制”项目建设
的通知
(教高司函[2008]207号)
有关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项目的安排,2008年,将继续委托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各专业参考规范的研究制订工作(名单附后)。
各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负责主持研究制订工作和项目经费管理。
请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07〕14号)以及《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376号)的有关要求,严格管理和使用,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专业规范研制"的具体事宜可与高等教育司有关处室联系。
附件:2008年度专业规范研制项目表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十月七日附件:。
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指导性专业规范(Ⅱ)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电子信息教指委)编写出版了《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指导性专业规范(Ⅰ)》,简称《专业规范(Ⅰ)》。
此后,电子信息教指委又组织来自全国多所高职院校专业的教师研制《专业规范(Ⅱ)》。
除学校教师外,有很多国际、国内行业、企业专家参加了《专业规范(Ⅱ)》的研制。
《专业规范(Ⅱ)》主要针对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中在校学生数量最多的几个专业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开办的专业提出规范。
依据《专业规范(Ⅰ)》中提出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的“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模式”进行专业课程开发,从而构建起对专业和课程的规范化要求。
《专业规范(Ⅱ)》推出后,期望成为各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制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编写课程大纲的指导性规范要求和参照性标准。
《专业规范(Ⅰ)》的发布距今已有近三年时间,这一期间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关键几年,质量工程、示范校、骨干校建设开始取得成果,尤其是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2010年正式颁布实施,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阶段。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大大深化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层面都在逐步形成体系,学科专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逐步形成,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又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
在《专业规范(Ⅰ)》中曾经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2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不断探索、深化专业和教学改革的历程。
其间,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教育部就曾三次组团赴北美考察,引进了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在职业教育中普遍实施的CBE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以及DACUM课程开发方法;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又三次派团到澳大利亚,带回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TAFE和开发培训包TP的经验;自2006年以来,结合高职示范校建设,以学习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为切入点,再一次组织多批示范校领导和教师去德国考察学习,希望以德国职业教育的最新思想和方法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目录方案
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是教育部领导的专家组织,受教育部委托,开展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
在今年的五月九号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教指委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下简称《目录》)、《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与教指委委员及聘请的课程专家、实践教学专家对电子信息类的目录内的原13个专业目录进行了讨论、整理,并结合教育部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点整理情况,初步形成了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设置下一步工作计划。
即将委员及专家共分成四个组,由组长安排调研、归纳、整理专业目录情况发往秘书处,再由秘书长统计后报主任、副主任后发给所有委员,再次定期定时反馈给秘书长整理后,开会编写报告上报上级单位。
本次整理后核定招生的《目录》内专业共计13个(名单见附件一)基本维持不变,原来会上讨论的有异议的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原目录590203)与电子仪器仪表与维修(原目录590204)有的委员建议合并,后征求大多数委员意见认为590203侧重电子测量而590204侧重维修,还是决定维持原状!
本次整理后核定招生的《目录》外专业建议增加到目录内共8个(名单见附件一),同时建议增加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专业。
主任按
照地区和委员所在学校的专业特长,将新增的专业分配到4个组,每个组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对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坚持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原则,把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强调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满足学生就业的不同需要。
整理后的结果发现有以下几点:
1.人才培养定位
新增专业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专业中的课程中存在认可度高的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的学生适应社会需求。
这些人才的就业方向是生产一线技术骨干。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些职业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①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内涵不明确、有的专业已不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②教师专业技能欠缺。
以嵌入式应用技术为例,学校教师没有真正的到企业中学习过,或者参加了相应的培训,但是缺乏必要时间的实践锻炼,维修技能难于熟练,怎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维修技能?③教学设备相对陈旧,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极快,我们相应的教学设备必须跟上行业技术发展。
否则,学生所学已经是企业淘汰的技术和设备,根本无法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更谈不上实现与行业零距离衔接。
④对个别专业的学制是否要三年,可否"度身订做"。
⑤基础课不能削弱,但应坚持够用、实用、有用的原则。
2. 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
坚持产学结合的培养途径,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专业设置的出发点,以职场工作环境为背景,全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的机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开发、设计产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方案。
以液晶显示和光电技术为例,培养具有
使用液晶显示与光电技术进行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安装与调试、检测与维护、应用与推广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各仪器仪表、汽车控制仪表、家用电器、电子玩具等生产企业急需大量的高职毕业生。
3. 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
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专业培养方案。
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从能力领域、能力单元两个层次,并依此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和一般专业能力,重点突出学生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系列课程链路,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或面向工作过程的能力为支撑的专业培养方案。
以音响工程为例,培养具有音响工程设计、施工、调试能力,音响设备正确使用、维护与维修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此类人才正是音响工程设计安装公司、大型娱乐场馆、大型体育场馆、宾馆、酒店、影视制作中心急需的专门性人才。
4. 适应行业技术发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关注、紧跟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主流技术和成熟技术,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以电子商务为例,该专业的高职学生要求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锻炼自己,所以企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重要环节。
实践使学生在生产现场获得实际工作锻炼,将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从已开设学校的招生和就业情况来看,应该加入到目录中去。
5.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过去十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已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基本统一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基本建成了可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平台,教学改革已开始向课程改革深化。
课程改革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仍然是能力本位,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就业直接需要的岗位能力,要注重技术运用能力和技术创新精神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提供有价值的课程方案。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应考虑行业需要,把企业需要的教学内容,按照教育规律、以一定的排序方式加以组织,这就是知识的系统化问题。
知识按照一定的系统化模式进行排序,就形成了可以传授的课程。
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本质是以学科知识本身的内在关系来组织课程,然后对它们进行某种程度的裁剪、拼装、取舍以适应职业的需要,从本质上说,这种课程模式没有打破原有的学科系统化模式,纵使经过改造,也很难真正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新增专业应该有新的课程系统,有高职高专的特点,必须在教学计划内安排,而不是模块拼凑的。
更不能是本科课程的压缩。
附件一
专业目录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