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3.2中位数和众数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21
第3章数据分析初步3.2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过程与方法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作出决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作出决策.【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导学过程】【情境导入】除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也常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中位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例如在一组不相等的数据中,小于和大于它们的中位数的数据各占一半.说一说下面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分别是多少?你能说说这两个中位数的意义吗?(1)5,6,2,3,2;(2)5,6,2,4,3,5.【新知探究】例在一次男子马拉松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的成绩(单位:分)如下:136 140 129 180 124 154146 145 158 175 165 148(1)这12名选手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2)一名选手的成绩为142分,他的成绩如何?提出问题后,学生依题意进行探讨.显然(1)是(2)的铺垫,只要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就可以知道142分的成绩如何.在学生独立探索过程中,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将数据按顺序排列的情况,关注学生是否能准确书写解答过程.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如果一组数据中两个数据的频数一样,都是最大,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量.【随堂练习】说一说下面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解释它的意义.5,2,6,7,6,3,3,4,3,7,6例某工程咨询公司技术部门员工一月份的工资报表如下(单位:元).(1)求该公司技术部门员工一月份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作为一般技术员,若考虑应聘该公司技术部门工作,该如何看待工资情况. 【教学说明】针对上述练习,加深学生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 【答案】解:()111100006000400040003000280032400800386010x =+++++⨯++=()(元)将员工的工资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后,中间两个数是3000,2800,所以中位数是1/2(3000+2800),即工资的中位数是2900元.员工的工资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2800元,所以众数是2800元. (2)虽然该技术部门员工一月份的月平均工资是3860元,但它不能代表普通员工该月收入的一般水平.如果除去总工程师、见习生的工资,那么其余8人平均工资为3475元,比较接近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因此,如果你是一名普通技术人员,你可根据该部门员工工资的中位数和众数来考虑是否应聘.【知识梳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达标测评】1、对于数据3,3,2,3,6,3,10,3,6,3,2,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1)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2)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 (3)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 (4)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数据3、1、-2、5、3的平均数是 ,中位数是 ,众数是 3、数据2、5、5、1、1、8的中位数是 ,众数是部门 A B C D E F G 人数 1 1 2 4 2 2 3 每人所创的年利润2052.52.11.51.51.2(1)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 万元。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中位数和众数》一节,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中心位置;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最常见特征。
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一次深化,也是对数据处理能力的一次提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对数据处理有一定的基础。
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较为抽象,需要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去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处理还不够敏感,需要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难点: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中位数和众数,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数据。
2.准备课件,进行图文并茂的讲解。
3.准备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班级考试成绩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到这组数据的中间成绩?如何找到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成绩?从而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组数据,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交流讨论。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中位数和众数?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法以及实际应用进行回顾。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经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的产生过程.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3.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侧面反映数据的集中程度.4.能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合理地反映一些实际情况的水平.【学习重点】中位数和众数.【学习难点】中位数的得出需要先将数据进行排序,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学习过程】一、知识引领小强去一家工程咨询公司应聘,谈到待遇问题时,问了招聘人员:请问贵公司的待遇水平如何?招聘人员告诉小强:我们公司的待遇不错,你所应聘部门的月平均工资在3800到4000元之间.小强听了感觉不错,第二天就去这家公司上班了.上班第一天,小强就问了同部门的几位同事,发现他们的月工资都是2400元或2800元.他觉得被招聘人员欺骗了,于是找到了老板说起了当时承诺的月平均工资.老板淡定地告诉小强:我们没有骗你,这个部门的月平均工资确实在3800到4000元之间,不信你看上个月的工资报表:小强一算,月平均工资确实在3800到4000元之间,但看了这个工资报表,又非常无奈.(一)上述例子中,用平均数来反映这个部门的工资水平,是否合适?不合适,由于总工程师的工资太高,见习生的工资又太低,影响了工资的平均数,且超过半数的技术员的工资都未超过3000元.(二)上述例子中,你认为用怎样的数来反映这个部门的工资水平比较合适呢?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尝试理解:1.数据2,3,1,4,3的众数是 . 2.数据2,3,1,4,3,1的众数是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叫做这组数的中位数.尝试理解:1.数据5,6,4,7,8的中位数是 . 2.数据5,6,4,7,8,1的中位数是 .二、知识巩固例题 某校元旦文艺演出中,10位评委给某个节目打分如下(单位:分):7.20,7.25,7.00,7.10,9.50,7.30,7.20,7.20,6.10,7.25. (1)求该节目得分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中,你认为哪一个统计量比较恰当地反映了该节目的水平?(3)请你设计一个能较好反映该节目水平的统计方案. 解 (1)平均数为:()17.27.2577.19.57.37.27.2 6.17.257.3110x =⨯+++++++++=(分); 数据排序后为:6.10,7.00,7.10,7.20,7.20,7.20,7.25,7.25,7.30,9.50. 中位数为:7.207.207.202+=(分). 众数为:7.20(分)(2)由于10个分数中有9个分数都未超过7.30分,所以相对于平均分7.31分,我认为用中位数或众数比较恰当地反映该节目的水平.(3)由于平均数受极端分数6.10和9.50影响,中位数和众数又没有充分利用评委的打分,所以我认为可以去掉最低分和最高分,计算其余8个数据的平均数,用来反映该节目水平. ()17.27.2577.17.37.27.27.25=7.18758y =⨯+++++++(分).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数据的集中程度,但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如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众数不能充分利用全部数据信息.所以有些时候,特别是一些比赛中,我们也常常去掉一组分数的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将剩下分数的平均数作为一名的最后得分.对应练习某工厂第一车间有工人15人,每人日均加工螺杆数统计如下表.该车间工人日均加工螺杆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若要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中选一个作为该车间工人日均生产定额,超额部分给予奖励.为鼓励大多数工人,你认为选哪一个统计量比较合适?(答案略)三、知识梳理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有哪些关联?3.你认为本节课最核心的知识点是什么?。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中位数和众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统计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对数据的初步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数据的应用还不够明确,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何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众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应用。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学具:练习本、笔。
3.教学资源:相关的生活实例、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如:“某班级有30名学生,数学成绩分别为:90, 85, 88, 92, 87, 86, 84, 83, 85, 87, 88, 90, 85, 86, 87, 88, 90, 85, 87, 86, 85, 87, 88, 92, 87, 86, 84, 85, 87, 88。
浙江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 数据分析初步3.2 中位数和众数【知识清单】 一、中位数和众数1.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对一组数据的描述特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数据的集中程度,但也存在各自的局限.如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得影响;众数、中位数不能充分利用全部数据信息.【经典例题】例题1、某中学团支部号召学生在暑假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以下简称活动).开学后团支部抽取部分学生进行统计,将参加活动的次数统计如图所示的条形图.设学生参加活动的平均数为a ,中位数为b ,众数为c ,则有( ) A. b >a >cB. c >a >bC. a >b >cD. b >c >a【考点】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数,再中位数和 众数的确定方法求出中位数和众数即可. 【解答】a =203050203302501++⨯+⨯+⨯=1.7;b =5.1221=+,c =1. ∴a >b >c .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条形统计图、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根据条形统计图得出数据及熟悉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关键.例题2、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分数分别是90、x 、90、70,若这四个同学得分的众数与平均数恰好相等,则他们得分的中位数是 .【考点】中位数和众数.【分析】因为x 的值不确定,所以众数也不能直接确定,需分类讨论:①x =90;②x =70;③x ≠90且x ≠70.【解答】①x =90时,众数是90,平均数=470909090+++≠90,所以此情况不成立,即x ≠90;例题1图②x=70时,众数是90和70,而平均数=80,所以此情况不成立,即x≠70;③x≠90且x≠70时,众数是90,根据题意得4709090+++x=90,解得x=110.所以中位数是29090+=90.故填90.【点评】此题考查了中位数的确定方法,熟记中位数的概念和进行分类讨论是此题的关键.【夯实基础】1、某中学八年级(1)班8人组成篮球队,他们的身高如下(单位:cm):160,170,164,168,170,163,170,172则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众数分别为( )A.168,170 B.170,170 C.168,169 D.169,170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给定一组数据,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只有一个B.给定一组数据,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可能是这组中的数,也可能不是C.给定一组数据,那么这组数据的众数有且只有一个D.如果一组数据存在众数,那么该众数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数3、当五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后,其中位数是6,如果这组数据的唯一众数是7,那么这组数据和的最小值是( )A.21 B.22 C.23 D.294、有25位同学参加书画大奖赛,所得的分数两两不等,取前12名同学进入复赛.某同学知道自己的分数后,要判断自己能否进入复赛,他只需知道这25位同学所得的分数的(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D.最低分数5、一组数据4,3,4,5,a,3有唯一的众数是a,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6、把17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其平均数等于中位数,如果这组数中前9个数的7、某校开展了“让图书角丰富起来”的捐书活动,其中七(2)班全体同学的捐书情况如下表:(1) 七(2)班共有多少人?a 的值是多少? (2)学生捐书数量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为多少元?(3)如果把该班学生的捐款情况绘制成扇形统计图,则捐书为4本的人数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 为多少度?8、某品牌汽车4S 店为了调动销售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即确定一个月销售目标,根据目标完成的情况对销售员进行适当的奖惩.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目标,4S 店销售部统计了每个销售员在同一个月的销售额,制成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 请你结合统计图解答下列问题:(结果取整数) (1)月销售额在哪个值的人最多?月销售额的 处于中间的是多少?月平均销售额是多少? (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 额定为多少合适?请说明理由.【提优特训】9、数据1,1,4,3,6,3众数是( )A .1B .3C .1, 3D .无法确定 10、若你所在的班级准备举行联欢会,让你对全班学生喜欢哪几种糖果作了民意调查,确定最终买什么糖果,下面的调查数据中最值得你关注的是( )A .平均数B .中位数C .众数D .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11、下列各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相同的是( )A .1,1,2,2B .3,3,3,5C .1,2,3,4D .1,2,2,3 12、已知一组数据(皆为负数)由小到大排列a ,b ,c ,d ,e ,那么数据0,-a , b ,-c , d ,-e 的中位数可表示为 .13、已知一组数据:x ,10,12,6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则x14、已知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2,x= .第8题图15、下表是某校八年级(1)班36名学生某次数学测验的成绩统计表:(1)(2)在(1)的条件下,设这个班学生本次测验成绩的众数为a,中位数为b,求a,b的值.16、某校开展一项以班级为单位的投三分球比赛.规则如下:①在三分投篮线外,将球投向筐中,只要投进一次,该局便结束;②若一次未进可再投第二次,以此类推,直至投进;③若投第n次时才投中,则得分为n;④每班安排5位选手,5人得分之和为该班最终积分,积分最小的班级获胜.为确定参加比赛的人选,初三(1)班组织本班体育爱好者进行了预选赛,有4名同学成绩非常突出,已被确定为参赛选手,班主任通过统计分析,准备从甲、乙两位同学中挑选一人为最后一位选手,他俩的比赛得分如下:甲同学:3,1,5,4,3,2,3,6,8,5;乙同学:1,4,3,3,1,3,2,8,3,12.(1)甲、乙两位同学的平均得分分别是多少?(2)甲同学得分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3)利用你所学习到的统计知识,请你帮助班主任确定最后一位选手,并说明理由.17、为提高居民节水意识,某节水小组随机统计了一家7天的用水量,并分析了某天的用水情况,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后,绘制成如图所示的统计图. (单位:升)(1)求这7天内这一家每天用水量的平均数和中位数;(2)扇形图是某一天的用水项目,求①这一天的用水量;②厕所用水占这一天总用水量的百分比;(3)请你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给这家提出一条合理的节约用水建议,并估算采用你的建议后这家一个月(按30天计算)的节约用水量.18、已知A 、B 、C 、D 、E 五位同学在一次满分为100分数学测验中,得分都超过91,E 同学得96分为第三名,A 、B 、C 三位同学的平均分为95分,B 、C 、D 三位同学平均分为94分,若A 同学为第一名,求D 同学的分数是多少?【中考链接】19、(2018•海南) 4.(3.00分)一组数据:1,2,4,2,2,5,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A .1B .2C .4D .520、(2018•山西、四川遂宁)5.近年来快递业发展迅速 ,下表是2018年1~3月份我省一周用水量折线统计图一天用水量扇形统计图第17题图部分地市邮政快递业务量的统计结果(单位:万件) :A.319.79 万件B. 332.68 万件C. 338.87 万件D. 416.01 万件 21、(2018•泸州、上海)6.(3分)某校对部分参加夏令营的中学生的年龄(单位:岁)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表:A .16,15B .16,14C .15,15D .14,1522、(2018•绵阳) 20.绵阳某公司销售统计了每个销售员在某月的销售额,绘制了如下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设销售员的月销售额为x (单位:万元). 销售部规定:当x <16时,为“不称职”, 当 16≤x <20时为“基本称职”, 当 20≤x <25时为“称职”, 当 x ≥25时为“优秀”.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补全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2)求所有“称职”和“优秀”的销售员销售额的中位数和众数;(3)为了调动销售员的积极性,销售部决定制定一个月销售额奖励标准,凡月销售额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的销售员将获得奖励。
3.2 中位数和众数-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2.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3.能够通过实例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2.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老师通过举例子介绍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
2.让学生展示自己带回来的数据,引导学生从中找出众数。
二、概念解释1.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处于中间位置的样本值就是中位数。
2.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就是众数。
三、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1.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若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间的数即为中位数;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为中位数。
例如:6,8,9,10,13,15,16,20,25,30 中,中位数为 13。
2.众数的计算方法求众数时,首先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然后统计每个数出现的次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为众数,如果出现次数相同,那么这几个数都是众数。
例如:5,5,7,8,8,8,9,10,13 中,众数为 8。
四、应用实例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教授学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
例如:班级学生身高数据,通过求解中位数和众数,进行身高的比较和分析。
五、小结知识点老师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
五、课堂练习1.求以下数列中位数和众数:3, 5, 2, 9, 7, 5, 4, 6, 5, 7, 2。
2.根据生活实例,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六、课后练习1.计算以下数列的中位数:8, 4, 10, 5, 2。
2.求出以下数列的众数:3, 4, 5, 6, 6, 6, 7, 7, 8, 8。
七、教学反思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概念,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 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最常出现的值。
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学知识,对于数据分析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求法还不够了解。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最常出现的值,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难点:对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问题来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案例,用于教学演示和练习。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提问学生:“你们能否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中位数是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