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新浙教版中位数和众数
- 格式:ppt
- 大小:701.50 KB
- 文档页数:17
中位数和众数【学习目标】1.经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的产生过程.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3.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侧面反映数据的集中程度.4.能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合理地反映一些实际情况的水平.【学习重点】中位数和众数.【学习难点】中位数的得出需要先将数据进行排序,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学习过程】一、知识引领小强去一家工程咨询公司应聘,谈到待遇问题时,问了招聘人员:请问贵公司的待遇水平如何?招聘人员告诉小强:我们公司的待遇不错,你所应聘部门的月平均工资在3800到4000元之间.小强听了感觉不错,第二天就去这家公司上班了.上班第一天,小强就问了同部门的几位同事,发现他们的月工资都是2400元或2800元.他觉得被招聘人员欺骗了,于是找到了老板说起了当时承诺的月平均工资.老板淡定地告诉小强:我们没有骗你,这个部门的月平均工资确实在3800到4000元之间,不信你看上个月的工资报表:技术部门员工总工程师工程师技术员A技术员B技术员C技术员D技术员E技术员F技术员G见习生H工资1000060004000400030002800280028002400800小强一算,月平均工资确实在3800到4000元之间,但看了这个工资报表,又非常无奈.(一)上述例子中,用平均数来反映这个部门的工资水平,是否合适?不合适,由于总工程师的工资太高,见习生的工资又太低,影响了工资的平均数,且超过半数的技术员的工资都未超过3000元.(二)上述例子中,你认为用怎样的数来反映这个部门的工资水平比较合适呢?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尝试理解:1.数据2,3,1,4,3的众数是.2.数据2,3,1,4,3,1的众数是.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叫做这组数的中位数.尝试理解:1.数据5,6,4,7,8的中位数是.2.数据5,6,4,7,8,1的中位数是.二、知识巩固例题某校元旦文艺演出中,10位评委给某个节目打分如下(单位:分):7.20,7.25,7.00,7.10,9.50,7.30,7.20,7.20,6.10,7.25.(1)求该节目得分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中,你认为哪一个统计量比较恰当地反映了该节目的水平?(3)请你设计一个能较好反映该节目水平的统计方案.解(1)平均数为:(分);数据排序后为:6.10,7.00,7.10,7.20,7.20,7.20,7.25,7.25,7.30,9.50.中位数为:(分).众数为:7.20(分)(2)由于10个分数中有9个分数都未超过7.30分,所以相对于平均分7.31分,我认为用中位数或众数比较恰当地反映该节目的水平.(3)由于平均数受极端分数6.10和9.50影响,中位数和众数又没有充分利用评委的打分,所以我认为可以去掉最低分和最高分,计算其余8个数据的平均数,用来反映该节目水平.(分).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数据的集中程度,但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如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众数不能充分利用全部数据信息.所以有些时候,特别是一些比赛中,我们也常常去掉一组分数的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将剩下分数的平均数作为一名的最后得分.对应练习某工厂第一车间有工人15人,每人日均加工螺杆数统计如下表.该车间工人日均加工螺杆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若要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中选一个作为该车间工人日均生产定额,超额部分给予奖励.为鼓励大多数工人,你认为选哪一个统计量比较合适?日均加工螺杆数(个)10121416人数1644(答案略)三、知识梳理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有哪些关联?3.你认为本节课最核心的知识点是什么?。
3.2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多角度地认识“平均水平”,能根据所给的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在具体情境中,能搞清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并会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问题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3. 情感与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三、教学过程设计1、情境引入老师带着一群幼儿园小朋友在公园里玩游戏,他们的年龄分别是(岁):39,5,6,6,5,6,5,6,6,6.能用平均数表示这一群体的年龄特征吗?结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如一组数据1.5,1.5,1.6,1.65,1.7,1.7,1.75,1.8,的中位数是)7.165.1(21 ,即1.675,众数是1.5和1.7.2、合作探究例 某工程咨询公司技术部门员工一月份的月工资如下:(1)求该公司技术部门员工一月份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作为一般技术员,若考虑应聘该公司技术部门的工作,该如何看待工资情况?(2)虽然该技术部门员工一月份的平均工资是3860元,但它不能代表普通部门员工该月收入的一般水平.如果除去总工程师、见习生的工资,那么其余8人的平均工资为3475元,比较接近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因此,如果你是一名技术人员,你可根据该部门员工工资的中位数和众数来考虑是否应聘.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归纳起来:用中位数2900元或众数2800元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3860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教师指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3、运用提高1. 对于一组数据:3,3,2,3,6,3,10,3,6,3,2,下列说法正确的。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中位数和众数》一节,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中心位置;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最常见特征。
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一次深化,也是对数据处理能力的一次提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对数据处理有一定的基础。
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较为抽象,需要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去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处理还不够敏感,需要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难点: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中位数和众数,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数据。
2.准备课件,进行图文并茂的讲解。
3.准备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班级考试成绩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到这组数据的中间成绩?如何找到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成绩?从而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组数据,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交流讨论。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中位数和众数?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法以及实际应用进行回顾。
八年级数学下册 3.2 中位数和众数导学案(新版)浙教版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会求中位数和平均数、3、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课前自学课堂交流】一、复习旧知: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二、探究新知:请同学们自学教材130—132页例5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中位数(1)仔细阅读并理解中位数的定义。
(2)如何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呢?①步骤是:先将这组数据按_______________ ____ ___,②若数据的个数为奇数个时,则中位数是____________ ___ __例如,共有5个数据,1、3、5、4、2,则排序后,中位数为第个,这个数是;③若数据的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共有6个数据,1、3、2、4、5、4,则排序后数据为,中位数为,④思考:求中位数时把数据按从大到小排序可以吗?、2、众数(1)众数的定义:(2)求下列数据的众数①1、2、2、2、3 ②1、1、2、2、3 、4 ③1、2、3、4、5众数是众数是众数是归纳:一组数据的众数只有一个吗?一组数据一定有众数吗?三、应用新知: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①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只有一个。
()②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只有一个。
()③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只有一个。
()④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某一个数。
()⑤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以是同一个数。
()2、填空①一组数据90,91,85,87,89的中位数是_________、②一组数据7,9,6,8,10,12的中位数是_________、③一组数据20,23,25,x,19的中位数是21,则x=_______、④一组数据1,2,3,2,3,4的众数是四、课中交流:1、小范到本山公司招聘,经理告诉他说:平均工资2000元,请帮小范参考:职务经理副经理职员A职员B职员C职员D 职员E职员F杂工G月工资60004000170013001200110011001100500(1)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计算本山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 赵经理是否欺骗了小范?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统计表,帮助小范解决问题。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中位数和众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统计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对数据的初步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数据的应用还不够明确,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何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众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应用。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学具:练习本、笔。
3.教学资源:相关的生活实例、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如:“某班级有30名学生,数学成绩分别为:90, 85, 88, 92, 87, 86, 84, 83, 85, 87, 88, 90, 85, 86, 87, 88, 90, 85, 87, 86, 85, 87, 88, 92, 87, 86, 84, 85, 8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