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第一章浙江作家的乡土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20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作品1、王鲁彦(1901——1944),原名王衡,折江镇海人。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童年的悲哀》、《屋顶下》等。
30年代写有长篇小说《野火》(《愤怒的乡村》)他的作品,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开掘浙东沿海乡镇子民们在农业经济衰败的社会动荡中的心理,始终坚持对乡民的批判态度,审美上偏重于对恶的、丑陋的事物的深入体验,是乡土小说免于流入肤浅。
最体现鲁彦小说特征的是《菊英的出嫁》和《黄金》等。
《菊英的出嫁》描绘了浙东农村的“冥婚”陋俗,作者以略含嘲笑的的笔调叙述菊英母亲为这场婚礼耗费的精神、体力与金钱,描绘人物对于这种毫无意义之事所倾注的饱满热情。
充实的物质铺张、忙碌的人物行为,反衬出人物精神的空白与生命本质的无意义。
细密的场面和人物描写,显示了古老中国农业社会落后于时代的蹒跚步伐,而这种奇特的封建陋习叙述得越是具体可见,就越发使人对这种落后性深感震惊。
《黄金》叙述了发生在浙东一个叫陈四桥的小镇的世态炎凉,仅仅因为一个毫无根据的的臆想,昔日备受尊敬的如史伯伯便如丧家之犬,世人以他们最得心应手的市侩手段,给予如史伯伯一家难以承受的羞辱。
鲁彦以他对故乡人情事故的谙熟,通过一种戏剧性情景的设置,将浙东小镇人们的势力心态揭示殆尽。
王鲁彦此类作品提供了小说典型环境描写的新的范式,也使早期乡土小说获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周作人说过:“若在中国想建设国民文学,表现大多数民众的性情生活,本国民俗研究也是必要,这虽然是人类学范围内的学问,却和文学有极重要的关系。
”2、彭家煌(1898——1933),湖南湘阴人。
留下不少表现湖南闭塞农村士绅与乡民之间所发生的各种活剧的作品。
《怂恿》比较圆熟,是一种讽刺性的小说,喜剧人物的线条准确,动作紧张,场面调度有方,运用活泼的方言土语,以加强地方色彩,同时加强对话的可笑性。
茅盾称这篇《怂恿》为“那时期最好的农民小说之一”。
盘点我国乡土小说十大名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乡土文学是我国新文化崛起之后重要的题材,最早异军突起、并且取得傲人成绩的就是乡土小说创作。
乡土小说创作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深厚的传承,今天盘点一下我国十大乡土小说创作名家以及他们的经典作品。
第一位:鲁迅鲁迅先生在文学领域做出的开创之功极其巨大,也非常之多,创作与国民基础息息相关的乡土题材的小说是他拯救国民的重要方式。
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主要围绕着农村和农人,他的一些散文性作品也每每聚焦于此。
先生的巅峰之作《阿Q正传》,就是我国乡土小说的奠基力作,其直抵人心的力度时至今日依然神鬼皆惊。
在先生的小说集《彷徨》和《呐喊》中,乡土气息郁郁苍苍,民本书写持续顽韧,可以说先生引领和催生了我国乡土文学的发展,而且在他的力量所及之下,他还孜孜不倦地引导着同仁们开创我国乡土文学的创作,台静农就是在先生的教导下将一生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
第二位:沈从文沈从文是个纯净的乡土文学的创作者,他的作品氤氲着湘西的水色和柔情。
沈从文的小说功力极为深厚,艺术造诣超乎寻常,但是在一个阶段没有得到符合实际的认可,这是一件让时代尴尬的事情,好在时光能够抚平一切,时间最终给与了他应有的地位。
他的小说《边城》是我国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其成就绝非同侪所能企及。
这部小说刻画了近乎纯粹的乡土气息令人沉迷,让人感动。
第三位:台静农台静农是深受鲁迅先生教诲而成长的学者、作家和书法家。
早在他与鲁迅彼此信件往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乡土小说创作,而他创作的《地之子》等篇什代表了那个时代我国乡土文学的涵养和崛起。
台静农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乡土作家的代表之一,他的笔墨凝重简朴,地域特色很鲜明,风格极为阴冷晦涩,这一点与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传承,相对而言,作品中的人物略显单薄。
台静农的学养十分丰赡,代表了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主体特色,博学,精致,而且深深植根于土地。
第四位:艾芜艾芜是个著作等身的作家,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集中反映了底层的生命如何挣扎的过程,而且具有流浪汉小说的格局。
乡土文学阅读训练及答案乡土文学阅读训练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记得鲁迅先生在许钦文初写小说时,曾称他的小说为“乡土文学”。
我想,这不外是,许钦文所写都是浙江绍兴一带的人物故事、风土人情,甚至在人物对话方面,也保留了一些方言土语,所以鲁迅给了他这样一个称呼。
这个称呼,很难说是推崇。
鲁迅自己也写了很多篇以家乡人民生活为背景的小说,但他并没有自称过这些小说为“乡土文学”,别人也没有这样称谓过。
就文学艺术来说,微观言之,则所有文学作品,皆可称为“乡土文学”;而宏观言之,则所谓“乡土文学”,实不存在。
文学形态,包括内容和形式,不能长久不变,历史流传的文学作品,并没有一种可以永远称之为“乡土文学”。
凡是文学艺术,都要有根基,有土壤。
有根基者才有生命力,有根基者才能远走高飞。
什么是文艺的根基呢?就是人民的现实生活,就是民族性格,就是民族传统。
根基也在受内在和外来的影响,逐渐变动。
不管多么偏远的地区,外来的东西,总是要进来的,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断变化。
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乡土文学”,就像人间并没有世外桃源一样。
但是只要民族的根基深,传统固,自信力强,那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无需大惊小怪。
任何艺术品种,都有所谓民间的形式,或称乡土的形式。
但是,这种形式并非永久不变,它要进入都市,甚至进入宫廷,一为文人墨客所篡易,就不永远是乡土的了。
艺术是不胫而走的,不分东西南北的,宫墙限制不住它,城墙也限制不住它,它又可以衣锦还乡,重新进入荒山僻野,为那里人民所喜爱,并改变着那里人民的艺术爱好、艺术趣味。
古之于今,今之于古,外洋之于中国,中国之于外洋,其规律也是如此。
在文学史上,南宋以来,又有所谓“市民文学”,好像是与“乡土文学”对立的。
其实这一名词,也很难成立。
平话形式的梁山故事,固然可以说是“市民文学”,但一成为《水浒传》,就很难这样说了。
城市是个非常复杂的所在,人也是很混杂的。
以城市来划定一种文学形式是不稳定的,因此是不科学的。
《故乡》导学案导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的情节,通过分析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及前后变化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
2.理解课文中“我”这一人物形象,准确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探求人生新道路的执着信念。
3.揣摩朴实但抒情意味浓郁的语言特色。
4.结合小说背景知识,联系社会现象及人物形象探究文章的主题。
导学重点1.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通过分析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及前后变化的语句,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
2.理解课文中“我”这一人物形象,准确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探求人生新道路的执着信念。
导学难点结合小说背景知识,联系社会现象及人物形象探究文章的主题。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写作背景及作者。
2.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理解词语,熟读全文。
▼导学重点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写作背景及作者,熟读全文。
▼导学难点理解词语,熟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知识链接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世纪20年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沙汀、艾芜等。
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表现作品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明人生态度,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特点1.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从描写的方式上分为:细节描写和白描。
2.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鲁彦简介鲁彦简介鲁彦(1901-1944),原名王衡,浙江镇海⼈,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乡⼟⼩说家。
20年代初曾在北京⼤学旁听鲁迅的《中国⼩说史》课程,⼤受裨益,开始创作时遂⽤笔名“鲁彦”以表达对鲁迅的仰慕之情。
王鲁彦的⼩说主要是短篇,代表作有短篇⼩说集《柚⼦》《黄⾦》等,30年代写有长篇⼩说《野⽕》(《愤怒的乡村》)《童年的悲哀》《⼩⼩的⼼》《屋顶下》《河边》《伤兵旅馆》和《我们的喇叭》等。
散⽂《听潮》曾⼊选中学课本。
【⼈⽣经历⼈⽣经历】】1920年,参加由李⼤钊、蔡元培等创办的⼯读互助团,⾃上海到北京⼤学旁听。
1923年夏,先后到湖南长沙平民⼤学、周南⼥学和第⼀师范任教。
同年,在11⽉号的《东⽅杂志》发表处⼥作《秋夜》。
此后陆续发表不少⼩说,其中包括描述军阀杀⼈暴⾏的早期代表作《柚⼦》。
1926年出版第⼀部⼩说集《柚⼦》。
1927年任湖北武汉《民国⽇报》副刊编辑。
1928年春⾄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部任世界语翻译。
1930年,⾄福建厦门任《民钟⽇报》副刊编辑。
此后辗转在福建、上海、陕西等地的中学任教,在极不安定的⽣活中迎来了⽂学创作的丰收期。
采⽤浪漫、象征等不同⼿法进⾏创作探索,逐渐成为乡⼟写实派的⼀位重要作家。
发表于1927年7⽉号《⼩说⽉报》上的《黄⾦》标志着王鲁彦的“乡⼟⼩说”创作进⼊了成熟的境界。
⼩说描写了⼀个⼩有产者不断遭逢灾祸的境遇,深刻的反映了旧社会的⼈情世态。
此后,他更多的关注现实。
抗战前⼣,重要作品长篇⼩说《野⽕》出版,作品描写了江南农民的悲惨⽣活和⾛向⾃发反抗⽃争的真实图景。
抗战期间,创作了《炮⽕下的孩⼦》、《伤兵医院》等短篇⼩说并结集出版,并在《⼴西⽇报》副刊上连载长篇⼩说《青草》。
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作。
这⼀时期最主要的贡献是主编⼤型⽂学刊物《⽂艺杂志》,为抗战后期⼤后⽅最有影响⼒的⽂学期刊之⼀。
1942年出版了最后⼀部⼩说集《我们的喇叭》。
1944年于贫病交困中在桂林逝世。
故乡第一章的主要内容50字左右
《故乡》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故乡》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
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
鲁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着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作者: 张晓燕
作者机构: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出版物刊名: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105-10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农耕文化 乡土小说 国民劣根性 宗法制 妇女
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养育了中国乡土小说,因此,中国的乡土文学深深地烙下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印记。
其中,农耕文化、宗法文化对乡土小说影响特别大。
以鲁迅为代表的浙江乡土作家群作为乡土作家群的一支,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具有独特的贡献。
从农耕文化、宗法文化对乡土小说的影响和作家群笔下的妇女形象的塑造两方面来看,都体现出过去落后文化形态中遗留下的文化残余,并对落后国民性加以批判,同时对深受宗法制迫害的妇女也给予深切的同情。
【公⽰公告】《中国乡⼟⽂学》第1期⽬录(征稿中)中国乡⼟⽂学⽬录长篇连载回⽔滩/陈⼩平滚动的坷垃/良纲中篇⼩说下弦⽉/杨福建⽉亮湾的笑声/王永华短篇⼩说 梁豪杰⼩说五篇 赵勇⼩说三篇 张新贵⼩说六篇 程⽩弟弟⼩说⼆题 杨永忠⼩说⼆题 刘⾦龙⼩说三篇 周家俊⼩说三篇电影剧本 沉船⼀百天/陈⼩平 ⼤脑那点事/陈武苟叙事长诗 龙凤哀/张九紫同题诗选 ⾬,春的⾳符 粽叶飘⾹ 夏夜 夏夜 军歌嘹亮 七⼣ 根乡⼟作家 李进章散⽂⼩辑 解亚萍散⽂⼩辑 马⾸云散⽂⼩辑 何素兰散⽂⼩辑 刘国建散⽂⼩辑 苏健散⽂⼩辑 杜荣散⽂⼩辑纪实⽂学 乡村物语/朱⽟华 风⾬岁⽉/青草乡⼟情缘 柴垛/张龙 ⼤⼭深处/⾬洁 诗赏岭南⽅⽯/刘如春 圆⼝宛⼦的布底⼦鞋/朱世怀 我的打⼯⽣涯/洪信明乡⼟诗⼈ 第⼀流诗歌⼩辑 京哥诗歌⼩辑 九⾔诗歌⼩辑 江⾬诗歌⼩辑 茉莉花诗歌⼩辑 江⾬诗歌⼩辑 红蝴蝶诗歌⼩辑 黎书成诗歌⼩辑 李益萍诗歌⼩辑 戴万春诗歌⼩辑 赵福诗歌⼩辑 ⽥⽣⽟诗歌⼩辑唐宋余韵 ⽥⽂朝诗词⼩辑 罗尔胜诗词⼩辑 万海峰诗词⼩辑 ⽜⼴斌诗词⼩辑乡⼟情怀 红尘禅⼼/张新锐 今夜的⽉光/黄新 ⼩⼩村庄/王⼀勇 天凉好个秋/赖⿐⼦会员推介 ⾼秀芹诗⽂⼩辑 朱吉述诗⽂⼩辑《中国乡⼟⽂学》征稿启事 《中国乡⼟⽂学》纸质期刊由乡⼟⽂学创作研究中⼼、乡⼟⽂学社主办,著名⽂学期刊《今古传奇》编辑部承办,刊号ISSN 1003-3327 办,著名⽂学期刊《今古传奇》编辑部承办,刊号ISSN 1003-3327 CN 42-1050/I 邮发代号 38-83。
本刊前⾝为《乡⼟⽂学》,已举办两期,今年上半年乡⼟⽂学社与《今古传奇》强强联⼿,推出《今古传奇·长篇⼩说⽉报》(含《乡⼟⽂学》社刊刊中刊),反响强烈。
经反复斟酌,现命名为《中国乡⼟⽂学》,定为季刊。
本刊开设如下栏⽬: ⼩说天地 主要发表⼟根作家的中长篇⼩说,兼发短篇和⼩⼩说 影视剧本 主要发表电影电视剧本,兼发可读性强正式出版的长篇⼩说故事梗概 乡⼟作家 主要发表会员和优秀作者的散⽂专辑 乡⼟诗⼈ 主要发表会员和优秀作者的诗歌专辑会员推介专门发表会员诗⽂专辑 乡⼟情缘 主要发表单篇优美散⽂ 乡⼟情怀 主要发表组诗和单⾸短诗 ⾛遍中国 主要发表会员和优秀作者的旅游作品 ⽼照⽚ 主要发表怀旧诗⽂,来稿必须⾄少有⼀张真实的⽼照⽚ 乡⼟新秀 主要发表会员习作和初学写作⽂友的处⼥作 校园⽂学 主要发表学⽣的优秀作品 本刊定价60元,全年240元,订阅微信damo359880941,收录作品在公众号平台发表与否不限,⼀律免收版⾯费,投稿邮箱****************。
乡土小说的“浙江潮”
马芸
【期刊名称】《中华文化论坛》
【年(卷),期】2006()2
【摘要】“乡土小说”是中国新文学第一个文学流派。
从1924年兴起,一批浙江
作家就承担起了领导者的重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中都推动了“乡土小说”的发展与成熟。
尤其是引人注目的“浙东乡土小说作家群”,他们的创作贴近生活,
包含了大量浙东民间的民风民俗,笔法简洁有力,展现了独特的“地方色彩”,为后来更多带“区域色彩”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借鉴。
【总页数】6页(P82-87)
【关键词】乡土小说;浙江潮;地方色彩
【作者】马芸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7
【相关文献】
1.左翼乡土小说的鲁迅基因与五四乡土小说的内在关联 [J], 田丰
2.浙籍作家与"五四"乡土小说 [J], 朱庆华
3.乡土文学的整体视界——论祝兴义乡土小说兼谈乡土小说构成 [J], 万直纯;
4.左翼乡土小说和五四乡土小说的差异研究 [J], 田丰
5.京派乡土小说与台湾70年代乡土小说比较 [J], 赵艳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的乡土文学再分析——故乡的情感纽带
孙大志
【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3)9
【摘要】乡土文学是现当代中国文坛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作家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学现象。
然而怎样概括乡土文学的特征,却始终没有统一的观点,人们往往从“类”的属性出发,却忽略了乡土文学概念下作家风格的大相径庭,只是简单地以是否写农业农村为标准去看待它。
乡土文学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种”的属性,应该有自己明确的内涵和外延。
该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从乡土文学的第一位作家——鲁迅的乡土小说开始,分析其文学内涵从而厘清乡土文学必备的“种”的内涵,以确定其概念的外延。
鲁迅的小说是现代小说的开端,也是乡土小说的开端,他的小说中蕴含着后来乡土小说各个分支提倡的因素,对鲁迅小说乡土因素的单独分析,有利于发现鲁迅的乡土文学态度,从而寻找到乡土文学应有的方向。
【总页数】6页(P45-50)
【作者】孙大志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7
【相关文献】
1.永远的故乡与鲁迅的返乡之路--鲁迅《故乡》的文本分析
2.政治巨人与文化巨人的情感纽带——毛泽东的鲁迅情结解读
3.故乡“悲”情——鲁迅小说《故乡》的情感线索
4.满怀乡情落寞归——试解鲁迅对故乡的情感变化
5.“侨寓文学”与“乡土文学”——鲁迅的类型研究及其再理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