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治理》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649.8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黄河的治理》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了解学习河流的一般方法。
2、通过对地图等资料的提取分析,说出黄河对沿河流域的贡献,及带来的环境问题。
3、提高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的能力。
4、通过对黄河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重点、难点:重点是黄河的环境问题和治理。
难点是黄河环境问题的成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资料。
首先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看看说说自己的感受。
这段视频反映的是我国哪条河流?看后你有什么感受?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她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富饶的资源。
但是黄河却在哭泣、悲伤,因为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病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扮演黄河的医生,了解黄河,找出“病因”,“治疗”黄河的创伤。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 [讲授新课]展示资料:“引水资料,“龙羊峡水电站”、“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景观图片。
结合下列有关图片说说:为什么提到黄河,咱炎黄子孙总是满怀深情地称之为“母亲河”?小结:黄河在水能、灌溉、塑造地形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
(设计理念:通过了解黄河的奉献,激发学生对黄河的感恩之情,为下面“母亲病了”做进一步的情感铺垫。
)承转:我们热爱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母亲河黄河病了,我们作为黄河的医生,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要对黄河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
模块一:望闻问切——黄河“体检”展示“黄河水系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等。
分组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找出黄河自上游到下游依次流经的省区和主要支流。
问题:找出黄河自上游到下游依次流经的地形区和干湿地区?(设计理念:通过粗读、细读“黄河水系图”,让学生学会分层次读图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教案教案:黄河的治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2.了解黄河的治理历程和主要措施。
3.了解黄河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黄河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黄河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黄河面临的问题:泥沙淤积、水土流失、洪水灾害等。
2.黄河的治理历程和主要措施-黄河治理的历史: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近现代等。
-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疏浚河道、修建堤防、水土保持等。
3.黄河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黄河的未来发展方向:生态修复、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等。
-黄河面临的挑战: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Step 2:学习黄河面临的问题(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所给材料进行讨论和整理,总结出黄河面临的问题,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Step 3:学习黄河的治理历程和主要措施(40分钟)学生通过课本和网络资源,了解黄河治理的历史和主要措施,并进行小组报告。
Step 4:学习黄河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黄河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Step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黄河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教学拓展:1.学生可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一步了解黄河的治理情况和效果。
2.学生可自主编写关于黄河治理的小短文或报告,加深对黄河治理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学生完成小组报告和个人作业,评价学生对黄河治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过程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对黄河的治理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分享,互相学习和启发。
七、教学资源准备:1.地图和图片,用于导入课程内容和展示黄河的重要性。
黄河的治理方案教案设计。
为了有效处理黄河流域的各种环境问题,我们需要设计一套合理而有力的治理方案。
以下是本文提出的黄河治理方案教案设计:一、问题分析1.1 现状分析黄河流域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区,但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水质减差、生态环境恶化、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不断。
1.2 目标设定(1)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地和水资源的浪费;(2)提高洪涝灾害的防止和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3)促进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1.3 问题分析针对上述现状和目标,我们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首先要从源头上保护好水土,注重治沙、治水等方面的工作。
要选择合适的建设工程,将黄河所泛滥的地方进行有效的治理和节流,避免过度损失。
可以在推进生态旅游、绿化城市、文化旅游等方面开发黄河流域的旅游资源,实现黄河治理的多方面发展。
二、治理方案设计2.1 科学防汛针对黄河洪涝灾害频发的问题,科学防汛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需要对黄河流域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黄河两侧建设防护堤,加强堤岸修建和加固,防止洪水泛滥。
针对高峡平湖、密岭短流等地区需要尽早进行水库防洪的预测和规划,应尽可能的采用智能化水利工程的方式协助防洪。
2.2 针对性治理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针对性。
我们可以结合黄河上游的情况,实施坡改流、坡改沟等综合治理,使用大面积的工程施工能减少多次的重复施工,最大限度地避免土地损失和环境污染。
同时,在湿地保护上,可利用其自然保护的特点,规划好相关旅游环境,加快对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2.3 综合发展治理方案不能仅仅解决当前的问题。
在促进黄河流域经济的同时,更需要考虑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黄河流域开展经济的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一批旅游景区和文化产业,探索出黄河的文化内涵,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推动黄河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三、教学计划3.1 课程设置(1)黄河治理方案的思考(2)科学防汛的实践与探索(3)针对性治理的综合实践(4)黄河流域综合发展的促进与可持续发展3.2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理论学习、实践演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和模拟练习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能够说出黄河的概况。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黄河的地理概况;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教学难点:黄河的治理。
教学方法:读图、探讨、讲练结合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图表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郑州附近黄河景观图》、《黄河壶口瀑布图》,引导学生判断这是我国哪一条河流的景观图。
(黄河)讲述: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黄河的地理概况。
(板书)二、黄河的地理概况。
二、讲授新课:1、出示多媒体课件上的问题,让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并思考下列问题:⑴黄河的源头及发源地(约古宗列渠,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⑵黄河最终注入的海洋(太平洋的边缘海渤海,它是我国最大的内海)⑶黄河干流形如一个巨大的什么汉字?(“几”字)⑷黄河自西向东流经的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九个省区,也可以简单记为:青川甘宁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鲁)流经了我国的哪些较大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并思考:黄河为什么说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长度仅次于长江,年入海水量只及珠江的七分之一)⑸黄河的上、中、下游的分界是哪里,它们各位于哪个省区?(上游指黄河源头到内蒙古的河口;中游指内蒙古的河口到河南的孟津;孟津以下至入海口为下游)⑹从图上找出黄河的上、中游各有哪些水电站或水利枢纽工程?它们各位于哪个省?(青海的龙羊峡、李家峡;甘肃的刘家峡;宁夏的青铜峡;河南的三门峡、小浪底等)⑺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总结黄河有哪些贡献?(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丰富的水能资源;壮丽的景观——旅游资源;提供了灌溉的水源,塑造了肥沃的冲积平原,使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2、黄河的“忧患”黄河对人类既有功,也有过。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
2. 让学生了解黄河治理的必要性,认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3. 让学生了解黄河治理的历史和现状,掌握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4.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开发与利用,包括水资源利用、滩涂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
5. 培养学生关爱母亲河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黄河基本情况介绍: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
2. 黄河治理的必要性: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洪涝灾害等问题及其影响。
3. 黄河治理的历史和现状:历代治理措施、水库建设、堤防加固等。
4. 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成效: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泥沙控制等。
5. 黄河的开发与利用:水资源利用、滩涂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河治理与开发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治理工程为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措施及成效。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黄河治理与开发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治理与开发的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四、教学安排1. 课时: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教学过程:a) 第1-2课时:黄河基本情况介绍及治理必要性分析b) 第3-4课时:黄河治理的历史和现状c) 第5-6课时: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成效d) 第7-8课时:黄河的开发与利用e) 第9-10课时:总结与展望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河基本情况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对黄河治理必要性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黄河治理历史和现状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对黄河治理主要措施和成效的掌握程度。
5. 学生对黄河开发与利用的认识程度。
6. 学生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升程度。
六、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黄河流域地图、黄河治理工程照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图片等。
2. 视频素材:黄河治理工程纪录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视频等。
初中地理黄河治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的地理概况、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相应的对策处理。
2. 通过阅读分析黄河的流域图、中国地形图,进一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技能。
3.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和讨论活动,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黄河的地理概况,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教学难点: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运用情境导入法,播放中央电视台黄河调水调沙特别报道”的声像资料。
并在大屏幕上展示资料中,白岩松说的话:如果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河,母亲病了,我们要对她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黄河会治好了病,又美了容。
并设置问题:为什么要对黄河进行治疗?期间又有那些措施呢?顺势导入新课。
(二)新课探究1.黄河的概况【情景创设】作为黄河的医生,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通过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请学生回答并思考:(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上、中、下游又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三)案例分析1. 黄河的治理【情景创设】展示黄河流域示意图,让学生观察黄河流经的地区,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治理的必要性。
(四)小组讨论1. 黄河治理方案的设计【情景创设】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套黄河治理方案,包括治理目标、治理措施、预期效果等。
(五)总结与评价1. 总结黄河治理的重要性强调黄河治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黄河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 评价黄河治理方案让学生展示各自的治理方案,互相评价,共同探讨最有效的黄河治理方法。
四、课后作业1. 结合黄河治理的相关知识,撰写一篇关于黄河治理的短文,字数在300字以上。
2. 调查了解我国其他重要河流的治理情况,简要介绍治理措施和效果。
黄河的治理教案(带目录)教案名称:黄河的治理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流经省份等。
2.理解黄河治理的重要性,掌握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对黄河治理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黄河的基本情况2.黄河治理的重要性3.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教学难点:1.黄河治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2.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准备:1.教学PPT2.黄河流域地图3.黄河治理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黄河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条河流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流经省份等。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教师结合PPT,讲解黄河的基本情况,重点讲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流经省份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黄河的治理非常重要?四、课堂讨论(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黄河治理的重要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河治理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收集黄河治理的相关资料,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河的基本情况和治理的重要性,谁能来说一说?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教师结合PPT,讲解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包括河道整治、水土保持、防洪工程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治理面临的挑战有哪些?三、课堂讨论(1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黄河治理面临的挑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教师展示黄河治理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黄宝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五)、教学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引用“中央电视台黄河调水调沙特别报道”的资料中白岩松说:“如果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母亲病了,我们要对她进行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黄河会治好了病有美了容。
”据此提出问题:母亲病了,得了什么病?如何治疗?怎样进行才能做到既治病有美容呢?这一节课让我们来扮演医生,了解黄河,找出“病因”,“治疗”黄河。
二、讲授新课:提出问题:为什么把黄河比做母亲?学生交流发言:感性认识黄河功能、灌溉、塑造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结黄河的奉献:提供灌溉水源、提供水能、塑造平原等。
(一)、黄河的概况教师讲述:我们现在作为黄河的医生,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自学:读课本48页“黄河水系图”提出问题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那个海洋?上、中、下游又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回答问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孟津为界;主要支流游渭河、汾河等。
问题2:黄河流域地形有什么特点?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做出回答。
八年级地理《黄河的治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单元《河流》中的第13课《黄河》。
本节课主要讲述黄河的治理。
具体内容包括: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流域特点、黄河的治理措施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知道黄河流域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黄河治理的措施,理解治理黄河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关爱河流、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流域特点、黄河的治理措施。
难点:黄河流域的特点、黄河治理的措施及治理黄河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黄河流域地图、治理黄河的图片资料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地球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黄河流域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河,激发学生学习黄河治理的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黄河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黄河的概况、流域特点和治理措施。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黄河治理知识。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治理黄河的措施及治理的重要性。
4. 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展示治理黄河的实例,如小浪底水利枢纽、三门峡水库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治理黄河的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例背后的治理措施,加深学生对治理黄河的认识。
5. 实践环节教师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套治理黄河的方案,并展示给大家。
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黄河治理概况:源头、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流域特点:地形、气候、土壤等治理措施:水土保持、修建水库、疏浚河道等治理重要性:防止洪水、提高农业灌溉、保护生态环境等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黄河发源于____,流经____个省份,流域面积达到____平方公里。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黄河的源头至中游的流经的行政区、地形区并了解沿途水文特征的变化;3、使学生了解黄河水患及其治理,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使学生能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黄河的源头至中游的流经的行政区、地形区并了解沿途水文特征的变化;2、各河段水文特征及利用和治理保护。
教学难点:1、使学生了解黄河水患及其治理,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并增强环保意识。
2、河流特征与地形、气候等的关系;水患与分布河段的关系。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
课时:二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请一学生朗诵《黄河颂》“啊,黄河!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2.黄河——举世闻名的“害河”宣读史料记载:解放前的2000年间,黄河溃堤决口1591次,较大改道26次。
提前看黄河泛滥图,北面殃及海河,经海河大沽口入海,南面曾夺谁入江,这条变化无常的大河,滚滚浊流不知冲毁了多少良田沃土,吞噬了多少生命财产。
3.我们将怎样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呢?二、中国第二长河1.读“黄河水系图”找出:(1)发源地;(2)流经省、自治区;(3)源头卡日曲和支流渭河、汾河;(4)划分上、中、下游的河口、旧孟津及所在的省区;(5)注入海洋。
2.编顺口溜,背记流经省区建议:“巴(颜喀拉)山泉水卡日曲,五千五百(千米)流程长,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穿过黄土区,豫、鲁淤成地上河,向东缓流入渤海。
”3.通过对比,完成“想一想”一题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2长河,而不说黄河是中国第2大河?[按径流量黄河排第8位,流域面积排第3位。
]三、母亲河的奉献1.指中国地形图提问:你记得宁夏、内蒙古(指位置)这两个地方位于什么干湿地区吗?[干旱区]你还记得这一大片华北平原是怎样形成的吗?[黄河等河流泥沙冲积形成的]2.讲述引黄灌溉的历史从秦代(公元前215年)起,我国劳动人民开凿引水渠(秦渠)之后,汉朝、唐朝相继引黄灌溉农田。
黄河的治理教学教案黄河的治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⑴记住黄河的自然地理概况:发源地、注入的海、形状、流经的省区和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⑵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做出的奉献。
(二)能力目的:⑴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⑵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学会一些分析问习题的方法。
(三)情感目的:培养学生爱国之情,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开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1.记住黄河的地理概况。
2.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三、教学难点: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放《保卫黄河》乐曲引入新课。
大家方才听的这首乐曲,是什么曲子?提到黄河,我们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民族的开展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屡次决口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那么我们将怎样对待黄河和治理黄河呢?这一节我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一下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二个问习题:黄河的治理[板书]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二、黄河的治理[板书](一)认识黄河[承转]我们先了解一下黄河的自然地理概况:出示学习提纲:(板画)黄河干流轮廓图,:⑴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⑵说出黄河流经的省区。
⑶说出黄河的形状像汉字的什么字?学生答复学生打开地图册22——23页《黄河流域图》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共同探究⑷说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⑸黄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是怎样划分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黄河上游、中游河下游是怎样划分吗?[根据学生的答复,同位的同学到黑板的板图上贴出名称,教师总结归纳,点明是本节课学习的第一个重点目的。
][承转]我们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做出了那些奉献呢?[板书](二)评价黄河读图⑵32,让学生看图中的四幅图片答复:由黄河的奉献系列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⑴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源头⑵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原因: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地处我国阶梯之间的接壤处,河流落差大。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选自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初中地理教材编排的重要原那么是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主线,正确说明人地关系。
本节正是偏重讲述了黄河对人类的功与过,突出了黄河水患的自然、人为缘故及人类如何治理黄河,从而使学生明确人与环境是彼此作用的,人类必需爱惜和合理利用环境。
学情分析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效的地理”;“学习对终身进展有效的地理”;初中生学习地理的爱好表现出稳固性差和可塑性大的特点,易同意以感性材料为主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因此,在教材中适当增加风土人情、奇闻趣事、名胜古迹等内容。
注意培育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
在实施教学的进程中,适当的增加“乡土地理知识”(身旁的地理)。
如在学习完本节内容后,我要求学生调查汉江的河流现状并提出合理建议。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黄河的自然特点;了解黄河的三个奉献;明白得“地上河”的成因;明白如何根治黄河。
(2)、技术目标(能力的培育)通过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取得提高;通过度析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今昔对照,培育学生爱国情感;通过黄河多泥沙的人为缘故,加深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通过黄河利与弊共存的事实,增强学生的辩证观,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黄河自然特点是了解黄河的基础;(2)、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是明白得黄河水患的关键,也是根治黄河方法提出的依据;(3)、根治黄河的方法是最终表现学习地理为人类效劳的落脚点。
都是本节的重点。
分析下游地上河成因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选自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初中地理教材编排的重要原那么是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主线,正确说明人地关系。
本节正是偏重讲述了黄河对人类的功与过,突出了黄河水患的自然、人为缘故及人类如何治理黄河,从而使学生明确人与环境是彼此作用的,人类必需爱惜和合理利用环境。
《黄河的治理》教案一、教材分析《黄河》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我国河湖概况之后,教材着重介绍了我国两条重要的河流:黄河和长江,但是两条河流学习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黄河侧重于水患的治理而长江侧重于水利的开发,但两节课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并应当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鉴于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如下几点:1.知识目标:了解黄河源流概况;理解“地上河”的成因;知道黄河现存的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并提出基本的治理方案.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多沙的人为原因分析,加深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通过黄河利与弊共存的事实,增强辩证观,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黄河的忧患及治理;黄河“地上河”的成因;治理黄河的关键。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出黄河自古多忧患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二、学生能力分析与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在前两节地形、气候的学习中也已了解地形及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并且对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先请学生谈谈关于黄河已了解多少,学生已知的内容就无需重复讲解,对于部分内容只要教师再强调或练习巩固即可。
而对于学生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内容,教师应当提供资料、合理置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学习、最后达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目的。
要使每一位学生不论成绩好坏与否,只要通过积极动脑,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就行了。
故以本节课以探究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
三、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平台(计算机、实物投影仪),黄河壶口瀑布、黄河中游三门峡等景观图片及“中国地形图"等。
四、板书设计一、概况二、黄河的贡献: 1。
灌溉 2。
水能 3.旅游三、治理黄河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黄河船夫曲》,边听歌曲边欣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