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牧童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8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六首分类
1、《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5、《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于牧童的古诗1. 《牧童》
作者:吕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 《牧童词》
作者:李涉(唐)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3. 《所见》
作者: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 《村晚》
作者:雷震(宋)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5. 《牧童》
作者:周敦颐(宋)
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6. 《牧童歌》
作者:崔道融(唐)
牧童骑牛远远过,前山雨过白云多。
白云深处一声笛,应有离人负蹉跎。
7. 《牧竖》
作者:崔道融(唐)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8. 《牧童》
作者:栖蟾(唐)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9. 《牧童》
作者:黄庭坚(宋)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0. 《田舍》
作者:范成大(宋)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1. 《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描绘了牧童在广阔的原野上放牧,吹笛嬉戏,饱餐之后躺在月光下悠然自得的情景。
2.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两个小童收起竹篙,停下船桨,张开了伞,诗人由此产生了疑问,并进行了猜测:这两个小童大概是想借助风的力量,让船前进吧!表达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3.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含有牧童的古诗
含有牧童的古诗如下:
1、牧童歌笑牛羊下,太古淳风尽属他。
——《秋日山行》
翻译:远远的传来嘹亮欢快的歌声,原来傍晚放牛的小牧童归来了。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宋代雷震《村晚》
翻译: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3、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唐代卢肇《牧童》
翻译:谁能比得上牧童的心境呢,他趴在牛背上睡着,周围满是秋声。
4、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唐代吕洞宾《牧童词》翻译: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5、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宋代周敦颐《牧童》
翻译:春风吹拂,活泼可爱的小牧童赶着牛儿,爬上长长的山坡。
抓蚂蚱,捕蜻蜓,春天的田野里,乐趣多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及《清平乐·村居》。
WTT为五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原文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①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②卧月明。
注释①弄:逗弄。
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①[宋]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①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①·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⑥,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吴地的方言。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老翁、老妇。
⑥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理解一、《牧童》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提示: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提示: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二、《舟过安仁》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提示: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小学《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小学》这是优秀的古诗词合集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牧童逮狼(清代-蒲松龄)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
其一童嗥(háo)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qū)彼,号抓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zhǐ),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yǎn)奄僵卧,久之不动。
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2、道中逢牧童跨牛者(宋代-李流谦)田空已不耕,草瘦尚可齕。
搰搰一岁劳,昨此休顷刻。
阿童拍腹卧,短箠听驱策。
早晚穑事动,努力进刍粒。
3、牧童【唐代: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牧童词【唐代:储光羲】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5、满江红·牧童【朝代:宋代|作者:王质】落尽斜阳,尚有些、断霞残影。
甚弯环、东溪西巷,南岩北岭。
行熟更教羊引著,睡浓却被鸦惊醒。
渐孤村、树暗颤山_,霜风冷。
人世里,嫌他蠢。
牛背上,输他稳。
但芒鞋一纟两,蓑衣一领。
五脏荒陂蔬荐口,双_幽崦花漫顶。
虽云乌、月黑路蒙笼,何曾窘。
6、次韵和真长四季牧童其二【朝代:宋代|作者:黄庶】晓牧侵星大暑天,昼寻芳树绿阴眠。
惜牛不使冲残日,归带黄昏饮小川。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小学这篇文章共1765字。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精选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精选》这是优秀的古诗词合集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牧童【朝代:唐代|作者:隐峦】
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箬笠。
朝阳未出众山晴,
露滴蓑衣犹半湿。
二月三月时,平原草初绿。
三个五个骑羸牛,前村后村来放牧。
笛声才一举,
众稚齐歌舞。
看看白日向西斜,各自骑牛又归去。
2、牧童辞【朝代:宋代|作者:张玉娘】
朝驱牛,出竹扉,平野春深草正肥。
暮驱牛,下短陂,谷口烟斜山雨微。
饱采黄精归不饭,倒骑黄犊笛横吹。
3、牧童【朝代:宋代|作者:释重显】
呕啊唱与那鸣咿,百草拈来鬭不知。
日晚骑牛未归去,指前坡笑又嘘嚱。
4、牧童【朝代:宋代|作者:释正觉】
水牯老行步稳,蓑郎痴歌笑繁。
物外初无尘滓,胸中别有丘园。
5、次韵和真长四季牧童其一【朝代:宋代|作者:黄庶】
怯雨宜晴不识愁,去随青草牧春牛。
无人古路歌兼笑,归去山花插满头。
6、牧童曲【朝代:宋代|作者:李复】
牧童喜晴卧溪曲,群牛互鬭残我竹。
惊起旁行不肯来,闻呼却走如生鹿。
园夫奋詈辱其翁,老翁操棰自驱逐。
牛奔冲狂乱坏篱,补篱更剪溪边木。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精选这篇文章共1201字。
《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1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诗》译文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牧童诗》注释陇(lǒng):通“垄”,田垄。
长安:唐代京城。
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牧童诗》赏析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牧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
牧童牧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
“牧牛”尽“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尽“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尽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
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尽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尽《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牧童诗》创作背景在《桐江诗话》中记载,这首诗应该是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公元1051年(皇v三年辛卯)。
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时,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
《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2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及注释译文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关于牧童的古诗大全牧童,是大自然中最纯真的孩子,他们在风吹草动的原野上,与牛羊为伴,享受着天然的宁静与自由。
古代文人的笔下,牧童常常成为了宇宙间最美的景色。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古人们为牧童创作的美丽诗篇吧!1.山中牧童 - 白居易牧童遥指杏花村,外有河桥兔自繁。
天地无私草木乐,月华明悦人欢喜昏。
这是一首描写山中牧童的诗,诗人以淡泊恬静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牧童在山野中放牛的情景。
杏花村、河桥兔、明月之下种种景致,都让牧童感到欢喜和愉悦。
2.出塞 - 王之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有河山永寂寞,不看牧童却看羊。
这首诗是王之涣经典之作,它以壮丽的诗句勾勒出千里荒原上孤独无依的牧童形象。
诗人通过对河山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乡村四月 -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以描述乡村四月的景色为主,但其中也不禁让人联想到牧童的存在。
诗中虽没有直接描绘牧童的形象,但绿遍山原、子规声里、闲人少等字句,无不让人想起那些在春天里奔跑在原野上的牧童们。
4.饮马长城窟行 - 王之涣塞上牧逢春晓,胡尘昨夜入关头。
九仞双崖内,一道千峰游。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鹿归,何虑白头翁。
这是一首描写骑黄牛的牧童和他在长城窟间漫步的诗。
诗人以独特的描写手法,将黄牛、歌声、归途等细节特别凸显出来,使人仿佛走进了这幅画面。
5.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以牧童歌唱的舞台大放光彩,展示了李白对人生欢乐豪爽的追求。
古诗词三首《牧童》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古诗词三首《牧童》教案古诗词三首《牧童》教案(精选14篇)古诗词三首《牧童》教案篇1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古诗的意思。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课外同步阅读训练卷5、古诗词三首【课内片段阅读】片段一:(一)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
归来饱饭黄昏后,。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前两行词句给我们以和上的感受。
放眼望去,;侧耳倾听,。
3、诗中有、有情、有人物、有,这生动的一幕由及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4、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的向往。
片段二:(二)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问法一】1、按原文填空。
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题目是。
3、这几句话写出了一家五口人的哪些活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最喜小儿亡赖”一句中“亡赖”一词,含有怎样的情味?【问法二】1、此词的作者为代词人,“清平乐”为,“村居”是。
你还知道的词牌名有2、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3、词中“”这个句子形象地勾勒出江南农村的景色。
4、用“~~”画出词中描写老两口安详、愉快的生活场景的句子。
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乐趣?【课外同步阅读】(一)桑茶坑道中(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诗中加点的“着”字应该读()。
A、zhe B、zháo C、zhuó2、仔细读本诗,你觉得“草满花堤水满溪”中的“满”字应该解释为()。
A、全部B、里面充满,没有剩余的地方C、达到容量或时间的限度3、这是诗人在江南旅途中记下的一幅风光小景,读后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与的和谐。
(二)我爱牵牛花去年,我家院子里种了许多牵牛花。
她的嫩叶、花朵缀满了篱笆,把我家院子打扮得像一座美丽的别墅。
牵牛花最乐于攀登,勇敢地越过障碍,向着高处攀登。
她那纤细而坚韧的茎蔓,在篱笆上千方百计地穿过缝隙,围着篱笆杆缠呀缠,盘呀盘,把篱笆编织得不透风,就像巧姑娘在用竹篾纺织花篮,叉似在飞针走线制作美丽的刺绣。
距篱笆不远处有一棵挺拔的柏树。
古诗词三首牧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
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2.学情分析:
那么,五年级学生对这首诗是一个怎样的认知情况?这首诗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们又想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呢?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
1.你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么?
2.你认为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吗?
3.你会背这首诗么?
4.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
5.你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
调查中我发现:8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70%的学生会背这首诗,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的占30%,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所以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欣赏音乐,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欢快的《田园之歌》让学生欣赏,并这样引导:是呀,美妙的音乐能带给人愉快的心情。
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就感到很快乐,看到同学们端正的坐姿,甜美的微笑,我也很快乐。
说说看,什么事使你感到快乐?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情趣高涨时,我顺势导入: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
并板书课题:牧童
这样,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读出味道。
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整首诗,重点认读:“铺”、“蓑”、“卧”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
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
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
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学生可能会说:我读出了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学生可能会说:
()的草()的笛声()的牧童()地躺着()的草场()的月光
()的晚风()的月夜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连词成句,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现了学习的梯级,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
(2)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追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你能读出诗人什么心情?学生都能说出这是一个快乐,悠闲的小牧童。
(板书:快乐悠闲)那么,你是怎么体会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牧童的快乐与悠闲呢?让学生品读诗句,从而发现景物描写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
原来,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时,我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高兴地诵读这首诗。
这个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以“你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一问,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当学生说: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追问:是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此时,我适时播放音乐《牧笛笛子》,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个“弄”字所蕴含的情趣。
接着,我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同学们,此刻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的哪一个词给了你这种平缓舒服的感觉?以此引领学生感受“铺”字用词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
”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
我先出示课件:《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诗句中,让学生找一找哪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
学生很快找到:“不脱、卧”这两个词。
接着我引导学生体会:他为什么不脱蓑衣?他躺在一个怎样的地方?怎样躺?把“卧”换成“坐”或者“立”,行吗?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反复品读中感悟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与天真烂漫。
这样,抓住重点字词品读品味,避免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的串讲串问,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挖掘教材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音乐响)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
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在美妙的遐想中,学生融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由此抒发情怀,发表见解。
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心,窥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
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
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
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
其实,吕岩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
此时我出示诗人吕岩的资料。
让学生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创设意境,学生配乐吟诵古诗。
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这不仅是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更是学生情感的回归与升华。
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延伸,背诵积累。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让学生赏析。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诗句赏析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
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学习的有机融合。
至此,我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探究。
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学习,体现了我创建“和谐课堂”的教学思想。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力求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快乐、悠闲”二字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
附板书:
牧童
吕岩
快乐悠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您的聆听,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