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263.37 KB
- 文档页数:1
尿激酶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尿激酶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我院接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治疗。
分析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变化。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18%,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为(7.29±3.74)分,相比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尿激酶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脑梗死;神经功能【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0-0203-02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因动脉管腔被脑栓塞、脑血栓阻塞所诱发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常因脑部血供不足而表现出眩晕、耳鸣、失语、头痛、昏迷等症状,并可伴躯体症状、脑神经症状,甚至引起脑损伤。
本研究将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详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我院接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男、女分别为20例、14例;年龄45~78岁,平均(56.83±7.96)岁。
对照组34例,男、女分别为18例、16例;年龄48~75岁,平均(57.09±8.14)岁。
两组的一般资料均可比(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取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组织、清除自由基等措施。
另外,治疗组应用尿激酶,25万U×10支/盒(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2742),取150万U加至200ml生理盐水中静滴,约25min静滴完毕;12h后于脐周皮下注射7500U低分子肝素,0.4ml×4200IUaXa×5支/盒(意大利阿尔法韦士曼制药公司,批准文号H20090246),隔一天注射一次。
尿激酶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摘要目的:观察尿激酶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效果。
方法: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加尿激酶100万u静滴30,分钟滴完,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的标准来判断疗效。
结果:治愈率37.5%,显效率31.25%,总有效率87.5%。
结论:尿激酶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迅速开通闭塞的脑血管,能提高治疗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6小时内溶栓是有效的、安全的。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急性脑梗死护理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一,特点是病情凶险、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如果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早治疗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2007年开始使用尿激酶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治脑梗死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36~76岁;平均56岁。
发病时间均6小时以内,符合超早期溶栓的时间[1];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不同的阳性体征,且均有头颅ct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治疗方法:①严格掌握溶栓的适应证,确定溶栓的最佳时机。
②做好溶栓前的准备工作。
③建立静脉通路。
静滴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加尿激酶100万u,30分钟滴完。
④溶栓后的治疗:口服阿司匹林300mg/次,1次/日,连服7~10天。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用药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标准进行判断[2]。
①治愈:缺失评分减少90%~100%;②显效:缺失评分减少40%~90%;③有效:缺失评分减少18%~40%;④无效:缺失评分减少18%;缺失评分增加的为病情进展。
以上病例治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2例,进展1例,药物过敏1例。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87.5%。
溶栓前的准备:①判断是否为溶栓适应证:年龄<76岁;无严重意识障碍;发病时间<6小时;进展性卒中可延长12小时[3];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20mmhg;无出血性疾病。
急性脑梗死怎样规范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所有脑卒中类型中属于非常典型的一种,医学上将急性脑梗死称之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患者存在血液粘稠度上升、脑部膜血管狭窄以及血压显著偏高所导致,因为这些危险因素不仅会影响患者脑部的血液正常循环,还会造成患者脑部血液在短时间内形成堵塞,引起患者脑部组织缺血,进而引发急性脑梗死。
患者在出现急性脑梗死之后,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脑部的CT检查以及医生诊断来确定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并根据诊断的结果来开展对应的治疗,通过规范治疗来疏通患者被堵塞的血管,让血管恢复正常的循环作用。
在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之前,要重视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通过及时的康复治疗,降低患者后续复发的风险概率。
那么对于急性脑梗死这种疾病,一般要怎么开展规范治疗呢?本文就围绕这一主题来具体叙述分析。
一、急性脑梗死的院前处理急性脑梗死在治疗之前的时间非常宝贵,越早对患者开展有效地救治,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也就越低,因此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做好院前处理,做好院前处理就需要对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做到迅速地识别,并在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的过程中,通过准确判断对患者进行超早期的溶栓治疗。
而要做好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院前诊断,识别患者为急性脑梗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患者存在一侧肢体出现麻木或者无力的情况,并还可能伴有面部麻木的情形;2、患者面部的一侧存在麻木的情况,或者患者面部表现为口角存在歪斜的状态;3、患者在说话时变得口齿含糊不清,难以做到清晰的语言表达,或者对别人说的话难以做到有效理解,存在明显的语言障碍;4、患者存在双眼往一侧方向凝视的症状;5、患者的双眼或者一侧的视力明显丧失,或者视力出现模糊的情况;6、患者有眩晕以及伴随呕吐的表现;7、在既往史中,患者没有明显的严重头痛感,但是当下却有严重的头痛症状,或者一些患者表现为呕吐;8、急性脑梗死病情发作之后,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意识障碍,或者身体表现为无规律的抽搐。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80%左右,现在由于神经影像的发展,新一代溶栓药物的研制,通过脑血管的介入性再通技术极大地缩短了脑缺血的时间,最大限度的保护并恢复脑组织的正常功能。
现将我科50例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静脉选择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共50例,平均年龄62岁,其中男34例,女16例。
颈内动脉(ICA)闭塞15例,大脑中动脉(MCA)闭塞20例,椎基底动脉(VA-BA)系统闭塞5例,造影阳性(N)10例。
溶栓药物系用尿激酶25万单位/支。
50例患者均在发病6小时内急诊行介入动脉溶栓治疗。
1.2 治疗方法:术前行NZHSS神经功能评分、血常规、凝机能、血糖、心电图及头颅CT检查与确诊。
首先,经A插管完成脑血管造影(CDSA),及结合临床表现行血管定位。
根据阻塞血管程度来应用尿激酶剂量。
所有患者术后立即检测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术后24小时长队复查头颅CT。
术后给予扩容、抗凝、改善微循环治疗。
2 护理2.1 术前护理:快速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监测生命体征。
迅速完成各项检查及术前准备。
在做术前准备同时给予患者相应心理支持,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2 术中配合:协助病人摆平卧位,双下肢略外展、外旋,暴露穿刺部位并注意保暖;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电、血压、指脉氧监测、低流量吸氧。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备齐术中物品及药品。
配合医生手术术毕,送病人回病房,与病房护士交接。
2.3 术后护理: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语言、四肢肌力及感觉等变化。
注意观察有无脑水肿,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给予脱水降颅压药物,指导病人保持情绪稳定,勿激动、保持大便通畅等使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本例无严重脑水肿、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摘要】目的配合溶栓治疗顺利完成。
方法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治疗措施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结果掌握了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和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治疗及护理。
结论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保证了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脑卒中是人类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急性脑梗死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约占80%,它的特点是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如诊断及治疗延误,轻则躯体功能障碍,重则会危及生命,致残率及致残死率很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存与健康。
发现后需立即住院处理。
溶栓治疗已被视为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而静脉溶栓风险小。
操作简单快捷,它能使闭塞的的血管再通,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改善疾病的预后[1]。
但静脉溶栓也有一定的风险,并使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过程复杂化,非典型化。
所以在护理上掌握其规律,提高对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及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我们总结以静脉应用尿激酶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20例,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以如上标准选择合适病例①全部为住院患者,并首次发病6-12h以内。
②年龄75岁以下。
肌力0-4级,非昏迷患者。
③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④经CT和或MIR证实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排除TIA,颅内出血疾病。
⑤无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者,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本组病例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5-62岁,平均53.3岁。
有高血压病史6例,合并心肌梗塞2例,发病6小时以内人院12例,6-12小时内人院8例,全部头颅CT排除脑出血。
其中小面积脑梗死17例,大面积脑梗死3例。
1.2 治疗方法按医嘱快速静滴尿激酶,首剂50u十生理盐水100ml,60滴/分。
根据病人情况,必要时追加剂量25万u+生理盐水100ml,30滴/分。
而后,每日静点尿激酶25u,连续应用5天。
当日起给低分子右旋糖醉500ml静滴和口服肠溶阿斯匹林75mg,每日1次。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药物和处理措施根据病因,脑梗死可分为5型(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小动脉闭塞型(SAO)、心源性栓塞型(CE)、其它明确病因型(OC)以及不明原因型(UND)。
而根据发病机制,急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动脉闭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脑内神经元、胶质细胞的损伤。
为此,对于脑梗急性期治疗,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挽救缺血半暗带,避免或减轻原发性脑损伤。
“时间就是大脑”,对于有指正的患者,应力争尽早实施再灌注治疗。
具体治疗和处理措施有:一、一般处理包括吸氧和同期支持、心脏检测、体温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监测及营养支持等。
其中血压、血糖控制应遵循个体化、慎重、适度的原则。
在脑梗发病24小时内降压一般不应超过原有血压水平的15%,血糖水平建议控制在7.7-10mmol/L,避免引起血压、血糖急剧下降。
二、特异性治疗包括改善脑血液循环(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抗凝、扩容、改善脑循环等方法)、他汀及神经保护等。
1、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主要的恢复血流措施。
rt-PA和尿激酶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
现认为有效抢救缺血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小时内或6.0小时内。
2、血管内治疗包括血管内机械取栓、动脉溶栓、血管成形术等,在此不赘述。
3、抗血小板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大型试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试验(CAST)和国际卒中试验(IST)]研究了脑卒中后48小时内口服阿司匹林的疗效,结果显示,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随访期末的死亡或残疾率,减少复发,仅轻度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
CHANCE研究证实早期(发病后24小时内)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21天可减少轻型脑卒中(NIHSS≤3)患者90天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
因此,对于未行的急性期患者应在48小时内之内尽早服用阿司匹林(150-300/d)。
如果发病24小时内,患者NIHSS≤3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4天以预防卒中的早期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