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17.50 KB
- 文档页数:11
辅导教案导学诱思一、种群增长曲线1•种群的指数增长(1)条件:在理想条件下,包括食物空间充裕,气温适宜,没有敌害。
(2)特点:起始增长很,慢,随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呈现指数增长(3)增长曲线:J”形曲线,指数增长。
2•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1)条件:有限条件,包括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
(2)曲线:在自然界中,种群一般呈S”形增长。
(3)特点:起始增长呈现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开始减速增长,达到K值时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4)K值: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K值随环境空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思考:实验室内短时间培养某种微生物,该生物的种群数量一般属于哪种增长类型?对于一个自然种群来讲,种群数量增长属于什么类型?为什么会达到K值?提示:由于实验室内短时间培养,能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且不存在天敌,所以种群的增长将呈现“ J形增长。
对于一个自然种群来讲,由于生存环境有限,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时,种群数量呈现“S”增长,即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值)。
二、种群的非周期波动与周期波动1•种群的数量波动: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随时间而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种群数量波动。
2•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出牛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种群数量的波动。
3•类型(1)非周期性波动: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方式。
(2)周期性波动: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方式。
4•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1)外源性因素: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
(2)内源性因素: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三、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1•气候: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调节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
—2•食物:是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重要因素,食物不足,种群内部必然会发生激烈竞争,_使很多个体不能存活或不能生殖。
4.3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基本要求发展要求1 •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波动和周期波动。
2 •说出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讨论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说明“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和“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作拓展。
二、 知识网络 三、 导学过程一、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 思考: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提示: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2. 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有哪些?提示: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例1、下图反映了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发生生态位变化B. 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现象C. 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D. 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答案:C例2、下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A. 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的存活率N,柱稳定的坏境屮时间O 12 3456789 10时间/周变态所需的绘小质量平均体重(g)B.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四、依据考点,归纳总结种群数量变化四种情况一一增长、稳定、波动、下降例、在南海岛上迁入某种动物,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生存环境优越。
若干年后,岛上该动物种群数量增长如下图曲线所示,请回答:来越大,n是该岛环境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该动物数量强行增长到0点时,就会很快下降至P点,原因是该动物剧增后,岛上生活资源发生短缺,各种因素使____________________ 遭到破环,加上该动物为了争夺生活资源而发生___________ 。
第三节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学习目标】①通过资料分析、师生互动,能够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波动。
②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像,能够说出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并举例说出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
【重点难点】种群数量的波动;外源性调节因素;内源性调节因素【导学诱思】一、种群数量的波动1.概念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而变化的。
2.成因(1) 和的变动。
(2) 的改变。
3.种类(1) ;①特点: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的波动。
②举例:北极旅鼠的数量波动。
原因主要是由于的食料植物因旅鼠取食而发生。
(2)非周期波动①特点: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的波动。
②举例:如东亚飞蝗的数量波动及欧洲灰鹭在1928~1977年间的种群数量波动,原因都是。
二、调节种群数量的两种因素1.外源性因素(1)气候:是对种群影响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和。
如沙漠地区降雨量与啮齿动物和鸟类的数量关系。
(2)食物①调节过程②实例:雪兔数量很少时,长耳鸮只有20%的孵窝率。
(3)病源物和寄生物:种群密度病源物和寄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作用力种群数量。
(4)捕食:把压制在一个低水平上,如用灰喜鹊防治松毛虫。
【预习检测】1.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数量波动类型及其调节因素是()A.非周期波动,捕食B.周期波动,捕食C.周期波动,寄生D.非周期波动,寄生【解析】周期波动的曲线特点一般为曲线的两个波峰间的相邻时间相等,而非周期波动与此相反。
读图知这两个种群数量波动正好符合周期波动发生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因此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类型为周期波动,在种间关系中,一个种群数量随另一个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并且用坐标曲线表示时两者变化不同步应为捕食关系。
【答案】B2.下图是某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1.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数量波动。
2.种群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3.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呈周期波动。
4.调节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包括气候、食物、病原物和寄生物、捕食等。
5.调节种群数量的内源性因素包括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
对应学生用书P501.种群数量的波动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系统。
2.引起波动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
3.波动类型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值的上下波动,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周期波动,也可以是非周期波动,大多数属非周期波动。
4.周期波动(1)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周期性,即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
(2)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
1.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哪些?提示: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如何变化?提示: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如何区分种群的波动是周期还是非周期?提示:根据该种群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是否相等。
1.种群波动的原因种群波动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1)环境条件变化可引起种群数量波动,如干旱、酷暑、严冬、流行疾病等因素可使种群数量减少;而温和、湿润、风调雨顺等年景会使种群数量增加等。
(2)种群自身特性也可引起种群大小波动,例如种群增长率随密度改变而变化时,种群动态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稳定、有规则波动和无规则波动等。
2.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常见类型(1)季节变化:主要与环境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相关,同时也受种间关系(主要是食物关系)所影响。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
2. 掌握计算种群数量的常用方法;
3. 了解种群数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种群数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 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 理解种群数量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计算种群数量的复杂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种群数量特征?种群数量对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
2. 提出问题:你觉得种群数量的增加会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二、讲解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意义(10分钟)
1. 解释种群数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介绍种群数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种群数量计算实例分析(15分钟)
1. 案例分析:某种鱼类在一个湖中的数量变化;
2. 计算方法:种群增长率、种群密度等。
四、讨论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10分钟)
1. 环境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2. 种群内因素对数量特征的影响。
五、小结(5分钟)
1. 综合总结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意义;
2. 强调种群数量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1. 讲解结合案例分析;
2. 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
3.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工具:
1. PPT演示文稿;
2. 种群数量案例分析资料;
3. 计算种群数量的工具。
教学评估:
1. 课堂讨论参与度;
2. 计算种群数量的准确性;
3. 学生对种群数量概念的理解。
第4章种群一、课标内容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二、教学要求三、教学建议2.教法建议(1)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特征。
难点是种群的存活曲线。
①通过种群的视频或图片,引出种群的概念,并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说明种群的概念。
②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
③通过用黑白子或者大小相同的黄豆红豆模拟标志重捕法,分析如何准确地估算种群密度。
④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增长方式和环境容纳量。
难点是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①以细菌的繁殖为例预测细菌后代数量变化,引入数学方法来构建细菌增长的公式模型和曲线模型。
②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公式、曲线)→模型检验修正,思考数学公式、曲线的生物学意义。
③结合野鸭、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蚜虫或者P125思考与练习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种群指数增长曲线和指数增长数学模型。
④从资源、空间分析并结合绵羊、黄猩猩果蝇培养实验得出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理解环境容纳量。
(3)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数量波动;外源性调节因素;内源性调节因素。
①通过相关数据和坐标曲线图辨别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简述产生的原因,并能够说出种群的平衡密度。
②通过实例对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加以理解。
四、实验与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活动,除按照教材探究活动指导的要求动手操作外,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草履虫、绿眼虫、衣藻代替酵母菌进行探究,可以降低实验难度。
这个探究活动可以扩展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个项目。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1.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数量波动。
2.种群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3.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呈周期波动。
4.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包括气候、食物、病原物和寄生物、捕食等。
5.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包括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
1.种群数量的波动(1)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系统。
(2)引起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
(3)波动类型: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值的上下波动,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周期波动,也可以是非周期波动,大多数属于非周期波动。
2.周期波动(1)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周期性,即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
(2)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
1.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哪些?提示: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如何区分种群的波动是周期波动还是非周期波动?提示:根据该种群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是否相等。
相隔时间相等为周期波动,反之为非周期波动。
1.种群波动的原因种群波动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1)环境条件的变化可引起种群数量波动,如干旱、酷暑、严冬、流行疾病等因素可使种群数量减少,温和、湿润、风调雨顺等年景会使种群数量增加等。
(2)种群自身特性也可引起种群大小波动,如种群增长率随密度改变而变化时,种群动态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稳定、有规则波动和无规则波动等。
2.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常见类型(1)季节变化:主要与环境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相关,同时也受种间关系(主要是食物关系)所影响。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所以科学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
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
其次,建构主义启示我们,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知识的建构过程)。
无论科学知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它们才是科学的本质。
所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即建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化)是本节课的重心。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二节内容,安排在《种群的特征》之后,使学生有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做为铺垫。
其次,了解种群数量变化是学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基础。
内容上,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也是新课改新增的一个内容,体现了课改的理念注重对学生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第二部分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在讲述J型和S 型增长曲线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对K值的理解重视联系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第三部分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一项有着多方面意义和价值的探究活动。
2.学情分析学生对生物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数学模型的概念也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的其他内容的时候,学生已运用过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的问题,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曲线图等。
其次,通过必修1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究实验的能力,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在认知上并不是非常困难。
三、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对这一节内容的要求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该条内容标准有两层涵义:其一,“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属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完成建立数学模型;其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体)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模型和因素。
3. 学会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与意义。
2. 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模型:指数增长模型、对数增长模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3. 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空间限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说明种群数量变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模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模型和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种群数量变化。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PPT、案例资料、练习题、报告模板等。
教学时长:45分钟。
六、教学活动1.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某个具体种群的数量变化案例,让学生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
2. 模型构建: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案例,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并解释模型的意义。
3. 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种群数量变化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4. 数据分析:让学生收集和分析现实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数据,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问题驱动:提出与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1.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重点)2.了解:标志重捕法。
(难点)3.了解: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
1.种群的概念(1)种群的概念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2)与物种的关系①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只有同一种群内的个体才能互配繁殖。
②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2.种群的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①概念:单位时间内出生或死亡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②作用: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a.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就会增加。
b.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就会减少。
③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2)年龄结构①概念: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②图形表示——年龄金字塔a.宽度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b.中线把每一个年龄组都分为左右两半,左边代表雄性,右边代表雌性。
③类型④作用: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
(3)性比率①概念: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②特点:大多数物种的种群,其性比率基本保持1∶1,人类也一样。
(4)种群密度①概念:某个种群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②作用a.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
b.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3.种群的分布型(1)分布型: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
(2)类型4.(1)概念: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
(2)类型及特点①类型②特点Ⅰ: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是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死亡。
如人类。
Ⅱ: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
如水螅、一些鸟类等。
Ⅲ: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是活到一定年龄后死亡率变得很低且稳定。
如牡蛎、树蛙等。
(3)作用:反映了各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有助于了解种群的特性及其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合作探讨]探讨1: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类是一个种群吗?提示:不是,一个池塘里一般不会由一种鱼组成。
一、知识达标| 用课标之要求自检所学知识课标要求1列举种群的特征[知识回顾](1)什么是种群?(2) 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哪些类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3)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4)各种群特征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5)如何识别种群的分布型?(6)如何辨别种群的存活曲线?课标要求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知识回顾](1)如何区别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两种方式,阐明隐含在“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中的信息?(2)举例说出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环境容纳量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什么是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波动和周期波动?(4)说出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讨论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课标要求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知识回顾](1)群落的概念是什么?(2)研究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有什么意义?课标要求4阐明群落的演替。
[知识回顾](1)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有哪些?(2)群落的演替有哪两种类型?主要区别是什么?各有哪些实例?(3)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大致要经历哪几个阶段?(4)什么是顶极群落?(5) 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哪些方面?你是怎样理解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的?课标要求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知识回顾](1)实验的原理和探究思路分别是什么?(2)实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3)酵母菌的计数与计算方法是什么?二、能力达标| 在综合检测中评价自我(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③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的繁殖期个数⑤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⑥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A.①④⑤B.①③⑤⑥C.②③⑤⑥D.②④⑤解析:选C种群数量包括各个年龄结构个体数之和,不能通过某个年龄组个体数来判定种群数量的增减,①错误;种群数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出率和迁入率决定,当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一定增长,②正确;动物如果对捕捉器形成了条件反射,不利于再次捕获,故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③正确;如果食物分布均匀,种内斗争会使种群均匀分布,⑤正确;个体没有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等属于种群的特征,⑥正确。
《种群的增长方式》名师教案一、教学指导思想1、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2节内容。
种群是稳态与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层次,也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本节教材是在对种群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在种群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
本节教材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数学方法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并体会数学模型这种思想和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和意义,所以本节课以入侵中国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导入课堂,结合课本细菌增长和绵羊、果蝇增长为例来构建数学模型,结合生活实例对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来检验和修正模型。
2、学情分析及学法设计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生物知识基础、一定的观察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但对知识的联系整合及拓展运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精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学生已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本节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因此借助学生生活中有接触的例子进行探究,有了具体直观的了解后再展开。
教学内容采取了力求通俗、多举实例、联系实际的处理方法,从而使这部分内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说明其内在原因,构建理性思维。
2.阐明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的区别和联系,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举例说明环境容纳量对种群增长的限制。
能力目标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物学问题;2.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科素养(1)基本思想(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形成辨证的生态学观点,形成固有的生命观念)(2)基本活动经验(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流程;领悟运用数学语言来阐述生物问题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种群的增长方式》名师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浙科版《生物学(必修)·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2节内容。
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层次,也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同时也是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内容的基础。
本节教材是在对种群有了初步了解之后,介绍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
本节教材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数学方法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并领悟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此外,还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节教学建议2课时(含活动),本节为第一课时,主要讲述了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两种种群增长方式,环境容纳量等概念。
上课时间40分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教师讲解,能够说出“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两种增长方式的条件、特点,描述隐含在曲线中的信息。
(2)通过阅读文本、查阅资料,能够比较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的区别和联系;(3)通过师生互动,能够举例说明环境容纳量对种群增长的限制。
能力目标(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物学问题;(2)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科素养(1)基本思想(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形成辨证的生态学观点)(2)基本活动经验(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研究的艰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自主、协作的精神,培养责任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种群的增长方式和环境容纳量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实物展示】水葫芦盆栽。
【提问】有没有同学认识这盆栽?【讲述】水葫芦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凤眼莲。
原产于南美,后传播到各个国家。
水葫芦外表浑身碧透,绿得醉人,但上个世纪人们畏之如虎,称他为“德国恶草”、“佛罗里达恶魔”、“日本烦恼”。
原来呢,水葫芦进到一个新环境,疯狂繁殖,强占了整个水面,严重影响了航运,窒息鱼类等。
(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学案浙科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学案浙科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学案浙科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1.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会呈指数增长。
2.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种群会呈逻辑斯谛增长。
3.指数增长曲线又称“J”形增长曲线,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又称“S"形增长曲线.4.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5.K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K值就改变.考试内容必考加试(1)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2)环境容纳量(3)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baba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1.实验原理(1)在无菌葡萄糖溶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和酵母菌培养液的浑浊度之间呈正相关,浑浊度可以用比浊计(或比色计)进行测定。
2.材料用具酵母菌贮用培养液、无菌葡萄糖溶液、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移液管(或移液枪)、滴管、有螺旋盖的试管、试管架、记号笔、直尺、坐标纸、比浊计(或比色计)、显微镜。
第四章种群第三节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安排在种群的增长方式之后,学生对有关种群的数量变化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来继续探讨“种群数量的波动”,同时介绍了影响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包括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
通过具体实例中的相关数据和坐标曲线图,辨别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简述产生波动的原因,并能够说出种群的平衡密度。
而这一节知识是本章的最后,所以要做好对《种群》这章的复习指导。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有种群的数量增长等相关知识作为铺垫。
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大,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
老师围绕知识点提出问题,可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和原因,可以举出实例说出调节因素。
《种群的增长方式》这节中,学生已对运用数学曲线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让学生分析曲线。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波动;②说出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③举例说出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2.情感目标:关注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增强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3.能力目标:据相关数据,尝试画出坐标曲线图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数量的波动;外援性调节因素;内原性调节因素2.教学难点:对全章的复习指导3.教学策略:以“资料”引入,出示“问题探讨”,然后通过学生浏览全文内容,从学生在阅读课文中产生的问题,结合“问题探讨”讨论相关内容,展开教学。
另外,利用多媒体,出示坐标曲线图,让学生观察分析,说出种群数量的波动的类型,进一步巩固所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从现象揭示出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1960)该种群数量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过问)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非周)什么是种群平衡密度?平上的现象叫种群的自然平衡,概念种群数量波动范围非周期性波动类型周期性波动外源性调节因素原因内源性调节因素八、作业设计。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1.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数量波动。
2.种群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3.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呈周期波动。
4.调节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包括气候、食物、病原物和寄生物、捕食等。
5.调节种群数量的内源性因素包括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
对应学生用书P501.种群数量的波动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系统。
2.引起波动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
3.波动类型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值的上下波动,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周期波动,也可以是非周期波动,大多数属非周期波动。
4.周期波动(1)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周期性,即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
(2)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
1.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哪些?提示: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如何变化?提示: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如何区分种群的波动是周期还是非周期?提示:根据该种群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是否相等。
1.种群波动的原因种群波动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1)环境条件变化可引起种群数量波动,如干旱、酷暑、严冬、流行疾病等因素可使种群数量减少;而温和、湿润、风调雨顺等年景会使种群数量增加等。
(2)种群自身特性也可引起种群大小波动,例如种群增长率随密度改变而变化时,种群动态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稳定、有规则波动和无规则波动等。
2.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常见类型(1)季节变化:主要与环境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相关,同时也受种间关系(主要是食物关系)所影响。
(2)年变动:如旅鼠、北极狐3~4年周期;美洲兔、加拿大猞猁9~10年周期。
(3)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动:根据现有长期种群动态记录,大多数生物属于不规则的。
由环境的非周期性突然变化引起,如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化也起很大作用。
(4)种群暴发或大发生(如蝗灾、赤潮)。
3.种群的动态变化图示1.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1)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如沙漠地区的啮齿类动物和鸟类的种群数量总是与降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2)食物也是调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在食物不足时,种群内部必然发生激烈的竞争,使很多个体不能存活或不能生殖。
(3)病源物和寄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种群密度越大,抑制增长的作用力也就越强。
因此对种群数量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4)捕食也能把种群密度压制在一个低水平上。
2.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1)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如鸟类在繁殖季节常常独占并保卫一块领域。
①在种群密度高的年份只有少数处于优势的个体占有领域,而竞争力弱的失去领域,因而失去繁殖后代的机会,防止种群密度过大而过度消耗资源。
②种群密度小时:全部雄鸟均占有领域并繁殖后代,使种群数量得以增长。
(2)内分泌调节:由于社会压力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内分泌失调,会导致种群数量波动。
1.气候因素调节种群数量有何特点?提示:气候因素对种群的影响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在任何密度下种群总是有一固定的百分数受到影响,因此气候因素在调节种群数量时对种群密度是无法起到调节作用的。
2.捕食、寄生、流行病等因素调节种群数量有何特点?提示:这些因素的调节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加大而增强,而且种群受影响个体的百分比也与种群密度的大小有关。
1.气候、食物、病源物和寄生物、捕食等因素对种群数量波动调节的归纳2.生殖力与内分泌的内源性调节作用实例(1)生殖力:生殖力受密度的影响,池塘内的椎实螺在低密度时产卵多,高密度时产卵少。
(2)抑制物的分泌:多种生物有分泌抑制物来调节种群密度的能力。
蝌蚪密度高时产生一种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的死亡率。
在植物中,桉树有自毒现象,密度高时能自行减少其数量。
对应学生用书P52[例1] 下图为雪兔和猞猁在90年间的种群数量波动,则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显示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总是围绕着平衡密度上下波动B .雪兔与猞猁的这种种群数量波动属非周期波动C .雪兔与猞猁种群数量的波动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有关D .上述雪兔与猞猁种群数量的波动涉及食料植物、植食动物及肉食动物三者间的数量互动关系[思路点拨] 根据坐标图信息判断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是否相等,确定波动的类型。
[精讲精析] 图中显示从1850年~1940年的90年间,这两种动物极明显地表现为每隔9年~10年出现一次数量高峰,即每9年~10年为一个波动周期,故雪兔和猞猁种群的数量波动为周期波动。
答案为B。
判断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需要先构建种群数量波动的坐标曲线图,从图中分析种群数量在波动时,两个波峰之间的间隔是否相等的问题。
1.在某自然保护区中,甲物种与乙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如下图所示,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这两个物种种群的数量波动均具有周期性B.甲物种种群数量受乙物种种群影响,但乙物种种群数量不受甲物种种群的影响C.甲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D.甲物种和乙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解析:选B甲、乙曲线在两个波峰之间的间隔相等,因此为周期性波动。
波动是由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动和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自然条件下,空间、资源均有限,即使是同一个物种内的个体,也会因为争夺生存资源而发生斗争。
[例2]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可分为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下列属于内源性因素的是()A.温度、降水B.内分泌调节、行为调节C.捕食、疾病D.食物、气候[精讲精析]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可分为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病源物和寄生物及捕食等,后者则包括多种行为调节及内分泌调节等。
答案为B。
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对种群数量的波动起的是调节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2.种群数量调节的外源性调节因素中最强烈的是()A .食物B .疾病C .寄生D .气候解析:选D 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
对应学生用书P52[课堂回扣练习]一、易错易混辨析题1.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右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a 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 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一般也不会大幅超过b 点C .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 ~c 段相似 D .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 ~d 段相似解析:选A 从图示分析,该坐标图为某种群的季相图,纵坐标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
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 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 值附近波动,一般不会大幅超过b 点;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 ~c 段相似;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 值附近波动;若a 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 ”形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
二、基本原理应用题[回扣知识点]1.易误点提醒:逻辑斯谛增长的K 值可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能力迁移: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在数量变化上,被捕食2.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解析:选B两种群的数量关系表现为此消彼长,所以为捕食关系,其中数量多的是被捕食者,数量少的是捕食者。
三、实验探究分析题3.为了探究植物的生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按下表给定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
注:选取相同的花盆、同样的植物;+号的多少代表各种处理的相对量。
通过对该实验中植物生长情况的观察,不能获得正确结论的是(多选)()A.用1号、2号盆中的植物,研究选用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B.用2号、4号盆中的植物,研究施肥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C.用1号、5号盆中的植物,研究光照时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D.用3号、5号盆中的植物,研究浇水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解析:选BD对表中条件进行分析时,可采用单一变量法,每者总是先于捕食者发生改变。
3.[方法指导]探究性实验的“实验假设”的描述(1)句式一:“如果……现象,则……结论”(2)句式二:“当条X存在时,事件P(实验现象)会发生的”或“当条件X存在时,事件P(实验现象)不发生”或“当条件X存在时,对事件P(实验现象)没有影响”。
应用提示:①对探究性实验来说,假说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设想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答案或解释,即提出可能的实验原理。
②假说的书写往往针对实验目的以陈述句式进行表述。
次研究一个条件变化,其余条件完全相同。
2号、4号盆中的植物光照时间和施肥量都不同,所以不能用来研究施肥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号、5号盆中植物浇水量和施肥量都不同,不能用来研究浇水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课下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种群数量波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少数种群数量的波动是非周期波动B.大多数种群数量的波动是周期波动C.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D.环境容纳量说明种群的数量是不变的解析:选C大多数种群数量的波动是非周期的。
2.下列与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B.种群的数量波动可分为周期波动与非周期波动C.食物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D.病源物与寄生物的致病力与传播速度对种群数量的调节具重要调节作用解析:选C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应为气候,特别是极端的温度与湿度往往会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东亚飞蝗在我国随气候变化而表现为周期波动B.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环境中C.用七星瓢虫防治蚜虫属于外源性调节D.内源性调节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解析:选A东亚飞蝗数量随气候变化而表现为非周期波动。
4.在一个生物种群中,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为()A.呈负相关B.呈正相关C.呈线性关系D.呈指数关系解析:选B种群密度即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种群个体数之和,故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