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现状
- 格式:docx
- 大小:4.52 KB
- 文档页数:2
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危险因素龚辉;王卫群;范维琥;王亚芬【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4(031)003【摘要】目的分析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的危险因素.方法心内科的住院病人142例,分别以高频超声检测其IMT,并以IMT≤1.0 mm或>1.0 mm分成正常IMT和IMT增厚两组.血液生化指标检查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G)、尿酸(UA)、肌酐(Cr)、尿素氮(BUN)等;所有病人均做CPn-IgG检测.分别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以上因素及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吸烟、年龄与IMT的关系.结果以IMT增厚与否进行分组,两组间年龄[(52.3±10.5)对(64.1±7.7)岁;t=7.568,P<0.001]、收缩压[(18.17±3.03)对(19.44±3.00)kPa;t=2.412,P=0.017]、BUN[(5.56±1.74)对(6.28±1.65)mmol/L;t=2.394,P=0.018]、UA[(321.2±82.7)对(356.3±86.7)mmol/L;t=2.386,P=0.018]、LDL[(2.543±0.806)对(2.967±1.163)mmol/L;t=2.296,P=0.024]有差异;两组间CPn-IgG阳性率略有差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1%对60.4%;x2=2.723,P=0.099);其余包括吸烟史、舒张压及各项生化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LDL是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为1.132(95%可信区间1.079~1.188)和1.618(95%可信区间1.054~2.482).结论IMT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LDL;其他相关因素包括血尿酸、血尿素氮等;CPn感染在其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并非主要的作用.【总页数】4页(P247-250)【作者】龚辉;王卫群;范维琥;王亚芬【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心内科,上海,200540;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心内科,上海,2005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心内科,上海,2005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相关文献】1.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和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尹秋生;冬兰;周冬翠2.汉族人群乙醛脱氢酶2基因 Glu504 Lys 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关系及其机制研究 [J], 马孝湘;刘玉萍;王林;何霞;杨雁华;陈晓平3.老年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与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王婷;吴卫平4.烟酸联合阿托伐他汀在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或斑块形成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J], 高乐;张棠;何国欢5.老年人血糖异常波动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相关性研究 [J], 黄馨谅;白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致死和致残的首位病因,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一直居高不下[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2-3]。
目前多模态超声已广泛应用于斑块易损性风险评估中。
本研究通过介绍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病理特征与超声应用现状,探讨评估易损斑块破裂风险的有效方法,为临床提供依据,以减少脑血管高危事件的发生风险。
1 易损斑块超声学定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CIMT )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是有效评估脑血管事件发生及预测结果的可靠指标[4]。
临床一般在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以下,动脉中远段或远段的内侧或后壁测量CIMT [5]。
1.0 mm CIMT <1.5 mm 为增厚[6]。
CIMT 1.5 mm 同时局限性突出周边>50%则为斑块形成[7]。
头颈部血管最新超声专家共识指出[8],颈动脉易损斑块超声主要特点为溃疡型,表现为斑块内出血、破裂,新生血管形成等。
因此,可从斑块特征、斑块内出血、破裂及新生血管形成等方面对颈动脉易损斑块进行评估。
2 易损斑块的病理特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内到外依次由脂质巨噬细胞为主的脂质核心、结缔组织致密的纤维帽及血管内皮3个部分组成[9]。
根据斑块本身结构是否存在破裂风险,分为非易损性和易损性两大类。
易损斑块结缔组织纤维帽很薄,平滑肌细胞含量少,质地松软,脂质核心体积大,加之斑块内新生血管不成熟、结构和功能异常,极易发生斑块内部出血或引起纤维帽破裂危险[10]。
由于颈内动脉或颈动脉分叉处易发生血流动力学及剪切应力分布改变,在所有缺血性脑卒中事件中,由颈内动脉或颈动脉分叉处易损斑块破裂引起的继发血栓栓塞占20%~30%[11]。
因此,及早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评估其破裂风险,对减少脑血管事件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3 常规超声检查常规超声检查是诊断斑块易损性的首要手段,主要有灰阶显像、CDFI 、能量多普勒成像和脉冲多普勒成像。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研究进展时彩红【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17)002【总页数】3页(P121-123)【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综述【作者】时彩红【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5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缺血性疾病的常见病因及主要危险因素,本病的早期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准确测量颈动脉IMT,实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情况,客观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且具有无痛、无创、操作简便、可重复检查等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兹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IMT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IMT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1.1 图像表现动脉管壁内膜内侧至外膜内侧之间的距离,即为IMT,可通过高频线阵探头进行测定[1-2]。
从超声物理学特性的角度出发,超声束经血液与内膜界面时会形成一条线样等回声带,表示动脉管腔与内膜分界;超声束从中膜进入外膜界面时会形成另一条线样强回声带,IMT为上述两条线样光带间的距离,是内膜与中膜的厚度之和。
现阶段,采用高分辨率二维灰阶超声显像检测IMT,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判断依据,并可进行动态观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情进展[3]。
当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时,动脉管壁超声图像会显示出相应的声像特征:①IMT增厚,即相对低回声分隔的两条平行亮线之间的距离增加;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IMT增厚和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标志。
1.2 检测部位及增厚标准如何选择颈动脉IMT的检测部位目前尚无定论。
临床中IMT的检测部位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颈内动脉等,但通常只对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进行测定[4],主要原因是:①颈总动脉IMT测定较便捷,成功率高;②颈总动脉后壁IMT测值不受超声混响伪像影响,准确性较高,且重复性较好。
高血压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干预治疗前后的相关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一种重要指标,同时也是高血压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
高血压病引起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从而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恶化,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
因此,CIMT可以作为高血压病疾病的预防和干预的一个重要指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对人体的危害也不断加剧。
因此,研究如何干预治疗高血压病的CIMT,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CIMT测量,分析其前后变化情况,探究干预治疗对CIMT的影响,为指导临床干预治疗高血压病提供依据。
三、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选取4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5人、女性15人,年龄范围为40~70岁,平均年龄为50岁。
(二)研究内容1.测量患者颈动脉CIMT:采用超声心动图仪对患者颈动脉CIMT进行测量。
测量3个部位:颈总动脉、颈外侧动脉和颈内侧动脉,然后计算平均值。
2.干预治疗:患者接受降压治疗,并保证平衡的饮食和合理的运动。
观察治疗前后的CIMT变化情况。
3.数据分析:利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四、预期结果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CIMT进行测量和干预治疗的方法,可以观察到治疗前后CIMT的变化情况。
预计治疗后CIMT将显著降低,这将为临床干预治疗高血压病提供依据和参考。
五、结论颈动脉CIMT作为一种重要的指标,能够反映高血压病的进展情况。
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CIMT进行干预治疗,观测治疗前后的CIMT变化情况,从而进一步明确干预治疗对CIMT的影响。
结果显示干预治疗对CIMT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为指导临床高血压病的干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背景】还记得赫赫有名的Framingham危险评分吗?Framingham危险评分来自于弗明汉心脏病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它是根据胆固醇水平和非胆固醇因素计算个体未来10年冠心病的发作几率。
胆固醇以及非胆固醇因素如糖尿病、腹主动脉瘤、中风,都是让人惴惴不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们在波澜不惊的生活之下必须时刻警惕心血管事件的不期而至。
然而,你相信吗,2011年7月21日的NEJM一篇原始论文指出,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是继Framingham危险评分之外,又一达摩克利斯之剑?你信与不信,我反正是信了~【方法】来自Tufts大学的Joseph F.Polak等人筛选出来自Framingham Offspring的2965名志愿者,以平均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内动脉最大内中膜厚度为暴露因素,经过平均7.2年后,观察志愿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之后,再利用多变量Cox模型分析内中膜厚度与其他危险因素。
此外,研究者还根据长达八年的Framingham危险评分将志愿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并加入颈内动脉厚度重新分类,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否变化。
【结果】在2965名志愿者中,共有296人发生了心血管事件,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周围血管病、心衰。
在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大PK中,颈总动脉完全败走麦城。
重新分类统计结果显示,当颈总动脉厚度作为暴露因素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变化在1个标准差之内,而C统计量(C statistics)更是没有显著变化。
而反观胜利者颈内动脉,当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比为1.21,C统计量也轻度增高。
此外,在把Framingham研究中的危险因素当做整体进行分类后,再观察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的影响力,发现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时,志愿者患病的危险率为7.6%,瞬间秒杀颈总动脉的0%。
脂质斑块通常是心血管事件的幕后黑手,不仅仅是冠状动脉,颈内动脉也未能幸免。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大家分享一段关于梦想、奋斗和成长的励志故事。
在这短暂的三分钟里,我希望能够点燃大家心中的火焰,激发我们为实现梦想而努力拼搏的勇气。
一、梦想的种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梦想的种子,它可能是一份对未来的憧憬,也可能是一个深藏心底的愿望。
这颗种子,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用行动去浇灌,才能开出绚烂的花朵。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我曾经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为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个梦想,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我知道,实现这个梦想的路途充满艰辛,但我从未放弃过。
二、奋斗的力量梦想的实现,离不开不懈的奋斗。
奋斗,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它需要我们付出汗水,需要我们克服困难,需要我们坚持不懈。
在我追求科学梦想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挑战。
有时候,我会感到迷茫,甚至想要放弃。
但是,每当我想到那颗种在我心中的梦想种子,我就会重新振作起来,告诉自己:“我可以,我必须,我一定能行!”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当面对困难时,是选择退缩,还是选择勇敢面对?我想,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后者。
因为,只有勇敢地面对困难,我们才能在挑战中成长,才能在奋斗中收获成功。
三、成长的足迹奋斗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足迹。
每一次的挑战,每一次的突破,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坚持,学会了担当,学会了如何去爱。
我记得,在我高中时期,我曾参加了一场全国性的科学竞赛。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内心充满了紧张和不安。
然而,在比赛过程中,我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不能输,我要为我的梦想而战!”最终,我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奋斗的意义。
它让我明白,只要我们勇敢地去追求,去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未来的展望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无限的可能。
未来的路,虽然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怀揣梦想,勇敢地去追求,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颈、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张琼【摘要】:研究背景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如何在急性冠脉事件前诊断冠心病、积极预防和治疗甚为重要。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一直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是由于费用高昂、有创、需要设备条件高等难以广泛普及,也很难成为观察病情变化、病变消长的手段。
探索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来评估冠心病将一直是冠心病防治史上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冠心病的主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周动脉和冠状动脉同为全身血管床一部分,它们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相同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学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从早期阶段到最后出现临床综合征,其病理过程大概可分为3个阶段: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内膜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中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内膜增厚阶段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阶段,增厚内膜将来可形成斑块,而斑块形成为其晚期阶段。
内中膜厚度(inti ma-media thickness,IMT)是动脉壁内膜和中膜厚度之和,动脉粥样硬化最早累及内膜,故IMT 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
1986年,Pignoli等首先描述了用高分辨率超声的方法测量IMT,并与病理组织学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这两种方法测量的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超声这一无创性检查手段可以准确检测大、中血管的内膜。
正常动脉管壁的血管超声表现为“双线征”,即两条平行的强回声线中间有一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而这两条回声线之间的距离即为内膜中膜厚度。
彩色多普勒超声问世以来,以其经济、简便、无创等优点已成为临床检测外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检查方法。
外周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其解剖部位固定,解剖标志清楚,位置表浅,易于辨认和寻找,超声能直接测量,所以可以使用小而轻的高分辨、高频率探头观察外周血管形态学改变从而间接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情况。
目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现状在现代的疾病中,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许多心脑血管患者的暗杀者,它可以在人体中潜藏几十年不被发现,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许多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跟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有很大的关系,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人们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也相应的提高,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当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现状,让我们能更好的了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B型超声是目前唯一的可以动态实时、无损的观察和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仪器。
最近法国用B超测量IMT,在300家医院对6500人,年龄在30~79岁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颈动脉IMT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厚2.颈动脉IMT随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的增加而增厚。
2004和2006年的欧洲中风疾病年会统一了IMT的定义和动脉斑块的区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①局部向腔内突出至少0.5mm ②或者>50% 与周围的IMT对比③或者至少1.5mm的厚度。
同时最近的研究也发现:1.IMT与早期动粥样硬化斑块是不同的。
2.早期粥样斑块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与内中膜增厚并存。
3.内中膜增厚不仅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它与动脉血压的脉压差有关,也与遗传有关。
4.颈动脉IMT的增厚是很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表现,但不是引起这种危险性的因素,所以美国药物管理局没有将IMT列入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指标。
目前对颈动脉IMT的认识:IMT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不同的(弥漫性和局部性)。
但是他们有共同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模式,共同的流行病学和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期。
同时IMT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
对下一步颈动脉IMT的研究目前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看法:欧洲:临床上不需要对个别有IMT增厚的人进行治疗以及不需要进行个别人的跟踪随访。
美国:临床上IMT可以应用于那些年龄低于65岁,有中度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病人。
从上面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问题,许多的科学家还有许多的争议,但是对于它能影响心脑血管疾病那是持肯定的态度,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主动的定时的去医院检查,平时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做好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怎么样呢?
导语:生病是我们最可怕的事情,人只要健康就是最可贵的,一个人如果拥有了健康的体魄、心理和文化,是值得非常自豪的事情。
身体的思想的和文化的
生病是我们最可怕的事情,人只要健康就是最可贵的,一个人如果拥有了健康的体魄、心理和文化,是值得非常自豪的事情。
身体的思想的和文化的健康,为我的成长道路铺就了一条阳光灿烂的大道,为我今后幸福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健康就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健康的人就是该满足,当你生病了也不要怕,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怎么样呢?
颈动脉是一个流向大脑的血液通道,当各种原因造成该通道内部管径变小,就称作颈动脉狭窄。
最常见的导致颈动脉狭窄的原因是颈动脉硬化,占90%以上。
颈动脉狭窄可以导致脑部组织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产生脑缺血症状。
另外,颈动脉斑块如果生长不均匀,可碎裂而产生碎屑。
这些碎屑脱落后随血流飘入脑中,可阻塞末梢血管,造成一小块脑组织缺血甚至坏死。
细小的碎屑阻塞的血管较细,因而造成的脑组织缺血面积很小,甚至可以无症状。
当然多数表现为短时间的头晕、行动困难、视物模糊等。
如果碎屑阻塞的血管较粗,则形成的脑部坏死组织面积较大,可导致真正的脑梗,出现中风或卒中的各种症状,如头晕、昏厥、无力、摔倒、偏瘫、失语、偏盲、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大小便失禁、行动障碍等,严重者遗留后遗症甚至有生命危险。
少数病人颈动脉狭窄处可并发血栓形成,突然阻塞血流,或者血栓脱落阻塞远端脑部血流,造成急性脑梗,引起中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目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现状
导语:在现代的疾病中,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许多心脑血管患者的暗杀者,它可以在人体中潜藏几十年不被发现,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许多的研究表明,
在现代的疾病中,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许多心脑血管患者的暗杀者,它可以在人体中潜藏几十年不被发现,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许多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跟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有很大的关系,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人们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也相应的提高,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当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现状,让我们能更好的了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B型超声是目前唯一的可以动态实时、无损的观察和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仪器。
最近法国用B超测量IMT,在300家医院对6500人,年龄在30~79岁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1.颈动脉IMT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厚
2.颈动脉IMT随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的增加而增厚。
2004和2006年的欧洲中风疾病年会统一了IMT的定义和动脉斑块的区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①局部向腔内突出至少0.5mm ②或者>50% 与周围的IMT对比③或者至少1.5mm的厚度。
同时最近的研究也发现:
1. IMT与早期动粥样硬化斑块是不同的。
2.早期粥样斑块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与内中膜增厚并存。
3.内中膜增厚不仅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它与动脉血压的脉压差有关,也与遗传有关。
生活中的小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