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阐释学三原则和翻译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73.41 KB
- 文档页数:2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翻译是一门融合语言、文化、思维以及理解能力的复杂艺术,它可以将一种语言中的消息传达给掌握不同语言的对象,而阐释学则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伴侣。
回顾历史,自从古希腊哲学家和学者们发现翻译这一技能之后,后来探讨翻译的理论的形成也是非常不断的。
特别地,一种特殊的翻译理论阐释学也被分析出来,有些学者开始把阐释学用到翻译实践中,开始实践真切而富有质感的翻译。
阐释学是一种翻译理论,它以反映文本本身的特质为宗旨,把翻译行为看作是一种阐释过程,把翻译中文本之间的文化关系概括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意义,甚至将这些普遍的文化意义用来再次诠释原始文本。
阐释学的宗旨是努力拟合原文的用意,翻译的真的宗旨主张读者不应该仅仅是在准确复制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而应该在把握原文的精髓的同时去追求能够诠释原文的好的翻译。
从理论上讲,阐释学的翻译观有三步:首先,翻译者需要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理解其中潜藏着的文化符号、文化权威、文化传统等等;其次,根据这些文化符号以及文本所暗含的文化精神,衡量原文的真实性以及文化价值;最后,利用翻译这一手段,用自身的创造性去实现这一阐释工作。
阐释学的翻译观充分认可以翻译者的决定,鼓励翻译者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熟悉原文的背景,憧憬原文的意义,以期能够更好的阐释原文。
因为翻译的质量取决于翻译者的知识储备,而翻译者需要掌握的知识不仅限于语言文本,更需要涉及到原文涉及到的整体文化背景。
例如,在翻译中,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非常明显,所以,翻译者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更好的实现文化的跨界融合,而这种融合的过程也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的诠释原文。
此外,阐释学的翻译观也注重把握翻译的整体性,重视不同文化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原文背景的了解,也注重译文的涵义、2005质量与主题思想。
在译文的实践中,阐释学的理论强调译文要融进译者的创造性思考,以实现与原文最符合的翻译效果,从而促进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有效关联,在文化上实现交流与辩证。
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本文在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步骤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傲慢与偏见》第56章进行了汉译,对其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标签:《傲慢与偏见》;四步骤;译者主体性《傲慢与偏见》构思精巧,妙趣横生,吸引了广大学者对它进行翻译研究。
王科一先生的中译本和孙致礼先生的译本都受到人们的青睐。
今天,怀着对翻译和翻译家们的敬仰,笔者尝试着来翻译了一下第56章,并有了些许拙见。
本文将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中的四步骤理论为指导并以大量的实例来探讨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在译文中来体现的。
一、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种关于理解文本意义的理论和哲学,然而理解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也就是说,任何人对事物的理解都受到自己的文化意识,生活经验、知识传统、道德伦理的影响,这些也会影响译者的阐释过程。
[1]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斯坦纳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研究,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她将翻译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2](V enuti,2000:313-319)信赖是指译者认为他所选择的翻译目标有翻译的价值,在这个信赖的基础上,译者也会受到其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侵入”原文,以便更好的“吸收”。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保留译语本色,“补偿”手段也就应运而生。
[3]二、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下《傲慢与偏见》第56章翻译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一)信赖如上所述,阐释翻译的第一步是信任,即译者认为他所选择的翻译目标有翻译的价值。
译者的信任选择使译文得以问世,任何翻译都始于对文本的信赖。
译者首先要相信翻译是基于译者对原文价值的认同之上。
作为译者,翻译的第一步就是选择文本。
选择好的文本翻译也有可能使译者出名。
[4]笔者选择《傲慢与偏见》来翻译,是因为其具有极高的文学地位,其56章的语言、情节魅力以及伊丽莎白的个性魅力,凯瑟琳夫人与伊丽莎白的对话非常精彩,也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伊丽莎白不卑不亢,沉着冷静,让笔者大为佩服。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复译的合理性
哲学阐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科,而翻译是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与解释,翻译的这种性质决定了阐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的极其密切的关系,哲学阐释学可为翻译研究,特别是复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视角。
本文将从哲学阐释学的三个核心理论: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出发,对复译的合理性进行研究。
《双城记》是查尔斯·狄更斯的优秀代表作之一,自1913年第一次被译入中国至今,已被翻译多次。
本文分别从共时和历时角度选取了《双城记》的五个译本,借助语料库软件对《双城记》的这五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然后从哲学阐释学角度对这些译本的差异性进行定性分析,探究这些差异性存在的原因及其合理性。
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展开:(1)《双城记》五个译本有何主要差异?(2)如何从哲学阐释学角度解释五个译本的差异及复译的合理性?本研究发现: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会造成译本之间的差异性,并为复译提供合理性。
理解总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对原文的理解会受到历史特殊性的影响,理解的历史性必然会引起译者对原文文本的偏见甚至误译,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偏见,因此译本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性。
原文文本总是包含原文作者的视域,而译者拥有带有当下时代特征的个人视域,对原文文本的阐释是这两个不同视域进行融合,产生新的视域的结果,不同的译者拥有不同的视域,因此在翻译同一部作品时会产生出不同的译文,这就为复译提供了合理性和必然性。
效果历史认为文本意义是开放的,永远不能被穷尽,它是超越生成它的那个时代的,文本的意义是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形成中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复译是多样的,以及合理的。
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以及效果
历史充分地肯定了译本的差异性以及其存在的合理性。
哲学阐释学视角下汉诗英译的“三美”原则研究--再现中国古
典诗词英译意境美
冯菲菲
【期刊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从哲学阐释学视角出发,以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的诗《江雪》为例,分别列举三位学者对该诗歌的翻译版本,从“意美“”音美“”形美”角度分析三个翻译版本的优劣,进而论证哲学阐释学和“三美”原则在汉诗英译中的可行性。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以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和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为具体标准,可以达到汉诗英译的完美境界。
【总页数】5页(P61-65)
【作者】冯菲菲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再现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哲学阐释学视域下的英译探索 [J], 王静
2."三美论"视角下《关雎》英译的美感再现研究 [J], 车明明;任梦雨
3.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及其英译再现策略——基于描写翻译理论的视角 [J], 李磊
4.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译介研究\r——以罗郁正汉诗英译为例 [J], 何晓花
5.“三美”原则视角下醉翁亭记的英译比较研究——以翟理斯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为例 [J], 徐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9期)
Total No .279
收稿日期:2011—10—11
作者简介:李晓玲(1983—),女,河南濮阳人。
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和外语教学。
哲学阐释学三原则和翻译研究
李晓玲
(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阐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
现代西方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出的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一本多译等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哲学阐释学;翻译;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45—0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和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为我们开辟了许多新的译学
研究的视角。
人们从更多的方面和角度来研究翻译。
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西方现代阐释学,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理论和观念,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方式。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所提到的
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
“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一本多译等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
研究视角。
一、理解的历史性在理解的模式上,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前结构理论:每一种解释都建立在一种前有的基础上,为了理解某个事物,我们总得先要具有这个事物。
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建立在我们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因此,我们对每一种事物或现象的解释都不可避免地受“前见”的影响,这种“前见”就是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译者只有把自身置身于历史性的视域中,才能真正理解原作的意义。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
性”。
[1]我们是历史性地存在的。
无论是认识的主体或客体,都内嵌于历史性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文本的理解无疑也是历史性的。
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历史的偏见,包括误读现象。
伽达默尔认为这
种偏见是“合法的”。
他认为正是这种“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
伽达默尔声称“偏
见未必就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实际上,我的存在的
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
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
的倾向性”。
[2]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积极性的一面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了误读的意义。
庞德唐诗英译中
的错误在美国引起的新诗运动,寒山诗于20世纪50和60年代在美国和日本引起的激潮,都说明误读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了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做出不同的选择,书写出不同的译本。
二、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第二大原则。
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它包括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
伽达默尔认为,作为理解者或解释者的译者,其视域并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开放动态的。
因此,作为理解者和解释者的译者,其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并与其他视域交融,达到一种历时性、共时性的
“视域融合”。
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解的
主体———理解者,还是理解的客体———文本,都是历史地存在的。
两者都各有自己的视域。
译者对文本的理解是由其带来的各种成见所规定的,它们构成了译者现在的视域。
而文本总是含有作者原作的视域。
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带着当时的时代氛围形成的视域和文本的历史视域相遇和融合。
但这种理解
5
41
不是让理解者抛弃自己的视域,亦不是用其中一种视域代替另一种视域的过程。
视域融合的过程是差异性之间的对话,是不同的视域相互碰撞、冲突甚至排斥的过程。
在翻译中,在文学形式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视域相互碰撞,相互过滤的现象十分普遍。
如AuthurCooper用Shy the Nymph来代替《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淑女”。
Nymph是古希腊神话里的“仙女”,它使《关雎》蒙上了一层西方美丽的外衣。
一位“君子好逑”的中国古代少女,一下子变成了西方的仙女。
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观道出了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实质,即在翻译中,译者应努力接近原作者的初始视域,从而领悟作者的本意。
[3]
三、效果历史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第三大原则是“效果历史”。
“历史”或“传统”并不是过去的简单的沉淀物。
过去会对现在发挥作用,现在也会对过去发挥效果。
在“理解”中,这两个相反的效果会相遇。
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文本的意义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形成过程之中,伽达默尔将这种过程历史称为“效果历史”。
我们要对任何文本有正确的理解,就要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和某个特定的具体境况里对它进行理解,理解在任何时候都包含一种旨在过去和现在进行沟通的具体应用。
“阅读的理解并不是重复某些以往的东西,而是参与一种当前的意义”。
[4]同一件艺术作品,却总是在当代世界中在场,即在当代世界中表现出其意义。
“流传物的历史生命力就在于它一直依赖于新的同化和解释”。
[5]
伽达默尔指出,文本是开发性的,其意义永远不可穷尽。
因此,它是超越生成它的那个时代的。
这就为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它的理解提供了可能性。
文本意义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文本的真正意义是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生成之中。
伽达默尔关于效果历史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认识重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名著的重译值得提倡。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对翻译研究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第一,由于理解的历史性,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是不同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误读和偏见,因此,对于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译本并存。
但历史赋予不同时代译者不同的创造力,所以文学名著的重译值得提倡。
第二,虽然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文本在不同时代重新赋予解释,但是,所有的理解都离不开原作文本的最初意图,也就是说,虽然文本意义是向理解主体开放的,是可以重译的,但是在翻译标准问题上并不说明可以乱译、胡译。
[参考文献]
[1]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Gadamer,H.G.Truth and Method[M].New York:The Conti-num Publishing Co,1975.
[3]谢天振.作者本意与文本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J].外国语,2000(3).
[4][5]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2004.
Three Principles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LI Xiao-l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453003,China)
Abstract:Hermeneutics is regarded as the science of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odern hermeneu-tics in the west,Gadamer proposed three principles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fusion of horizons,and effective history.The three principles provided us with new insights into translation studies,such as the co-existence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same original literary work.
Key words: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translation;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fusion of horizons
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