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及生理
- 格式:ppt
- 大小:1003.50 KB
- 文档页数:34
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和生理一、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基础(一)椎管的骨结构脊椎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融合成一块的5节骶椎以及4节尾椎组成。
成人脊椎呈现4个弯曲,颈曲和腰曲向前,胸曲和骶曲向后。
典型椎骨包括椎体及椎弓两个主要部分,椎弓根上下有切迹,相邻的切迹围成椎间孔,供脊神经通过,位于上、下两棘突之间的间隙是椎管内麻醉的必经之路。
(二)椎管外软组织相邻两节椎骨的椎弓由三条韧带相互连接,从内向外的顺序是:黄韧带、棘间韧带及棘上韧带。
(三)脊髓及脊神经脊髓上端从枕骨大孔开始,在胚胎期充满整个椎管腔,至新生儿和婴幼儿终止于第3腰椎或第4腰椎,平均长度为42~45cm。
93%成人其末端终止于L2,终止于L1及L3各占3%。
出生时脊髓末端在L3,到2岁时,其末端接近成人达L2。
为避免损伤脊髓,穿刺间隙成人低于L2~3,小儿应在L4~5。
脊神经有31对,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和1对尾神经。
每条脊神经由前、后根合并而成。
后根司感觉,前根司运动。
(四)椎管内腔和间隙脊髓容纳在椎管内,为脊膜所包裹。
脊膜从内向外分三层,即软膜、蛛网膜和硬脊膜。
硬脊膜从枕大孔以下开始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与椎管内壁的骨膜和黄韧带融合在一起,内层形成包裹脊髓的硬脊膜囊,抵止于第2骶椎。
因此通常所说的硬脊膜实际是硬脊膜的内层。
软膜覆盖脊髓表面与蛛网膜之间形成蛛网膜下腔。
硬脊膜与蛛网膜几乎贴在一起两层之间的潜在腔隙即硬膜下间隙,而硬脊膜内、外两层之间的间隙为硬膜外间隙。
蛛网膜下腔位于软膜和蛛网膜之间,上至脑室,下至S2。
腔内含有脊髓、神经、脑脊液和血管。
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其比重为1.003~1.009。
二、椎管内麻醉的生理学基础(一)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生理蛛网膜下腔阻滞是通过脊神经根阻滞,离开椎管的脊神经根未被神经外膜覆盖,暴露在含局麻药的脑脊液中,通过背根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入冲动及通过前根离开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出冲动均被阻滞。
第七章椎管内麻醉Intravertebral Anesthesia椎管内麻醉含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spinal anesthesia)和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后者还包括骶管麻醉(sacral canal anesthesia)。
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根引起的阻滞称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脊麻,也叫腰麻;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作用于脊神经,使感觉和交感神经完全被阻滞、部分运动神经纤维被阻滞,称为硬膜外腔阻滞。
在硬膜外腔放置导管,经导管间断或持续用药称为连续性硬膜外麻醉(continuous epidural anesthesia,CEA)。
另外近年来已成功用于临床的腰硬联合麻醉(spinal and epidural combination anesthesia)也属于椎管内麻醉的范畴,它是将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麻醉联合使用的一种麻醉方式。
第一节椎管内麻醉的相关解剖一、椎管的解剖椎管内麻醉必须依赖于盲探性椎管内穿刺术的成功,因此熟悉椎骨的骨性标志、棘间韧带、神经组织、硬膜与骨性结构的关系,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前提。
1.脊椎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融合成一块的5节骶椎以及尾椎组成。
2.成人脊椎呈现4个生理弯曲,颈曲和腰曲向前,胸曲和骶曲向后。
3.为帮助记忆各椎体的大致结构,便于理解各部位穿刺的要领,提供以下短句供参考:颈椎:颈椎体小棘分叉,横突有孔通上下;胸椎:胸椎棘突长而斜,两处肋凹构关节;腰椎:腰椎体大形似肾,棘突板状水平伸;骶椎:骶椎融合倒三角,确定裂孔扪骶角。
颈椎的椎管最宽大,但椎体最小,椎孔呈三角形,横突短,椎弓根伸向后外,横突孔中穿行的是椎动脉,提示在穿刺时误伤椎动脉可引起椎动脉血肿,另外注意在实施颈丛阻滞时,穿刺针有可能误入椎管;典型的胸椎体横断面呈心形。
椎板宽,从上向下相互重迭。
棘突长,从颈椎到第4胸椎棘突与椎体的横断面呈水平方向,穿刺时可垂直进针。
老年椎管内麻醉的解剖与生理特点一、老年人脊柱解剖的改变(一)脊柱人类脊椎由椎骨和椎间盘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结构和各组成成分均可发生改变。
老年患者椎间盘逐渐萎缩,由于弹性蛋白减少,椎间盘纤维化,弹性降低,椎间盘随之变得僵硬,变形性差,年龄越大,椎间盘变得越扭曲,压缩得越厉害。
椎间盘厚度减小,椎体后间隙变窄使麻醉穿刺困难。
同时老年人由于骨密度下降,椎骨后板的微结构改变,逐渐弯向椎体,朝向椎体的前下方形成凹形结构。
黄韧带的钙化,导致穿刺困难。
由于椎间盘变扁,黄韧带会发生弯曲,使椎间孔变小。
脊椎关节的结构改变,运动能力下降、弯曲度降低,常导致体位摆放困难。
(二)硬膜外间隙年龄的增长引起硬膜外间隙结构的改变。
椎间孔周围的结缔组织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致密,部分减少了椎间孔的容积。
随着年龄的增长,硬膜外间隙的脂肪组织减少,硬膜外间隙的阻力降低。
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黄韧带的弯曲,椎间盘和关节面的改变,使椎管变窄,可能导致硬膜外穿刺困难以及阻碍局麻药扩散。
由于椎间孔逐渐狭窄,老年患者容易出现局麻药纵向扩散较广及神经阻滞程度加深。
(三)蛛网膜下间隙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常合并腰椎管狭窄,可引起腰骶部蛛网膜下间隙脑脊液容量相对减少。
老年人由于蛛网膜粒的变大使蛛网膜对药物的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麻药通过硬膜直接作用于硬膜下间隙使阻滞范围扩大。
蛛网膜绒毛增大、增多,使根膜受压变薄,通透面积增大;椎间孔因结缔组织增生而狭窄甚至闭塞,注入硬膜外间隙的局麻药液产生的液压高,也较易进入蛛网膜下间隙。
二、老年人椎管内麻醉的药理学特点老年人由于各个器官结构功能衰退,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因增龄而发生很大变化,直接影响其麻醉效果。
只有充分了解局麻药药理学特点,才能提高老年人麻醉的安全性。
(一)老年患者局麻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年龄并不影响硬膜外注射布比卡因的全身吸收与分布。
血浆峰浓度和达峰时间也不受年龄影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蛛网膜下间隙的重比重布比卡因慢吸收相吸收速率下降,晚期吸收速率增快,该结果导致平均吸收速率下降,提示比重影响老年患者布比卡因药代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