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古籍肝藏血、血舍魂理论中不寐的内涵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6
4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年第42卷第3期陆曙教授运用敷和汤加减治疗不寐经验**基金项目:无锡市2019年度“太湖人才计划”国际国内顶尖医学团队(锡组通[2019]68号)第一作者简介:魏学礼(1970-),男,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血液病。
△通信作者:周亚红,Tel :l 8685220838魏学礼,周亚红△,夏成霞,马洁羽(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江苏无锡214041)摘要:不寐病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病症,往往呈现反复发作、逐渐加重的过程。
陆曙教授治疗不寐重视调整 脏腑功能失调,擅长调节气机升降失常,强调健脾疏肝、交通心肾的重要性。
陆曙教授针对部分慢性失眠症患者应用常规的辨证论治方法难以奏效的临床治疗难点,结合五运六气理论及“开、阖、枢”思想,在中药处方时巧 妙合用运气方,为临床治愈不寐病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陆曙教授认为“敷和汤”是疏肝健脾和胃的中药方剂,不但可以用于己亥年“岁土不及”的情况,而且只要符合辨证论治“土虚木亢”证型皆可应用。
“敷和汤”通过疏肝 健脾和胃,补虚泻实,使气机调达,营卫相和,阳入于阴,则夜寐正常。
关键词:不寐;中医药疗法;敷和汤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志码:A不寐病又称失眠,是临床常见病,中医治疗失眠 临床效果明显,且毒副作用小,深受患者喜爱。
目前 中医治疗失眠常用的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虽能使大 部分不寐病获得治愈或缓解,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慢性 失眠症难以奏效,如何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常常是广大中医从业者面临的瓶颈,而五运六气理论及“开、 阖、枢”思想为大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陆曙教授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 师,也是五运六气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副会长,临证之时以脏腑辨证为核心,参以六经辨证、五运六气理论 等,灵活运用经方、验方、运气方等治疗不寐取得了良 好的疗效⑴。
现将陆教授应用敷和汤治疗不寐的经 验介绍如下。
1敷和汤的组成及功用三因司天方由宋代陈无择创制,陈氏以五运六气 理论为指导,天干配五运,地支配六气,制五运时气民 病证治方十方,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六方,计十六方。
不寐病机浅窥对于不寐的论述自古有之,其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但总是与五脏相关,终不外乎气血阴阳失调。
气属阳,血属阴,《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故宜从阴阳气血失调考虑不寐的治疗。
总体上讲,本病基本的病机莫过于气血运行失常,痰瘀内生,阻塞脉络,致阴阳不相交替,阳不入阴,魂不归肝。
《灵枢·营卫生会》曰:“老人之不夜暝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可见,人体气血正常对营卫运行通畅、睡眠节律正常的重要意义,气血充盛对于睡眠正常与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人体之中,气血本为水谷精微所化生,乃养人益命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亦为养心安神之物质基础;其在生理方面可转化为五志以统领人之意识思维,若气血运行失常则可败坏为痰瘀阻塞脉道,使魂神不能互化而导致不寐。
此外,《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明代《医林绳墨》曰:“血乱而神明失常也。
”清代《医方辨难大成》曰:“气血之乱,皆能令人寐之失度也。
”因此,气血充盛,血脉和利,则神有所养,方能静安于其所舍之脏而得安卧;若五脏气血亏损,神失所养,或邪在五脏,扰神不安,则五神不能安于其所舍之脏,而有不寐。
故气血亏虚或运行失常是导致不寐的基本病机。
人之五志本气血所化,藏于心者为神,藏于肝者为魂,藏于肺者为魄,藏于脾者为意,藏于肾者为志,只因时间或空间等因素的改变,五志所贯注于五脏的强弱亦发生改变,犹如气血对应于每日12时辰,其行循于经脉中亦有盛有衰,应时而至为盛,过时而去为衰。
气血之行,子时盛于胆,丑时盛于肝,寅时盛于肺,此时正是午夜当熟睡之时,又肝藏魂,肺藏魄,故而所谓安魂定魄,正是调气血之行旺于肝肺之意。
《续名医类案》曰:“人之安睡,神归心,魄归肺,魂归肝,意归脾,志藏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
不寐【概述】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时寐时醒,甚至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不眠。
不寐亦称失眠,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
《内经》中有关于“不得卧”、“目不瞑”的论述,认为本病病机为阳盛阴亏,提出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治法。
张仲景丰富了《内经》对不寐的临床证候和治法的论述,补充了阴虚火旺及虚劳病虚热烦躁的不寐证,首创黄连阿胶汤及酸枣仁汤,一直延用至今。
《普济本事方·卷一》论述了肝经血虚,魂不首舍,影响心神不安而发生不寐的病机,在服药上提出“日午夜卧服”的观点。
《景岳全书·不寐》将不寐病机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并归纳总结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方法。
《医宗必读》指出不寐的病因有气虚、阴虚、水停、胃不和、痰滞五种,并根据病因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法。
《证治要诀·虚损门》提出“年高人阳衰不寐”之论,说明不寐病因与阳虚有关。
《症因脉治·不得卧》详细描述心血虚与心气虚所致不得卧的症因脉治。
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以及贫血、肝炎、动脉硬化症等以不寐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人的睡眠依靠人体“阴平阳秘”保持正常,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的转从是睡眠的重要保障。
生理条件下,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有所养,心血得静,卫阳入于阴而寐。
不寐的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逸失调,体弱病后导致阳盛阴衰、阴阳失衡产生本病。
一、情志失调,心神不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极均能导致失眠。
其中与心、肝、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心主血,藏神;肝藏血,血舍魂;脾藏意、主思,三脏功能失常,最易诱发失眠。
其一、情志不遂,暴怒伤肝,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魂不能藏,火热上扰心神,魂不守舍而不寐。
临床除有难以入睡外,亦可见多梦易惊,肝火流注胸胁可见胁满、急躁易怒、善叹息之证。
其二、喜笑无度,心神激动,心火独灼,扰动神明而见心烦不寐,心火灼伤阴津则见口舌生疮,心火下移膀胱可见小便短赤。
中医不寐名词解释
中医不寐是指人在夜间无法入睡或入睡后容易醒来,并且睡眠质量差的病症。
不寐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也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不寐常见于肝郁、心火亢盛、脾虚湿困等情况。
具体病因病机包括情志不宁、营卫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
根据不同的辨证论治,中医对不寐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中草药、冥想等。
其中,常用的中药治疗包括平肝息风、养心安神、健脾化湿等方剂。
药物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康复。
除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强调改善生活习惯,包括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当的运动等,以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中医鼓励患者通过调整心理状态和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态,以促进睡眠的质量和恢复。
中医关于“不寐”的古医书摘抄一、不寐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症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
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
西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消化不良、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症等疾病过程中以不寐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不寐”的古医书摘抄1.《黄帝内经》称不寐为“不得卧”“目不瞑”等,认为是由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能入阴所致。
《素问·逆调论》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对后世影响较大。
《灵枢·邪客》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难经·四十六难》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论述了老人不寐的病机:“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2.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指出少阴病热化伤阴后阴虚火旺之不寐证。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指出肝血不足虚热烦躁的不寐证,开创辨证论治不寐的先河。
3.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提出肝经血虚,魂不守舍,心神不安而出现不寐。
4.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不寐》谓:“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
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
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
”将不寐病机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
李中梓《医宗必读》指出不寐的病因有气虚、阴虚、痰滞、水停、胃不和五种。
5.戴思恭《证治要诀》提出“年高人阳衰不寐”之论,提示不寐病因与阳虚有关。
6.秦景明《症因脉治》详述了心血虚与心气虚所致不得卧的辨证论治。
从肝论治女性失眠标签:失眠;女性;辨证论治;肝失眠,临床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时寐时醒,或彻夜不寐为其证候特点,并常伴有日间精神不振,反应迟钝,体倦乏力,甚则心烦懊,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和生活。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人群也逐步扩大。
笔者现主要根据女性生理特点,探讨从肝论治女性失眠。
1 肝生理功能与睡眠关系1.1 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唐·王冰注《素问》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行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而张璐还提出肝不仅藏血,而且能够生血,《张氏医通》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
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诸血。
”《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
”魂和神一样,都是以血为其物质基础的,心由于主血,故藏神;肝藏血,故藏魂。
《血证论》云:“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返于肝。
”可见,肝与睡眠具有密切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肝藏血的功能。
肝本身储藏一定量的血液,故魂才有所居;肝脏通过调节血量,将多余的血液上输于心,则心有所养,神有所居,如此人才有正常的睡眠。
此外,“肝体阴而用阳”,肝主藏血是肝主疏泄功能的物质基础,而肝主疏泄是肝主藏血功能的体现,只有肝的藏血功能正常,疏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否则肝的疏泄功能会受到影响。
1.2 肝主疏泄《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正常的睡眠与阴阳的动态平衡密切相关。
关于失眠病机,正如《温病条辨》所言“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说明各种原因所致阳不入阴是失眠之病机。
生理情况下,脏腑阴阳的相互顺接以气血平和为基础,并依赖气机之升降运动来实现,这也是”肝主疏泄”功能的一个体现。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的气机及血液运行。
肝疏泄功能正常,则气的升降出入有序,脾胃气机调畅,运化自如,气血和调,阴阳平衡,才能使人的心境平和,神魂安定。
中医临床护理学不寐名词解释(一)
中医临床护理学不寐名词解释
1. 中医临床护理学
•中医临床护理学是研究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护理科学。
•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护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如何在中医诊疗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
2. 不寐
•不寐是指失去睡眠能力或睡眠质量下降的一种症状。
•在中医中,不寐可以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肝气郁结、心神不宁等。
•不寐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需要进行护理干预。
3. 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肝脏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受阻。
•临床表现为情绪烦躁、易怒、胸闷、疑心重等。
•肝气郁结可以导致失眠、多梦等不寐症状,需要通过调理肝气来缓解症状。
4. 心神不宁
•心神不宁是指心理紧张、焦虑、心情不安等症状。
•在中医看来,心神不宁与心脾不和、气血不畅等有关。
•心神不宁常常导致失眠、入睡困难等不寐问题,需要通过调理心脾来改善症状。
5. 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是指在临床护理中,通过采取措施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对于不寐患者,护理干预可以包括中医理疗、草药调理、心理疏导等方法。
•护理干预旨在通过综合性的治疗手段,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
以上是关于中医临床护理学不寐的一些名词解释。
通过了解这些
名词的含义,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临床护理学中涉及到的不寐问题,
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不寐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眠,常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和健康。
要点一概述不寐病名首见于《难经·四十六·难》。
不寐在《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
《素问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将其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
《景岳全书·不寐》中将不寐病机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
“不寐证虽病有不一……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
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
”明·李中梓提出:“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
”明·戴元礼《证治要诀·虚损门》又提出“年高人阳衰不寐”之论。
清代·《冯氏锦囊·卷十二》亦提出“壮年人肾阴强盛,则睡沉熟而长,老年人阴气衰弱,则睡轻微易知。
”说明不寐的病因与肾阴盛衰及阳虚有关。
现代医学的睡眠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消化不良等以不寐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不寐的病因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作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
每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及病后、年迈体虚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不能由动转静而致不寐病证。
1.情志所伤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不寐。
或由五志过极,心火内炽,心神扰动而不寐。
或由思虑太过,损伤心脾,心血暗耗,神不守舍,脾虚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即《类证治裁·不寐》曰:“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
”2.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宿食停滞,壅遏于中,胃气失和,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如《张氏医通·不得卧》云:“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从中医角度认识不寐睡眠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理现象,是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
良好而充足的睡眠,可以让人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增强免疫。
但是,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加之饮食、生活环境改变等等,人们的睡眠质量普遍下降,失眠患者越来越多。
有调查数据显示,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
失眠,中医称“不寐”,因多种原因导致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从而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后易醒,或醒后难再入睡,甚至彻夜难眠,常伴头昏、头痛、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还有些患者伴有口干口苦,急躁易怒,面容憔悴,眼眶黧黑,精神极差。
本文将从中医视角解读不寐的病因病机,并分享中医的诊治思路,帮助患者朋友们了解失眠、战胜失眠,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
一、不寐的病因病机寤,即睡醒;寐,即入睡。
寤、寐等用词,早在《诗经·关雎》中,“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便将不寐一症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医认为,阳出于阴则寤,阳入于阴则寐。
人之寤寐,皆由心神所控。
在病因方面,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及思虑过度、年迈阴弱、久病血虚等情况,皆可导致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使得阴虚不纳阳、阳盛不入阴,心神不得安,从而不寐。
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实证病因中,以饮食积滞、痰热、肝火、心火为主。
如宿食停滞导致的脾胃受损,酿生痰热,内扰于心,胃气失和,《素问·逆调论》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
此之谓也”。
还有喜怒哀乐等情志过极,导致肝郁化火、心火内炽等热扰心神。
在虚证病因中,以心脾血虚、心胆气虚、肾阴虚为主。
如劳倦及思虑过度导致心脾两伤,《景岳全书▪不寐》云:“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
立足三焦用经方辨治失眠标签:失眠;三焦辨证;经方失眠是一种常见的身心病证,由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时睡时醒,或彻夜不寐为其病证特点,并常伴有日间精神不振,反应迟钝,体倦乏力,甚则心烦懊憹,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载有失眠病证的条文较多,主要以“不得眠”、“卧起不安”、“不能卧”、“不得卧”等症状表述,其中除因水饮内停胸膈,咳逆倚息不得卧(实为痰饮证)外,其余条文所述病证及其治法对临床上辨治失眠均有指导意义。
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主要从六经、脏腑及气血津液等辨证论治失眠,而少有从三焦辨治失眠。
吴鞠通是三焦辨证的集大成者,对三焦辨证的使用范围,提出“与《伤寒论》为对待文字,有一纵一横之妙,学者诚能合二书而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证,虽不及内伤,而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
他提出的三焦辨证并非简单把病位分为上、中、下三焦,而是巧妙地将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融于其中,即先以三焦为纲,分上下之浅深,继以六经分脏腑经络之不同以及以卫气营血分表里之次第,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辨证体系。
三焦辨证是中医学辨证方法学上又一次大发展。
笔者参阅《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吴鞠通《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收集和分析仲景论及失眠的有关条文,提出从三焦用经方辨治失眠,旨在提供一种新的辨证思维方式,希望对临床辨治失眠有所裨益。
1 上焦失眠《温病条辨》指出,邪“由口鼻而入……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可见,上焦病证在病位上主要是指心、肺病证。
心居于上焦,为君主之官,是神之主。
心主血,心营血亏虚,心神浮越,或火热扰心,卫气妄行,不能归附营阴,都会引起失眠。
1.1 栀子豉汤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这是用汗法解除外感表证及吐下法除去胸腹有形实邪之后,因余热未净,郁于胸膈,扰及心神所致失眠。
从古籍认识不寐------------------------------------------作者xxxx------------------------------------------日期xxxx从古籍认识不寐案例:李××,男,49岁,编辑。
患失眠已两年,西医按神经衰弱治疗,曾服多种镇静安眠药物,收效不显,自诉:入夜则心烦神乱,辗转反侧,不能成寐。
询问其病由,素喜深夜工作,疲劳至极时,为提神醒脑起见,常饮浓厚咖啡,习惯成自然,致入夜则精神兴奋不能成寐,昼则头目昏沉。
舌红,少苔,脉细数。
问题:1、明确该病的中医诊断(不寐(心肾不交))2 探讨该病的病名源流、病因病机发展3 总结古代文献中关于该病针灸治疗的特点一、关于病名的源流该疾病的最早记载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书将本病称为“不卧”、“不得卧”和“不能卧”。
“不寐”之名最早见于《难经·四十六难》:“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日精,夜不寤。
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能寐也,故知老人不能寐也。
”《黄帝内经》中关于此病名的记载,有不得卧、卧不安、目不暝等。
如:《素问·逆调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藏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
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阳明者,胃脉也。
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
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
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
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不寐的中医辨证分型不寐,即失眠,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病症,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早醒等。
中医认为,不寐的成因复杂,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将不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心脾两虚型:此类不寐多因思虑过度、劳心伤脾所致,表现为心悸、健忘、面色无华、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上宜采用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方法,常用方药有归脾汤、养心汤等。
2. 肝郁化火型:肝郁气滞,郁久化火,上扰心神,导致失眠。
症状表现为急躁易怒、胸闷胁痛、口苦咽干、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宜疏肝解郁、清热安神,常用方药有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等。
3. 痰热内扰型:痰湿内生,郁而化热,扰乱心神,表现为失眠多梦、头重胸闷、口苦口黏、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宜清热化痰、安神定志,常用方药有温胆汤、清心滚痰丸等。
4. 心肾不交型:心火亢盛,肾水不足,心肾不交,导致失眠。
症状包括心烦不寐、心悸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常用方药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5. 心胆气虚型:心胆气虚,神志不宁,表现为失眠多梦、易惊易醒、胆怯心悸、遇事善忘、舌淡苔薄、脉弦细。
治疗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常用方药有安神定志丸、补心丹等。
6. 肝血不足型:肝血亏虚,魂不守舍,导致失眠。
症状表现为失眠多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爪甲不荣、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宜养血安神,常用方药有四物汤、归脾丸等。
7. 胃不和则卧不安型:饮食不节,胃气不和,影响睡眠。
表现为失眠、胸闷、嗳气、口干、舌苔黄腻、脉滑。
治疗宜和胃安神,常用方药有保和丸、半夏秫米汤等。
中医治疗不寐,不仅重视药物的选用,还强调调整生活习惯、饮食调养、情志调摄等多方面因素,以达到身心和谐,改善睡眠质量。
由“人卧则血归于肝”切入探究不寐夏宛廷;廖逸茹;文赟;谢慧【摘要】长期不寐,会导致各脏腑功能失调,尤以肝为重.肝藏的功能紊乱反之又会加重不寐,如此恶性循环.由此可见,不寐与肝功能失常互为因果,关系密切.本文欲从“人卧则血归于肝”探讨不寐与肝的相关性,为临床从肝论治不寐提供思路.【期刊名称】《中医眼耳鼻喉杂志》【年(卷),期】2012(002)004【总页数】2页(P224-225)【关键词】肝;血;不寐【作者】夏宛廷;廖逸茹;文赟;谢慧【作者单位】610072,四川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2,四川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2,四川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2,四川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3.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习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以及娱乐产业的发展,不寐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有关调查[1],全球有近30%的人有睡眠困难,45.5%的中国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问题。
国外大多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每年大约有 33 %的人出现过睡眠障碍 ,有 17 %的人为严重失眠,失眠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2]。
可见,不寐已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将从肝、血的角度,探讨肝与不寐的相关性。
1 不寐的定义,肝的生理,“人卧则血归于肝”的思考1.1 不寐不寐是指经常性的睡眠时间减少,或不易入睡,或睡眠短浅而易醒,甚或彻夜不眠的表现。
中医对不寐的认识,早在《难经》就有其病名记载。
历代医家对其各有独到的见解、各有发挥。
在《内经》中被称为“不得卧”、“卧不安”、“目不瞑”、“不得眠”、“卧不得安”、“夜不瞑”等。
“不寐”最早见载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书将本病称为“不卧”、“不得卧”和“不能卧”。
1.2 肝的生理肝为“血海”,“血之府库”,“血室”。
《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有“肝体阴而用阳”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