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的主要功能藏血
- 格式:docx
- 大小:12.87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养肝学问多作者:王新来源:《科学导报》2016年第21期中医文献中也有关于肝重量、部位的记载,在有关肝的形态认识上与现代医学中所说的肝脏基本一致,但中医的“肝”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各种表现。
肝的生理功能归纳起来主要有“主疏泄”、“主藏血”。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全身气机、调理情志的作用。
肝藏血,指肝有贮藏、调节全身血量的作用,可根据身体的需要来改变血液的供应。
养肝重在“调情志”中医讲:“肝主情志。
”肝异常会影响人的情绪,反之,人心情的好坏也会影响到肝的健康。
中医说“怒伤肝”,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
因此,当情绪不舒畅时,要合理疏泄心中的郁闷。
做到“饮食有度、起居有常”中医讲:“肝主青色,青色入肝经。
”青色的食物可以养肝,而辛辣、刺激、油炸的食物会增加肝的负担,因此建议多吃时令新鲜蔬菜、水果。
肝胆在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最兴盛,当人躺下时,各个脏腑的血液都经过肝来完成解毒的任务,此刻肝脏的解毒作用也达到了最高峰。
因此,人在此时应顺应自然,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心劳力。
这段时间熬夜不睡,则会消耗肝阴,出现双目干涩、肿赤、头昏眼花等症状。
健脾、补肾可养肝护肝《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肝传脾”就是说肝病了会影响到脾,在治疗肝病处方时,一定不要忘记“实脾”,脾实了,肝就不能把病邪传递给脾了。
另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髓生肝。
”肝血必须依赖于肾精的滋养,只有肾精充足,肝脏藏血和疏泄才能正常。
积极锻炼利于护肝积极从事体育锻炼是护肝的又一有效方法。
从护肝角度看,一要选好运动场地,以场地宽广、视野开阔、空气清新的地方为佳;二要选择好锻炼项目,以锻炼体力和耐力为目标的全身性低强度动态运动为好,如慢跑、快走、太极拳、五禽戏等。
需要提醒的是,睡觉要前避免剧烈运动。
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之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导读】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中医基础理论之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更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医疗事业单位面试题请锁定中公事业单位。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一)主疏泄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2)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肝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
其次,肝的藏血,亦有防止出血的重要作用。
因此,肝不藏血,则不仅可出现肝血不足,阳气升泄太过等病变,而且还可导致出血。
二、肝的在志、在液、在体、在华和在窍(一)在志为怒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
怒对于机体的生理活动来说,一般是属于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气血上逆,阳气升泄。
(二)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
泪有濡润眼睛,保护眼睛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
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
(三)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
由于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的血液充盈,才能养筋;筋得其所养,才能运动有力而灵活。
爪,指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
爪乃筋之延续的部分,故称“爪为筋之余”。
爪甲依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四)在窍为目目又称“精明”,是视觉器官。
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力,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养。
热门推荐:医疗卫生专业知识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
肝藏血临床应用有哪些
肝藏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肝主疏泄,藏血以滋养全身,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临床应用中,肝藏血发挥着重要作用,下
面将介绍肝藏血在临床中的应用。
首先,肝藏血在调节月经周期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女
性经期的正常与否与肝藏血状态密切相关。
肝血充足,经期一般会比
较正常,反之则可能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情况。
因此,在调理女性
月经周期方面,调节肝藏血是非常关键的。
其次,肝藏血在皮肤健康中也有重要作用。
肝藏血失调常常会导致
面色无华、皮肤干燥、瘙痒等情况。
因此,在中医美容调理中,通常
也会考虑肝藏血的状态,通过调理肝脏功能来改善皮肤质量,使皮肤
更加细腻光滑。
此外,肝藏血在情绪调节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是情绪调节的关键脏腑之一。
肝血失调往往会导致情绪波动,易怒、
情绪低落等症状。
因此,在调节情绪方面,保持肝藏血的平衡是非常
重要的。
再次,肝藏血在视力保健中也有一定作用。
中医认为,肝主开窍于目,肝血充足才能保持良好的视力。
因此,对于一些眼睛干涩、视力
衰退等问题,也需要从肝藏血的角度进行调理。
综上所述,肝藏血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中医调理中,
保持肝血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饮食调理、草药调理、针灸
理疗等方式来维护肝藏血的平衡状态,从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维护肝藏血的平衡状态,促进健康。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1.主疏泄 疏,即疏通。
泄,即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机,使之畅达的功能。
⽓机,即⽓的运动。
⼈体各组织器官的⽣理活动,依赖于⽓的运动。
⽽肝的疏泄功能,对于⽓机的调畅,起着重要的作⽤。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机调畅,周⾝各组织器官的⽣理活动就正常。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就可产⽣种种病变。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 (1)促进⾎液运⾏和津液代谢:⾎液的运⾏和津液的代谢,均有赖于⽓的推动作⽤和⽓机的调畅。
⽽脏腑之⽓的⽣理活动,亦要依靠肝⽓的疏通,⽅能畅达⽽有序。
故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机调畅,便能够促进⾎液营运不休和津液正常代谢。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脾胃是具有消化功能的主要脏器,⽽肝的疏泄功能,对脾胃的消化起着协助作⽤。
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脾胃⽓机,使脾胃之⽓维持其升清与降浊的特点,从⽽保证正常的消化吸收。
另⼀⽅⾯肝能分泌与排泄胆汁,胆汁是肝之余⽓积聚⽽成,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3)调畅情志活动:情志活动属于⼼所主管,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机的调畅。
⽽肝能疏通⽓机,所以肝具有调畅情志活动的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机调畅,则情志活动舒畅,⼼情开朗,既⽆亢奋,也⽆抑郁。
(4)通调排精与排卵:⼥性⽉经的来潮和周期、经量等正常与否,以及男⼦的排精等,均与肝的疏泄功能关系密切。
肝⽓畅达,⾎脉流通,则⽉经通调,表现为周期、经量均正常。
男⼦精液的贮藏与施泄,以及⼥⼦的按时排卵,是肝肾闭藏与疏泄等作⽤相互协调的结果。
由于妇⼥⽉经及⽣育与肝的功能关系密切,所以古⼈有“⼥⼦以肝为先天”的说法。
2.主藏⾎ 肝藏⾎,是指肝具有贮藏⾎液、调节⾎流量和防⽌出⾎的⽣理功能。
其藏⾎的⽣理意义,有涵养肝⽓、调节⾎量、濡养肝及筋⽬、为经⾎之源及防⽌出⾎等五⽅⾯。
肝脏是⼈体贮藏⾎液的主要器官,犹如贮⾎的仓库⼀样。
在正常情况下,⼈体的⾎液是运⾏不息的,但肝内必须贮存⼀定量的⾎液,以应付⼈体在特殊情况下(如⼤量失⾎、剧烈运动以及紧张劳动时)的需要。
肝主藏血和肝主筋血和几个脏腑的功能有关。
中医讲“心主血脉”,全身无处不是经脉,无处没有血,“心”能够将精气输布于全身。
“肝主藏血”,是指肝的疏泄功能、人的生发之机全都仰赖肝的疏泄功能。
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或郁闷,就会抑制肝的疏泄、生发功能,就会气郁。
气为血之帅,气郁则血流不畅,必然导致浑身无力、四肢冰冷。
如果肝的生发功能长期被抑郁,就会影响其他脏腑的生长和营运功能。
哪个脏腑虚弱,废物不能及时排除,经过积累,就会生癌。
东方为肝,就像青龙。
藏血就像升龙低头,这样它才能够藏得住。
“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和分配精血的功能。
如果经血没有从阴道走,而上行从口鼻出,就是脾不统血。
肝的第二个功能是“肝主筋”,筋是指连缀四肢百骸、有弹性的筋膜。
当人体的弹性出了问题,比如阳痿(肝经绕阴器而行)、痔疮,都是肝的主筋功能出问题了。
筋的弹性没有了是什么出了问题呢?中医认为是血出了问题,血不能够浸润这条筋了。
现在患肝病的人特别多,其实这和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一些很不好的习惯密切相关。
比如凌晨1点到3点是养肝血的时间,如果不睡觉,就养不起肝血。
还有很多人为了应酬大量喝酒,无形中又增加了肝疏泄毒素的工作量,这样的话只会使肝越来越糟。
【将军之官谋略出焉】《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认为肝是将军之官,是主谋略的。
我们的聪明才智能否最大发挥,全看我们的肝气足不足。
如果肝气很足的话,我们就显得很聪明,反应很敏捷。
那么“将军之官”是什么意思?将军不仅可以打仗,而且还是能够运筹帷幄的人。
将军运筹帷幄的功能,就相当于肝的藏血功能。
而“谋略出焉”,指的就是把肝气养足了才能够出谋略,才能木生火,火为心;木旺则火旺,才能“神明出焉”。
【三寅时——肺经当令】【经脉始于肺经】寅时是指凌晨3点到5点,这个时候是肺经当令(见图7)。
在《黄帝内经•经脉》里边就是以肺经开头的。
十二经脉在《黄帝内经》里是这样一个顺序: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胆、肝。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是基于中医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的。
根据中医理论,肝属五脏之一,主司疏泄、藏血、调畅气机等功能。
以下是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的主要内容:
1. 肝主疏泄: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掌管身体内各种物质的流通和代谢,包括气血、津液等。
如果肝失疏泄功能,就会导致气血不畅、湿气停滞、津液不足等问题,进而引起相关疾病。
2. 肝藏血:中医认为肝脏贮藏血液,并通过疏泄功能将血液在身体内运行。
因此,肝与血的关系紧密,肝血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各个方面的生理功能。
3. 肝主调畅气机:中医认为肝主调畅气机,肝气疏畅则气血通畅,气机调和则身体健康。
肝气郁结或疏泄失调会引起气滞、血瘀等病理情况。
4. 肝与情绪的关系:中医强调肝与情绪的密切关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肝的功能。
因此,情绪不稳定、愤怒、抑郁等都会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肝气郁结,引起一系列身体疾病。
总之,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强调肝脏在疏泄、藏血、调畅气机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调理肝脏,可以改善身体状况,促进健康。
肝藏血的功能主治肝藏血的功能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肝脏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其中之一是肝藏血。
肝脏在人体中起到重要的血液储存和分配职能。
肝藏血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储血功能:肝脏作为一个重要的血液储存器,在机体急需时能够迅速释放存储的血液。
当人体处于休息或睡眠状态时,肝脏会储存一定量的血液,以满足机体在醒来后需要的血液供应。
肝脏储存的血液主要来自消化系统通过门脉系统进入肝脏的血液,这些血液中含有丰富的养分和氧气。
2.分配血液功能:肝脏能够根据机体的需要来分配血液。
当人体运动或消化食物时,肝脏会将储存的血液释放到全身各个部位,以满足运动和消化需要。
同时,肝脏还能够调节和分配血液中的养分和氧气,以满足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需求。
3.调节血液流量功能:肝脏能够调节血液流量,保持血液的相对平稳。
肝脏在调节血液流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根据机体的需要来调节门脉和肝静脉之间的血液分配,保持门脉血流的稳定。
通过调节血液流量,肝脏可以维持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
4.保护心脏功能:肝脏还具有保护心脏功能的作用。
肝脏能够通过调节肝静脉的血液流量来调节心脏前负荷。
当人体运动或工作时,肝脏会通过加快血液的回流速度,增加心脏的前负荷,保护心脏的正常功能。
同时,肝脏还能够通过调节门脉的血液流量,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进一步保护心脏健康。
肝藏血的主治肝藏血的功能主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调节经血:根据中医理论,肝脏的血液储存和分配功能与女性的经血有关。
肝脏能够调节经血的数量和质量,当女性出现经血不调或经量过多、过少等问题时,往往与肝脏的功能有关。
通过调节肝脏的功能,可以帮助女性调节经血,缓解相关的症状。
2.促进血液循环:肝脏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通过调节血液的分配和流量,肝脏可以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
良好的血液循环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它可以保证各个组织和器官得到足够的氧气和养分,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
中医对肝的认识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
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故有“刚脏”之称。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于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在五行中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于全身的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及其气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保持肝脏本身的功能以及其他脏腑功能协调有序的重要条件。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畅全身气机:调畅全身气机,是指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使脏腑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
气机,即的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机体脏腑、经络、器官等的机能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由于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作用,对于维持全身脏腑、经络、器官功能活动的正常与否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的活动也相应正常和调。
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可表现为“肝气郁结”和“肝气上逆”两种病理变化。
2)、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和输布:血与津液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
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亦有赖于气机的调畅。
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
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故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
若气机郁结,则血行障碍,血运不畅,血液瘀滞停积而为瘀血、癓积,或肿块,在女子可出现行经不畅、月经后期、痛经、经闭等。
若肝气上逆,迫血上涌,又可使血不循经,出现呕血、咯血、晕厥,或女子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等症。
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因此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
若肝疏泄功能变态,气机郁结,会导致津液的代谢障碍,构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品,出现水肿、痰核等病证。
简述中医学中肝脏的生理功能。
在中医学中,肝脏被认为是五脏之一,主要具有以下生理功能:1.主藏血:肝脏在人体内负责储存和调节血液。
中医认为,肝脏是血液的主要储存器,同时也是血液运行的主要调节器。
2.疏泄气机:肝脏在中医学中也被称为“将军”,主要负责调节人体各脏腑之间的气机运行。
肝气不舒时,容易导致气滞血瘀、情志失调等病症。
3.主疏泄:肝脏也具有疏泄作用,主要包括排泄毒素、调节胆汁分泌和代谢等功能。
4.控制筋骨:肝脏与人体的筋骨关系密切,中医认为肝脏可以掌控筋骨的生长、发育和运动。
总之,肝脏在中医学中扮演着血液调节、气机平衡、毒素排泄和筋骨生长等重要角色。
五脏的生理功能口诀
以下是一个简洁的五脏生理功能口诀:
心肺脾肝肾,五脏各有功。
心主血脉气,肺司呼吸通。
脾主运化水,肝藏血主筋。
肾藏精与水,阴阳互生中。
具体来说,五脏的生理功能如下:
1. 心:主血脉,主神,开窍于舌。
2.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开窍于鼻。
3.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4. 肝: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5.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这个口诀可以帮助你记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简化的版本,对于深入理解五脏的生理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中医理论。
如果你对中医感兴趣,建议向专业的中医师学习。
肝藏血的生理功能以肝藏血的生理功能为题,我们来探讨一下肝脏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内脏器官,位于腹部右上方,重约1.5公斤。
肝脏有着多种功能,其中之一就是肝藏血。
肝脏在人体循环系统中有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收集、存储和释放血液,确保身体各个部位的血液供应平衡。
肝脏的藏血功能主要是通过肝脏内的血管系统来实现的。
肝脏有两个主要的血液供应来源:门静脉和肝动脉。
门静脉负责将从消化系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药物和毒素等通过肠道进入肝脏进行代谢和处理。
肝动脉则负责向肝脏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以满足肝脏自身的代谢需求。
在肝脏内部,血液通过肝窦和肝小叶之间的微小血管流动。
肝窦是一种独特的血管结构,具有大量的微孔,使得血液可以自由流动进入肝小叶。
肝小叶是肝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肝细胞组成,负责各种代谢和合成活动。
血液在肝窦中流动时,肝细胞会对其中的营养物质、药物和毒素等进行吸收、分解、转化和排泄。
肝脏不仅有着收集和代谢血液的功能,还可以通过调节血流量来维持血液的平衡。
当人体运动或进食时,肝脏可以释放储存在其中的血液,使之迅速进入循环系统,满足全身各个部位的需求。
而在休息或睡眠时,肝脏则会收缩血管,减少对血液的释放,保持血液的储存状态。
肝脏还具有调节血液凝固功能的作用。
当人体受伤或出血时,肝脏会释放一种叫做凝血因子的物质,促使血液凝结,停止出血。
这是肝脏在维持血液循环平衡的同时,也保护身体免受过度出血的伤害。
肝脏还可以储存和释放一些重要的营养物质,如糖原、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在人体需要能量时,肝脏可以将储存在其中的糖原转化为葡萄糖,供给各个组织和器官使用。
同时,肝脏还可以将摄入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储存起来,以备身体需要时释放出来。
肝脏的藏血功能是保持人体循环系统平衡和代谢功能正常运行的重要一环。
肝脏通过收集、存储和释放血液,确保全身各个部位的血液供应充足。
同时,肝脏还具有调节血流量、血液凝固和营养物质储存等多种功能。
肝藏的功能主治概述肝藏是中医中的一种重要概念。
根据中医理论,肝藏有多种功能和主治,本文将对肝藏的功能主治进行详细介绍。
功能1.肝藏血液:肝藏主要的功能之一是储存血液。
在人体内,肝脏储存和调节血液的量和质,保持血液的稳定循环。
2.肝藏气血:肝藏还负责储存和调节气血的运行。
肝藏的气血主要包括血液的供应和营养,保持全身各个部位的正常运行。
3.肝藏精血:肝藏还与精血的生成和储存相关。
中医认为,肝藏负责储存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力量,保持生殖系统的正常运作。
4.肝藏决断:肝藏还承担着决断和判断的功能。
中医认为,肝藏控制人体的意志力、决断力和判断力,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主治1.肝藏主治肝病:肝藏在中医中主治肝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肝病是由于肝脏功能失调导致的疾病,调理肝藏可以起到修复肝脏功能的作用。
2.肝藏主治肝火上亢:肝火上亢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症之一,表现为情绪烦躁、怒火冲天等症状。
调理肝藏可以平衡体内的气血流动,从而缓解肝火上亢症状。
3.肝藏主治饮食不节:肝脏在调控饮食消化和吸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调理肝藏可以帮助改善饮食不节的问题,促进消化和吸收功能的正常运作。
4.肝藏主治情绪波动:肝藏在控制情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调理肝藏可以帮助人们平衡情绪波动,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5.肝藏主治血液疾病:肝藏与血液的储存和调节密切相关,调理肝藏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帮助治疗血液疾病。
小结肝藏在中医中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具有多种功能和主治。
通过调理肝藏可以帮助修复肝脏功能、平衡情绪、促进消化和吸收、改善血液循环等。
了解肝藏的功能和主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医理论,从而改善自身健康。
五脏六腑的知识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的一个概念,用来描述人体内的主要器官。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
心:主管血液的循环和调节。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掌管意识、思维和感情。
肝:主要功能是存藏血液、调节血液的供应和排泄。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志,保持情绪平衡。
脾: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运输水谷精微。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提供营养和能量。
肺: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交换。
中医认为,肺主呼吸和宣发宣降。
肾:主要功能为主持生殖、发育和排泄。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纳气,掌管生命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胆:主要功能是存储、浓缩和排泄胆汁。
中医认为,胆主疏泄、宣发、辟秽。
胃: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水谷,消化和传输食物。
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为营养和废物。
中医认为,小肠主受濡化食-{}-物。
大肠:主要功能为吸收水分和排除废物。
中医认为,大肠主受清浊、排虫。
膀胱: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
中医认为,膀胱主宣化水道、排余。
三焦:不是一个实际的脏腑,而是将胸腹部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分别是心包膜、腹膜和内脏间膜。
五脏六腑的平衡和协调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通过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来治疗疾病,并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中医是怎样认识肝的生理功能的?肝肝藏血肝脏是人体十分重要的脏器之一。
中医认为肝在机体的生化代谢、气血调节、情志活动等方面有着主持或协调的作用,其影响极其广泛。
曾有人专门统计了门诊2000例初诊患者的发病情况,经中医辨证后发现,属五脏疾患者1642例,占全部患者的80.2%;其中,又以肝病者最多,计632例,占五脏病变的38.4%。
这一统计固然尚不足以完全说明问题,但至少说明古人所谓“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的说法(《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是确有所本的。
历代医家对肝的生理功能的基本认识,主要来源于《内经》,其中尤以金元名家刘完素对其生理、病理阐发较为透析。
他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将之归纳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其华在爪,其充则筋,以生血气。
其味酸,其色苍。
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其脉弦。
……此脏气平则敷和,太过则发生,不及则委和。
刘氏这些论述,是在综合了《内经》对肝的有关论述的基础上,从肝脏的生理特性、功用、其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的关系、与体表组织的内在联系等方面展开的。
现在一般多认为肝的最基本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肝主疏泄”和“肝藏血”二个方面。
肝主疏泄主要指其具有调畅气机、促进生化代谢和燮理情志活动等生理作用。
中医认为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
《素问·六微旨大论》深刻地揭示了气的升降出入对生命的全部意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由此可见,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这就是所谓的“气机”。
而气机的畅达协调,对维系生命活动,保持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的正常,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
肝的生理特性是主舒启升发的,对气机的条达舒畅起有重要的协调作用。
因此,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则气血和调,经络疏通,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也得以谐调;反之,则可导致气机紊乱,经络否涩,脏腑机能失调,从而产生各种复杂的病理现象。
二、主藏血
是指肝具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肝有“血之府库”之称。
《素问.五脏生成篇》:“故人卧血归于肝”。
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肝脏。
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
人静卧时,肝脏可增加血流25%,整个肝脏系统包括静脉系统可储藏全身血量的55%。
肝调节血量主要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应需求增加。
如机体剧烈活动、情绪激动、外
界气候温度的变化。
正常人一旦急需时,肝脏至少可提供1000~2000Ml血液以保证足够的心排出量。
肝不藏血会出现:
血虚:两眼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肌体麻木,屈伸不利等;月经量少,甚至闭经。
肝不藏魂:惊骇多梦,梦游,梦呓或出现幻觉。
肝病的常见症状:
A:胸胁少腹胀闷窜痛,烦躁易怒,月经不调等。
B: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失眠多梦,便秘尿黄。
或耳内流脓,或吐血衄血。
C:眩晕耳鸣,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