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西方文化的背景和基本精神
- 格式:ppt
- 大小:4.60 MB
- 文档页数:87
西方文化的主要精神LT西方文化的主要精神西方文化的主要精神我们说的西方文化,通常是指起源于古希腊,在欧洲和北美得以发扬光大的文化。
西方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变化,具有了丰富多样的特征,但其主流文化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统一的趋势。
西方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轴心时期,分别为:第一轴心期,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文化的起源阶段,形成了希腊精神。
第二轴心期,中世纪,西方文化发展的黑暗时期,但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支柱——基督教精神。
第三轴心期,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希腊精神得以复兴,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宗教改革,促使宗教走向市俗化,西方文化两大支柱共存、共荣。
第四轴心期,现代时期,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科技革命的推动,西方文化走向了现代化,民主主义、科学主义、理性精神占居了统治地位。
下面是西方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精神。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西方文化精神史家一般认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古希腊是西方人的“家园”。
爱•麦•伯恩斯与菲•李•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也认为:“在古代世界的所有民族中,其文化最能鲜明地反映出西方精神的楷模者是希腊人。
没有其他民族曾对自由,至少是对其本身,有过如此炽烈的热心,或对人类成就的高洁,有过如此坚定的信仰”。
伊迪斯汉密尔顿在谈到大希腊时也说,那时创造的艺术作品与所产生的思想观念,直到现在都没有被人们所超越,西方几乎所有的艺术与思想都有他们的烙印。
也许这些说法多少有些夸张,但整个西方文化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是肯定的,希腊精神成为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
希腊精神的核心是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科学精神和自由精神1、民主精神古希腊精神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它的民主精神。
古希腊民主精神的基本原则是主权在民,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定期举行的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国家大事都由人民的意志表决决定,任何个人不得凌驾于人民之上。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
2、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统一;不象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3、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远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但作为明确命题,则是由北宋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
西周时期,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系就是神人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庄子提出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合理性;《易传·文言》提出了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
发展到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当然这是牵强附会的谬说;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
张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虚之气,人与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
实际上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
4、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5、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启示:6、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7、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
8、人本思想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有助于人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9、宋明理学中有三个主要派别,即张载的气本论,朱熹的理本论和王阳明的心本论,三者都否认鬼神的存在。
10、宋明理学宣扬的道德的人本主义,其重要表现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人个价值的实现,个体道德精神界的升华,寄托于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课时练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这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是()A.意大利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B.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C.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D.意大利的中世纪神学思想观念淡薄2.名人名言是智慧的结晶。
下图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名言摘录,其体现的核心精神是()人不能像走兽那样生活,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对自己不信任,还会信任什么真理。
一、什么是文化?1、汉语中的文化最初为“以文德教化之”,后来引申为概指文治与教化,发展到现代汉语,演变为指一般知识和教养的语词义。
2、西方“文化”原义为对土地的耕耘和改良,18世纪是,用以指训练和修炼心智或思想、趣味的结果和状态,后来并解释为“文学、科学和美术的修养”3、文化概念最初是指人对自然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
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求。
任何社会的文化都包括这两层意思。
二、文化的定义1、理想的定义,即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2、“文献式”文化定义,即文化是知性和思想作品的整体,以不同的方式记录人类的经验;3、社会定义,即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示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
三、文化释义的内涵1、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
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即他的广义解释包括精神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
2、文化是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综合3、文化是人的社会行为和习俗;,即把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以及支配人的社会行为的风俗看作是文化的基本内容;4、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以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洲文化合作委员会)5、文化是一个社会的转筒行为形式或全部的社会遗产;6、从功能和价值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即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生存要求和生活需要所产生的一切生活方式的综合和他的表现;7、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有潜在知道和规范作用;四、文化的重要特征民族性、地域性、规划性、同一性、时代性(濡化或文化熏染)五、跨文化比较的现代比较方法首先是文化个案的研究,其次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建立“理念类型”的概念工具;现代意义上的跨文化比较,除了广泛利用采用不同语境的文化现象作为研究的素材外,也离不开历史叙述、结构分析、因果功能、逻辑评价等其他研究手段的综合运用。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分析1. 中西文化差异的概念解析中西文化差异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历史发展、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价值观方面,中西方文化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谐共生、道德伦理等观念,而西方现代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竞争激励、自由选择等价值观。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在思维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以道为本”的辩证思维,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对立统一;而西方现代文化则倾向于分析性思维,注重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策略。
在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方面,中西方文化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孝道、忠诚等美德,而西方现代文化则更注重法治、人权、民主等价值。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行为准则和方式。
中西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现象,涉及到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
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2. 中西方历史背景的差异分析在探讨中西文化差异时,历史背景的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进程各自独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中国自古注重家族、宗族观念,历经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注重礼仪、和谐与长期关系。
农业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一种崇尚自然、顺应时令的文化特色。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文化强调的是整体性、统一性和连续性。
例如中国的哲学体系儒释道交融贯穿中国历史,造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历史上所诞生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背景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文化面貌。
第一章●第一位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对人类文化现象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是英国学者泰勒,他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比较方法强调以对象间的可比性为前提,它要求参与比较的材料应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在某一方面具有矛盾的同一性,例如相近的或历史背景,相同的学科范畴或近似的命题,相似的内容和倾向或同类型的历史人物等第二章中西方文化寻根●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在《自由与文化》中指出的那样:“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中,文化条件简直就像生理条件一样,影响并决定人的意志。
文化条件被视为‘自然的现象,它们的变动反而被认为违反自然。
●中西方文化的自然环境基础的比较:一、中国文化的自然基础: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曾经遭受过多次外族的入侵而终究能保持文化的延续与完整,未曾像其他古老文明那样遭致毁灭或中断,正是赖干这不可多得的广阔内陆基地。
2、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正是这些千姿百志的自然景观滋养了中华文化众彩纷呈的特色,为华夏多民族、多源流、多侧面的亚文化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气候温暖湿润。
气候湿润,雨量充沛。
加上由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资源十分丰富,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条件。
4、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一方面,它所面对的水域是浩渺无际的太平洋,海对于上古的中国人只意味着陆地的尽头,自然的天限,因而这些海洋就不能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
另一方面,在内陆地区的外缘,有西部的崇山峻岭和充满烟瘴的热带大林莽,它使中国与东南地区的文化交往与传递变得艰难。
积极影响:促使中国文化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
消极影响: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自我封闭的保守意识和自诩世界中心,妄自尊大的大国心态,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华夏文明的不断进步。
中西文化“中””是指中华文化圈,是以中华文化为起源,衍生、发展,并辐射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的文化体系。
..“西方””””作为一个与东方相对的文化形态,主要指以希腊罗马文化为起源,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信仰,以近现代工业为经济模式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农耕经济: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的主体..海洋贸易:内敛型的海洋贸易..与西方比较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长幼尊卑制度。
.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
..特征: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国同构;家族制度长盛不衰二、君主专制制度中国统治者凭借武力,比较顺利的夺取并强化自己的专制权力,神职人员成了他们顺从的奴仆,政治权力很快被集中到一个人的手中,形成了一个权力核心。
中国文化特质..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农本..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隋唐:隆盛时代..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辽夏金元: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明清:沉暮与开新——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三)春秋和战国儒家:以“仁”为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道德修养。
“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之用,和为贵” 道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家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
“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法家: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和郑国的子产,他们主张推行法令刑律,使民“畏威如疾”,以达到富国理乱的效果。
作者: 赵林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人文杂志
页码: 18-23页
主题词: 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源流;文化精神;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价值取向
摘要:本文对中西文化的各种源流传统之间的关系模式、中西文化在'轴心期'间的精神变革过程,以及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分野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力图说明不同的关系模式和文化精神对于中西文化发展进程的深刻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价值取向、内在矛盾及其历史结果,为说明中西文化在近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巨大历史反差提供了理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