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知识讲解:基因分离定律
- 格式:docx
- 大小:38.48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生物:《基因的分离定律》相关知识汇总一、有关遗传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术语1. 交配类(1)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2)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系是获得纯系的有效方法。
(3)测交:杂交子一代与隐性纯合体相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2. 性状类(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4)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5)性状分离:在杂种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6)完全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的全部个体,都表现出显性性状,并且在表现程度上和显性亲本一样。
(7)不完全显性:在生物性状遗传中,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之间。
(8)共显性:在生物性状遗传中,两个亲本的性状,同时在F1的个体上显现出来,而不只是单一表现出中间性状。
3. 基因类(1)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2)非等位基因:一般指不同对的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3)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等位基因的数目在两个以上。
(4)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来表示。
(5)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来表示。
4. 个体类(1)表现型: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3)纯合子:由含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4)杂合子:由含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1. 试验:用纯种高茎和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杂交,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F1只表现出高茎的性状。
F1自交得到的F2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高茎:矮茎=3:1。
2. 解释:(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
高一生物知识点基因分离定律高一生物知识点基因分离定律一、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1.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同源染色体的分开是有性生殖生物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特有的行为。
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3.细胞核遗传只有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基因随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
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数目不稳定,遵循细胞质母系遗传规律。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问题,分离规律不能直接解决,说明分离规律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二、基因分离定律的限制因素基因分离定律的F1和F2要表现特定的分离比应具备以下条件: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
2.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
3.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
4.供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三、基因分离定律的解题点拨(1).掌握最基本的六种杂交组合①DD×DD→DD;②dd×dd→dd;③DD×dd→Dd;④Dd×dd→Dd∶dd=1∶1;⑤Dd×Dd→(1DD、2Dd)∶1dd=3∶1;⑥Dd×Dd→DD∶Dd=1∶1(全显)根据后代的分离比直接推知亲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①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
②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③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2)配子的确定①一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分离规律。
如Aa形成两种配子A和a。
②一对相同基因只形成一种配子。
如AA形成配子A;aa形成配子a。
(3)基因型的确定①表现型为隐性,基因型肯定由两个隐性基因组成aa。
表现型为显性,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另一个不能确定,Aa或AA。
做题时用“A_”表示。
②测交后代性状不分离,被测者为纯合体,测交后代性状分离,被测者为杂合体Aa。
高一生物分离定律的知识点生物学中的分离定律是指在自然界中或人工选配中,不同基因的互相组合在一代后代中随机分离的规律。
它是遗传学的基石,对于理解基因传递和遗传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生物学高中阶段学习中常见的三个分离定律,分别是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孟德尔的第二定律和孟德尔的第三定律。
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又称为单倍体的分离规律,它说明了在杂种的自交后代中,两个等位基因以一定的比例分离。
具体而言,当将一对杂合子自交(即二等分裂),其中每一个杂合子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的分离和重新组合。
这就是基因承载的遗传信息在生殖过程中的随机分离,在后代中以一定的比例表现出来。
这个规律可以用植物的颜色、形状等性状进行实际观察和验证。
孟德尔的第二定律,又称为染色体的分离规律,它说明了在杂种的第一代自交后代中,两条染色体以一定的比例组合,进而分离。
这个定律强调了基因的位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中。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等步骤,染色体的分离和组合使得不同基因的组合形式随机产生,并表现在后代中。
这个定律可以用果蝇的眼色、翅脉等性状进行实际观察和验证。
孟德尔的第三定律,又称为基因连锁规律,它说明了染色体上距离较近的基因更有可能一起遗传。
这个定律发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对基因的分离和组合的影响。
较近位置的基因往往会同时分离或同时组合,形成连锁。
然而,由于基因间的重组现象,基因连锁并非绝对,而是有一定的距离限制。
这个定律可以用果蝇的眼色与翅脉的连锁遗传进行实际观察和验证。
以上就是生物学高中阶段学习中常见的三个分离定律,它们为我们理解基因传递和遗传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分离定律,我们不仅能够解释生物种群中的遗传现象,还可以为品种选育、遗传病治疗等领域提供理论指导。
生物学是一门富有挑战性和发展性的学科,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分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以更好地探索生物领域的奥秘。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基因的分离规律知识点总结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作~。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
5、显性基因:掌控显性性状的基因,叫作~。
通常用大写字母则表示,豌豆低茎基因用d则表示。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边线上的,掌控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作~。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边线上,掌控着相对性状的基因,例如低茎和狼茎。
显性促进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存有显性促进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就是低茎。
等位基因拆分: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拆分而拆分,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8、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9、表现型:就是指生物个体所整体表现出的性状。
10、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1、氢铵合体:由所含相同基因的配子融合变成的合子发育而变成的个体。
可以平衡遗传。
12、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13、测交:使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以测量f1的基因型。
测交就是检验生物体就是氢铵合体还是卤合体的有效率方法。
14、基因的分离规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
15、携带者:在遗传学上,所含一个隐性病原体基因的杂合体。
16、隐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又叫隐性遗传病。
基因分离定律知识要点基因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由格里戈尔·孟德尔(Gregor Mendel)提出。
该定律描述了父母个体在生殖过程中,所拥有的两个基因分离开来,每个子代只能继承到其中一个基因。
以下是基因分离定律的要点:1. 遗传单位: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
每个基因由一对等位基因(allele)组成,可以分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同位基因(homozygous)或异源染色体上的异位基因(heterozygous)。
2. 隐性与显性基因:基因可以表现出显性(dominant)或隐性(recessive)的性状。
显性基因可以掩盖隐性基因的表现,而隐性基因只有在双重隐性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
3.基因分离原理: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个体的基因分离开来并随机地与配偶的配对。
每个个体从父母那里只能继承到一个基因。
4. 纯合子和杂合子:当一个个体的两个基因是同样的时候,它被称为纯合子(homozygote)。
当一个个体的两个基因是不同的时候,它被称为杂合子(heterozygote)。
5.分离的结果:根据基因分离定律,每个个体在生殖过程中都会产生性状不同的两个配子。
这些配子与另一半产生的配子随机组合,产生多样性的后代。
6.第一代杂交(F1代):当两种纯合子个体杂交时,它们的子代被称为F1代。
F1代的个体都是显性性状的表现,因为显性基因可以掩盖隐性基因。
7.第二代杂交(F2代):当F1个体自交或与同种杂合时,产生的后代被称为F2代。
F2代个体根据基因分离定律,显性和隐性性状表现的比例是3:18.概率与遗传:孟德尔认识到遗传是一种可能性的过程,每个基因的表现是相互独立的。
通过概率统计,可以预测一些性状在一代中的出现概率。
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和提出为遗传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现代遗传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个定律的要点和原则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在遗传中的传递方式和基因频率的分布,也为后续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一生物的基因定律知识点基因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础理论,用于解释物种遗传特征的传递方式。
通过对遗传物质DNA和基因的研究,科学家们总结出了一系列基因定律。
本文将介绍高一生物学中的三个基因定律,分别是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定律和分离定律。
一、孟德尔遗传定律孟德尔遗传定律又称为基因分离定律,是由奥地利的僧侣孟德尔提出的。
他通过对豌豆植物的杂交实验,观察并总结了下面的三个定律:1. 第一定律,也称为单因素遗传定律或纯合子定律。
该定律表明,每个个体的染色体上有两个相同的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在个体的生殖细胞中,只有一个基因会传递给后代。
2. 第二定律,也称为二因素遗传定律或杂合子定律。
该定律表明,不同基因对于某个性状的表现可能是隐性或显性的,显性基因会掩盖隐性基因的表达。
如果一个个体携带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那么它会表现出显性基因对应的特征。
3. 第三定律,也称为自由组合定律。
该定律表明,基因在后代中的组合方式是随机的,不受其他基因的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各种不同的遗传组合,使得物种具有多样性。
通过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不同性状在后代之间的遗传方式。
二、染色体定律染色体定律是由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在果蝇实验中发现的。
他的实验表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且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会影响基因的遗传行为。
根据染色体定律,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几个基本概念:1. 基因连锁: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倾向于以一定的方式联锁传递给后代,这种现象称为基因连锁。
2. 遗传重组: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交叉互换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重组,即基因顺序的改变。
这使得某些先前连锁的基因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
3. 连锁基因图谱:根据基因连锁现象,科学家们利用大量的遗传实验数据,绘制了基因连锁图谱,以表示不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和距离。
染色体定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基因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的遗传研究提供了基础。
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一重点笔记(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一重点笔记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一重点笔记》,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一重点笔记篇一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高中生物基因定律知识点高中生物中的基因定律主要包括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它们是生物学中最基本的遗传原理。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概述:1. 孟德尔的遗传第一定律 - 分离定律: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指出,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生物体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即基因)决定的,而这些基因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每一对基因中的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它们在生殖细胞中分离,并且随机地传递给下一代。
2. 孟德尔的遗传第二定律 - 独立分配定律:独立分配定律说明,不同性状的基因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是独立分配的。
也就是说,一个性状的遗传并不影响另一个性状的遗传。
这个定律适用于那些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性状。
3. 显性和隐性基因:显性基因是指在杂合子中能够表现出来的基因,而隐性基因则是在杂合子中被显性基因掩盖的基因。
只有当个体的两个等位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4. 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型是指个体的遗传组成,即其基因的类型。
表现型则是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决定了表现型,但环境因素也可以影响表现型。
5. 杂交和自交:杂交是指两个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
自交则是指同一基因型的个体进行自我交配。
通过杂交和自交,可以观察到基因的分离和组合。
6. 孟德尔遗传实验:孟德尔通过豌豆植物的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他选择了具有明显性状差异的豌豆进行实验,如花色、豆荚形状等,通过精确的统计分析,得出了遗传定律。
7. 基因的连锁和重组:当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时,它们会连锁在一起,并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起传递。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染色体可以发生交叉互换,导致基因的重组,这打破了连锁关系。
8. 多基因遗传:有些性状不是由单一基因决定的,而是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遗传方式称为多基因遗传,它导致性状的连续变异,而不是孟德尔遗传中的离散变异。
9. 遗传的现代概念: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我们对遗传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孟德尔的定律。
1.1.3 基因的分离定律专题知识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特殊现象【知识点梳理】1.基因分离定律中其他特殊情况分析(1)不完全显性:如等位基因A和a分别控制红花和白花,在完全显性时,Aa自交后代中红:白=3:1,在不完全显性时,Aa自交后代中红(AA):粉红(Aa):白(aa)=1:2:1。
特别提醒: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镶嵌显性的辨析①完全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的全部个体都表现出显性性状,并且在表现程度上和显性亲本完全一样。
这充分体现了显性遗传因子的绝对性,即在成对的遗传因子中,只有显性遗传因子可表达出基因产物,而隐性遗传因子的表达受抑制。
完全显性现象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②不完全显性: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之间,这种显性表现叫不完全显性。
例如紫茉莉的花色遗传中,纯合的红花和白花杂交,F1为粉色花。
③共显性: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两个亲本的性状同时在F1的同一个体上显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叫共显性。
例如红毛马与白毛马交配,F1是两色掺杂的混花毛马(红色和白色的毛发均匀混合,遍布周身)。
④镶嵌显性:双亲的性状在后代的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这种显性现象称为镶嵌显性。
镶嵌显性与共显性并没有实质性差异,共显性是在同一组织或同一部位表现双亲各自的特点,而镶嵌显性是在不同的部位分别表现了双亲的特点,其实质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对遗传因子表达的时间不同。
例如大豆有黄色种皮(俗称黄豆)和黑色种皮(俗称黑豆),若用黄豆与黑豆杂交,F1的种皮颜色为黑黄镶嵌(俗称花脸豆)。
(2)复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有多个。
复等位基因尽管有多个,但遗传时仍符合分离定律,彼此之间有显隐性关系,表现特定的性状,最常见的如人类ABO血型的遗传,涉及三个基因——I A、I B、i,组成六种基因型:I A I A、I A i、I B I B、I B i、I A I B、ii。
高一生物知识讲解:基因分离定律
一、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1.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同源染色体的分开是有性生殖生物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特有的行为
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
3.细胞核遗传
只有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基因随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
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数目不稳定,遵循细胞质母系遗传规律。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问题,分离规律不能直接解决,说明分离规律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二、基因分离定律的限制因素
基因分离定律的F1和F2要表现特定的分离比应具备以下条件:
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
2.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
3.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
4.供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充足多。
三、基因分离定律的解题点拨
(1)掌握最基本的六种杂交组合
①DD×DD→DD;
②dd×dd→dd;
③DD×dd→Dd;
④Dd×dd→Dd∶d d=1∶1;
⑤Dd×Dd→(1DD、2Dd)∶1dd=3∶1;
⑥Dd×Dd→DD∶Dd=1∶1(全显)
根据后代的分离比直接推知亲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
①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
②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③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2)配子的确定
①一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分离规律。
如Aa形成两种配子A和a。
②一对相同基因只形成一种配子。
如AA形成配子A;aa形成配子a。
(3)基因型的确定
①表现型为隐性,基因型肯定由两个隐性基因组成aa。
表现型为显性,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另一个不能确定,Aa或AA。
做题时用“A_”表示。
②测交后代性状不分离,被测者为纯合体,测交后代性状分离,
被测者为杂合体Aa。
③自交后代性状不分离,亲本是纯合体;
自交后代性状分离,亲本是杂合体:Aa×Aa。
④双亲均为显性,杂交后代仍为显性,亲本之一是显性纯合体,
另一方是AA或Aa。
杂交后代有隐性纯合体分离出来,双亲一定是Aa。
(4)显隐性的确定
①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F1表现出的那个性状为显性
②杂种后代有性状分离,数量占3/4的性状为显性。
(5)显性纯合体、杂合体的确定
①自交:让某显性性状的个体实行自交,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
可能为纯合体。
此法适合于植物,不适合于动物,而且是最简便的方法。
②测交:让待测个体与隐性类型测交,若后代出现隐性类型,则
一定为杂合体,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个体,则可能为纯合体。
③用花粉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并用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的植
株为纯合体,根据植株性状实行确定。
④花粉鉴定法: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表现不同颜色,杂
种非糯性水稻的花粉是减数分裂的产物,且比例为1∶1,从而直接证
明了杂种非糯性水稻在产生花粉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证明可检验亲本个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
(6)遗传概率的计算
①用分离比直接计算:如人类白化病遗传:Aa×Aa→AA∶2Aa∶aa,杂合的双亲再生正常孩子的概率是3/4,生白化病的孩子的概率为1/4。
②用配子的概率计算:先算出亲本产生几种配子,求出每种配子
产生的概率,用相关的两种配子的概率相乘。
四、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践应用
(1)在育种中,欲培育显性性状品种,需先连续自交(或相同基因型相交,或通过测交检测纯合或杂合)直到确认不发生性状分离才能确定纯种,而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即可确认为纯合体。
(2)在医学实践上,人们常常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对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概率作出科学的推断。
此外,在血型推导上,ABO血型的遗传情况也遵循基因分离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