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热
- 格式:ppt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9
乐学关于热型的口诀热型分类及特点记忆口诀是什么?一、分类及特点: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是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的体温曲线类型,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然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是指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的体温曲线类型,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等。
5、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二、口诀:1、稽(稽留热)大爷(大叶性肺炎)上(伤寒)班(斑疹伤寒)。
2、张(弛张热)飞拜(败血症)师(风湿热)结(重症肺结核)盟(化脓性炎)。
3、急(疟疾)于(肾盂肾炎)歇(间歇热)息。
4、回(回归热)家挥霍(霍奇金病)。
注意事项: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性。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回归热考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分数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名词解释 回归热 本题答案: 2、多项选择题 如图所示,蜱传包柔体进入人体后,可隐匿于下列哪些脏器( ) A .肝 B .骨髓 C .脑 D .肾 E .脾 本题答案: 3、问答题 简述回归热治疗措施。
本题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4、问答题简述回归热包柔体的培养条件。
本题答案:5、填空题虱传回归热临床表现中以_____及_____为最突出的症状。
本题答案:6、填空题虱传回归热血常规白细胞多_____,蜱传回归热白细胞多_____。
本题答案:7、多项选择题回归热治疗过程中预防赫氏反应的措施是( )A.抗生素治疗从小剂量开始B.以口服给药为主C.短时间内大量使用抗生素D.抗生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使用E.治疗过程中严格加强监护,卧床休息本题答案:8、问答题W患者,女,25岁,农民,因间歇性发热2个月余而于2005年8月5日入院。
患者2个月前体虱叮咬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9.2℃,伴全身酸痛、乏力、纳差,无明显畏寒、盗汗及咯血,亦不伴明显胸闷、心悸及气促、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腰痛,亦无腹痛、腹泻及恶心、呕吐,亦无皮疹、关节肿痛、牙龈出血、鼻衄等。
病后曾到外院多次抗炎输液及间断服用退热剂,高热持续1周左右骤降至正常,伴大汗。
数天后又上升到39℃左右。
患者平素体健,否认有肺结核等病史。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
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等(图1-4-2)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
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1-4-4)。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 体温急剧上升至39D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断)病等(图1-4-5)。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1-4-6)。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回归热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回归热的治疗方法,治疗回归热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回归热应该吃什么药。
*回归热怎么治疗?*一、西医*1、西医治疗四环素为治疗两型回归热的首选药物,每日成人量为1.5-2g,儿童为30-40mg/kg;4次分服,不能口服时改于静脉内给药,成人每日不宜超过1g。
多西环素、青霉素等也可采用,前者每日成人量为200mg,2次分服;后者每日为60万-80万U,分2次肌注。
应慎防因包柔体被大量杀灭、溶解时出现的休克反应。
疗程为7-10d,有严重毒血症或休克反应时可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治疗应在发热早期或无热期开始,但不要在接近发作的末期给治疗,因为有发生Jarisch-Herxheimer反应的危险,这种反应有时在虱传回归热时有致死的危险.应配备好人员和设备以防该反应的发生.蜱传回归热时,在给首剂四环素或红霉素前2小时和服后2小时各服对乙酰氨基酚650mg,可减轻Jarisch-Herxheimer反应.凡有高热、病情严重者,应给以对症治疗。
脱水和电解质失平衡应该通过输液纠正.每4~6小时口服30~60mg可待因可用于缓解严重头痛.恶心和呕吐可每4小时口服茶苯海明50~100mg(或50mg肌内注射)或丙氯拉嗪5~10mg口服或肌内注射,每日1~4次.若发生心力衰竭则应给相应的特殊疗法发热期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饮食﹑足量水分及降温,必要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
抗生素能消除体内螺旋体,故治疗有特效,四环素族抗生素是目前最有效的药物,一般选用四环素,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疗效亦佳,国外报告顿服强力霉素100mg一次亦可获良好效果。
吸收缓慢的青霉素不能杀灭脑内的螺旋体,故治疗后疾病有复发可能;部分蜱传回归热对青霉素不敏感,故不宜选用;抗生素治疗中须严加注意可能出现严重的休克反应即雅里施-赫克斯海默二氏反应,重者可致死,这可能是螺旋体大量溶解时出现的过敏性休克反应,故第一次抗生素剂量不宜太大,必要时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
一:稽留热: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摄氏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摄氏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
二:间歇热:骤起寒战高热39摄氏度以上,持续数小时,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如此反复发作。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三:回归热:指体温骤升达39摄氏度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交替一次。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四: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
包括大量咯血、血痰或痰中带血。
五:端坐呼吸:急性左心衰时呼吸困难的特点为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仰卧加重,座位减轻。
病情较重的患者,被迫取半坐位或端坐位呼吸。
主要是因为活动时加重心脏的负荷,机体耗养量增加;坐位时下半身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淤血的程度,同时膈肌位置低,膈肌活动增大,肺活量可增加11%~30%六:心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发作时的表现:患者于熟睡中突然胸闷、憋气惊醒、被迫坐起、伴有咳嗽,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缓解,重者呈高度气喘、面色青紫、大汗淋漓,呼吸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罗音,心率增快、有奔马律。
此种呼吸困难又称“心源性哮喘”,常见于高心病、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炎、心肌病。
七:三凹征:见于喉部疾病、气管疾病、外压性狭窄等原因引起的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阻塞。
其特点是吸气费力、显著困难,重者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大,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称“三凹征”,常常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
八:发绀:亦称紫绀,主要由于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血液中含有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所导致的皮肤黏膜弥漫性青紫现象。
发绀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末梢部位,如舌、口唇、鼻尖、颊部和指甲床处表现较为明显。
回归热的名词解释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热门的名词,它们不仅在新闻媒体中频繁出现,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
其中,一个被许多人关注的词汇就是“回归热”。
那么,什么是回归热呢?回归热是指某一现象或概念,在一段时间内突然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成为大众舆论关注的焦点。
这种现象通常会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得到大量的讨论,引发热议,并广泛传播。
回归热的名词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东西,包括人物、事件、产品、概念等等。
回归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时代背景的推动。
当某个名词与时代的主题密切相关时,它很可能会引起大众的关注。
例如,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相关名词引发了广泛的兴趣。
这些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引起了大家对于其发展和后果的关注。
另一个导致回归热的原因是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当某个名词首次引入我们的视野时,它可能会因为新鲜感而引起广泛的关注。
例如,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工具在推出初期就受到了热捧。
人们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好奇心使得这样的名词迅速走红,引起大家的讨论和使用。
回归热现象对于名词本身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它可以使名词迅速传播,增加知名度。
例如,某些明星通过回归热现象迅速蹿红,成为大众所熟知的人物。
另一方面,回归热也带来了名词的过度曝光,可能导致信息的扭曲和误解。
这就需要名词本身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正确引导和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回归热现象通常是暂时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对某个名词逐渐失去兴趣,热度会逐渐消退。
这并不意味着名词本身不重要,而是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至下一个回归热的对象。
因此,对于名词本身来说,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回归热现象退却之后,保持持续的关注和认可。
综上所述,回归热的名词是在某个时间段内引发众多关注和讨论的词汇。
它们可能因为与时代主题紧密相关或者新奇而引人注目。
回归热现象既是名词本身的机遇,也是挑战。
对于名词本身来说,适时采取措施进行正确引导和解释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持续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保持长久的关注和认可。
做为一名临床护士,每日为病人测量生命体征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
看似简单的理论及操作却恰恰是医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护理岗当中的热点题目。
考试题目多样又灵活,往往让考生在做题时迷失方向,陷入其中。
为此,医时代专职教师对考试中常见热型进行了细致区分,并教给大家巧妙的记忆方法,让广大考生拿到相应的分数。
热型常见考点:在不同时间内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这些测得的体温数值点连接就形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形态称热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可表现出不同的热型,常见的热型如下:1.稽留热:体温在39~40℃以上水平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可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严重化脓性感染等。
3.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又迅速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与无热期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反复发作。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性肾炎等。
4.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达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有出现高热,如此规律地交替出现。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5.波状热:体温急骤上升达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
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例题:1.患者,女性,20岁。
重度感染,入院7天,每天体温波动在37.8~40℃,护士判断热型为A.间歇热B.弛张热C.稽留热D.波状热E.不规律热【答案】B【核心考点】该题考核的是弛张热的概念内容。
2.伤寒病人常见的热型是A.弛张热B.稽留热C.间歇热D.不规则热E.回归热【答案】B【核心考点】该题考核的内容是稽留热对应疾病有哪些。
从上述的考点和相关习题的总结不难看出,常见热型的考核内容非常多样化,如何在考试中一举拿下试题,我们总结为:大寒天气杀鸡留客,弛张打败肝脓肿,疟疾、肾盂肾炎间歇热,意思为:大——大叶性肺炎;寒——伤寒;鸡留——稽留热。
回归热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回归热的病理病因,回归热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回归热病因*一、发病原因传染源:虱传回归热的唯一传染源是病人;蜱传回归热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病人亦可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虱传回归热的传播以体虱和头虱为传播媒介。
蜱传回归热的传播媒介为不同种类的软蜱。
蜱可终身携带螺旋体。
并可经卵传代。
故蜱不仅是传播媒介,也是病原体的贮存宿主。
易感人群:男女老幼均易感。
病后免疫力不持久。
两型回归热之间无交叉免疫。
回归热螺旋体属于疏螺旋体属(Borrelia),又名包柔螺旋体属。
其传播媒介分虱传与蜱传两类。
共十多种,各种形态相似。
按虱传(流行性)回归热病原为回归热螺旋体(B.recurrentis),曾称欧伯迈尔螺旋体(B.obermeieri)。
蜱传(地方性)回归热病原按昆虫媒介软体蜱(ornithodorus)的种类命名,有十余种。
蜱的分布有严格的地区性,故其所致的回归热亦有严格的地区性。
我国南、北疆已发现的两种螺旋体分别与波斯螺旋体(B.persica)及拉氏疏螺旋体(tyschevi)相符。
中非有杜通疏螺旋体(B.duttoni),中亚有波斯疏螺旋体(B.persica),美国西部有赫姆斯疏螺旋体(B.hermsii)等。
抗原结构比回归热疏螺旋体更易于改变,如在印度曾分离出9种血清型的杜通疏螺旋体。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使对蜱传疏螺旋体得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如扩增的鞭毛基因用寡核苷酸探针检测,获得疏螺旋体的另外五个种(B. parkeri,B.turicatae,B.crocidurae,B.anserina与B.coriaceae),还获得赫姆斯疏螺旋体的5个株。
回归热螺旋体长约为10~20μm,宽0.3~0.5μm,有4~10个不规则的浅粗螺旋(图1)。
以横断分裂进行繁殖。
它对热、干燥及多种化学消毒剂均较敏感,但耐寒,能在0℃的凝固血块内存活100天。
此类螺旋体既含有特异性抗原,又有非特异性抗原。
1.发热(fever):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发热.2.热型:许多发热性疾病时,体温曲线的形状可有一定规律性,称为热型.3.稽留热(continued fever):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摄氏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4.弛张热(remittent 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5.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至39度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多见于布氏杆菌病。
6.间歇热:体温聚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7.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8.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9.症状(symptom):患者主观感受到不舒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10.体征(sign):医师客观检查到的患者身体方面的异常改变。
11.水肿(edema):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12.咯血(hemoptysis) :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称咯血.13.牵涉痛(referred pain):是指内脏器官或深部组织的疾病引起的疼痛,可在体表的某一部位也发生痛感或痛觉过敏区.14.发绀(cyanosis):又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表现.15.中心性发绀:由于心肺疾病导致SaO2降低所指的发绀.16.呼吸困难(dyspnea):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17.三凹征:吸气性呼吸困难时,患者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