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赤壁赋课堂实录【《赤壁赋》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5
《赤壁赋》课堂实录范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相关文化常识:“赋“的文体、作者简介。
(2)积累文言词语、句式(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倒装句)。
(3)疏通课文大意,掌握重点句子的句意。
能力目标:(1)理清文脉,体会理趣和情趣。
(2)学习作者的抒情、议论、说理方式。
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哲理,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倒装句)。
(2)学习作者的抒情、议论、说理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哲理,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掌握“赋”的文体特点。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这样的一个人,林语堂对他的评价是“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你们猜他是谁?很难猜吗?那我们再看看当代作家方方对他的评价“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生:苏东坡!师:对,他就是苏东坡,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第99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苏东坡的《赤壁赋》。
上课之前,先问问大家,你们对苏东坡的了解有多少呢?我请同学来回答一下。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他和他的父亲以及弟弟合称三苏。
生:他是豪放派。
师:看来同学们对苏东坡的了解还是挺多的。
苏轼跟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那请问同学们又记不记得唐宋八大家是哪八大?生:韩、柳、王、……师:好,请同学们记住了,唐宋八大家是韩柳欧三苏王曾巩。
《赤壁赋》课堂实录【教学目的】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语言运用的妙处。
【预习要求】分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引入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板书课文题目)二、作者简介提问:同学们,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吗?明确: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同学们可以翻到封面欣赏一下。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的古战场赤壁,都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
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
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尤为成功。
传到明代,董其昌拜观了真迹,十分倾倒,说苏轼的书法笔力欲透纸背,全用正笔中锋,每波划尽处,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
(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尤其“不敢默视”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王安石罢相后,几个监察御史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生1(脱口而出):为什么会叫“乌台诗案"?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
今天我们要学的前《赤壁赋》正记录了苏轼从失意矛盾中超脱的心路历程。
师:现在同学们一起来看课文标题“赤壁赋”,同学们对“赋”了解多少?生2:刚学的《诗经》“六义”有赋、比、兴。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是铺陈排比。
师:说得非常好.“赋”原先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到汉朝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赤壁赋”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汉有大赋,铺陈扬厉;六朝骈赋,铺陈对仗;唐朝律赋,铺陈对仗,平仄用韵.至此“赋”被层层束缚,已无法写了。
于是宋朝文人对“赋”进行改革,产生了文赋,突破声律对仗,自由挥洒,杂入大量散句,故称文赋。
但文赋仍保留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
客多是虚拟的,用于流露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主则用于表现作者的主导思想,他们共同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矛盾困惑。
[第一环节,师简介写作背景、文体知识导入新课]师:标题“赤壁赋”其实可以理解为“赋赤壁”,用“赋"的形式写赤壁。
假设我们同学游览了赤壁,让你们来写赤壁,你们觉得可以写哪些内容?生(杂然答道):自然风景、历史人物┅┅师:那么,《赤壁赋》有没有写自然风物和历史人文?如果有,请找出相关段落。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师:上一节课,我们大致疏通了《赤壁赋》的文意,解决了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掌握了这些,只是为进一步学习《赤壁赋》打下了基础,因为这篇文章是苏轼的代表作,是一篇千古“文赋”,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究的东西很多。
有人从中分析苏轼的人格品质,有人由此追溯苏轼当年所经历的政治斗争,有人伴文就如和苏轼一起探讨广阔的宇宙和无垠的时空以及渺小的人类。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感受一下苏轼在这篇文赋里所融注的情感。
说到情感,我们大家都知道,一般情况下,表达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生:间接抒情。
师:间接抒情又分为议论抒情和……生:描写抒情、叙述抒情。
师: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等的叙述、描写和评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所设置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为抒情服务的。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体会苏轼是怎样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融注在人、事、景物中的。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地自读课文,将你认为能体现苏轼的情感的文段找出来,在旁边写上批注。
生读文章,师巡视指导。
师:我刚才看了大家所写的感想,有很多同学写得很精彩,真的是苏轼的知己。
下面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大家的想法。
谁先来说?生:请大家看这一段:“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一段是描写客人听到苏轼的歌声时所和的音乐,这个音乐非常的悲凉,像是一个人在埋怨,在思慕,在哭泣,在诉说,作者还夸张地说音乐使幽壑里的蛟龙都无法安生,使孤舟上的寡妇更感身世的悲凉,哭了起来。
我觉得苏轼是想通过这段对箫声的描写来反映他自己的处境非常的悲凉。
师:你的分析非常好,不但很好地把握了这段话的情感,还注意到了“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个特殊句式。
但是有一个问题我要问你,吹洞箫的是“客”,你为什么说箫声反映了苏轼的心情呢?生:因为我看过有关的资料,说这里的“客”其实就是当时政治失意而又悲观的苏轼自己,是作者潜意识里的自己。
赤壁赋语文课堂实录实用1篇赤壁赋语文课堂实录 1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一周老师布置大家就教师节、国庆节或中秋节任选一个题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选写一篇文章。
许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秋节,同学们源于生活,写得很真实但不少是“流水账”。
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一位大师级的写作高手,看看他的写作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赤壁赋》。
二、介绍作者师: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注释①。
师:关于作者,除了书中所讲的这些,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生1:老师讲过的,苏东坡这个人很好玩,王安石变法他不同意,司马光守旧他也反对,所以仕途很不得意。
生2:唐宋八大家之一,一门三杰。
生3:初中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小学学过他的《题西林壁》,另外初中课文《核舟记》中讲到他似乎与一个和尚佛印关系甚密。
师:我在网上读到一位老师的文章,深有同感。
他说,我们在学习任何课文时,都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作者的信息,除了课本上那一丁点可怜的介绍之外,还要想方设法去搜集各个方面的信息,图片、音频、视频、文字资料、文坛掌故、人物传记、时代背景等等,这就是亚圣人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
这样能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能了解作者的人生历程,能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学起来就显得轻松愉快。
老师再给大家补充几条作者信息:(1)苏东坡考中进士,考官有大文豪欧阳修,但苏东坡在应试文中杜撰典故,欧未曾见过,事后仍不耻下问,苏子亦据实相告。
宋人写文章非常讲求“有出处”,不可乱来,苏子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
(2)__在散文中讲到苏东坡是古今未遇之奇才,源于他有一颗童心,因乌台诗案下狱,披刑而彻夜__不止。
(3)苏东坡不仅是一个文学奇才,更是一位通才。
他的诗写得好,所以入选小学课本;他的文写得棒,荣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赋也是少而精,借用__的话说,“浓缩的全是精华”,我们今天要学的《赤壁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笑傲文坛;他的词更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方可吟唱,乃宋词豪放派之脊骨;他的书法自成一家,为宋代四大家之一。
赤壁赋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大家把这些字词看一下,有些关键字要重点提示一下。
“举酒属客”的“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乘的意思。
“七月既望”的“望”,农历每月十五。
“纵一苇之所如”中的“如”,往、到的意思。
“冯虚御风”的“虚”,古意是凌空的意思。
“美人”,特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这里有几处“之”字的用法要注意,“哀吾生之须臾”中的“之”,助词,主谓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中的“之”,结构助词,可翻译成“的”。
“耳得之而为声”中的“之”,代词,“它”的意思。
“月出于东山之上”中的“之”,助词,可不译。
虚词“于”的用法在本文有两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于”,介词,“在”的意思;“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介词,表被动。
文中“歌”字有两处不同用法:“扣舷而歌之”的“歌”是动词,唱的意思;“倚歌而和之”的“歌”是名词,表示歌声。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和词的活用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属于状语后置句式,本为“于斗牛之间徘徊。
”“凌万顷之茫然。
”是定语后置,“凌茫然之万顷。
”“渺渺兮予怀。
”是倒装句,“予怀渺渺兮。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西”、“东”,名词作状语。
“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友”,意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泣”,使动用法。
“桂棹兮兰桨”中“桂”“兰”,名词作状语。
“羽化而登仙”中“羽”,名词作状语。
“乌鹊南飞”中“南”,名词作状语。
“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白”,名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顺流而东”中“东”,名词作动词。
“下江陵”中“下”,名词用作动词。
“肴核既尽”中“尽”,形容词用作动词。
这篇文章是押韵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韵脚,看到PPT上面本文押运换韵的字。
本文来自语文茶轩屏显1:间、天、然、仙、桨、光、方、慕、诉、缕、妇、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酌、藉、白。
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然后概括各段的内容。
(学生自由诵读,概括段意,略。
)师: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生: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
文章的情感脉络是“乐—悲—喜”。
师:很好。
本文沿用了传统“赋”的主客对话模式,“主”与“客”都是指作者一个人。
那么,作为“客”的苏轼,内心有着怎样的苦闷与悲伤呢?生:功业无成、人生虚妄之悲。
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
这样一个功业卓着、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样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
而作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等闲之辈、戴“罪”之臣,功业全无,理想旁落,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生:生命短暂之悲。
长江滚滚,悠悠不尽。
宇宙自然,恒久永存。
而生命却须臾飘忽,与之相比徒有羡慕之情。
心中岂能不悲?生:愿望与现实相左之悲。
试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不可乎骤得”。
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透彻!这样的悲,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二、细部探究,感悟“圜道”思想所达成的超越路径1.“水月之喻”——基于宇宙自然的生命超越之途师: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潜伏于苏轼心灵深处的苦闷与悲伤多么沉重。
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须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
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转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圆通之境。
余映潮赤壁赋课堂实录《赤壁赋》课堂实录【课程分析】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赋,它不是纯粹的散文,却也不能看作一般的诗歌来看待,而且它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诗。
它是比较自由的句式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厚的诗意,作者在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问答最后文章的主题又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辩论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所以在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表达特色,以及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感情上。
【学情分析】所教两班为学生基础较弱,对于课文的理解首先是一个难题,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的包办,不能代替学生去逐字逐句的翻译。
但是如果不翻译文章大多数学生理解文章就会产生障碍。
所以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翻译课文交给学生自己课前预习时进行。
这样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学生就会提前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基础较弱班级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自主预习基础知识也是预习的首要任务。
让学生在自主预习学习中自己先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课堂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全面的,自主的掌握知识,真正的理解了接受知识。
【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鉴赏本文景、情、理的交融特色,以及理解作者的情怀。
3、会主客矛盾所体现的处世哲理。
4、学习古人身处困境仍然乐观的精神、感悟生命的意义。
【设计理念】老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陶冶品德。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往往忽视手段的运用,使得我们的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而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发挥,因而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做为一个新时期的教师,那么必须要从传统中走出来,让自己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去自主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被填充。
老师只作为一个路标,去帮助学生自己正确的前进。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层面上拓展知识面,提高认识,所以设置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身实践谈苏轼的处世哲学,带动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
《赤壁赋》师生互动式课堂实录师:关于散文,我们学习了很多,真情是散文的命脉,每一篇流传千古的散文中都一定蕴含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因为情感是永恒的。
同学们,我们还学过哪些文章,是这种类型的?生:《项脊轩志》。
文章围绕项脊轩写了作者生命中挚爱的几个女人:祖母、母亲和妻子。
文章寄情于叙事之中,情之真,意之切,令人为之动容。
生:再如李密的《陈情表》,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家境的孤苦和祖母对孙子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天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武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同时又申述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理由,悱恻委婉,感人肺腑。
生:我来举一个现代散文的例子,朱自清的《背影》。
这篇散文中刻画的父亲的背影引起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共鸣,因为真切,所以感人。
……师:同学们刚才的阐释使我们明白:“真情”是散文的“命脉”!也是好文章流传千古、历久弥新的奥秘之所在。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赤壁赋》,赏析的切入点便是作者自文中流露出的情感,请同学们在听读和自读时都要留意这一点。
(师生一起轻诵为朗读做准备,然后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学生集体读,小组分段竞赛读。
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解决字音、停顿、韵脚等所有出现的问题,直到大家读得顺畅、优美)师:刚才我们已对课文进行了反复的诵读,现在我要考考大家读得结果。
本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单一的还是多变的?大家自己先说一说。
(学生分小组热议片刻)生: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是变化的:先是“乐”,然后是“愀然”,之后又是“喜”。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齐声把课文再读一遍,体会体会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法。
(学生齐声诵读)师: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文章一开始就写到作者:“乐甚”,请问他因何而乐?同桌可互相说一说。
(学生小声议论)生:因为周围的景色。
师:周围怎样的景色?能否用原句概括一下?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师:还有没有?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这是同一时间段看到的景象吗?生:不是,有时间的推移。
余映潮赤壁赋课堂实录【《赤壁赋》课堂实录】[时间]2007.1.17[地点]安徽铜陵三中多媒体教室[性质]火炬计划成果展示课[指导]时永常王屹宇吴礼明[执教]张虹师: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温故而知新。
尤其是对古文而言,温习特别重要。
那么上一节课我们对字词做了疏通,那么下面我就对同学们做一下检查。
大家回去可看了。
生:(齐答)看了。
师:好,首先请一位女生对课文中的通假字做一下解释。
大家请看大屏幕,指出这四句话当中的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同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连接,盘绕。
4、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同藉。
师:这位同学。
生:举酒属客通口字旁的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借的凭师:那么第三句话呢?生:缪通缭绕的缭。
生:狼籍的籍通草字头的藉。
师:好,很好。
下面我来总结一下举酒属客通口字旁的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借的凭,缪通缭绕的缭,狼籍的籍通草字头的藉。
师:下面,请大家再来看一看文中特殊的句式和词语的活用现象。
好,请一位男生吧。
生:第一个是状语后置句师:状语后置,那么哪个是状语?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那么这里的于做什么?(生思考。
)生:月于东山之上出。
师: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师:那么,第二句话呢?侣鱼虾而友麋鹿生:侣友。
师:那么怎么解释呢?生:以什么什么为伴侣,以什么什么为朋友师: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师:那么请看第三句话西望夏口,东望武昌生:形容词做状语。
师:形容词做状语?生:(齐答)名词做状语。
师:哪几个是名词啊?生:西和东。
师:怎么解释?生:向东面望,向西边望。
师:那么请大家看第四句话。
生:使动用法师:哪个词。
生:泣和舞。
师:怎么解释?生:使哭泣使起舞师:好的,这几位同学回答得都还可以,但是还不是很到位,所以大家在温习方面还有待提高。
一篇古文仅仅对字词掌握了还不够,还必须注重朗读,请同学们花一两分钟的时间将课文朗读一遍,呆会我请同学配乐朗读。
生:(读)师:好,大家停。
哪位同学主动来尝试一下配乐朗读。
哪位?生:(齐说)吴月。
师:好,吴月。
既然大家都推荐你。
那你来读。
师:在这位同学读的过程当中。
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这位同学在读的过程当中,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如果是你读,你又会怎么读,等吴月读完以后,我请一位同学来做一下评价。
师:吴月,你自己选一段读。
生:第一段。
师:好,第一段(音乐响起,生读。
)(掌声响起。
)师:好,读得很好,你的朗读其他同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读的时候都有优点和缺点。
我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的感受。
师:好的吴月前面的那位女生。
生:我觉得她读得蛮准的,但是读得快了一点。
师:读得快了一点,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去读呢?生:我觉得应该读得舒缓一些,比如说诵明月之诗应该读成诵--明月--之诗,应该把节奏感读出来。
师:对,读得应该有节奏感一些。
还有呢,还有没有其他要说的?生:没有了。
师:那好,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
请你把你的观点写在黑板上。
(生写)师:我在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师:好,这位同学。
生:嗓音太细了一点。
师:呵荷,这好象是天生的因素。
(生笑。
)师:还有要说的吗?生:要读出重点。
师:那么你觉得哪写是重点呢?生:比如说苏子与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的赤壁地点应该读重。
师:很好,请坐。
这两位同学都讲到读的时候应该节奏分明。
很好。
那么一篇课文除了节奏以外,读的时候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大家都要积极的动脑筋。
生:有感情的去读。
(一位同学在小声的说)师:好,这位同学。
生:应该有感情的去读师:那么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呢?生:应该以一种很舒畅的心情去读。
师:那么为什么要以这种心情去读呢?生:从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句话当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心情很舒畅。
师: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所描写的景请大家看都是什么景色?生:优美的景色。
师:优美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往往是很愉快的。
所以啊,作者的心情很舒畅啊。
师:好,请你把这个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生上前写)(略)师:除了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课文后面还有几段,那么后面这几段又应该怎么去读呢。
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师:这位男生,你选一段说说应该怎么读?生:第四段。
(生开始自己读。
)师:(读完)在你读的过程当中,你觉得你自己是以什么样的感情去读的?(其他的学生笑。
)生:没想好。
师:好,你先请坐。
师:这位女生你来说说吧。
生:有些自音读得不准。
如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
师:对,说得很好。
还有没有要补充的?生:没有了。
师:好那你请坐。
再请一位同学,这位女生。
你有什么观点?生:我觉得应该读得开阔一点。
比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里反映了苏轼的开阔的胸襟。
师:说得很好,那请你把你的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我再请一位同学,就课文中的其他段落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好,这位男生。
生:第二段,我觉得第二段应该读得婉转一点。
师:为什么呢?生:因为第二段写的是诗人和客人娱乐活动。
师:在这样的场景之中,人的心情怎样啊?生:愉快的。
师:对啊,第二段我们应该读得婉转,愉快一点。
师:我们就课文的朗读做一下总结。
在这篇课文当中,第一二两段应该读得愉快一点,第四段应该读得开阔一点,还有我再补充两点,大家看第三段应该怎么读?客人这时的心情怎样?生:客人的心情应该是很悲伤的师:对,所以这一段应该读得惆怅一点。
下面请大家再结合音乐齐读第一段。
(生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
欣赏一篇课文朗读只是第一步,好比了解一个人。
必须深入的去理解。
接下来请大家就课文中你最欣赏的部分谈谈你的感受?两个人之间相互交流一下也可以。
(生思考,交流。
)师:好,停,请一位同学。
班长吧?生:没来。
师:那,副班长吧。
生:我很喜欢寄蜉蝣於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一句道破了人生的无常。
师:你喜欢的这一句道破了人生的无常。
还有没有喜欢的了生:没有了。
师:好,请坐。
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这位同学。
(我以前的学生举手)生:我很喜欢课文中比喻的句子。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馀音袅袅,不绝如缕。
师:具体阐述一下生:作者在这里写出了自己悲凉的心情。
师:好请这两位同学把你们的观点都写在黑板上。
再请一位同学,大家推荐一位吧。
(生推荐。
)师:好,你(大家笑)来说生:我比较喜欢最后一段,文字很简洁。
师:你喜欢简洁的文章,那么文章最后一段所描写的是什么场面啊?生:客人喝酒后睡觉的场面。
师: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你们睡觉时会不会象这样?师:所以请大家看,这样的场面给人什么感受?生:和谐,惬意的感受师:恩,很好,请把你的观点也写在黑板上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好,这位同学,有人在指你了。
生:我比较喜欢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写出了人生的哲理师:什么哲理?生:变与不变的哲理师:具体的阐述一下吧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师:那么你再说一说苏轼在这里是赞成什么观点,变还是不变?生:不变的观点师:不变的观点生:好的,把你的观点写在黑板上。
师: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的?男生表现好象不是很积极。
生:(齐答)曹磊。
师:好的,曹磊。
生:我喜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一句较工整。
写出了一种成仙的感觉。
师:(笑)谁成仙啊?生:苏轼成仙。
师:也就是说写出了苏轼成仙的爽快。
成仙的环境怎样啊?生:很优美师:对,很优美。
那么把你的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生:(很多学生在笑)师: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想说点什么?生:(推荐)体育委员。
师:那好,体育委员,你来说说。
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比较喜欢这一句。
师:你也喜欢这一句。
那好你来说一说。
生:写出了优美的乐声。
师:那好,你来补充说一些,这声音是谁弹的生:客人师:在这乐声里你能够感受到什么生:感受到客人比较的悲伤。
师:那好,把你的这个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师:这几位同学谈得都很好。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几位同学的观点。
有的同学喜欢写景的部分,他们认为这里体现了作者欢快的心情。
有的同学喜欢人物说话的部分,他们认为这里体现了人生哲理,人生有时候应该从不变的观点去看。
而且有人谈到客人的时候认为他很惆怅。
那么这里面其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什么问题?请大家先听一段独白。
师:(独白)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到达湖州,到任不久,一场灾祸便从天而降。
在这场灾祸中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一身脏水,在苏轼遭贬的过程当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
例如,舒亶与何正臣等人,写文章告诉皇帝,说苏轼到湖州上任后写给皇帝的感谢信中有讥切时事之言。
又如高官李定,归纳了苏轼的许多罪名,说苏轼所为文辞,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等等。
又如小官李宜之。
在安徽灵璧县听说苏轼以前为当地一个园林写的一篇园记中有劝人不必热衷于做官的词句,竟也写信给皇帝检举揭发,并分析说这种思想会使人们缺少进取心,也会影响取士,苏轼被押到汴京,关进大狱。
前途险恶,生死未卜,苏轼一度相当悲观。
在押往汴京的途中,他曾想跃入江中自尽。
入狱后曾多次自杀、。
经过一番波折,最终贬官至黄州。
师:听完这段独白,问题就出来了。
在苏轼到达黄洲以前,遭受了那么大的苦难,背景说的是苏轼在遭受乌台诗案的时的境况,曾经处在那么多人攻击之下的苏轼,连死的念头都有过,为什么到达黄洲以后是那么的快乐呢?这里面的客人又是谁呢,他为什么又惆怅,他和苏轼是什么关系呢?请大家把这几个问题思考一下。
(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当中,教师作提示。
)师:如果你是苏轼,你会怎么做呢?师:甚至有人说苏轼和客人是同一个人?你怎么看?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好,语文课代表。
生:我觉得苏轼这时候持有两种思想。
一方面继续关心国家大事,另外一方面,他只有通过消极彷徨,寄情于山水。
从而达到摆脱苦恼的目的。
师:很好,你所谈的这些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信息提示呢?生:沉默师:那好,你先请坐,有一位同学说了,那好,你来说说看?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师:这句话怎么反映作者的心境呢?生:说明时间过得很快师:说明时间过得很快,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是吧生:恩。
师:还不错,你先请坐,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的,是不是过了几个月,苏轼就吧所有的伤痛都忘掉了?生:不是师:哪位同学说不是的,请起来说说?生:表现的应该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情。
在来到黄洲以后苏轼一方面很惆怅,一方面又能够很坦然的面对过去的一切。
面对眼前的一切过去的种种都已经消除了。
师:这在课文中有什么表现吗?生:课文倒数第二段师:大家翻到倒数第二段生: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者寄情于景。
师:什么情生:惆怅的情师:寄托在什么上面?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在自然中忘却一切师:自然能够使人忘却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