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县
- 格式:docx
- 大小:26.09 KB
- 文档页数:7
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院长:周庆华总工:黄明华项目名称: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委托单位:甘泉县人民政府编制单位: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081157)规划编制人员名单项目负责人:惠劼项目参加人:王芳曹象明罗西李祥平高飞许东博向冰瑶李亮巫义力陈运桥张晴孙艺吴朝伟王力锋张佳伟徐才亮曹世臻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03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第1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为促进甘泉县城市的合理建设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以及甘泉县的实际情况,特制定《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陕西省规划技术管理规定》(试行);5.《陕西省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办法》6.《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7.《甘泉县城总体规划(1998~2010)》;8.《甘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9. 国家、地方其他相关法律法规;10.《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第3条规划期限近期2008~2015年;远期2016~2025年;远景2026~2050年。
第4条规划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北到关家沟、臭河子,南到南义沟,东到东山公园东界,西到西山公园西界,包括中心城区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凤凰山、太皇山、太平梁山、灯笼山等山体,总用地面积约为27.74平方公里。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范围:东至凤凰山、灯笼山环山公园西界,西至洛河西岸及太皇山环山公园东界,北至关家沟垃圾填埋场,南至麻子街,总用地面积10.5平方公里。
甘泉县基础教育云项目建设整体解决方案二零一三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前言 (1)1.1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 (1)1.2云计算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新应用 (2)1.2.1云服务化的管理 (2)1.2.2云服务化的教学 (3)1.2.3云服务化的学习 (3)1.3甘泉县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3)1.4项目建设目标 (4)1.5项目建设原则 (6)1.6项目建设内容 (7)第二章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云计算数据中心 (7)2.1设计原则 (7)2.2设计方案 (7)第三章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云平台介绍 (12)3.1设计原则 (12)3.2平台框架设计 (13)3.3平台组成 (14)3.4主要功能 (15)3.4.1教育管理类应用 (15)3.4.2教育资源类应用 (20)3.4.3教学管理及学习空间类应用 (23)3.4.4家校互动类应用 (28)3.4.5校园门户网站 (35)第一章前言1.1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应及时作为基于互联网的新一代计算方式,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并且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
它使得我们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把计算机的服务能力作为一种商品流通,就像水、电、气一样取之方便,而且费用低廉。
云计算的出现,为破解我国多年来存在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建立开放、统一、灵活的教育信息化平台,使得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从国家层面对今后十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为下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
《规划》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泉⼤峡⾕景区游览必备攻略宝典⽢泉⼤峡⾕简介⽢泉⼤峡⾕地点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泉县下寺湾镇⾬岔村。
峡⾕分为桦树沟峡⾕、凤凰沟峡⾕、牡丹沟峡⾕、龙巴沟峡⾕、花豹岔峡⾕。
约在亿万年前,陕北曾发⽣过⼀次强烈地震,黄⼟⼤⼭分开⼀条条裂缝,有宽有窄,后经暴⾬导致⼭洪暴发,地表被切割和冲刷后慢慢形成这样独特的峡⾕地貌。
⾛进峡⾕,峡壁呈现凹凸不平,线条流畅,如波浪从你⾝边划过,宽的地⽅⼏⼈并排可⾏,窄的地⽅只容⼀⼈过去,专家称为“黄⼟⾼原⾃然地缝奇观”,属于陕北独⼀⽆⼆地质美景,该峡⾕与美国的羚⽺⼤峡⾕极其相似。
⽢泉⼤峡⾕游客接待中⼼路线班车乘车路线:⽢泉县下寺湾路⼝乘坐下寺湾班车,抵达下寺湾后乘坐出租车前往,下寺湾镇张家沟村游客接待中⼼。
⾃驾路线:导航⾄下寺湾镇张家沟村游客接待中⼼,到达⽬的地停车。
游览线路:购票后乘坐游客接待中⼼旅游⼤巴依次观赏桦树沟峡⾕、凤凰沟峡⾕、牡丹沟峡⾕、龙巴沟峡⾕、花豹岔峡⾕。
下寺湾路⼝张家沟村旅游接待中⼼游览景点地图位置⽢泉⼤峡⾕运营⽢泉⼤峡⾕是⼤⾃然留给⼈类的珍贵遗产和宝贵财富,⾃今年3⽉份被国内外媒体陆续报道以来,因其独特的⾃然景观和地质奇观,得到国内外各地极⼤关注,来⽢考察参观者络绎不绝。
对此,县委、县政府⾼度重视,召开专项问题会议,成⽴⽢泉⼤峡⾕保护和建设领导⼩组,确定“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保护前提下逐步开发”的原则,同时授权⽢泉县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为⽢泉⼤峡⾕保护管理主体,在⽢泉峡⾕群保护和建设⼯作领导⼩组的领导下,做好⼤峡⾕保护、管理和运营⼯作。
为了尽快落实县委、县政府专项会议精神,我公司积极筹备。
⼀是在下寺湾镇张家沟村建成临时游客接待中⼼。
⼆是为降低交通安全风险,购买中巴车,游客统⼀换乘接待中⼼提供的中巴车有序出⼊峡⾕。
游客只需承担峡⾕外停车费和峡⾕内交通服务费。
三是完善峡⾕内基础设施和相关服务设施。
⽬前各项⼯作基本就绪,运营条件基本具备,现将相关具体事宜通告如下:⼀、运营时间⽢泉⼤峡⾕从2017年8⽉17⽇正式运营。
各县区委政府邮编
716000 716000
中共宝塔区委宝塔区人民政府
717100 717100
中共延长县委延长县人民政府
717200 717200
中共延川县委延川县人民政府
717300 717300
中共子长县委子长县人民政府
717400 717400
中共安塞县委安塞县人民政府
717500 717500
中共志丹县委志丹县人民政府
717600 717600
中共吴起县委吴起县人民政府
716100 716100
中共甘泉县委甘泉县人民政府
727500 727500
中共富县县委富县人民政府
727400 727400
中共洛川县委洛川县人民政府
716200 716200
中共宜川县委宜川县人民政府
715700 715700
中共黄龙县委黄龙县人民政府
727300 727300
中共黄陵县委黄陵县人民政府
710006
省政府新城大院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陕西甘泉金代壁画墓王勇刚(甘泉县博物馆)图一墓葬位置示意图甘泉县地处陕北南部,洛河上游,南距延安市35公里,属延安市辖县。
2008年4~11月,甘泉县城关镇袁庄村村民先后在该村北面的两处山坡上发现了4座古墓(图一)。
县博物馆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调查。
调查表明,4座墓葬均在早年已被盗扰,随葬品及葬式情况不明,但墓内仿木结构及壁画保存基本完好,且有金代大定、明昌纪年题记。
为了有效保护墓葬,我们对4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分别编号为2008GQY ZM1、M2、M3、M4,并进行了回填保护。
现将本次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一号墓1.墓葬形制M1位于袁庄村西北的山坡上,距M2、M3、M4所在的山坡直线距离约800米。
该墓坐北朝南,为仿木结构砖砌单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4部分组成。
墓道位于墓室南端,为土构竖井式,长1.2、宽1.2、深3.73米。
墓门为砖券门洞,略靠东侧,高1.26、宽0.6米,表面发券砖参差不齐。
无封门砖。
甬道券顶,长0.42、宽0.5、高1.13米,长方形青砖铺地。
墓室与甬道相连,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2.17、南北宽2.14米。
墓室地面至墓顶高2.58米,叠涩覆斗形墓顶(图二)。
墓室东西两侧各有一砖砌棺床,棺床分别宽0.62和0.71、高0.35米。
棺床外侧砌成须弥座式,床面用边长30厘米的方砖铺设(图六)。
两棺床间为方砖铺就的狭长墓室地面。
墓室中部四壁镶嵌方砖,形成长方形平面,方砖表面经过打磨并涂白灰,壁画绘于其上。
壁画画面高0.38米,每幅壁画周围用条砖围成边框,边框上黄彩涂地,绘黑色卷草纹。
壁画下部墙面白彩涂地,用红彩绘卷草纹带一周。
壁画以上为仿木结构。
阑额□陕西甘泉金代壁画墓图三M2平、剖面图图二M1平、剖面图2009年·第7期图四墓室平、剖面图1.M32.M4□陕西甘泉金代壁画墓2009年·第7期方立一男子,与少年交谈。
右图为“曾参打柴”。
画面中一红衣妇人倚杖而立。
610000 陕西 610100 西安市 610102 新城区 610103 碑林区 610104 莲湖区 610111 灞桥区 610112 未央区 610113 雁塔区 610114 阎良区 610115 临潼区 610116 长安区 610122 蓝田县 610124 周至县 610125 户 县 610126 高陵县 610200 铜川市 610202 王益区 610203 印台区 610204 耀州区 610222 宜君县 610300 宝鸡市 610302 渭滨区 610303 金台区 610304 陈仓区 610322 凤翔县 610323 岐山县 610324 扶风县 610326 眉 县 610327 陇 县 610328 千阳县 610329 麟游县 610330 凤 县 610331 太白县 610400 咸阳市 610402 秦都区 610403 杨凌区 610404 渭城区 610422 三原县 610423 泾阳县 610424 乾 县 610425 礼泉县 610426 永寿县 610427 彬 县 610428 长武县 610429 旬邑县 610430 淳化县 610431 武功县 610481 兴平市 610500 渭南市 610502 临渭区 610521 华 县 610522 潼关县 610523 大荔县 610524 合阳县 610525 澄城县 610526 蒲城县 610527 白水县 610528 富平县 610581 韩城市 610582 华阴市 610600 延安市 610602 宝塔区 610621 延长县 610622 延川县 610623 子长县 610624 安塞县 610625 志丹县 610626 吴起县 610627 甘泉县 610628 富 县 610629 洛川县 610630 宜川县 610631 黄龙县 610632 黄陵县 610700 汉中市 610702 汉台区 610721 南郑县 610722 城固县 610723 洋 县 610724 西乡县 610725 勉 县 610726 宁强县 610727 略阳县 610728 镇巴县 610729 留坝县 610730 佛坪县 610800 榆林市 610802 榆阳区 610821 神木县 610822 府谷县 610823 横山县 610824 靖边县 610825 定边县 610826 绥德县 610827 米脂县 610828 佳 县 610829 吴堡县 610830 清涧县 610831 子洲县 610900 安康市 610902 汉滨区 610921 汉阴县 610922 石泉县 610923 宁陕县 610924 紫阳县 610925 岚皋县 610926 平利县 610927 镇坪县 610928 旬阳县 610929 白河县 611000 商洛市 611002 商州区 611021 洛南县 611022 丹凤县 611023 商南县 611024 山阳县 611025 镇安县 611026 柞水县
甘泉县地处陕西省延安市中部,总人口73507人,其中农业人口53600人,总面积2284.7平方公里。
210国道、西延铁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黄陵-延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基本概况甘泉历史悠久,西周即有史载,秦置雕阴县,北魏初置临真县,唐武德元年置伏陆县,天宝元年改甘泉县。
名胜古迹有秦直道遗址、隋炀帝赐名的“美水泉”、唐代建筑白鹿寺、千年银杏树、宋代古墓群等。
革命旧址有毛泽东发表“雪地讲话”和指挥直罗战役所在地、劳山战役战场、周恩来遇险处等。
甘泉属陕北黄土高原低山丘陵沟壑区,为半湿润内陆性季风气候。
全县耕地总面积60.9万亩,农村人均11.4亩。
林草覆盖率达78.4%,其中森林覆盖率为50.5%;甘泉主产豆类、玉米、谷子、荞麦、薯类、烟叶、西瓜等。
县内有较为丰富的矿藏,已探明石油蓄油面积272.1平方公里,储量7478万吨;矿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日流量150立方米;天然气、紫砂土、石灰石等开发潜力较大,金、铅、铁、煤等也有发现。
行政区划甘泉县辖3个镇、5个乡:城关镇、下寺湾镇、道镇镇、桥镇乡、石门乡、高哨乡、劳山乡、东沟乡,117个村委会,265个村民小组。
历史沿革秦设雕阴县。
东汉末匈奴等族入据。
北魏在西部设因城县,唐改金城,又改敷政。
元降为镇,并入安塞。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设伏陆县。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置甘泉县,因城南有泉,水质甘甜而得名。
1935年置甘洛县苏维埃政府。
1948年2月成立甘泉县人民政府。
1958年并入延安县,1961年复设甘泉县。
2000年,甘泉县辖3个镇、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670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 27934 、下寺湾镇 7215 、道镇镇 11656 、桥镇乡 4885 、雨岔乡 2491、石门乡 7462、高哨乡 5332 、劳山乡 5631 、东沟乡 4099。
地理气候最高海拔为1570米,最低海拔882米,年平均气温8.6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78.7 小时,平均日照6.8 小时,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无霜期148天,年降雨量126.3 毫米。
历史文化甘泉历史悠久,西周即有史载,秦置雕阴县,北魏初置临真县,唐武德元年置伏陆县,天宝元年改甘泉县。
名胜古迹有秦直道遗址、隋炀帝赐名的“美水泉”、唐代建筑白鹿寺、千年银杏树、宋代古墓群等。
革命旧址有毛泽东发表“雪地讲话”和指挥直罗战役所在地、劳山战役、周恩来遇险处等。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交通十分便利,西安铁路、210国道穿境而过,甘志路(甘泉── 志丹)全线贯通,在1997年实现村村通路的基础上,2001年实现乡乡通油路,有线广播电视光缆传输网覆盖全县,通讯、电力事业发展迅速,城乡面貌日益改善。
境内资源比较丰富,有天然次生林188 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0.5 %;已探明石油储藏面积272.1 平方公里,储量 7478 万吨;主要矿藏有天然气、紫砂土、石灰石等开发潜力较大,金、铅、铁、煤等也有发现;矿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日流量150 立方米,境内有15 条大小河流,其中最大河流洛河年过境量4 亿立方米,流经3 镇 6乡,过境流长95 公里,有美水制作的豆腐干在省内外享有盛名,酿造的美水系列白酒畅销西北地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为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并确立了“以水兴农,以油强县”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和“石油谋发展,美水上做文章,蔬菜上下功夫,双杏(银杏、仁用杏)上求突破,羊子上增效益”的特色经济发展思路。
2001 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351万元, 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639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124万元;财政收入7158万元,农村人均产粮506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786元,人口自增率为4.2%.农业生产紧紧围绕“五大工程(以日光温室大棚为主的蔬菜产业建设工程,以银杏、仁用杏为主的经济林果工程,以羊子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工程,以蔬菜、林果、畜牧为主要内容的品种改良工程,以实现人均1亩水浇地、人均2.5 亩基本农田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狠抓蔬菜、林果、畜牧三大产业建设,其中,把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首选产业,作为实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决战产业。
截止2001年10月,全县日光温室大棚累计达到5000座,实现千棚镇2个,栽植经济林果累计达到2.4 万亩,羊子存栏达12万只。
此外,甘泉红小豆销往国内外,倍受客户青睐。
工业建设初步形成了石油、白酒、建材、食品加工四大产业,坚持主攻石油,强化白酒,壮大建材,发展食品加工的特色产业发展战略,今年原油产量将达到15万吨,实现利税积累9000万元以上,生产白酒1700吨,实现利税积累1500万元。
完成投资720万元的延安新宇水泥制造有限责任公司10万吨水泥生产线建设于今年11月正式生产,力争2001年生产水泥10万吨。
以生产豆制品为主的延安宏利豆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将于年内试产,努力形成年产豆制品350吨。
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1994年被命名为全省“拥军优属模范县”,1997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
先后完成了教育“两基”计划生育“三为主”和“计划综合服务县”,卫生初保工作达标验收。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社会治安在稳定中进一步好转。
城建设施近年来,甘泉县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机遇,加快以交通、城建、水利、电力、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
延安公路骨架形成。
共有县乡公路3条,210国道,西延铁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黄陵── 延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1996 年实现了村村通路,2001年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共有油路里程84.6 公里,一个以县城中心,国道为骨架,乡道为动脉,村道为网络的三级公路网初具规模."城建设施完善。
县城规划总面积6.4平方公里。
宾馆、饭店设施齐全。
中心街改造工程2001年全面竣工,配套设施完善,目前县城中心广场、街头绿地绿化、环城路改造工程正在抓紧实施,充分发挥县城辐射带动作用。
电力供应电力供应充足。
截止目前,全县电力总投资万元用于设施建设和网络改造,建成35 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1座,完成乡村电网改造 5 个,实现了村村通电。
“十五”末,建35KV变电站2座,可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电力。
通讯网络通讯网络健全。
全县电话机总量已达9152门,电话普及率为9.32部/百人,有87.9 %的行政村通电话。
“十五”末农市话总容量达到15000门,电话用户达到10000户,95%的行政通电话。
水利资源水利资源充足。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共有水利灌溉工程55处,人工饮水工程260处,小型发电站3处,年发电量50万度“十五”新建水电站6处,新增水电装机1150KV。
旅游资源甘泉名胜古迹较多,有秦直道、三国马超洞、隋炀帝赐名的“美水泉”、唐朝千年银杏树、宋代古墓群、国家级劳山森林公园等。
革命旧址有象鼻子湾红军会师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总结纪念地、直罗战役部署指挥地、劳山战役战场、毛泽东、彭德怀旧居、毛泽东发表“雪地讲话”旧址、周恩来遇险处等。
建设发展近年来,甘泉县坚持“石油兴县、菜畜富民、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紧紧依托资源优势,积极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24亿元,同比增长12.1%;财政总收入4.69亿元,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亿元,增长17.2%;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亿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35.6元,增长11.0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300元,增长26.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亿元,增长28.8%。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在巩固“双高”普九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建成了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级中学省级标准化学校建设、县二幼省级示范园建设均通过省上验收。
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分别达到90.8%和93%。
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优秀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切实加强,甘泉豆腐干制作工艺被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体系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平安甘泉”创建全面推进,城乡治安环境良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招商引资根据中省制定出台的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具体实施细则,甘泉县研究制定了鼓励国内外客商来甘泉投资的13条优惠政策和10条优化投资环境的规定。
实行了投资软环境建设责任制,严厉查处各类损害软环境的行为,努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护商”的社会氛围。
实行了招商项目促进服务制,从项目签约、立项、审批、建设直至营运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跟踪服务,全力为客商搭建一个优质、高效、廉洁、便利的政府服务平台。
中国历史上的甘泉县一,江苏省的甘泉县,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也就是现在的江都县、江都市。
甘泉县是在雍正九年(1731年)才设置的,当时从江都县分出来治理,因为它那个旁边有一个甘泉山而得名,包括今邗江区绝大部分地域。
在新城,以缺口街(今广陵路东段)为界,以南属江都县,以北属甘泉县。
“甘泉县、江都县都同属于扬州府,甘泉县和江都县的衙门都在扬州府里头,所以扬州府里头有一个府衙门、两个县衙门。
1911年底,甘泉县又并入江都县。
二、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年),设甘泉县(一名甘东),在今广东阳春市西北部,属新宁郡。
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属阳春郡。
隋开皇十年(590年),分甘泉县置西城、流南二县,均属端州。
大业二年(606年)撤销西城、流南二县,并入铜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