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八年级地理下册 5.3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第1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下册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掌握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图表,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运用比较法,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人文特征差异。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三、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人文特征差异。
四、教学准备地图、图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美丽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讲解和补充,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典型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两地的人文特征。
6.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地区的特点。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
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讨论两地的发展差异和原因。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典型实例,如新疆的棉花产业、西藏的旅游业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两地的人文特征。
江苏省沭阳县八年级地理下册5.3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第1课时)教案(新版)湘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沭阳县八年级地理下册5.3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第1课时)教案(新版)湘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沭阳县八年级地理下册5.3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第1课时)教案(新版)湘教版的全部内容。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掌握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宗教等基本概况。
2、知道大河源头和保护三江源地区珍稀野生动物的紧迫性。
3、了解“高”、“寒”为特色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4、了解青藏地区丰富的矿产及本区主要的公路线、铁路线和主要城市.【教学重、难点】1、青藏地区“高”、“寒" 为特色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交通及资源.2、青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高”、“寒" 为特色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学习课时】二课时【学习过程】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这个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指导(一):结合P87的活动题,读图4—21并阅读教材P88-90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回答:你知道了青藏地区的哪些地理知识?(主要是青藏地区的概况、三江源地区的珍稀动物和环境保护状况、农牧业、自然资源。
或直接采用以下提纲。
)2、生读完全文后,师引导学生回答。
3、出示自学指导(二):播放反映青藏地区交通变化的视频资料,结合教材P91—92完成以下内容:(1)过去,青藏地区对外联系的方式有哪些?请你评价一下这些交通方式。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动物等自然特征。
3. 培养学生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人文景观、民俗文化的认识。
4.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3.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动物等自然特征。
4.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人文景观、民俗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地形、气候、植被、动物等自然特征;人文景观、民俗文化。
难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地形、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动物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典型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地理概念:讲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3. 分析自然特征: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动物等自然特征。
4. 介绍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介绍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
5. 案例分析: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典型地理现象和问题。
6.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点,探讨当地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7.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
8.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某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地理位置、范围、特点的掌握情况。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特点;(2)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特点;(3)掌握两大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差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识记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利用图片和数据,分析两大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3)通过实例,了解两大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及生产生活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关注和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特点;(2)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特点;(3)两大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差异。
2. 教学难点:(1)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的分析;(2)两大地区差异性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地理资料,了解西北和青藏地区的概况;(2)制作相关地理课件和教学素材;(3)准备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地理知识点;(2)收集有关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资料;(3)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有哪些特点呢?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特点;(2)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特点;(3)学生总结两大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差异。
3. 课堂讲解:(1)讲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特点;(2)讲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特点;(3)分析两大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差异。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性;(2)让学生举例说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及生产生活习惯;(3)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关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资料。
八年级下册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特点及主要地形区;(2)掌握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特点及主要地形区;(3)了解两大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经济发展及民族风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点;(2)运用比较法,分析两大地区的异同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的热爱之情;(2)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提高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特点及主要地形区;(2)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经济发展及民族风情。
2. 教学难点:(1)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两大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单元内容,回顾我国地理区域的划分;(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谈谈对我国北方地区的认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特点及主要地形区;(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特点及主要地形区;(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经济发展及民族风情;(2)引导学生分析两大地区的异同点。
5.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典型实例,如新疆的棉花产业、西藏的旅游业等;(2)学生分析实例中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绘制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下册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八年级下册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教学过程【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
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
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
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及地理特征;(2)掌握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及地理特征;(3)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4)学会运用地理要素综合分析地理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和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2)利用地理数据和事实,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3)运用比较法,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异同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及地理特征;(2)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3)运用地理要素综合分析地理问题。
2. 教学难点:(1)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2)运用比较法,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异同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内容,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2)收集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3)设计教学活动和提问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基本概念;(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和思考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地区的地理位置;(2)提问学生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2)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两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及地理特征;(2)分析两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3)运用比较法,分析两个地区的异同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5.3 西北地区和青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主要介绍了我国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特征。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拓展,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各地理区域的特色和相互关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我国的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是学生比较陌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了解这两个地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特征,提高学生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资料和实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边疆地区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特征。
2.难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特点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资料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涵盖地图、资料和实例的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地图、资料和实例。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然后,展示两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资料,如气候、地形、植被、动物、人口、城市等,引导学生了解两个地区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针对呈现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如:为什么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气候干旱?为什么这两个地区的人口分布不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5-3-1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目的:
1. 通过对西北地区特色的自然环境,了解自然环境差异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2. 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地形特点、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能力;
3.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及主要的气候特征,分析并理解其对本区自然景观、植被、河湖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施教策略:
通过多读图训练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克服方法:
通过多读图训练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能力;
设计思路:
通过多读图训练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人口分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的主要农业、畜牧业和矿产资源。
3. 让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人口分布特点。
4. 使学生掌握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业、畜牧业和矿产资源。
二、教学内容: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人口分布特点。
2. 西北地区的主要农业、畜牧业和矿产资源。
3. 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人口分布特点。
4. 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业、畜牧业和矿产资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人口分布特点、农业、畜牧业和矿产资源。
2.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人口分布特点、农业、畜牧业和矿产资源的差异及其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阅读法,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人口分布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业、畜牧业和矿产资源。
3. 采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差异及其原因。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讲解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人口分布特点: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人口分布特点。
3. 讲解主要农业、畜牧业和矿产资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业、畜牧业和矿产资源。
4. 分析差异及其原因: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分析其差异及其原因。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分享各自的发现和观点。
2. 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给予评价和建议。
八年级下册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第一章: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1.1 地理位置和范围1.2 气候特点:干旱、温带大陆性气候1.3 地形特点:高原、盆地、山脉、沙漠1.4 植被和动物资源:草原、荒漠、特有动物第二章:西北地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2.1 人口分布与民族特点2.2 农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业2.3 资源开发:石油、天然气、煤炭等2.4 城市化与区域差异第三章: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3.1 地理位置和范围3.2 气候特点:高原气候、寒冷、高海拔3.3 地形特点:高原、山脉、湖泊、冰川3.4 生物多样性与特殊生态第四章:青藏地区的文化与历史4.1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4.2 民族文化:藏族、回族等4.3 历史遗迹: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布达拉宫等4.4 旅游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第五章: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合作与发展5.1 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青藏铁路、公路等5.2 资源合作与互补:能源、矿产等5.3 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5.4 区域合作机制与政策支持第六章:西北地区的特色产业与农业发展6.1 特色产业:棉花、枸杞、葡萄等6.2 农业技术与发展:灌溉、温室、节水农业6.3 农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6.4 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第七章:青藏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7.1 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7.2 生态保护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等7.3 可持续性发展策略:生态旅游、绿色能源等7.4 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第八章: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民族文化交融8.1 民族文化与传统:藏舞、回族花儿、维吾尔族音乐等8.2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节等8.3 民族文化交融与创新8.4 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与挑战第九章: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教育与人才培养9.1 教育资源分布与教育现状9.2 教育改革与发展:双语教育、远程教育等9.3 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支持西部计划、留学回国等9.4 教育对于区域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第十章: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未来展望10.1 区域发展规划与战略: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10.2 面临的挑战: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社会差异等10.3 发展机遇与应对策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10.4 为实现区域长治久安与繁荣做出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难点解析: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记住干旱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 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4. 提高学生分析地图和地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民族文化。
2.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水资源、植被、矿产资源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阅读法,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
3. 采用对比分析法,使学生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差异。
4.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水资源、植被、矿产资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图、图片、案例材料等教学资源。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等。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2. 提问:同学们能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两个地区,希望大家能更深入地了解它们。
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案例材料,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体现的民族文化特点。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四:对比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差异。
2. 学生分析两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八年级下册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沙漠、草原、盆地等,以及这些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如高海拔、低温、缺氧等,并了解这些特征对当地生态系统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资源分布、开发与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对生活的影响。
2. 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对生态和生活的影响。
3.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资源分布、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西北地区沙漠、草原、盆地等环境的形成及对生活的影响。
2. 理解青藏地区高海拔、低温、缺氧等特征的形成及对生态和生活的影响。
3. 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理特征。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分别讲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地理特征,以及这些特点和特征对当地生态和生活的影响。
3. 实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如新疆的沙漠化问题、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等,分析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4.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实现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下册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发展的支持。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在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的成功案例。
山东省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八年级地理下册《5.3 西北地区和青藏》教案新人教版课题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课型新授课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运用地图明确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征。
2.了解和掌握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预习、读图分析、板图板演等活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重点难点1.认识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2.了解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教具多媒体课件板图、资料学法教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交流学习法、探究学习等综合学习法。
板书设计§5-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深居大陆内部、居海遥远→温带大陆性气候↑居民沿河流、绿洲分布←气候干旱→草场资源丰富、畜牧业重要有带壮点壮特点↙↘降水少---多内流河、湖河水、高山冰雪融水雅丹地貌、沙漠广布灌溉农业、绿洲农业1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估时环节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导入新课]设置相关问题复习上节课内容:1.西北地区的范围。
与其它地区的分界线?2.青藏地区的范围等。
总结。
自然进入新课。
依据教师设置的问题积极回顾,回答。
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估时一、干旱的西北地区1.展示PPT:西北地区的景观图片,并提出系列的探究问题: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讲述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说明:气候干旱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特征。
2.讲述西北地区的地形、河流、农业人口(引导学生读教材P11图5、14西北地区的地形,观察、认真思考、讨论)。
3.展示PPT:引导学生探究总结、概括西北地区的概貌,以及景观特点: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让学生板演指图展示。
4.指导学生完成P12活动1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以及活动2分析西北地区三种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
5.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活动题。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掌握青藏地区的位置、X围、面积、人口、民族、某某等基本概况。
2、知道大某某头和保护三江源地区珍稀野生动物的紧迫性。
3、了解“高”、“寒”为特色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4、了解青藏地区丰富的矿产及本区主要的公路线、铁路线和主要城市。
【教学重、难点】
1、青藏地区“高”、“寒”为特色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交通及资源。
2、青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高”、“寒”为特色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学习课时】
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这个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指导(一):
结合P87的活动题,读图4-21并阅读教材P88-90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回答:
你知道了青藏地区的哪些地理知识?(主要是青藏地区的概况、三江源地区的珍稀动物和环境保护状况、农牧业、自然资源。
或直接采用以下提纲。
)
2、生读完全文后,师引导学生回答。
3、出示自学指导(二):
播放反映青藏地区交通变化的视频资料,结合教材P91-92完成以下内容:
(1)过去,青藏地区对外联系的方式有哪些?请你评价一下这些交通方式。
(2)列举青藏地区的主要公路及起讫点。
(3)说一说你所知道的青藏铁路。
4、生读完全文后,师引导学生回答。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记忆课文。
1、出示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分析影响青藏地区农牧业发展的气候特点,探究: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业区应分布在哪里?当地小麦穗大、粒重、单产高,可信吗?
2、学生对照自学指导自学,(指名同学到黑板前板演),师巡视。
3、指名同学上台更正。
4、师生共同探讨。
师总结:地势相对低平,气温相对较高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是青藏地区主要的农业区;当地小麦穗大、粒重、单产高的原因是太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因此,可信。
5、出示自学指导(二):
默读课文,并认真思考下列问题,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青藏铁路的修建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通车后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6、生对照“自学指导”自学课文,师巡视。
7、指名学生回答,回答不完整的,其他同学补充。
师:修建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有:高寒缺氧、冻土层深厚,紫外线照射强等;对当地的环境产生的影响如:影响珍稀动物的迁徙,污染当地的环境,特别是污染水源等,因此,进藏的旅客要特别注意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当堂训练: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