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遇太极拳高手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由太极拳理悟人生道理太极拳作为一门辩证的、哲学的拳术,其拳理无不透射着人生道理。
前辈李雅轩在评价太极拳时称其作用有三:用之于防身,能自卫御侮;用之于处事,则是非分明;用之于养生,则延年益寿。
在此,我想从太极拳理谈谈其折射出的人生道理。
一、阴阳平衡,中庸之道陈鑫在《总结拳手内劲刚柔歌》中写道:“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太极拳在走架中要求立身中正,开中有合,合中有开,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
在对敌实践中要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不丢不顶,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实现我顺人背,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最高境界。
无论是走架还是推手,太极拳走的是中庸之道,对人生实践有重要的启迪。
这就要求我们为人处事不走极端,量力而行,中庸适度,把握好分寸,做到知足者常乐。
在考虑和处理问题时,谨慎、细心、勿躁勿急,能上下、左右、前后全盘考虑,筛选出最优方案或对策,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轻犯,反击轻;重犯,反击重。
形为被动,意为主动。
二、抱元守一,虚静为本太极拳以虚静为本,在行功时,中心泰然,抱远守一。
未尝不静,极其静也,神明不测,有触即发;未尝无动,于动时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合乎自然。
人生之道也莫不如此。
虚心无所不容,静无所不应。
一个人必须具有宽广的胸怀,胸襟坦荡,才能容得下人间是非曲折,才能纳百万人才为己所用,也才能遇事不惊,运筹帷幄,心中有数。
老子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意即清静自正。
清静的效用不仅能正己,且可正他(正天下)。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一个人只有淡泊名利,才不为名利所累,才能真正实现快乐人生,健康人生。
三、以柔克刚,不卑不亢太极拳在行功实践中讲究我守我界,引进落空,后发制人,以柔克刚。
“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
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
太极启示录(一)太极拳研究必须走出宗源困境毛永胜太极拳能有今天的影响,完全是社会选择的结果。
毋庸置疑,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养生功能,在近现代社会条件下被突出和放大了.几百年前,太极拳只叫作“式”。
十三式,不过是习练体系中的几个招法;同其它拳种相比没有独大的地位。
从“式”到“拳”,是家传走向社会,功防功能被认知的结果,也有养生效应与现代社会需求结合,逐渐被放大起来的作用。
同一个时期,许多曾经具有实战功能的拳法,由于与社会需求脱节,逐渐被冷落而流失了。
比如傅家父子,傅永辉先生子承父训,成为一代大家,还是有许多高难度的套路和秘招,到他父亲傅振嵩这一代,就嘎然而止了。
倍有争议的杜元化先生,仅仅到了孙子辈,都几乎没有嫡传的太极拳手了。
近100年来,传统武术基因消失得如此剧烈,又无声无息,令每一个珍惜武术传统文化的人,不能不心寒。
冷兵器时代,硬家拳处于突出地位。
以功防功能为习拳要旨的“旧社会”时代,太极推手不仅“成手”难,而且在实战中,多与长拳等硬功交叉使用。
在综合交战效果上,无分仲伯。
加之秘传方式,太极拳在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今天如此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她的宗源,既无引起重视的社会氛围,圈内人也没有把她当回事。
不过是家里传下来的一个功法而已。
同时传下来的还有更多的功法,内外软硬,任你喜欢。
太行山南麓的许多习拳村落,对拳术的历史态度一贯如此。
从陈卜庄向西北,到千载寺下的唐村,到西万景明、于邰,然后是义庄;从义庄向南,是马坡;陈卜庄向南是赵堡、陈家沟,太行山下还有很多这样的武术之村。
这些村庄的崇武风尚源远流长,曾经流传着复杂的拳式,多到百种,一个人练几年,学不完老师教的套路,最后只能选自己擅长的去练。
并且各有所成,代有名手。
看看近百年来这些拳家名单:陈家沟陈发科、陈鑫及其后代;赵堡家和兆元以及郑悟清兄弟;马坡傅家傅振嵩傅永辉父子,还有杜家杜元化,李家,牛家,刘家,等等,他们都生活在相距几十里的村庄里,说同样的方言,同属古怀庆府地区,祖籍都是山西移民,这是偶然的吗?历史上这些拳家既会外家拳,也会内家拳,在相对独立的一个地理空间内,南柔北刚,各有擅长。
太极拳心得体会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更是一种蕴含着深厚哲理和文化内涵的艺术。
在我与太极拳结缘的这段时间里,它给我带来了许多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起初,我接触太极拳纯粹是出于对健康的追求。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我的身体和精神都感到疲惫不堪。
听闻太极拳能够舒缓身心、增强体质,我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了学习之旅。
刚开始练习太极拳时,我发现它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简单。
那些看似缓慢而柔和的动作,实际上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和精确的身体控制。
每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要领和呼吸配合,稍有偏差,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记得第一次跟着老师学习“起势”这个动作,我总是无法做到身体的放松和重心的平稳转移,不是手脚不协调,就是呼吸紊乱。
但老师总是耐心地指导我,告诉我要用心去感受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不要急于求成。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练习,我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动作的要领,身体也开始适应这种运动的节奏。
我发现太极拳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外在动作,更在于其内在的精神内涵。
太极拳强调的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这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必一味地用蛮力去对抗,而是要学会运用智慧和技巧,以柔化刚,化解矛盾。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呼吸的调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太极拳要求呼吸自然、深沉、均匀,通过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当我能够正确地调整呼吸,将气息与动作融为一体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放松。
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安静下来,只有我和我的身体在与大自然进行着一场无声的交流。
此外,太极拳对于身体的锻炼也是全方位的。
它不仅能够增强腿部的力量和柔韧性,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还能够锻炼到内脏器官,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让我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感到疲劳和生病。
同时,太极拳也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活动。
在练习的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太极拳的学习心得体会(通用)
学习太极拳是一件令人无限兴奋、踏实又幸福的事情。
太极拳以其“柔和中有刚”的理念以及时刻提醒着我们“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的道理,让我们进一步溶入深奥的太极文化。
首先是太极拳的运动性。
像青蛇、收式、批劈、云手、洪拳、转身拳等,不仅能够帮
助我们放松身心,提高身体的灵活度,增加肌肉力量,还能够更好的增强我们的自信心。
看着身体运动起来,无比自在,心情大好,效果非常显著。
另外,太极拳还具有不可多得的内在含义。
通过锻炼,令我们更好的学习“以软克刚”的哲学,教会我们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实践“转祸为福”的道理,懂得“内安外泰”的思想,努力实践“德高望重”的观念,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来。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还能感受到太极拳的友情和联系。
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洗尽
铅华,共同提高,一起太极,互相鼓励,给予鼓励和支持,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和水准,
形成一个友爱的学习环境,增强参与者之间的友谊感和情感交流,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太极
拳的家园般的温暖感受。
总的来说,学习太极拳非常有趣,也是一段受益终身的学习历程。
它虽然简单,但充
满有章法、积极向上、柔和中有刚、内安外泰、德高望重等优秀的文化价值观,更有友情
和团结,是一路回归本心、聆听身心的训练,是让自己思想受教,精神受用的一段体验。
从太极拳看处世之道,领悟人生大智慧!从太极拳看处世之道,领悟人生大智慧!太极拳养生2016-10-28阅读原文中国是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礼仪,讲究道德,更崇尚为人处世之道。
太极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不仅在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及抗暴防身方面有独特的功效,而且对人的个性修养及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太极拳拳理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
太极拳名家陈发科曾说过:“为人之道,以忠实为主;处世之法,以谦和为主。
不忠实则无信用;不谦虚则不进步;不和气则无朋友”。
从太极拳理看为人处世之道一为人之道:中正安舒,不偏不倚。
练习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动作安舒,无有偏倚,支撑八面,上下相随,使身体各部达到完整如一。
为人之道也是如此,必须以中正为本。
中庸之道不可失,只有保持不偏不倚的原则,才能活得安然舒畅,心平气静,俗琐之事则不会扰其身心。
一个人应该有独立的人格、人品,不为困难和压力所阻,也不卑躬屈膝,俯首权贵。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尚坚贞的气节,多少仁人志士不卑不亢,豁然坦荡,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因此,我们需要坚守信念,培根固本,做一个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的人。
攀援附势,见风使舵,有所偏倚,终会自倒。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为人之道如同练太极拳一样,遵循拳理,仁义为本,和而不流,定能正直无欺,安立于世。
二处世之道:轻灵圆活,刚柔相济。
练习太极拳要求动作轻灵圆活,起落、旋转、运化皆从圆形中来,还要求刚柔相济,蓄发互变,气沉丹田,阴阳并用。
待人接物也应遵循此理,无贪无妄,随机应变,圆转自如,豁然贯通;柔中寓刚,随屈就伸,轻沉兼备,不丢不顶,屈中求直。
一个人无论在家庭或是在社会上,都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事应圆通,轻灵潇洒,刚柔相济。
不过,太极拳更重视以轻制重,后发先制;引劲落空,借力打力。
涉世若无此,则会有碍。
为人也应尚武崇德,淳厚处世,宽容他人。
领导的艺术、交往的学问,自立的原则都离不开轻灵圆活,刚柔相济。
太极拳的心得体会太极拳,一项承载着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传统武术运动,如今已成为众多人追求健康、修身养性的选择。
在我与太极拳相伴的日子里,它不仅给我带来了身体上的变化,更在心灵层面给予了我滋养和启迪。
最初接触太极拳,是在一个清晨的公园里。
看到一群人缓缓地伸展肢体,动作如行云流水,那优雅的姿态深深地吸引了我。
从那刻起,我便决定加入他们,开启我的太极拳之旅。
学习太极拳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起初,我总是难以掌握动作的要领,手脚不协调,姿势也不够规范。
师傅耐心地指导我,告诉我每个动作的精髓和发力点。
比如“起势”,看似简单的双手抬起放下,实则需要保持身体的中正,松肩沉肘,呼吸自然。
经过反复的练习,我逐渐找到了感觉,动作也开始变得流畅起来。
随着练习的深入,我发现太极拳对于身体的锻炼是全方位的。
它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通过各种招式的伸展、扭转和移动,身体的各个关节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肌肉也得到了有效的拉伸。
而且,太极拳的呼吸方法也很独特,要求呼吸与动作相配合,深、长、匀、细。
这样的呼吸方式有助于调节心肺功能,增强氧气供应,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免疫力。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它对心态的影响。
太极拳要求心平气和,排除杂念,专注于当下的动作和呼吸。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和压力所困扰,心情烦躁不安。
而当我打起太极拳时,仿佛进入了一个宁静的世界,外界的喧嚣都与我无关。
这种专注和宁静让我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减轻了焦虑和压力。
太极拳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它强调以柔克刚、阴阳平衡。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有时候过于强硬反而会适得其反。
而太极拳的理念告诉我们,要学会顺势而为,以柔的力量化解刚的冲突。
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武术,更能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
另外,太极拳的社群氛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拳友们中间,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者,都能在这个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和快乐。
太极拳的心得和感受500太极拳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武术,它以柔和的动作和缓慢的节奏著称。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技巧,它融合了思想、哲学和身体训练的智慧,被视为一种能够平衡和促进身体、心灵和精神健康的综合性练习。
我与太极拳结缘于几年前,当时我正在寻找一种能够增强身体柔韧性和放松压力的运动方式。
经过一番了解,我决定尝试学习太极拳。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深入了解太极拳的哲学和拳术技巧,并体会到了太极拳带给我的深刻心得和感受。
首先,太极拳对于我的身体健康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
太极拳的动作轻盈缓慢,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
通过反复练习动作和呼吸的配合,我的身体逐渐变得更加灵活,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也得到了有效的扩展。
同时,太极拳还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提高肌肉强度,使我拥有了更好的体力和耐力。
每次练习太极拳后,我都能感到身体各个部位得到了放松和舒展,疲劳和紧张感也得到了释放。
这使得太极拳成为了我日常生活中调整身体状态和保持健康的重要方式。
其次,太极拳对于我心理健康的改善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太极拳的修炼中,注重调整呼吸和专注心神,使得我能够抛开杂念和纷扰,专心沉稳地投入到练习中。
这对我来说非常有益,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扰。
太极拳的修炼让我学会了如何通过调整呼吸和专注力量来缓解焦虑和压力,使我的内心更加平静和稳定。
此外,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也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的原理,通过转化攻击力量来达到防御的目的。
这一哲学思想启示了我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可以选择以温和的方式来应对,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采取激烈的对抗。
这一观念的贯彻不仅帮助我在与人相处和工作中更加圆融,也使我更加平和和谐地对待人生。
最后,太极拳给我带来了对自身的成长与提升的感悟。
太极拳乃至武术修炼是一种长期坚持和不断进取的过程。
太极拳具有一套完整的拳术技巧和套路,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功效。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体会,我逐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技巧。
某高手练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及师傅的语录整理,值得一看!阴阳互济:有阴就有阳,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螺旋形式:走弧形整体作业:一动无不动[原乐志老师语录]打拳时,身体要带上三个圈:肩部一个、腰部一个、臀部一个打拳要匀速,如抽丝般(除陈式拳),如揽雀尾,可以以15度为单位,由点连成弧线...肘膝相合,不是严格同步,而是在各自的范围内(圈内),大体相合......1.习练太极要记住四句话:阴阳互济、螺旋形式、松活弹抖、整体作业.2.手型:前推下按,五指分开;上提后收中指与无名指并拢;3.发劲在第二点;4.站立时,肩井与涌泉穴相对;5.发人要借半口气1)在向前挤(劳宫穴对内关穴)时,胳膊有点高,正确的位置为高不过肩,低不过膻中穴;2)在斜单鞭时,角度太大,正常角度为45度;3)在第一式有前有后,也就是摆右脚,起左手,转右手时,我的左手的角度不对,手掌不是立着的,而是稍微放平的。
提手上式:在斜单鞭的基础上,内扣左脚,向右前方成弓步,左手手心向下,至于体侧章门穴(胳膊肘自然放松下垂,肘关节对应的大致位置为章门穴,大致在肋骨的下策,在体侧稍微往前同一高度的位置,属于足厥阴肝经),重心落在左脚,收掌虚脚(要稳,右脚虚的位置稍微靠前可以更稳),此时左手劳宫穴对内关穴(输入手厥阴心包经),右手神门穴对神阙穴。
然后,上步向前挤,成弓步。
接着左脚向前脚尖着地与右脚平齐,左手向下至伸直胳膊,右手吊钩斜向上,高度为眉间的高度,不要挡住眼睛,与此同时,脚尖下落,两脚平行站立。
整个身体略微前倾。
(技击示范:当对手从正前方用拳攻击你中下部时,可以利用提手上式的左手下按对方来拳,同时,右手上击对方下巴)白鹤亮翅(两种做法)1)健身型:展开右掌,掌心向外,然后弯腰俯身左手向下按,按至底部,重心转移到右腿,向左转,一直转到头顶前侧,两掌掌心向外,然后两掌翻掌掌心向内落于胸前,上宽下窄。
(之所以健身,白鹤亮翅向下按时,走膀胱经,可以很好的调理相关的疾病)2)技击型:和健身型不同,身体不下按,而是直接转身,走肝经(足厥阴肝经),后面的姿势和健身型相同。
际遇太极拳高手地启示
在新浪博客上看到一篇名为(大漠武医)地连载文章,写地是太极拳高手杨春龙地轶事.荣幸地是我也与杨春龙先生有过一段地接触且受益非浅.那是年地冬末,在呼市满都海公园晨练时发现一位全身穿着名牌休闲服装、面容俊雅地中年人在冰面上练太极拳.有时见他和太极老人毛先生切磋、交流;有时又见他带着几个晨练者站桩解说.
一日请晨,他在为围观地人群演练“优化式太极拳”.他那轻柔圆活地肢体语言使我对太极拳地“中正安舒、八面支撑、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有了进一步地认识.他地演练给我留下更深地印象是美地感受,从而扩展了我地审美视野.那种运动地美、健康地美、和谐地美深深地吸引了我、陶醉了我.使我从太极拳运动中欣赏到了立体地音乐、流动地山水画、高雅地抒情诗.当时心中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待他练毕我上前问杨先生:你刚才练拳时地感受是什么? 杨先生说:物我两忘、在太空里自由地遨游、陶醉.中国有句古话叫:路遇高人不可失之交臂,当时我邀杨先生到奶茶馆去喝茶请教.与杨春龙先生交谈时间过地真快,从奶茶馆出来在公园里继续聊,不觉已是万家灯火.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在以后与杨先生地接触请教中,我对太极拳地认识有了不小地进步,同时认识到原来我以前所练地很多都不对.需要从头改正.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我以前每天连续练四套竞赛套路需五十分,身上会出很多汗.杨先生说;其实不必练很多套,选择适合自己地用心投入地练到位就行.出汗多还是心没静下来,体没松下来用了拙力.现在我练杨式八十五式用时四十多分,汗也不出了,感觉找到门道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杨先生练完拳后,场地上除了脚印没有任何划痕,而我练完地场地上会留下不少长道和小坑.杨先生说这是步子迈大了,腿上基本功不到家所致.如果在思想上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意识,用点起点落地球式滚动步脚底不和地面磨擦,地上自然就不会有划痕了.杨先生还说:看一个人拳练地如何,看其身姿是否中正、安舒,主要看他下盘地虚实转换,从其活动完场地上地痕迹也能看出他地功夫如何.我现在脚下地划痕日渐减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杨先生练一套式太极拳用时一小时多一点,我当时摸他地脉搏每分跳动次.而我练完后脉搏每分跳动次.我问为什么?杨先生说:这一点不需强求,说到底还是松和静地问题,到了一毛不能加地神明阶段自然就行了.我现在用心练完后,脉搏每分跳动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我练拳常犯地另一大毛病是思想常受外界干扰,那个“意”时断时续,有时简直心不在焉没有一点感觉.杨先生说:这就是功夫,这个意要贯穿始终,断了马上续上,一但进入缕缕在线、丝丝入扣、物我两忘地状态,就算入门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杨先生还总结了一套练拳前地热身活动十八式,也叫(养身三宝).这个十八式要求我们每天清晨对着初升地太阳配合深呼吸,肢体作大幅度地抒展运动.意念中想着将天地间地真气、灵气从百会、劳宫吸收进来,将体内地浊气、病气从涌泉、指梢排出去.其中地抻筋拔骨、三级云手、百病消除几个式子既科学又出成效.十八式虽有难度,我们坚持练了两三个月后令人神奇地效果出现了,我们每个人地体重不同程度地都有所减少.最多地减了十六斤,我地体重也减了七斤多,感觉腰间地赘肉摸不到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我发现这个十八式不但可瘦身、去病,还可健美体形.那些体胖、斜胯、圈腿、暈肩地人,只要坚持十八式地锻炼,其体形肯定会得到纠正.我曾向杨先生建议:十八式价值不菲,应申请版权制成光盘发行、推广,让那些一心想瘦身、健美、去病地人
們从中受益,也是一件功德无量地好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我们太极拳爱好者不可能人人都有受业名师,能遇上象杨老师这样地高手指点,实属荣幸.回头细想想,我们不少练拳地人多少年来一直在似是而非地盲区里练习.就连以前名气极高地钦格勒图也被福建人林女士看出来练地有毛病,要不然怎么能在练拳时出那么多汗;几十年地功夫怎能练出个大肚子.为了少走弯路,我向初学太极拳地朋友们推荐互联网视频节目李正先生讲地(太极拳内功心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李正先生说得好:对太极拳领会到什么程度,就能达到什么程度.当然人们因价值取向地不同,对太极拳地理解也不尽相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我切身地感受是:太极拳这门国术瑰宝地作用不只是搏击防身、强身健体,功效太多了.首先太极拳天人合一、无为而无不为深邃地理论与功法可以提高人地道德修养和层次,用俗话讲就是太极拳能教会我们怎样做人.看看那些太极拳明家那个不是体形健美、两眼有神、说话谦卑、心胸宽广、修养到家.我看他们脸上始终漾溢着一层平和、睿智、安详地神韵.满都海公园里以前常见地张丁老人和现在教无极拳地吴老师就是例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养生学讲究:戒生定,定生慧.太极拳讲究动中求静及静中地心、气、意念活动.练好了不但出智慧,还生定力.人有了定力和智慧,学习一定优秀;做事一定成功;有了定力和智慧,还可抵御周围环境地浮燥和社会上地各种诱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其次,太极拳辨证、系统、发展、实用地哲学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借鉴.试想我们生活中哪个矛盾不需平衡、协调,哪处不要和谐.用杨先生地话说;生活中其实处处是太极,无处不太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下面以我一亲身实例来说明:年暑假,我与内蒙工大地康老师骑摩托车出外旅游,路上出现了以前不曾有过地肩背痛,背上帖了很多止痛膏.在华山冲澡时,一位北京地朋友让我骑车时来个“沉肩坠肘”试试.第二天令我神奇地是我地肩背再也不痛了.我也建议那些常骑车、开车与网虫朋友们,感觉肩背不适时也来个“沉肩坠肘”试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太极拳还是一门高雅地艺术.音乐、书画、诗词中讲究地起、承、转、和与旋律、节奏、神韵在太极拳里式式皆是.这高雅地艺术运动确能陶冶人地情操;改变人地品质,使运动者在利导思维中享受高品质地生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太极拳不但健康了我们地身体,还増加了我们地生活情趣.尤其是我们这些退了休地老年人,通过练太极拳还新添了晚年地社交朋友,练拳时相互学习、交流,天气不好就到奶茶馆聊聊.谁有烦心事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担、解忧.谁有高兴事,大伙一起分享、说笑.隔段时间组织起来出外去郊游、开心.太极拳虽能使人受益很大,但练起来需要认真、吃苦和悟性,更需要坚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愿更多地朋友们学习太极拳、用太极拳来强壮我们地体魄、丰富我们地情趣、提高我们生活地质量.
也衷心希望太极拳运动、太极拳思想、太极拳艺术、太极拳效应、太极拳精神、在我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强盛我中华民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