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式太极拳攻防含义
- 格式:doc
- 大小:325.00 KB
- 文档页数:13
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坚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成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成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两臂分开时要坚持弧形。
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
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出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
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起势:起手时以手带臂,下落时以臂带手,其实这两句要求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沉肘;对于下落有这样一个功法含义的说法,就是当敌人双手攻来时,我方以手按其大臂同时沉肘,整个手臂下压对方手臂,将进攻化解;忘了是从哪里听来的,记得说这个含义时,示范的动作是敌方双拳正面进攻。
但还有一个与此稍微冲突的说法,这个说法是听江川师兄说的:当敌方单掌进攻时,抢在进攻尚未完全抵达之前,我方就可以用单掌按其大臂,将进攻化于无形;但单拳攻来时则不同于掌的面进攻,却更像一个锥子,所以,对待拳的进攻,要用双手合对方小臂反关节的方法(典型化法就是手挥琵琶)来化解。
所以直接假想对方的当头炮双拳打来时,咱们用起势的落手去化解总觉得有点螳臂当车,力有不逮。
二、野马分鬃:以左野马分鬃为例,左手臂为进攻,右手臂为防守反击;敌方右脚上步用右拳进攻,我方迅速躲开来拳,并用右手抓对方右腕,向后下方采引,随即左脚向左前方上步,贴靠在敌方右腿外侧成弓步,同时左手臂向对方右腋下前伸,向左用力靠击对方右肋,使其失去重心倒地。
对于野马分鬃的出脚位臵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伸到对方的两脚之间,叫做“脚踏中门鬼难缠”,在重心前移,前脚成弓步的过程中,用自己小腿紧贴对方近端的小腿,是一个别(四声)的劲;另一种是直接出脚到对方身后,配合手上动作,脚下起到的是“绊”的作用,使对方失去重心。
另外,咱们协会对野马分鬃手臂运劲的处理,主要是放在通过脚蹬地,上身横转带动大臂将对方靠倒;也有其他说法比如将力点放在肩上,通过直接一些的靠劲(有点像陈式拳里的斜行)来达到攻击目的;老田去北京时遇到为奥运教拳的团,那边的教练还提出野马分鬃出手的功法含义是锁喉。
三、白鹤亮翅:通常用于防守。
一个比较简单的讲法是对方左拳向我胸腹进攻,我方迅速撤右脚,用左手向斜下方格挡其进攻;对方转而用右手攻来时,我方右手再将其向斜上方格挡。
对于脚尖点地的左脚随时可以变化为正向弹踢或者提膝掩护;中国的腿法讲究藏腿,多数时候动作幅度不大,让对方觉得攻击没有征兆;训练的时候就是提膝用小腿写“永”字,或者干脆画圆,这样小腿各方向都能练到。
二十四式太极拳讲解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①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眼看左手。
②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右前方,眼看右手;然后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微向左转,面向前方,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右额前,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于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平看前方。
要点:完成姿势胸部不要挺出,两臂都要保持半圆形,左膝要委屈。
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
第四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五式:手挥琵琶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转至右腿上,上体半面向右转,左脚略提起稍向前移,变成左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膝部微屈;同时左手由左下向上挑举,高与鼻尖平,掌心向右,臂微屈;右手收回放在左肘里侧,掌心向左;眼看左手食指。
持之以恒,方成正果坚持练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
由于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
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
生理效益: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著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调协。
练习时一方面可锻鍊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鍊,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好处一: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好处二: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
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
根据中国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
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
好处三: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各关节的柔韧度。
好处四: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
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连打四次廿四式太极拳约需时廿多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
好处五: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24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及练习要领预备式一起势1、左脚开立:首先使左膝放松,身体重心大部份落在右脚上。
提左脚向左侧迈出时,其高度以不超过右踝骨的高度为宜,右腿也不要弯屈。
要“轻起轻落、点起点落”。
2、两臂前平举:两臂边旋转(劳宫穴找涌泉穴)慢慢向体前平举,与肩同高、同宽,自然伸直,肘关节微屈,肘尖下垂,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有如要把一根下端踩在脚下、上端系于手腕的橡皮筋拉长扯起似的,动作时可有这样的意念。
注意腕关节不要过于松软,不要出现指尖朝下的“折腕”。
3、屈膝按掌:(1)下按的用力和用意,有如要将水面上漂浮着的木板按入水中一样。
(2)两臂、两掌不要只是被动地随屈膝而下落,要有主动下按的动作。
(3)按到终点时需展掌,舒指,避免手指向上的“坐腕”。
本式定势时,要配合呼气下沉,使之有一种沉稳的感觉。
二野马分鬃(一)左野马分鬃1、抱手收脚:上体稍向右转(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右臂屈抱于右胸前,左臂屈抱于腹前,掌心相对,呈右抱球,左脚尖点地(这里的“脚尖点地”是指用脚前掌着地。
动作熟练以后,脚尖不必着地,收至支撑脚内侧足弓附近即可),眼看右手。
2、转体上步: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步,脚跟轻轻着地,重心仍在右腿。
面向南偏东。
3、弓步分手: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前移,左脚屈膝前弓,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
两手前后分开,上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下手停于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两臂微屈,眼看左手。
面向正东。
(二)右野马分鬃1、转体撇脚:重心稍向后移,左脚尖翘起外撇,上体稍左转。
重心移动的过程中,上体要保持正直,不可起伏,移动幅度不必过大。
也不可先坐成虚步再转体,造成“断劲”脱节。
2、抱手收脚:收脚时主要是重心前移。
当体重已从后腿移到前腿时,就以大腿的力量轻轻地把后脚提起,慢慢地屈膝向前,使脚尖在前脚的内侧落下。
“抱球”和“收脚点地”要同时协调完成,不可“球”已抱好而后脚尚未到位。
3、转体上步4、弓步分手(三)左野马分鬃1、转体撇脚2、抱手收脚3、转体上步4、弓步分手练习要点:1、抱球:肩部放松,手指微屈,肘低于肩,腕低于手。
第一式起势1.左脚开立左脚向左分开半步,足距与肩同宽,两脚平行向前,成开立步(图2)。
起势2.两臂前举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同宽,双臂自然伸直,肘关节向下微屈;两手心向下,指尖向前(图3)。
3.屈腿按掌两腿慢慢屈膝半蹲,重心落于两腿之间,成马步;同时两掌轻轻下按至腹前,上体舒展正直,两眼平视前方(图4)。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4.左野马分鬃(1)抱手收脚:上体稍右转;右臂屈抱于右胸前。
手高不过肩,肘略低于手,手心向下。
左臂屈抱于腹前,手心向上,两手上下相对,如在右肋前抱球状;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图5)(2)转体上步: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跟轻轻着地,重心仍在右腿上。
(图6)(3)弓步分手: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前移,左脚踏实,左腿屈膝前弓。
右腿自然蹬直,右脚跟外展,成左弓步;同时两掌前后分开,左手分至体前,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
右手按至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朝前;两臂微屈;眼看左掌。
(图7)左右野马分鬃5.右野马分鬃(1)转体撇脚:重心稍向后移,左脚尖翘起外撇;上体稍左转;两手准备翻转“抱球”;眼仍看左手(图8)。
(2)抱手收脚:上体继续左转左手翻转成手心向下,在左胁前屈抱。
右手翻转前摆,手心向上,在腹前屈抱,两手上下相对,如在左肋前抱球;重心移至左腿,左脚踏实,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图9)。
(3)转体上步:上体稍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脚跟轻轻着地。
(图10)(4)弓步分手:上体继续右转;重心前移,右脚踏实,右腿屈膝前弓。
同时左腿自然蹬直,左脚跟外展成右弓步;两手前后分开,右手分至体前,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下。
左手按至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两臂微屈;眼看右手。
(图11)6.左野马分鬃(1)转体撇脚:重心稍后移,右脚尖翘起外撇;上体稍右转;两手准备翻转“抱球”(图12)。
(2)抱手收脚:上体继续右转;右手翻转成手心向下,在右胸前屈抱。
左手翻转前摆,在腹前屈抱,两手上下相对,犹如在右肋前抱球;重心前移,右脚踏实,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图13)。
二十四式太极拳起势动作要领: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并拢,两臂松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目视前方。
左脚向左轻轻开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两臂慢慢向前平举,手心向下,两手高于肩平,与肩同宽,肘微下垂。
两腿屈膝半蹲,同时两臂轻轻下按至腹前;目视前方。
头颈正直,下颌微收,胸腹放松(图1)。
易范错误:耸肩、直膝、上下动作不协调。
纠正方法:两肩下沉、两肘松垂、屈膝松腰、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图(1)1、左右野马分鬃动作要领:左野马分鬃,上体微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画弧于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成抱球状;左脚随既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左右手随体转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于眼平,手心斜向上;右手落于又胯旁,肘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上体慢慢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45°~60°;随后身体左转,重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至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于左手下,两手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目视左手(图2)。
注:左右野马分鬃动作相同,惟左右动作相反。
易范错误:两臂僵直,上下动作不协调一致,膝关节容易超过脚尖。
纠正方法:两臂始终要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做弓步时,膝不要超过脚尖,后面的脚要向后蹬转,前后脚尖夹角成45°~60°,两脚之间的横向距离应保持在10~30厘米。
攻防含义:我用一手化解对方攻击之手臂,另一手攻击对方。
图(2)2、白鹤亮翅动作要领:左臂平屈胸前,左手掌心向下;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右脚跟进半步,重心后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两手随体转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于右前额,掌心向左;同时上体再微向左转,左脚尖成虚步点地,左手落于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前方(图3)。
24式太极拳图解及讲解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
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
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
24式太极拳攻防含义浏览:5 | 发布于:2011.12.14 | 分类:默认分类太极拳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基本内容的运动形式,攻防技击性是其基本属性,有着极其丰富的技法。
二十四式太极拳虽为简化太极拳,习练时,仍应表现出中国武术的技击技法和招术。
太极拳的修炼一般要经过基本功、套路、拆拳、单操、推手、散手等若干阶段。
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学会套路后应当进入拆解阶段的学习,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
二十四式太极拳教材已有十几个版本,也列入高校教材中,由于其中几乎没有攻防含义的拆解内容,所以影响到习练者水平的提高。
因此,将攻防含义解说出来,进而使习练者了解全貌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二十四式太极拳每式不一定只有一种攻防含义,限于篇幅,本拆解主要介绍拳式动作的一种攻防含义,谨供习练者参考。
一、预备势、起势攻防含义图解1 二十四式太极拳预备势采用太极拳的“无极势”。
此拳势系桩功、静功、内功、气功、养生功,是“阴阳之母”的“无极”,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积聚内功、养蓄灵机、随时发动。
预备势与起势定步与动步相交接、相补充、相转换,隐含阴阳动静周转之拳理;体现技击交手之规律。
从攻防角度要求预备交手时,以静待动。
要静观敌情,察来势之机,揣敌之长短,在瞬间确定敌来势而从容应变,在交手中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
2 甲(红衣者)左上步进逼,左拳向乙(蓝衣者)头部直击,乙相机上步(或退步),双臂上抬,手背(或腕部)拥起对方肘臂(或拳腕)部,惊起对方略仰;感其下压之机双掌下按推对方胸腹部(头面部亦可)。
将己之体重运行之势松沉至对方重心,使之后倒(图1-1、2、3、4、5、6)。
二、野马分鬃攻防含义图解甲向前逼近,以右顺步直拳击打乙头部,乙右手外接掳抓甲右手腕部,侧闪进,上左步落于甲身体右后侧,管别其脚;同时左臂穿、靠于甲腋下,左转腰,肩背臂部向左后旋靠甲上体,使甲身体后仰歪斜,右手顺势随送,身体重心前移过渡成弓步夺其位,甲失去重心倒地。
(图2-1、2、3、4)。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与教法建议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将重复动作与比较复杂的动作删去改编而成的。
改编后的动作相对简单易学,是目前普及较广泛的套路。
全套共分8组,24个动作,所以又称为“二十四式太极拳”。
(-)动作名称及动作说明第一组:1.起势;(1)两脚并步,身体自然直立,全身放松,目视前方。
(2)身体重心移至右脚,左脚轻轻抬起,向左平行开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重心移至两脚之间。
(3)两臂向前慢慢抬起,掌心向下,与肩同宽,抬至与肩同高。
(4)两腿屈膝半蹲,同时两手轻轻下按至腹前,目视前方。
要点:左脚开步时,要缓慢柔和,脚跟先提起,开步后脚尖先着地,随重心的移动慢慢过渡到全脚掌。
两手下按时,要松肩、沉肘,手指自然微屈。
2.左右野马分鬃;2.左右野马分鬃(1)丁步抱球:上体微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于右胸前半屈,掌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划弧于右手下,掌心向上,两手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成丁步,也可不点地,目视手前方。
(2)转腰上步:上体稍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
(3)弓步分掌:上动不停,左脚脚跟轻落地面,重心前移右脚跟向后蹬转成左弓步,同时左右手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右手落于右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
两臂保持弧形,目视前方。
要点:左脚落地要轻,弓步时右脚跟向后蹬转,两脚之间横向距离要保持10~30cm左右。
两臂要保持弧形。
丁步抱球动作,如腿部有力量,脚尖不触地。
(4)后坐翘脚:重心后移至右腿,收髋后坐,左脚脚尖向上翘起。
(5)随后身体稍左转,重心前移,左手翻转,掌心向下,右手向前向左划弧,掌心向上,呈抱球状。
(6)重心继续前移至左腿,右腿向前上步,收至左脚内侧,成丁步抱球状。
同(1)解,唯左右相反。
(7)同(2)解,唯左右相反。
(8)同(3)解,唯左右相反。
(9)同(4)解,唯左右相反。
(10)同(5)解,唯左右相反。
(11)同(6)解,唯左右相反。
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分解(一)起势(六)左右倒卷月厷 1.转体勾手1.两脚开立(左式) 2.转体迈步(二十)闪通臂2.两臂前平举 1.转体撤手 3.弓步推掌 1.提手收脚3.屈膝按掌 2.提膝屈肘(十二)高探马 2.迈步分手(二)左右野马分鬃 3.退步错手 1.跟步松手 3.弓步推掌(左式) 4.虚步推掌 2.后坐翻掌(二十一)转身搬拦捶1.抱球收脚(右式) 3.虚步推掌 1.转身扣脚2.转体迈步 1.转体撤手。
(十三)右蹬脚 2.坐身握拳3.弓步分手 2.提膝屈肘 1.穿掌提脚 3.踩脚搬捶(右式) 3.退步错手 2.迈步分手 4.转体旋臂1.后坐翘脚 4.虚步推掌 3.弓步抱手 5.上步拦掌2.抱球跟脚(左右重复一次) 4.跟步合抱 6.弓步打拳3.转体迈步(七)左揽雀尾 5.提膝合手(二十二)如封似闭4.弓步分手 1.转体撤手 6.蹬脚撑掌 1.穿掌翻手(左式) 2.抱球收脚(十四)双峰贯耳 2.后坐收掌1.后坐翘脚 3.迈步分手 1.收腿落手 3.弓步按掌2.抱球跟脚 4.弓腿捧臂 2.迈步分手(二十三)十字手3.转体迈步 5.转体伸臂 3.弓步贯拳 1.转体扣脚4.弓步分手 6.转体后捋(十五)转身左蹬脚 2.弓腿分手(三)白鹤亮翅 7.转体搭手 1.转身扣脚 3.坐腿扣脚1.跟步抱球 8.弓步前挤 2.收脚合抱 4.收脚合抱2.后坐转体 9.后坐收掌 3.提膝合手(二十四)收势3. 虚步分手 10.弓步按掌4.蹬脚撑掌 1.翻掌前撑(四)左右搂膝拗步(八)右揽雀尾(十六)左下式独立 2.分手下落(左式)同左式,方向相反 1.收脚勾手 3.收脚还原1.转体落手(九)单鞭 2.蹲身仆步2.转体收脚 1.转体扣脚 3.转身穿掌(注:以上分解仅供参考)3.迈步屈肘 2.勾手收脚 4.弓步起身4.弓步搂推 3.转体迈步 5.提膝挑掌(右式) 4.弓步推掌(十七)右下式独立1.后坐翘脚(十)云手同左式2.转体跟脚(云手1)(十八)左右穿梭3.迈步屈肘 1.转体扣脚(左式)4.弓步搂推 2.转体撑掌 1.落脚收手(左式) 3.转体云手 2.报球跟步1.后坐翘脚 4.撑掌收脚 3.迈步滚球2.转体跟脚(云手2) 4.弓步推架3.迈步屈肘1.转体云手(右式)4.弓步搂推2.撑掌出步 1.后坐翘脚(五)手挥琵琶3.转体云手 2.3.4.同左式1.跟步松手4.撑掌收脚(十九)海底针2.后坐挑掌(云手3同云手2) 1.跟脚松手3.虚步合臂(十一)单鞭 2.后坐提手3.虚步插掌一、起式12345二、左右野马分鬃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三、白鹤亮翅212223四、左右搂膝拗步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五、手挥琵琶394041六、左右倒卷肱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七、左拦雀尾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八、右拦雀尾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九、单 鞭838485868788十、云 手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十一、单 鞭104105106107108十二、高探马109110十三、右蹬脚111112113114115116十四、双峰贯耳117118119120十五、转身左蹬脚121122123124125126127十六、左下势独立128129130131132133十七、右下势独立134135136137138139140十八、右左穿梭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十九、海底针151152153二十、闪通臂154155156二十一、转身搬拦锤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二十二、如封似闭166167168169170二十三、十字手171172173174175二十四、收 势176177178传统武式太极拳练习五阶段本文来源:/太极是一门学问,它要求人们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4式太极拳第3式:⽩鹤亮翅24式太极拳第3式:⽩鹤亮翅⽩鹤亮翅:跟半步胸前抱球,后坐举臂,虚步分⼿。
⼀、动作要领1、第⼀步、跟半步胸前抱球。
(跟步抱球)上体微向左转,重⼼仍在左⾜;右脚向前跟半步,前脚掌轻轻落地,与左脚跟相距约⼀脚长;同时两⼿翻转相对,在胸前屈臂“抱球”。
左⼿在上,⼿⼼向下,右⼿在下,⼿⼼向上;眼看左⼿。
邱慧芳:跟半步回坐,移重⼼到后脚。
跟半步右脚尖45度斜⽅向。
李德印:向前抱⼿,后脚跟半步,脚掌落地2、第⼆步、后坐举臂。
(后坐转体)重⼼后移,右脚踏实;同时上体后坐,并向右转体;两⼿开始交错分开,右⼿上举,左⼿下落;此时眼看右⼿。
李德印:转腰分⼿。
重⼼后移,坐腿转腰分⼿。
3、第三步、虚步分⼿。
上体转正;左脚稍向前移动,前脚掌着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微向左转,⾯向前⽅,两⼿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上提停于右额前,⼿⼼向左后⽅,左⼿落于左胯前,⼿⼼向下,指尖向前;眼平视前⽅。
邱慧芳:右⼿向上,左⼿下按。
左脚向前,虚步点地。
李德印:转向前⽅,虚步亮掌。
⼆、第⼀,步法。
1、练习要点:本式的步型是虚步,步法是跟步。
右脚跟步时,右脚前掌轻轻地落地,此时⾝体重⼼仍由左腿⽀撑,避免右脚落地时“砸夯”。
接着,重⼼慢慢后移,右腿由虚变实,左脚轻缓地稍向前移,调整成左脚前掌着地的左虚步。
做上述步法转换时,必须注意在腰部的旋转带动下协调运动。
跟步时腰部微左转,合胯收脚;后坐时腰部微右转,重⼼后移, 2、虚步时,后腿保持原屈膝程度,⽀撑着绝⼤部分的体重。
后脚全脚掌踏实,脚尖外撇,约为45°-60°;前脚以脚跟或脚前掌着地(本式是以左脚前掌着地的虚步),指向正前⽅。
后腿膝部保持和脚尖相同的⽅向,不要⾥裹夹档或外展敞档;前腿膝部要保持微屈,不要僵硬挺直。
虚步两脚间的横向距离,不要超过⼀拳宽度。
3、初学者在做虚步时常常发⽣上体后仰,挺髓挺腹;上体前俯,挺胸突臀;虚腿膝部挺直,实腿膝部⾥裹;两脚横向距离过⼤或过⼩;两腿虚实不明,虚腿承担体重过多等⽑病,都应引起注意。
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
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
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
太极拳二十四式图解(含精要提示)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
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
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
二十四太极拳攻防含义太极拳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基本内容的运动形式,攻防技击性是其基本属性,有着极其丰富的技法。
二十四式太极拳虽为简化太极拳,习练时,仍应表现出中国武术的技击技法和招术。
太极拳的修炼一般要经过基本功、套路、拆拳、单操、推手、散手等若干阶段。
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学会套路后应当进入拆解阶段的学习,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
二十四式太极拳教材已有十几个版本,也列入高校教材中,由于其中几乎没有攻防含义的拆解内容,所以影响到习练者水平的提高。
因此,将攻防含义解说出来,进而使习练者了解全貌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二十四式太极拳每式不一定只有一种攻防含义,限于篇幅,本拆解主要介绍拳式动作的一种攻防含义,谨供习练者参考。
一、预备势、起势攻防含义图解1, 二十四式太极拳预备势采用太极拳的“无极势”。
此拳势系桩功、静功、内功、气功、养生功,是“阴阳之母”的“无极”,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积聚内功、养蓄灵机、随时发动。
预备势与起势定步与动步相交接、相补充、相转换,隐含阴阳动静周转之拳理;体现技击交手之规律。
从攻防角度要求预备交手时,以静待动。
要静观敌情,察来势之机,揣敌之长短,在瞬间确定敌来势而从容应变,在交手中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
2, 甲(红衣者)左上步进逼,左拳向乙(蓝衣者)头部直击,乙相机上步(或退步),双臂上抬,手背(或腕部)拥起对方肘臂(或拳腕)部,惊起对方略仰;感其下压之机双掌下按推对方胸腹部(头面部亦可)。
将己之体重运行之势松沉至对方重心,使之后倒(图1-1、2、3、4、5、6)。
二、野马分鬃攻防含义图解甲向前逼近,以右顺步直拳击打乙头部,乙右手外接掳抓甲右手腕部,侧闪进,上左步落于甲身体右后侧,管别其脚;同时左臂穿、靠于甲腋下,左转腰,肩背臂部向左后旋靠甲上体,使甲身体后仰歪斜,右手顺势随送,身体重心前移过渡成弓步夺其位,甲失去重心倒地。
(图2-1、2、3、4)。
右势与左势动作相同,左右相反,不再另述。
24式太极拳讲解
24式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中国功夫,它结合了武术、拳艺、自然界的力量,以及自身身体的协调。
与其他功夫拳术不同,24式太极拳注重内心的安静、身体协调、充分舒展、力量运用、和行动的连贯,此外,还要求拳手在执行动作时保持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包括放松与集中,定力与控制,形成一种办事有条理,控制力量大小的气功拳法。
24式太极拳的动作分为前、后、左、右、左右四个方向旋转,每个方向的拳法各有6个动作,共24式拳,因而可以形象的描述为“24式太极拳”。
执行24式太极拳时,姿势和脚步走位,以及动作处于一种自然状态,拳法完成后又归到原处,可以有效保护身体的平衡,把力量和耐力发挥到最大限度,表现出柔美、宁静、慢而深的感觉。
二十四式太极拳攻防含义太极拳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基本内容的运动形式,攻防技击性是其基本属性,有着极其丰富的技法。
二十四式太极拳虽为简化太极拳,习练时,仍应表现出中国武术的技击技法和招术。
太极拳的修炼一般要经过基本功、套路、拆拳、单操、推手、散手等若干阶段。
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学会套路后应当进入拆解阶段的学习,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
二十四式太极拳教材已有十几个版本,也列入高校教材中,由于其中几乎没有攻防含义的拆解内容,所以影响到习练者水平的提高。
因此,将攻防含义解说出来,进而使习练者了解全貌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二十四式太极拳每式不一定只有一种攻防含义,限于篇幅,本拆解主要介绍拳式动作的一种攻防含义,谨供习练者参考。
一、预备势、起势攻防含义图解1 二十四式太极拳预备势采用太极拳的“无极势”。
此拳势系桩功、静功、内功、气功、养生功,是“阴阳之母”的“无极”,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积聚内功、养蓄灵机、随时发动。
预备势与起势定步与动步相交接、相补充、相转换,隐含阴阳动静周转之拳理;体现技击交手之规律。
从攻防角度要求预备交手时,以静待动。
要静观敌情,察来势之机,揣敌之长短,在瞬间确定敌来势而从容应变,在交手中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
2 甲(红衣者)左上步进逼,左拳向乙(蓝衣者)头部直击,乙相机上步(或退步),双臂上抬,手背(或腕部)拥起对方肘臂(或拳腕)部,惊起对方略仰;感其下压之机双掌下按推对方胸腹部(头面部亦可)。
将己之体重运行之势松沉至对方重心,使之后倒(图1-1、2、3、4、5、6)。
图1.JPG二、野马分鬃攻防含义图解甲向前逼近,以右顺步直拳击打乙头部,乙右手外接掳抓甲右手腕部,侧闪进,上左步落于甲身体右后侧,管别其脚;同时左臂穿、靠于甲腋下,左转腰,肩背臂部向左后旋靠甲上体,使甲身体后仰歪斜,右手顺势随送,身体重心前移过渡成弓步夺其位,甲失去重心倒地。
(图2-1、2、3、4)。
右势与左势动作相同,左右相反,不再另述。
图2.JPG三、白鹤亮翅攻防含义图解甲左脚上步,出左拳击打乙头部。
乙左手助力,右前臂滚架拨开甲冲来的左拳臂。
甲趁乙腹部暴露之机右拳击打乙腹肋部;乙左手下掳抓甲右手腕外分,使其偏离目标同时右手抓握甲左腕,控其形,提左足弹其小腿或裆部、腹部、胸部(图3-1、2、3)。
四、搂膝拗步攻防含义图解甲左脚上步,同时左直拳击乙胸口部,乙后坐转腰同时右臂向左格挡化解进攻。
甲继续出右拳向乙头部直击,乙右转腰左臂向右格挡顺势化解。
甲趁机起右弹腿点击乙腿部,乙左腿回收避其锋芒·左手向下、向左后侧勾搂甲左腿,消其力。
乙乘机左脚上步夺位,同时右掌向前推按甲胸部,身体重心向前成弓步,迫使甲失去重心而后倒地(图4-1、2、3、4、5、6、7)。
五、手挥琵琶攻防含义图解甲顺步出右拳攻击乙面门,乙转腰侧闪,右手外接掳腕抓握引进甲拳落空,左掌扶按甲肘部;甲不得势欲要回抽手臂,乙相机上步将甲发放出去(图5-1、2、3、4、5)。
六、倒卷肱攻防含义图解甲上前进攻,右拳直冲乙门面,乙右手外接掳抓甲腕外旋翻转,使其手心朝上同时拉臂引其重心前移;乙乘机撤步转腰,左手反推按折其腕,达到制服目的(图6-1、2、3、4、5)。
图3.JPG一、揽雀尾攻防含义图解1、掤攻防含义图解甲左拗步冲拳直击乙头部,乙适机上右步管其左腿,同时右臂向斜上穿滚棚架乙右大臂,重心前移使甲失去重心而倒地(图7—1、2、3)。
2、捋攻防含义图解甲顺步逼近,右直拳攻击乙头部;乙左闪进同时右手外接掳手握其手腕顺势牵拉,引进同时左手按压在甲肘部转腰向斜下方捋甲右臂,使其倒地(图7—4、5、6、7、8)。
3、挤攻防含义图解甲右拳直击乙头部,乙后闪身使甲拳打空,左手内接抓握其手腕,趁甲欲回收右拳之机,带推至其软肋部,同时进左脚落在甲身体右后侧,右手掌贴按在左手腕部,左小臂挤贴在对方肋部,后脚蹬地,运用整体力将对方发放出去(7—9、10、11、12、13)。
图4.JPG4、按攻防含义图解当甲上步进身挤靠乙胸腹部时,乙撤半步随势引空甲的攻势,双手扶于甲右前臂腕与肘部下按改变甲力方向;当甲背势力尽欲回收时,乙适时上半步按推甲身体重心部位发放(7—14、15、16、17、18、19)。
八、右揽雀尾与右揽雀尾动作相同,左右相反九、单鞭攻防含义图解甲上步进逼右冲拳击打乙面部,乙左侧闪进,右手外接甲手腕部后引使其打空;甲势背回抽手臂,乙借机左脚上步落在甲身体后侧封管阻挡绊其腿,同时左手经甲腋下上穿滚推弓腿前送,左臂随势松沉切压,将其放倒(图9—1、2、3、4、5)。
图5.JPG十、云手攻防含义图解甲上步进逼右冲拳击打乙面部,乙左前臂由内向外拨其右臂,左手内旋顺势抓握甲手腕,同时左脚管绊其前脚;甲右手臂被控相机出左拳进攻乙腹部,乙含胸收腹转腰同时右手左推顺势抓其腕并向左后下方牵拉其双臂将其绊倒(图10-1、2、3、4)。
图6.JPG十一、单鞭与第九势单鞭攻防含义同十二、高探马攻防含义图解乙顺步左直拳攻击甲头(胸)部,甲右手内接其腕顺势外拧;乙随被拧之势向前进半步,同时出右掌向甲双眼、面部推按(12-1、2、3、4)。
十三、右蹬脚攻防含义图解甲右直拳击打乙头部,乙十字手上架使其打空,趁其中部暴露出来相机提右膝顶击;甲含胸收腹回缩,乙顺势蹬右脚、右掌劈击(13-1、2、3、4、5)。
十四、双峰掼目攻防含义图解甲右拳攻击乙头部,乙双手向外接架来拳,甲乘机出左拳击打乙腹部,乙右臂顺势拨挡甲左拳;甲重心后移,乙随机上步跟进,双手砍击甲颈部;甲随势双手端举乙双臂肘部,使其砍空;乙双臂顺甲抬举之势内旋肘外撑,双拳峰掼击甲头侧部(图14—1、2、3、4、5、6、7)。
图7.JPG十五、左蹬脚与右蹬脚动作相同、左右相反攻防是太极拳的精髓,那么太极拳攻防的精髓又是什么呢?打拳的初始阶段,对这个问题不甚明了,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打了一段时间以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继之,觉得在太极拳诸多攻防动作中,都贯穿着一个内核。
那么这个内核又是什么呢?(一) 为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从简化24式太极拳的“左右穿梭”谈起。
这是个攻防兼备的拳势。
其第一个动作是“落脚转体”,第二个动作是“抱手收脚”,第三个动作是“上步错手”,第四个动作是“弓步推架”。
这四个动作合称“右穿梭”。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四个动作在转换的过程中,都含有螺旋运动。
不仅动作的路线上有螺旋运动,就是在细节上也有螺旋运动。
例如“推架”的“架”,它是个防御动作。
假设对方用手打来,我用右手挑架。
在挑架的过程中,右前臂要有个滚动式内旋。
有了这个内旋动作,就可以使对方打来的手向外滚落,不致伤着自己。
此外,用于招架的右前臂在内旋的同时,还有个向侧上方上举的动作,这是为使对方击打的手落空。
若没有这一系列螺旋运动,那就极有可能被对方击中,先失一招。
同样,在右手挑架的同时,左手要迅速反击。
而这个“推”,也不是简单的前推,而是向前侧推出,并且在左掌接触对方前胸的瞬间,有个旋转推按的内劲,才能转守为攻,把对方发出去。
“左穿梭”则是依计按相反的方向攻防。
无论是“右穿梭”,还是“左穿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方法,那就是螺旋运动。
不仅综合拳比赛套路如此,太极拳几个主要流派的拳势,也有诸多相似之处。
以“云手”为例,陈式拳(比赛套路)的向右“云手”,包括“收脚旋掌”“开步推掌”“插步旋掌”“开步旋掌”“旋掌平摆”“提膝横击”。
单从名称来看,这六个分解动作中,就有四个称为“旋掌”。
这“旋掌”动作要求双手一高一低在体前做旋转缠绕,也就是螺旋运动。
即使“推掌”、“横击”两势,手臂在外放时,也含有螺旋式内转。
向左“云手”的劲力也类似,只是方向不同。
我们再看看杨式拳。
杨式拳(比赛套路)的“云手”,包括“转体落掌”“云手收脚”“云手开步”“云手收脚”“云手开步”“云手收脚”几个动作。
两掌和两臂在体前交替画立圆时,是边云手边做螺旋式的内转和外转,两掌在左右两侧还各有个旋转翻手按掌的动作,可以说这个拳势自始至终,均含有螺旋运动。
吴式拳和孙式拳的“云手”,虽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整个动作过程,也都含有螺旋运动,不光“云手”之类含有明显“画圆”运动的拳势如此,就是“搬拦捶”中的“弓步打拳”,用于外发冲拳的那只手,也不是简单的直击,而是从腰间“拧着麻花”打出。
各主要流派的太极拳,虽风格不同,但都含有螺旋式运动。
(二)刚柔相济是太极拳技击中应遵循的一个重要法则,而“以柔克刚”则是太极拳攻防中的一个杀手锏。
那么如何以“柔”克“刚”呢?我认为这个“柔”的核心,就是螺旋运动。
不然这个“柔”,很难克“刚”。
按常理,在“刚”与“柔”这对矛盾中,“柔”处于劣势,刚猛占有优势,“柔”要胜“刚”,就要讲究策略,这个策略的着力点,就是不能蛮打硬拼,而是像太极拳前辈们那样,用螺旋运动的独特战法应战。
螺旋式运动的高明之处在于与对手交锋时,不是以“刚”对“刚”的硬打,而是“随曲就伸”,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避开对方的攻击,再乘势攻击,螺旋运动力点多变,运动方向千变万化,最能迷惑对方,使其一时难辨用力的方向。
我方则能运筹帷幄,在引进化打中,变被动为主动,反制对方,克敌制胜。
螺旋运动的威力,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得到验证。
比如,在硬木上打洞,用螺旋钻头钻木,比用钉子直钉,钻得更深,也更省力。
在现代战争中,有螺旋膛线的枪打出的子弹,要比无膛线的枪射出的子弹,打得更远、更准确,也更具杀伤力。
螺旋运动的优势以此可见一斑。
(三)那么螺旋运动是否有拳理依据呢?我们先看太极图。
太极图是由一个外圆,和这个“圆”中的“阴阳鱼”及两个“鱼”中间的一个“S”形曲线组成。
一般认为“圆”表示无极;“阴阳鱼”表示太极的“两仪”,以及事物的运动是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有趣的是界定“阴阳鱼”的那条中线,不是直的,而是条“S”形曲线。
对此可以有多种解释,比如说它表示对立事物的变化是个从小到大的渐变过程。
而一些太极拳前辈则把它视为拳理的依据,比如,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有“随曲就伸”的说法;陈鑫在《太极拳缠绕精论》中则说:“太极拳,缠绕法也。
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
”似乎这个缠法在太极拳中无处不在。
王宗岳说的那个“曲”,陈鑫说的那个“缠”,其实就是螺旋运动。
以此为据,我们可以说,太极图那个外圆中就包含的内核,也应是螺旋运动。
当然太极拳攻防的内核,也不能例外。
太极拳的攻防,还有其他因素的配合,诸如内功的运用、“懂劲”等,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由此看来,与其把太极拳称做“抱圆运动”,还不如把它叫做“螺旋运动”更贴切、更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