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 CT灌注成像联合 CT门静脉造影一站式扫描技术在肝硬化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727.79 KB
- 文档页数:6
[文章编号] 16712587Ⅹ(2007)0320595203[收稿日期] 2006209225[基金项目] 吉林省科技厅资助课题(2005040923)[作者简介] 许 琦(1978-),女,吉林省松原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放射线临床工作。
[通讯作者] 王淑清(Tel :0431285612920,E 2mail :wang _shu _qing @yahoo 1com 1cn )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检测肝脏血流动力学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Diagnosis value of multi 2slice spiral CT perf usion im aging in detectinghepatic blood flow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许 琦13,王景宇1,迟宝荣2,冬 冬1,朱万安1,刘晓杰1,王淑清1(1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线科,吉林长春130021;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吉林长春130021)[摘 要] 目的:研究肝脏血流动态变化与肝硬化程度的关系。
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 灌注成像检测25例肝硬化患者(Child A 、B 及C 级分别为11、8及6例)和12例正常对照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
注入欧乃派克2300造影剂后对选定层面进行电影扫描。
扫描条件:层厚5mm/4i ,层间隔0mm ,电压120kV ,电流80mA ,得到肝脏血流参数值。
结果:肝硬化组Child A 、B 及C 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脏的血流量(BF )和血容量(BV )均明显降低(P <0105),且随肝硬化程度加重呈逐渐降低趋势(P <0105);肝动脉分数(HA F )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 <0105),且随肝硬化程度加重逐渐增高(P <0105);平均通过时间(M T T )未见规律性变化。
结论:CT 灌注成像有助于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并可用于鉴别肝硬化的病变程度。
脏灌注成像的原理与临床应用传统的CT和MR属于形态学研究的范畴,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随着医学的进步和检查手段的提高,单纯形态学的信息已不能满足诊疗的需求,因此功能成像成为关注的热点。
在功能成像中,以研究组织器官血流动力学为目的的灌注成像是一枝绚丽的奇葩。
组织器官的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变都与其血流变化密切相关,对血流变化进行研究有可能反映组织器官的病理过程。
目前可用于研究血流动力学的手段包括SPECT、PET、Doppler、Xe-CT、CT灌注成像、MR灌注成像。
SPECT、PET主要采用放射性示踪剂原理进行研究,其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较低;Doppler只能研究大的血管内的血流状态,对小血管及微循环无能为力;Xe-CT需要附加设备,操作复杂,增加病人的反应。
因此,这些均限制了上述检查手段的临床应用。
在这里,我只想结合我们的初步研究成果谈一谈肝脏CT灌注成像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一. 灌注成像的概念与历史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称为灌注,反映灌注状态的成像称为灌注成像。
肝脏灌注是指肝动脉和门静脉经肝窦将其内的氧气和其它物质输送给肝组织并加以利用或转化的过程,一般将之等同于微循环血流过程。
最早研究灌注采用的是核医学的方法,由Peters于1987年提出。
他认为静脉团注示踪剂后,示踪剂自左心室射出,随血流到达所观察组织,其浓度不断升高,最终到达峰值。
在此过程中,器官血流量(OBF)与心输出量(CO)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OBF/ CO=δk/δa×A/D×α,其中δk为器官时间—放射性曲线的最大斜率;δa为供血动脉时间—放射性曲线的峰值;A为时间—放射性曲线下的面积;D为注射的示踪剂量;α为cts/s与伯克勒尔射线的校正系数。
由于心输出量CO=D/A,所以代入上述公式即得OBF=δk/δa×α。
因此,根据器官和供血动脉的时间—放射性曲线就可以求出器官的血流量。
正是受到核医学研究灌注的启发,Miles于1991年率先尝试运用动态CT研究组织器官的灌注,并相继获得了脾、肾、肝等器官的灌注参数。
医学影像物理学5章自测题答案第一篇:医学影像物理学5章自测题答案医学影像物理学学习指导第五章自我检测题答案(甘平)第五章自我检测题答案1. C.2.A.3.0×104Bq3. B.Te1/24.B.AA(t)=AB(t)5.详见教材中“放射性核素发生器的基本原理”。
第二篇:医学影像学自测题答案§6.2 医学影像学一、X线成像(一)透视【原理】X线通过人体后,在荧光屏上形成明暗不同的荧光影像,称为透视,亦称荧光透视。
荧光屏上的亮度较弱,故透视需在暗室中进行。
如应用影像增强器,可显著地提高图像的亮度,故能在亮室内从电视屏上进行透视检查。
【优缺点】透视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可任意转动病人进行多轴透视,并可观察器官的活动功能;而且费用低廉,可立即得到检查结果。
其缺点是影像的对比度差,对细小病变和厚实部位例如颅骨、脊椎等的观察困难,且不能留下客观性记录。
【适应范围】1.胸部的自然对比好,胸部透视应用最广泛。
2.腹部透视适用于急腹症,较大的结石或钙化、金属异物、避孕环以及胃肠造影透视等。
3.骨折整复和异物摘取。
4.各种插管和介人性治疗操作。
【注意事项】1.掌握透视的适应证和限度,做到目的性明确,有的放矢。
2,提供有关的病史资料,特别是以往X线检查情况,供诊断时参考。
3.早孕妇女、婴幼儿应尽量避免盆腔和性腺区透视。
(二)摄影【原理】普通X线摄影又称平片检查,即X线透过人体后,投影于胶片上,产生潜影,经过显影、定影及冲洗手续后,在胶片上产生不同灰度的黑白影像。
【优缺点】照片的优点是对比度好,成像清晰,细微病灶或厚实部位显影清楚,并留有客观记录,供复查对比和会诊讨论用。
缺点是操作较复杂,不便于观察器官的活动功能。
【适应范围】应用广泛,包括四肢、脊椎、骨盆、颅骨、胸部和腹部等。
腹部照片因缺乏自然对比,限于急腹症及结石、钙化等观察。
【注意事项】1.认真填写照片申请单,包括简要病史、检查部位和目的要求等,供投照和X线诊断时参考。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胥胜兰;李伟
【期刊名称】《社区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8(6)23
【总页数】2页(P83-84)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多层螺旋CT;疾病治疗;脑血管;图像后处理技术;螺旋CT 技术;血管造影技术;动脉血管造影
【作者】胥胜兰;李伟
【作者单位】莱芜市莱城区人民医院药剂科;莱芜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R814.42
【相关文献】
1.脑血管疾病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中过敏反应的预防与护理164例报告 [J], 张书娟
2.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J], 戴李华;刘颖(综述);谭毅(审校)
3.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J], 李吉臣;沈太春;张光奎;鲁强;燕军
4.多层螺旋CT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及应用 [J], 巩向宇
5.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J], 周作福;林荫;黄金生;黄洪磊;林碧金;王晓亮;陈文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癌TACE治疗术前常规行CT腹部血管成像对插管操作的指导价值崔楚坤;曹斌;麦耀芳;邓传颂;曾鹏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重建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对插管操作的指导意义.方法:6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35例行腹部MS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并行CTA重建(CTA组),31例行腹部MS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不进行CTA重建(无CTA组),并分别行TACE介入治疗,记录两组患者TACE术中导管使用数量、曝光时间、插管使用时间、造影剂用量.结果:CTA组导管使用数量和造影剂用量较无CTA组少,曝光时间和插管使用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重建能准确显示腹腔动脉变异、肿瘤供血动脉和病变情况,对TA-CE插管操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12【总页数】3页(P4-5,9)【关键词】肝癌;血管成像;介入治疗;指导【作者】崔楚坤;曹斌;麦耀芳;邓传颂;曾鹏程【作者单位】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佛山 528500;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佛山 528500;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佛山 528500;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佛山 528500;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佛山 528500【正文语种】中文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我国第二常见的癌症,我国的肝癌患者数量约占全世界的55 %[1]。
肝癌患者在被检查发现时大多数为中晚期,多数已无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目前非手术治疗HCC的首选疗法[2],不仅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还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是,肝脏肿瘤除了正常肝动脉供血外,还存在多种类型肝外动脉参与供血[3],这就会给介入手术插管操作带来不同程度的难度。
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CT全肝灌注成像的表现周轩;鄢晓龙【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肝癌患者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CT全肝灌注成像的表现.方法选择拟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38例,于TACE 治疗前1~3 d及治疗后4~6 w行CT灌注成像,观察术前术后灌注成像表现,计算肿瘤组织及周围正常肝组织血流量(BF)、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等灌注参数值,比较肿瘤病灶与正常组织及治疗前后肿瘤组织各参数值差异.结果术前59例肿瘤组织在ALP图上表现为均匀高灌注,79例呈不均匀高灌注,坏死区呈低灌注或无灌注,肿瘤组织PVP图均呈低灌注状态;与正常肝实质比较,肿瘤组织ALP、HPI、BF均显著升高,PVP显著下降(P<0.05);术后72例肿瘤病灶内碘油沉积均匀,灌注图上表现为无血流灌注;66例病灶内碘油沉积部分缺损,在ALP灌注图上呈高灌注,与术前比较,术后病灶ALP、HPI、BF均显著下降,PVP显著上升(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较好评价肝癌TACE术前术后血供变化,可为TACE临床疗效及患者预后判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8(028)009【总页数】3页(P863-865)【关键词】肝癌;化疗栓塞术;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作者】周轩;鄢晓龙【作者单位】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我国肝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
目前肝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效果最佳,但由于肝癌起病隐匿、易复发,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不具备手术指征。
近年来,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肝癌治疗中广泛应用,被认为是不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1]。
TACE治疗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准确评估对确定治疗方案、指导后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
门静脉CT血管造影在门静脉高压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陈丽娜;吴云林
【期刊名称】《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06(5)3
【总页数】4页(P269-272)
【关键词】门静脉;CT血管造影;门静脉高压
【作者】陈丽娜;吴云林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4.1;R814.43
【相关文献】
1.超声检查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应用的临床意义研究 [J], 常玉洁;聂西龙;邱玺鹏
2.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中的临床应用 [J], 刘骅;陈治平;吴志勇
3.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文鹏程
4.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门静脉高压中的应用价值 [J], 曹继强;唐海亮;梁文;张永强;李照峰
5.多层CT灌注成像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J], 邵银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