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和声风格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一、和声概念的历史变迁翻开西方音乐史教科书,大到不同音乐历史时期的划分,小到不同音乐流派的划分,都是以音乐创作上的差异性作为标志和基准的,而音乐创作中最核心的问题首当其冲又应属和声思维与技法。
和声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释义是不同的。
它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概念并非指向音乐,而是应用于哲学、美学方面,其概念是:“和谐、统一,相互联系、协调一致,有条理、有秩序”。
到了中世纪,理论家们认为:“和声是高音与低音的协调,是几个声部和谐的结合”。
随着17世纪主调音乐写法的兴起,和声的概念又变为:“和弦与和弦连接的理论”。
而到了20世纪,随着古典调性和声技巧从音高组织系统的统治地位跌落至与其他众多音高组织手段平起平坐,和声的概念也就迫切地需要一个能够包罗万象的解释来定义,这个定义就是:“音高结构”,也就是说,“音高结构”涵盖了有史以来和声在作曲技术上层面上的所有概念。
而涉及和声技术,也即指音高组织技术了。
二、二十世纪欧洲音乐创作中和声思维与技法的演进概况欧洲曾是古典音乐的摇篮、专业音乐创作的中心。
从多声部音乐作曲理论体系的萌生,到和声思维、技法与理论体系的逐渐建立与发展,无一不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近代的欧洲更是音乐发展的先锋,演示了二十世纪音乐巨变的风云。
从巴洛克晚期以巴赫的创作为代表的18世纪初欧洲大小调和声体系的初步形成,到以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作曲家的创作为代表的18世纪中叶大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再到以舒曼、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浪漫主义作曲家以及19世纪欧洲各民族乐派作曲家的创作为代表的19世纪大小调体系的极大发展的漫长演进过程中,欧洲调性体系经历了一个从缓慢到逐渐加速,直至19世纪末处于解体边缘的历史发展进程。
这同时也反映了欧洲调性体系内和声材料(包括调式与和弦)不断扩充,相互关系日趋复杂,从而导致由它们构成的调性结构力从成熟期的“向心型”到19世纪后期的“离心型”的演变过程。
量变的积累,终于导致了质变的发生,20世纪初调性体系的“枷锁”终被冲破,为寻找新的音高结构力,一个探索与试验的新阶段开始了。
中世纪音乐史概述1. 引言中世纪音乐是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期间在欧洲流行的音乐形式。
这段时期的音乐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之一。
本文将概述中世纪音乐的发展和特点。
2. 中世纪音乐的时期划分中世纪音乐可以按照时期划分为早中世纪音乐(公元5世纪到公元10世纪)、高中世纪音乐(公元11世纪到公元13世纪)和晚中世纪音乐(公元14世纪到公元15世纪)。
3. 中世纪音乐的特点中世纪音乐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宗教性质:中世纪音乐在很大程度上与教会和宗教活动有关。
大部分音乐作品是为教堂仪式而创作的。
- 口传传播:在中世纪,音乐主要是通过口头传统而不是书面传承来传播的。
这使得音乐的保存和传承变得更具挑战性。
- 旋律简单:中世纪音乐的旋律通常相对简单,以单声部演唱为主。
和声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 节奏规律:中世纪音乐的节奏规律通常是规则和重复的,以适应宗教仪式的需要。
- 音色和乐器:中世纪音乐主要使用人声来演唱,或者伴以一些简单的乐器如长笛、竖琴等。
4. 中世纪音乐的类型中世纪音乐涵盖了许多不同的类型,其中最重要的几个类型包括:- 圣歌:宗教性质的歌曲,用于教堂仪式和庆典活动。
- 民歌:民间流行的歌曲,通常由普通人创作和演唱。
- 舞曲:用于欢庆和社交活动的歌曲和舞蹈音乐。
5. 中世纪音乐的影响中世纪音乐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西方古典音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影响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
结论中世纪音乐是一个丰富多样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音乐时期。
它不仅是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而且对整个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珍视和研究这段宝贵的音乐史。
中世纪的音乐当我们提及中世纪,往往会想到城堡、骑士、宗教以及那充满神秘色彩的生活。
而在这个遥远的时代,音乐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发展轨迹,它是那个时代人们情感与信仰的重要表达方式。
中世纪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与宗教紧密相连。
基督教在当时占据着统治地位,宗教仪式中的音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堂里传出的圣歌,庄严肃穆,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些圣歌通常是为了赞美上帝、祈求宽恕和表达虔诚。
它们的旋律往往比较简单,节奏平稳,以适应集体演唱的需要。
格里高利圣咏是中世纪宗教音乐的典型代表。
它的特点是单声部,旋律线条平稳,没有明显的节奏变化。
演唱时,歌者们以纯净、空灵的声音传递着宗教的神圣与庄严。
这种音乐形式在当时的教堂中广泛使用,对于统一宗教仪式和传播宗教教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宗教音乐,世俗音乐在中世纪也有所发展。
游吟诗人的出现为世俗音乐增添了新的活力。
他们游走于各地,用歌曲讲述着爱情、冒险和英雄的故事。
这些歌曲的旋律较为活泼,节奏多变,歌词富有诗意。
游吟诗人的音乐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娱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在乐器方面,中世纪常见的乐器包括管风琴、鲁特琴、竖琴等。
管风琴是教堂中常用的大型乐器,其宏大的声音能够填满整个空间,增强宗教仪式的庄严氛围。
鲁特琴和竖琴则在世俗音乐中较为常见,它们能够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
中世纪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方式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当时的记谱法还不够完善,很多音乐都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
音乐家们在创作时,更多地依靠内心的感受和经验,而不是像现代音乐那样依赖精确的乐谱。
在音乐理论方面,中世纪的学者们对音阶、和声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虽然这些理论还不够成熟,但为后来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的音乐教育主要在教堂和宫廷中进行。
在教堂,唱诗班的成员需要接受严格的音乐训练,以确保宗教仪式中的音乐能够完美呈现。
而在宫廷中,音乐家们则为贵族们提供娱乐和消遣。
总的来说,中世纪的音乐虽然在形式和技术上不如现代音乐那样复杂多样,但它却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西方音乐史各时期音乐风格西方音乐史各时期音乐风格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风格: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音乐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和战争激励。
古希腊音乐注重旋律与节奏的结合,使用了各种乐器,如独奏乐器、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
而古罗马音乐受古希腊音乐的影响,但更加注重音乐的表演和娱乐性。
中世纪音乐风格:中世纪音乐主要是宗教音乐,以教会颂歌为主要形式。
教会颂歌分为声乐和无伴奏合唱两种形式,以拉丁文演唱。
此外,也有民间音乐形式,如吟唱诗歌和舞曲。
文艺复兴音乐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注重和声的发展,以多声部合唱音乐为主。
器乐音乐也开始兴起,多使用键盘乐器和弦乐器。
此时期的音乐作品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和和声,代表作品有多声部合唱作品。
巴洛克音乐风格:巴洛克音乐追求华丽、夸张的表现形式,注重音乐的装饰性和复杂性。
巴洛克音乐中经常使用富有装饰性的滑音和急速的音乐变化。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代表作品有巴赫的管风琴曲和手风琴协奏曲。
古典音乐风格:古典音乐注重音乐的平衡和对称,强调清晰的结构和简洁的表达。
古典音乐中常见的形式有奏鸣曲、交响曲和协奏曲等。
此时期的音乐作品被认为是西方音乐的经典之作,代表作家有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
浪漫音乐风格:浪漫音乐强调情感表达和个人创作,注重音乐的主观性和个性化。
浪漫音乐中常见的形式有交响诗、室内乐和歌曲等。
浪漫音乐时期的代表作曲家有舒曼、肖邦和柴可夫斯基等。
现代音乐风格:现代音乐追求创新和实验,注重音乐的表现力和自由性。
现代音乐中常见的形式有序列音乐、电子音乐和即兴音乐等。
现代音乐代表作家有斯特拉文斯基、韦伯恩和斯托克豪森等。
本文档涉及附件:1. 《古希腊音乐样例》2. 《中世纪音乐合集》3. 《文艺复兴音乐选集》4. 《巴洛克音乐精选》5. 《古典音乐经典作品集》6. 《浪漫音乐世纪盛宴》7. 《现代音乐创新之旅》本文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著作权法:保护音乐作品的创作权和表演权。
2. 版权:音乐作品的独占权,包括原创作品和改编作品。
119第六章 音乐的风格【音乐小百科】为什么德奥音乐会成为欧洲音乐的中心?德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落后、分裂的国家,在音乐上虽然也有中世纪世俗音乐的典型—恋诗歌手和名歌手,但是与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相比,它并没有出现过辉煌的传统。
只是到了文艺复兴后才开始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伟大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在德国兴起的新教改革促使了这一重大转变的到来。
在新教改革中,马丁·路德不但把《圣经》译成了德语,把圣咏演唱改成了信徒都可以一起唱的众赞歌,还整理和创作了新的礼拜歌曲,而他的宗教改革思想和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整个欧洲的宗教改革,推进了德国的文化、社会的发展,从此,德国走上了飞跃前进的道路。
英雄造时势,时势出英雄。
在音乐上,从许茨开始,在德国出现了伟大的“西方音乐之父”巴赫,同时代的亨德尔,稍晚的格鲁克,然后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韦伯、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直到勃拉姆斯,一系列的大师,使德国实实在在地成了欧洲音乐的中心。
我们现在所听到的西方音乐,可以说时时刻刻都有德国音乐。
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又有马勒、斯特劳斯、勋伯格、亨德米特、埃斯勒、斯托克豪森等,为德国音乐在世界音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成为被人们所经常称道的“欧洲音乐的中心”。
二、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三千多年以前的古希腊,人们比今天更热爱音乐,他们的生活始终伴随着歌声、琴声和舞蹈。
他们以为音乐是神的赐予。
在古希腊的神话中,阿波罗既是太阳神又是音乐与诗歌之神;缪斯是掌管音乐的女神;另一位音乐与诗歌之神奥菲欧曾用他的歌声与琴声迷住了冥王和把守地狱之门的鬼怪,拯救出了他的情人尤丽狄西;音乐可以使一个城市灭亡,也可以使一个城市兴起……历史学家们只能从古希腊的雕塑、文学作品中了解当时音乐的状况,人们没能得到什么具体的音乐资料。
那时音乐是单声织体的,这是音乐最原始的形式。
音乐与诗歌、舞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著名的荷马史诗既是文学作品,又是音乐作品,它是在乐器伴奏下吟咏流传的。
和声大小调的特征音乐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声大小调作为音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对于音乐的创作、演奏和欣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和声和大小调的概念入手,探讨和声大小调的特征及其在音乐中的应用。
一、和声的概念和声是指音乐中两个或以上的音高同时发出时所形成的音响效果。
和声的基本要素包括音高、音量、音色和节奏等。
和声的特点在于,它能够增加音乐的复杂度和丰富度,同时也能够创造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和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音乐主要是以单声部形式存在的。
中世纪时期,和声逐渐开始出现,但是仍然以单音乐声部为主。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音乐理论的发展,和声逐渐成为了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段。
巴洛克时期,和声的复杂度达到了极致,成为了当时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
古典主义时期,和声逐渐趋于简约,但仍然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复杂性再次得到了提升,成为了当时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
现代音乐中,和声的应用更加多样化和创新性,成为了音乐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大小调的概念大小调是指音乐中以某个音符为调性中心,根据音乐规律形成的一组音符序列。
大小调中包括了七个不同的音符,分别是“do、re、mi、fa、sol、la、si”,其中以“do”为调性中心。
大小调的两种形式分别为大调和小调,大调的调性中心为“do、re、mi、fa、sol、la、si”中的“do、mi、sol”,小调的调性中心为“do、re、mi、fa、sol、la、si”中的“la”。
大小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音乐主要是以教堂音乐为主,大小调的形式也较为简单。
巴洛克时期,大小调逐渐成为了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古典主义时期,大小调的调性中心逐渐稳定,大调和小调的区别也更加明显。
浪漫主义时期,大小调的应用更加多样化和创新性,成为了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手段。
三、和声大小调的特征和声大小调在音乐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们的特征也各具特色。
西方音乐史之概要西方音乐史大概分为这么几个时期: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有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音乐西方音乐史大概有这么几个时期。
其中古希腊时期它的贡献是:开创了音乐的先河,那为什么说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就能够作为西方音乐的开端呢?因为古希腊它建构起音乐的结构,在古希腊以前还没有这样完整的音乐结构特点,这个就是为什么古希腊在西方音乐中开创了先河。
这样的回答笼统了一些。
—、时代风格特征1:中世纪音乐476---1300年(1)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促成了教会调式理论记谱方式的早期探索,以圣咏为基础发展出继叙咏、附加段、以及影响深远的复调音乐。
(2)圭多发明唱名法,总结出四线谱(3)弗朗科在《有量音乐艺术》中提出有量记谱法原则。
(4)基督教音乐形成哥特式风格。
(5)不同地区国家出现吟唱歌手为中心的世俗音乐。
(6)出现管风琴、维埃尔琴,轮擦提琴、竖琴、索尔特竖琴、琉特琴、竖笛2:新艺术时期音乐:1300---1450(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1)法国维特里《新艺术》一书,反对巴黎圣母院乐派为代表的哥特式风格的古艺术,崇尚母语写世俗歌曲。
(2)新艺术主张改革弗朗科记谱法,采用一分二的时值比例关系。
(3)用格里高利圣咏定旋律时,用塔利亚给圣咏一个节奏模式,反复出现的旋律称“克勒”。
3:文艺复兴过渡时期1450---1600年(1)思想家和艺术家都认为在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关心灵魂得就的同时,也向往世俗享受。
(2)勃艮第乐派和佛兰蒂乐派的新创作传遍欧洲。
(3)宗教改革、新教圣咏出现众赞歌、宗教音乐中的民族因素和世俗因素增强(4)开始运用音节中的半音。
(5)和声的纵向结构以3、6和弦为主,低音具有和声功能。
(6)声乐作品中有复调和主调两种组合方式。
(7)让音乐适应歌词的形式、词句和内容的作曲观念和方法,即词是音乐的主人。
(8)以相同音色为美的观念(9)乐谱使用小节线4:巴罗克时期(1600歌剧诞生---1750巴赫去世)(1)巴罗克:源自葡萄牙语,指珍珠不规整的形状,原用于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这时期的音乐与造型艺术有相似的特征,宏伟壮观、热情如火、充满活力、强调感情表现与戏剧性的对比、细节注意装饰。
音乐学中的和声演化与变革分析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其中,和声作为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对音乐的表现力和美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音乐学的研究中,和声的演化与变革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音乐学中的和声演化与变革。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和声的起源。
早期的音乐作品往往以单声部的形式呈现,即只有一个声部在演奏。
这种形式的音乐叫做单声部音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尝试在音乐中加入多个声部,从而形成了和声。
最早的和声形式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教堂音乐,其中的格雷戈里圣咏是最为著名的例子。
这种形式的音乐以宗教为主题,声部之间的关系严格受到规则的限制。
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音乐开始呈现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和声形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家们开始尝试在音乐中运用不同的和声技巧,从而使得音乐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表现力。
例如,巴赫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对位法就是一种重要的和声技巧。
对位法通过将不同的声部以特定的方式进行组合,使得音乐中出现了丰富的音乐对话和交错。
随着巴洛克时期的到来,音乐的和声开始呈现出更为复杂和精细的特点。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中常常出现的赋格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赋格曲以其复杂的和声结构和严谨的构造而闻名。
在赋格曲中,不同的声部以相同的主题进行展开,呈现出复杂的音乐对话和交错。
这种形式的和声要求作曲家具备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随着古典主义时期的到来,音乐的和声开始呈现出更为简洁和清晰的特点。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中,和声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支撑旋律和节奏。
作曲家们开始注重旋律的流畅和节奏的准确,而对于和声的复杂性则不再过分追求。
莫扎特的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音乐中的和声结构简洁明了,旋律和和声的关系紧密而和谐。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和声开始呈现出更为自由和多样的特点。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开始尝试在音乐中运用更为复杂和奇特的和声技巧,从而使得音乐更加富有情感和表现力。
中世纪和声风格特征
作者:乔微
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第04期
[摘要]古希腊的协和观、音与音间的纵向协和关系与数的和谐比例相通,与人的和谐、社会和谐相通,它有物理声乐层面的涵义,也有道德教化的价值。
中世纪的音程协和观继承了这一点,并在一定意义上成功转化和深化,成为基督教观念与上帝之至善至美的一种物化形态。
本文将围绕中世纪的和声风格特征做研究。
[关键词]中世纪;和声风格;音程
一般说,西方近代和声的起源是公元 9 世纪以八度、五度、四度音程关系为基础的奥尔加农,最初产生的二声部平行奥尔加农,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多声音乐,却可作为和声萌芽的起点。
之后出现的花唱式奥尔加农、自由或反行的奥尔加农、第斯康特、孔杜克图斯、经文歌等等复调形式和体裁,从和声角度看,都反映出在纵向上的协和音程观念以及协和与不协和关系的历史嬗变,同时映射出人们审美心理上不断适应并挑战着中世纪文化的杰出代表奥古斯丁的和谐与适宜的美学原则。
我们看到,9 世纪的平行奥尔加农追求纵向音响上的完全协和,不考虑声部的流畅与悦耳,但其后出现的更世俗化的自由或反行的奥尔加农、装饰性奥尔加农、孔杜克图斯、经文歌等等多声音乐形式则开始更多地注重各声部横向线条的独立流动,进而导致纵向音程协和观念的变化。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从逻辑角度看,这种协和音程协和观念的变化已蕴含着一种悖论,即本应随着纵向协和音程的扩展很快发展出和弦,建立起自觉的纵向和声创作意识,但事实却是复调对位技术的繁荣和发展,横向与纵向的技术发展不平衡,忽视纵向和声的自觉。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有理由说,西方多声音乐的开端——9 世纪的平行奥尔加农中的八度、五度、四度协和音程观念,出于宗教教义内容的更深层情感体验,出于对上帝和谐与美更完整深入的显现,但却不是多声音乐创作上和声自觉的开始。
西方多声音乐的和声自觉是在复调音乐不断走向繁荣的过程中,经过漫漫一千多年,随着世俗化观念的增强,从无意识、潜意识到有意识,逐步建立起来的。
孔杜克图斯、经文歌等体裁形式虽已出现和弦的形态,但却是随意的。
一、中世纪教会调式和声
在大小调和声体系建立之前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音乐创作是以六个中古调式(亦称教会调式)为依据的,这一调式体系的特点是调式中各音之间的联系松散,缺乏柔和力与向心力,特别是缺乏导音对主音的半音倾向,与以后出现的大小调式相比较,可将其称为“松散式”的调式。
在这种调式的制约下所产生的相应的和声手法,则缺乏以后的大小调和声所具有的力度性与动力性,其主要特点是:
1.和弦结构
由于当时并没有明确的和弦概念。
音与音的纵向结合是建立在音程的协和与不协和理论上的。
用现代的眼光看,原位与第一转位的大小和弦是当时所采用的主要和弦结构。
其他如四六和弦,原位与转位的七和弦等结构都属于运用“不协和音”所产生的“临时性”结合,它们并不能作为独立的和弦形态来运用。
另外,在声部运用的过程中,常常可以见到为了避免音乐中的魔鬼——增四度音程式是为了加强声部的半音倾向以及为了用大三和弦做结束和弦而使用半音的情况。
2.和声进行
中世纪音乐的多声部结合是建立在“横生纵”思维方式上的。
由于当时使用的是“松散型的”调式结构,和弦之间的关系同样处于一种松散性与非规律性的状态,表现在和声进行方面则有以下三个特点:
(1)各级和弦平等使用。
除了主和弦和减三和弦以外,其他各级和弦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没有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的差别。
(2)各类根音关系普遍使用,不特别突出某一类型的根音进行。
(3)在结构内部,形成以“落音”(有时并非是调式的结音)为中心的“终止式”进行,构成局部调式中心的变化。
中世纪中后期一般指11-15世纪,人们通常把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奥伽农时期和新艺术时期。
人们通常把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奥伽农时期和新艺术时期。
二、奥伽农时期(850--1300年)
纵向结构:从最初对八、五、四度音程的使用到后来三、六、二、七度音程的较多应用,协和观念有了一定的发展变化。
一些原本被认为是不协和的音程如三、六度,逐渐地被看作不完全协和音程。
而一些最初被看作是极不和谐的音程如二、七度,逐渐地被作为经常使用的音程来对待。
尤其是被看作是最主要的协和音程之一的四度,却在这一时期被当作不协和音程来对待(当四度处于下方声部时)。
横向运动:从9世纪的平行音程结束方式开始,经历了调式结音式的终止方式,在到达13世纪“和弦化”的终止式时,建立在音程叠置基础上的终止式已形成了某种比较规范的格式,尤其是为避免三全音的出现而被广泛应用的“双导音”终止式,在这一时期尤为突出。
三、新艺术时期(1300--1450年)
纵向结构:对于完全协和的五、八度来说,三、六度音程虽在理论上被划分为不完全协和的范畴,但在实际应用中,除了开始和结束部位外,它们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七度的存在必须介于三、六度或五、八度之间,这是由于它们的不协和性质决定的。
此时三全音依然作为一种极不协和的音响所使用,偶尔只出现在终止式中,大多数则是被禁用的。
相对于奥伽农时期,四度的应用更为规范化,即四度处于上方声部时认定为协和音程,当其处于下方声部或是独立存在时被看作是不协和音程,并且这一观念一直延续到调性和声时期。
横向运动:14世纪及15 世纪上半叶多声作品中的终止形态,在奥伽农时期的基础上有了更为丰富、快速的发展,例如(1)朗迪尼终止及其变化形式。
(2)类似“正格终止”的反向八度终止。
(3)v--i的“正格”终止的雏形。
(4)利底亚—双导音式终止及其增减变化、换位变化、八度省略变化等使和声进行更为多样化。
参考文献:
[1]《从音程性和声看中世纪多声音乐的审美指向》,张楠。
乐府新声,2011年第三期.
[2]《欧洲中世纪中后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和声语言的历史进程撷要》,张冉冉。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二期.
作者简介:乔微(1993-),女,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与舞蹈学,研究方向:视唱练耳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