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物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七讲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学习过程一、复习预习上一堂课,主要学习了以下一些知识。
请大家和我一起复习以下知识: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温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温度的读法:甲地温度25℃,读做25摄氏度。
乙地气温为-5℃,读做:零下5摄氏度或负5摄氏度。
3、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4、熔化(1)熔化规律: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如图7-1。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如图7-2。
(2)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5.凝固(1)凝固规律: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如图7-3。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如图7-4。
(2)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本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内容,主要有汽化和液化、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升华和凝华。
二、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
汽化过程需要吸热。
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液化过程需要放热。
考点/易错点2.汽化的两种方式:①蒸发1.蒸发我们把水洒在地上,过一段时间,地面变干了,这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是蒸发。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衣服展开比折叠起来干的快,说明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在通风处衣服干的快,说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考点/易错点3、汽化的两种方式:②沸腾1.沸腾在水烧开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这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是沸腾。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水沸腾时的温度称为沸点。
2.水的沸腾实验(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在水的沸腾实验中,我们测量发现:沸腾前水温持续升高,温度计示数持续变大,水沸腾后继续给水加热,温度计示数不变,水温不变;沸腾后撤去酒精灯,停止加热,沸腾停止。
第七讲 振动与波动湖南郴州市湘南中学 陈礼生一、知识点击1.简谐运动的描述和基本模型⑴简谐振动的描述:当一质点,或一物体的质心偏离其平衡位置x ,且其所受合力F 满足(0)F kx k =->,故得2ka x x m ω=-=-,ω=则该物体将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作简谐振动。
⑵简谐运动的能量:一个弹簧振子的能量由振子的动能和弹簧的弹性势能构成,即222111222E m kx kA υ=+=∑ ⑶简谐运动的周期:如果能证明一个物体受的合外力F k x =-∑,那么这个物体一定做简谐运动,而且振动的周期22T πω==m 是振动物体的质量。
⑷弹簧振子:恒力对弹簧振子的作用:只要m 和k 都相同,则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T 就是相同的,这就是说,一个振动方向上的恒力一般不会改变振动的周期。
多振子系统:如果在一个振动系统中有不止一个振子,那么我们一般要找振动系统的等效质量。
悬点不固定的弹簧振子:如果弹簧振子是有加速度的,那么在研究振子的运动时应加上惯性力.⑸单摆及等效摆:单摆的运动在摆角小于50时可近似地看做是一个简谐运动,振动的周期为2T =,在一些“异型单摆”中,l g 和的含义及值会发生变化。
〔6〕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假设有两个同方向的简谐振动,它们的圆频率都是ω,振幅分别为A 1和A 2,初相分别为1ϕ和2ϕ,则它们的运动学方程分别为111cos()x A t ωϕ=+ 222cos()x A t ωϕ=+因振动是同方向的,所以这两个简谐振动在任一时刻的合位移x 仍应在同一直线上,而且等于这两个分振动位移的代数和,即12x x x =+由旋转矢量法,可求得合振动的运动学方程为cos()x A t ωϕ=+这说明,合振动仍是简谐振动,它的圆频率与分振动的圆频率相同,而其合振幅为A =合振动的初相满足11221122sin sin tan cos cos A A A A ϕϕϕϕϕ+=+2.机械波:〔1〕机械波的描述:如果有一列波沿x 方向传播,振源的振动方程为y=Acos ωt ,波的传播速度为υ,那么在离振源x 远处一个质点的振动方程便是cos ()x y A t ωυ⎡⎤=-⎢⎥⎣⎦,在此方程中有两个自变量:t 和x ,当t 不变时,这个方程描写某一时刻波上各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当x 不变时,这个方程就是波中某一点的振动方程.〔2〕简谐波的波动方程:简谐振动在均匀、无吸收的弹性介质中传播所形成的波叫做平面简谐波。
第7讲彩虹的秘密—光的折射【温故知新】(5-10分钟)问:大家想一想上述彩虹和海市蜃楼都是怎样形成的呢?【趣味引入】(5-10分钟)问:筷子放到水里是真正折断了吗?答:没有问:为什么看水里的鱼感觉鱼是放大的?为什么岸上的人感觉水会比实际浅?眼见就一定为实吗?答:眼见不一定为实,看到的鱼比实际大,看到水比实际浅是光导致的[批注]:这个环节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选取的例子需要有趣或者贴近生活,也可以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目的是引出我们这节课的知识点来。
通过总结生活中这些常见的现象,提问学生:那想想上述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知识梳理】(25分钟左右)【说明】这是初二的最后一节课,老师可以根据情况,适当选讲内容。
可在最后对本次的精品课做一个回顾。
引导学生秋季接着复习。
一、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
(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并且光屏不可以承接)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
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实像:光线会聚相交而形成,光屏可以承接。
1.升华和凝华的性质、现象及特点2.能用舞台和物态变化的原理解释生活周边的现象1.升华和凝华现象★★2.升华实验★★★铁丝网上的白霜一.物态变化1.定义:通常的自然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2.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六种变化形式及吸、放热规律总结为下图:注:物态变化时,既要关注温度的变化,又要关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情况。
二.升华1.升华的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2.升华现象:(1)在实验室中,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2)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3)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
(冰升华成水蒸气)。
(4)白炽灯用久了,灯内的钨丝比新的细。
(钨丝升华成钨蒸气,体积减小)。
(5)用干冰制舞台上的雾、用干冰制雨。
(6)冬天,0°C 或以下(未达到熔点)雪人会逐渐变小。
(7)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来冷藏物品。
三.凝华1.凝华的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2.凝华现象:(1)霜、雪、雾凇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2)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凝华(放热)升华(吸热)(3)用久的电灯泡会从透明变成黑色,是在电灯泡工作时发热,而钨丝受热升华形成的钨蒸气又在灯光泡壁上遇冷凝华成极薄的一层固态钨。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升华的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凝华的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例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A.初春,湖面的冰块越来越小B.夏天,泼在地上的水很快变干C.深秋,草叶上出现露珠 D.寒冬,窗玻璃上出现冰花【答案】 D【解析】A、初春,湖面的冰块越来越小,是固态的冰雪熔化现象;故A错误;B、夏天,泼在地上的水很快变干,是液态的水汽化(蒸发)为水蒸气;故B错误;C、深秋,草叶上出现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C错误;D、寒冬,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D正确;例2.某同学在松花江畔观察到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吸热的物态变化是()A.早春的江面上皑皑白雪的消融B.初夏江面上浩浩浓雾的形成C.深秋江边上晶莹冰凌的形成D.初冬江岸上美丽雾凇的出现【答案】 A【解析】白雪消融属熔化吸热过程,浓雾的形成属液化放热过程,冰凌的形成是凝固放热过程,雾凇的形成属凝华放热过程。
第七讲熔化与凝固考点1、熔化与凝固1.熔化:物质从__固___态变成__液___态的过程,该过程是吸热的2.凝固:物质从___液___态变成___固___态的过程,改过程是放热的3、海波熔化实验丁结论:①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处于___固液共存___态。
②海波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___吸热___(选填“吸热”或“放热”),但温度__不变____;熔化前和完全熔化后温度不断__升高____。
③石蜡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___吸热___(选填“吸热”或“放热”),温度__升高____,它在熔化时的现象:____由硬变软,最后变为液体________考点2、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
常见的晶体有冰、海波、金属、奈、明矾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
常见的非晶体有蜂蜡、松香、玻璃、沥青、橡胶等。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
思维深化:1、熔化实验中,用“水浴法”对试管进行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的原因?答:水浴法加热能使物质受热均匀且温度平稳变化2、晶体的熔点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答:晶体的熔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压强和杂质的影响。
熔化时体积增大的物质,加压后熔点升高;熔化后体积减小的物质,加压后熔点降低。
一般情况下,当物质含有其他杂质时,熔点降低。
3、判断正误(1)将白糖投入白水中,白糖慢慢消失了,这是熔化现象。
(×)(2)铜,水银,石墨都是晶体。
(×)(3)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5)海波的熔点是48℃,那么48℃的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
( × )(6)晶体的熔点是固定不变. ( × )例1(实验曲线)、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A、B、C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3)丙图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象,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内能(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第7讲 物质的量(一)【疑难探究】家中厨房中食盐成分是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食醋成分是醋酸,是由醋酸分子 构成,我们引用的水是由分子构成的,做饭用的铁锅,金属铁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如何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一、阿伏加德罗常数1、定义: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2、表示符号:N A3、公式:4、数值:6.02×1023这个近似值。
5、单位:mol -1【课堂训练】1、下列物质中含氢原子数最多的是( )A. 2molCH 4B. 3molNH 3C. 4molH 2OD. 6molHCl2、1.204×1024个C 2H 6中,含有 molC , molH 个质子, 个电子。
二、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表示的意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3、表示符号:n4、单位:摩尔,其符号:mol5、国际上规定:1 mol 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6、使用摩尔这个概念时,应注意的事项(1)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mol(2) 摩尔的研究对象是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不是宏观物质。
N A = Nn(3) 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例如说“1mol氧”,是指1mol氧原子,还是1mol氧分子?含义不明确。
应说1molO,1molO2。
(4) 摩尔的特点:大:指1mol物质所粒子数目大;小:指计量的对象是微观粒子;广:应用广泛7、结论:已知某物质的物质的量,求其中各分项的物质的量时,与分项的角标有关,乘以其角标。
如:3molH2SO4中含4×3molO,含2×3molH+。
【自学导读】介绍科学家——阿伏加德罗【自学导读】教材50页图2-19,图2-20,图2-21三、摩尔质量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2、表示符号:M3、公式:M =m4、单位:g/mol 或g·mol-15、当质量以克为单位时,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课堂训练】3、下列气体中所含分子数目最多的是()A. 1g H2B. 10g O2C.30g Cl2D.17g NH34、8g某物质含有3.01×1023个分子,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A. 8B. 16C.64D.1605、有以下四种物质:①22gCO2②8gH2③1.204×1024个N2④4℃时18mL水,它们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所含原子数最多的是,质量最大的是,所含电子数最多的是。
第六讲物
一、物的概念
民法上的物,是指自然人身体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并且能够被人力所控制、支配的物质实体。
物是民事法律关系最主要、最普遍的客体,涉及一切财产关系。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物权关系的客体只能是物,债权关系的客体大多数也是物(如买卖、租赁、借贷、借用等),继承权关系的客体(遗产)也主要是物。
二、物的特征
民法上的物是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即民事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因此,其与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以及人们日常用语中的“物”具有不同的含义。
民法上的物具有以下特征:
(一)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外
物是民事主体所具有的民事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所以,主体自身不能成为物。
但是,人体与人体的组成部分有所不同。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人的某些器官一旦脱离人体,就有可能成为权利义务的客体,如抽出的血液、剪下的头发、取出用于移植的心脏等。
不过,人体的器官可否成为权利义务的客体,或者在何种情况下能够成为权利义务的客体,取决于法律的规定,也取决于其行为是否违背社会道德。
(二)占有一定空间并具有一定形体
民法上的物具有一般物的基本属性,即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固体、液体或气体形态,能够用度量衡(重量、容积、长度、面积等)使之特定化。
传统民法上的物,主要就是指这种“有体物”。
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特殊的物质资料不断出现,比如,对电、热、声、光等“能”的利用越来越广泛。
因此,传统的“有体物”的范围被突破,在特定条件下,电、热、声、光等只要能够为人力所控制,能够成为交易的对象,则在法律上可以被视为“物”,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例如,供用电合同的客体就是电。
(三)能够为人力所实际控制
自然界的物质成千上万,但并非任何具有形体的物都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只有能够为人力所控制的物,人们才能对之主张权利。
如日月星辰,虽然于人类的存在有重大意义,但由于其不能为人力所控制,所以任何人客观上不可能对之主张所有权或者其他民事权利,也不能以之作为交易行为的对象。
但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力所控制的物质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不能为人力所控制的物,将来有可能为人力所控制。
所以,民法上物的发展,是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
(四)能够满足人们的生产或生活的某种需要
民事权利的核心是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而人们支配物的目的总是为了满足某种实际需要。
这种需要可以是物质的(如对房屋的使用),也可以是精神的(如保存的私人信件)。
因此,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物必须对能够为人带来物质或精神的某种享
受。
对于人类毫无用处的东西,尽管其能够为人力所控制,但肯定无人对之主张权利,因而不能成为民法上的物。
(三)物的分类
1、流通物与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
流通物指可以自由转让,在民事流转中不受任何限制的物。
凡是法律未明文规定限制其流通的物,都属于流通物。
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物都是流通物。
限制流通物是其流通的范围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物。
如个人持有的黄金,依法只能出卖给国家银行,私人之间不得买卖;又如麻醉药品的销售,必须经过卫生部门的批准,等等。
禁止流通物是依法不得进入民事流转的物,如公用物(江河、公园、公用道路等)、违禁物品(如毒品、伪钞、淫秽书刊等)。
区分意义:有助于确定民事行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凡是以限制流通物为交易行为客体而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行为无效;凡是以禁止流通物为客体的民事行为无效。
2、种类物与特定物
种类物是当事人仅仅用品种、数量等度量衡单位加以确定的物,如十斤大米、二十公斤汽油等。
种类物的特点在于同种类的物相互之间可以互相代替。
特定物指具有某种独特特征的物或当事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从种类物中特别选定的物。
如一张古画、一部使用过的汽车、当事人选定的一把小提琴等。
特定物的特点是其相互之间不可以代替。
区分意义:不仅在于可以正确地确定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
(某些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只能是特定物,如租赁、借用等;某些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只能是种类物,如金钱借贷。
)此外,区分有助于正确判断债务是否已经适当履行(交付种类物的债务只须交付同种类的物即可,而交付特定物的债务则要求债务人必须按规定的特定财产交付)。
3、可分物与不可分物
可分物指对物进行实际分割以后不损害其经济价值和用途的物,如十斤大米可以分为两份而不影响其价值。
不可分物是其实际分割以后价值会减少或用途会受到影响的物。
如一部电视机就是不可分物,将它分为两半,就不能使用。
区分意义:在当事人分割共有财产时,可以正确地确定财产的分割方式。
如果是可分物,当事人可以进行实物分割;如果是不可分物,则当事人只能采用折价补偿或变卖财产后分割价款的方式进行分割。
4、动产与不动产
不动产指土地及其定着物即固定并附着于土地的物,如房屋及其他建筑物、固定于土地的其他设施等。
动产指不动产以外的物,如汽车、电视机、珠宝、图书等。
动产与不动产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其主要表现:
(1)物权公示方法不同。
物权的公示指以一定方式表明特定财产上所设定的物权及权利人(例如,以一定方式向公众表明某一幢房屋的所有权属于谁),以使
社会公众所知晓。
物权公示的目的在于使设定于财产上的物权关系得以稳定,有利于保护交易安全。
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采用的是房地产登记公告制度,即不动产物权及权利人的确定,以国家房地产管理机关的登记为准。
而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则是当事人对特定动产的占有,即在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谁实际占有动产,谁就被推定为该动产的权利人。
不过,有少量重要的、流动性大的特殊的动产(汽车、船舶、飞机),法律对其也采用了登记注册的物权公示方法。
因此,这些动产被称之为“注册动产”。
(2)物权设定及变动的形式不同。
不动产物权的设定及变动必须采用登记的方式(如房屋抵押权的设定或者房屋所有权的转让,必须到房产管理部门办理抵押权登记手续或者产权“过户登记”手续)。
而动产(注册动产除外)物权的变动,则一般采用转移物的占有的方式(如一部电视机的买卖,其所有权的转移一般以交付该电视机为准)。
5、主物与从物
当两个以上的物相互配合,按一定经济用途组合在一起时,该两个物中起主要作用的物为主物,起辅助作用的物为从物。
例如,台灯与其灯罩,台灯为主物,灯罩为从物。
区分意义:在当事人无特别约定的情况下,转让主物,从物应认
定为随主物的转让而转让。
6、原物与孳息
原物是能够通过使用或利用而产生新的利益的物;孳息是原物所产生的新的经济利益,如母牛生下的牛崽、存款所产生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孳息包括两种:一是天然孳息,即根据自然规律所产生的收益,如果树所结的果实;二是法定孳息,即根据法律规定而产生的收益,如存款的利息。
区分意义:通常情况下,原物所有人有权取得孳息的所有权,在转移原物时,取得孳息的权利随之而转移。
7、消耗物与非消耗物
消耗物是不能重复使用,一经使用即改变其原有形态、性质的物,如燃煤、大米等;非消耗物指可长期使用的物,如汽车、衣服等。
区分意义:非消耗物可以作为租赁、借用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而消耗物只能作为借贷法律关系的客体。
8、单一物、合成物与集合物
单一物指形态上能独立存在的物,如一匹马;合成物指由两个以上的物结合而成的物,如房屋、汽车。
合成物的构成部分虽然没有丧失其个性,但形体上已经成为统一体,所以,合成物在法律上的地位与单一物没有区别。
集合物指由多个单一物或合成物集合而成的物,如一群马、一个运输企业的全部汽车。
区分意义:就单一物与合成物所产生的权利,原则上应存在于物的全部,单一物或合成物的一部分不能成为权利客体。
例如,就一
匹马或一辆汽车所产生的所有权,只能设定于该匹马或该辆汽车,而不能设定于该马或该汽车的各个部分。
而就集合物所产生的权利,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否则,其原则上应存在于构成集合物的各个物,不得将其作为一项权利的客体。
例如,就一个运输企业的全部汽车而产生的所有权,应设定于其中每一辆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