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内容_形式对等问题初探_以文学作品翻译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69.71 KB
- 文档页数:3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以《论语》英译为例都媛;陈吉荣【期刊名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
《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
《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
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
《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The focus of image study is the exotic“image”in the literary works .As a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Confucian ,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ollected a large number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Chinese life and is the typical emergence of Chinese image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has been repeatedly translated into western languages ,and become an excellent example to show Chinese image in translation . Due to the various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translators can also create devi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he work .The translation of key words and metaphor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an illustrate these issues .【总页数】4页(P58-61)【作者】都媛;陈吉荣【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相关文献】1.翻译中内容、形式对等问题初探——以文学作品翻译为例 [J], 常晖;石春燕2.浅谈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r——以《论语》英译为例 [J], 徐慧娟3.浅谈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以《论语》英译为例 [J], 徐慧娟;4.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以《论语》英译为例 [J], 都媛;陈吉荣;5.小说外译中的语言、政治与国家形象\r——以《狼图腾》英、法翻译为例 [J], 陈水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等原则视角下的诗歌翻译——以《江雪》为例冯安华(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07)摘要:该文从对等原则的视角,结合《江雪》翻译的实例,分析了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部分的解决方法。
该文从Nida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方面对《江雪》的三篇译文进行剖析,以译文读者的眼光,结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来理解译文。
同时探讨了文化差异造成的诗歌翻译过程中各种障碍,提出了译文插图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对等原则;诗歌;翻译;插图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4)17-0134-03The Analysis of Poetry Translation Based on Equivalence Theory—Using River Snow as an ExampleFENG An-hua(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226007,China)Abstract:From the Equivalence Theory,this article analyses some problems during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using the poem River Snow and its English versions as an example.Based on Nida’s Formal Equivalence and Dynamic Equivalence,this ar-ticle studies three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of River Snow,learns target language readers’reaction during the reading process,and tries to raise translators’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illustrations.Key words:Principles of Correspondence;poetry;translation;illustration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从英汉互译实例浅析翻译的对等理论彭玺【摘要】对等(equivalence)理论形形色色,在各种翻译理论繁荣发展的今天,它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仍具有存在价值和应用意义。
梳理对等理论的分支,结合英汉互译实例从词、短语、句子、语篇多个层面分析对等理论及相应的翻译策略。
%There are several kinds of equivalence theories,which still own certain value both for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al translation.The writer outlined and specified branches of equivalence theories and offered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by analyzing C-E translation examples from aspects of words,phrases,sentences as well as contexts.【期刊名称】《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5页(P108-111,115)【关键词】对等理论;译者;英汉互译【作者】彭玺【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不同语言用来表达同一事物的词叫对等词。
如:动物“狗”用汉语来表达是“狗”这个汉字,而在英语中是dog这个单词。
有史记载的最早的翻译方法就是对等翻译。
有些译者以为对等翻译就是从最原始的角度等同的翻译原作,是一种机械的翻译理论,因而弃之如敝履。
有些译者又将某些名家的对等理论视为只可独用其一的金科玉律。
对等理论不是只有一条理论,从不同维度来看有几类理论形式,而且并非一定互不相容。
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需要结合英汉互译实例正确认识对等理论的分支并对其权衡取舍。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275期2014年4月(中)Total.275April 2014(B)作者简介:樊瑶(1989—),女,山东莱芜人,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为英语语言文学。
摘要散文《荷塘月色》是我国近代白话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其语言优美隽永,文体风格独特。
李明所译的《荷塘月色》是目前公开发表的最新的一个英译本,且相关研究比较少见。
文章试图从文体学的视角,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层面对李明的《荷塘月色》译本进行赏析,探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中文体风格再现的指导。
关键词《荷塘月色》英译本文体动态对等On the Equivalence of Style in Prose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n Li Ming '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e Tang Yue Se"//Fan YaoAbstract "He Tang Yue Se",which is famous for its beautiful language,is a piece of classic prose in recent times,and the style of which is rather distinct.Its English version by Li Ming is the latest one that has been published,and related study i this ver-sion is comparatively seldom.The thesis tries to appreciate and analyze Li Ming's English version of "He Tang Yue Se"from the phonological,lexical and syntactical asp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ylistics,and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tyle of prose.Key words English version of "He Tang Yue Se";style;Dynamic Equivalence1引言《荷塘月色》是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近代白话散文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文章编号:1671-9662(2007)01-0079-03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试析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歪曲与失缺孙吉力(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061)摘要:动态对等原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的一个经典。
虽然已臻于完美,但当将其运用于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时常常会陷入一种两难的局面,那就是在读者的反应与文化的传递中无法抉择。
文章试从文化意象缺失和歪曲的角度对动态对等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进行尝试性的分析。
关键词:文学翻译;动态对等理论;文化意象;文化传递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引言“信、达、雅”作为翻译的三原则在中国翻译界盛行已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翻译理论与标准也被引进到国内,其中,尤京·奈达博士作为“美国翻译理论之父”,其理论尤为推崇。
他的一些理论如“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原则更被人们所广泛讨论并接受。
这些理论不仅丰富了翻译理论,而且对翻译实践的发展有着长足深远的影响。
动态对等原则主张在一定的情况下对原文的形式作相应的调整而保留原文的内容,以期在目标语读者中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反应。
所以受传统文艺批评理论的影响,文本的文学形式较之内容常常被忽视,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形式使得文学作品文学化。
文学语言常有其自身特定的遣词造句的方式或语法结构,从而表达了特定的含义。
文学作品翻译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原作形式的更改或保留程度。
文章将简要讨论动态对等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并且进一步论证文学翻译中意象保留的重要性及常用手段与技巧。
1动态对等原则及意象的定义1.1动态对等原则关于翻译的实质,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原则(随后发展为功能对等原则):“翻译存在于用最接近源语的接受语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对等,其次是风格对等。
”(Nida &Taber ,1969),这也是奈达对动态对等原则下的定义。
在这个概念中,奈达强调是“最接近”而不是“对等”,而且这里所谓的“最接近的对等”是使翻译出来的东西尽量自然,以至于让别人看不出来这是翻译出来的东西。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翻译是语言之间的桥梁,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语言的文化和思想。
在翻译过程中,对等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对等。
在翻译中,对等关系主要有两种,即文本内对等和文本间对等。
文本内对等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内部的关系,例如句法、词汇和语义等。
而文本间对等则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超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之外的因素,例如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看,翻译中的对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本功能文本功能是指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所起的作用。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功能应该尽可能地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原文中的警告、提示和呼吁等功能在翻译后应该保持不变。
文本结构文本结构是指语篇的宏观组织形式,例如叙事结构、论证结构和描述结构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结构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例如,在翻译小说时,应该注意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场景描写等方面,保持原文的叙事结构。
文本风格文本风格是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例如用词、句式、语气和修辞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风格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例如,在翻译诗歌时,应该注意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保持原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对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自由度。
这种自由度允许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通,以适应目标语言的习惯和文化背景。
然而,这种自由度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必须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为前提。
自由度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保证对等的前提下,适当的自由度可以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和易于理解。
它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的精髓,并将其融入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中。
同时,自由度还可以使译文更具创造性和艺术性,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语言间的交流活动,其核心在于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对等性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
我们将对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然后阐述翻译对等性的内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同语言间的对等性。
我们将总结在语篇分析视角下,提高翻译对等性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二、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对等是一个核心概念,旨在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风格和功能的对等。
然而,对等并非简单的逐字逐句对应,而是需要在更大的语境——即语篇的层面上进行理解和实现。
这就引出了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语篇分析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使我们能够在更大的语境中理解和处理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该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微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微观结构关注的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如词汇、短语和句子。
在这一层面,翻译者需要关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对等,确保翻译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上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中观结构则关注语篇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翻译者需要分析源语语篇中的信息流动和逻辑关系,然后在目标语中重建这种流动和关系,确保翻译在整体上保持连贯和一致。
宏观结构则涉及到语篇的语境和目的。
翻译者需要理解源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然后在目标语中创造出符合这些背景和目的的翻译,确保翻译在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翻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翻译者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最佳对等。
浅析奈达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以余华《活着》英译本为例题目(中文):浅析奈达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以余华《活着》英译本为例题目(英文):On Formal Correspondence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of Eugene A. Nida---Taking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o Live by Yu Hua as an Example摘要在西方,等值问题一直是翻译界的中心话题。
奈达的等值理论自8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认为,等值可分为形式等值和动态等值(后用功能等值代替)。
形似等值一原文为中心,追求最求形式和内容信息上的对等,常常为了呈现不同文化的异域风格。
动态等值理论认为意义和精神是翻译的重点,力求使是译语读者能够产生于源语读者相同的反应。
本文以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为例,分析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与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希望读者在体会奈达等值理论科学性的同时,也能归纳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以后的翻译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形式等值动态等值活着AbstractEquivalence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s the primary concern in western countries. Nida’s theory on equivalence has had a great impact on China’s translation circle since introduced in 1980s.Nida introduces two kinds of theories: formal equivalence (FE)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DE). FE centers on the message and content of the original text, aiming to present exotic culture, while DE regards meaning and spirit as the main concern, aiming to produce a text that can receive the same responses from readers.By taking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ontemporary writers—Yu Hua’s novel To Liv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FE and DE and their difference, I hope readers could both comprehensively realize the scientific approach and the deficiency of this theory,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translation work.Keywords: formal equivalence; dynamic equivalence; T o Live Chapter1 Introduc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1.1 IntroductionAs a controversial concept in history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is undoubtedly aprimary standard we use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works. Correspondingly, it is unavoidable for translators to strike a balance in the question of equivalence and provide the best version for readers. Eugene Nida, an American translation master ha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insightful theories on equivalence. Undoubtedly, his formal equivalence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later translators to probe, especially for Chinese translators lacking in original and systematic translation theories.Yu Hua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riters in China with a variety of literary works concerning the stories of China’s past decades. To Live remains as his most re presentative work. Culturally specific as it is, it’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including English. The English version To live serves as a perfect example for Nida’s theories on equivalence. Thus,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formal equivalence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helping the readers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and also directly percieve the theory.This thesis is comprised of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clud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is thesis and the literature review containing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ndition about the studies on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 the writer ha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Yu Hua as well as his major literature works, among which To Live will be specifically analyzed here. The third chapter not only gives the reader a framework of Nida’s theories of formal equivalence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respectively, but also their differences in detail. Having had a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this thesis and its related knowledge,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demonstrates the application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Huozhe---To Live. Several typical abstract这里的abstract是指在小说中提取的某些部分will b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as examples of this two kinds of equivalence. Furthermore, four aspects of dynamic equivalence will be showed respectively:meaning, style ,fluency and reader’s response. The writer’s conclusion and so me personal point of views will be intensively generalized in the last chapter. All in all, by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is thesis, the writer hopes readers not only。
现代经济信息454论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散文翻译——以《落花生》为例王 芳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论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进行了探究,首先对尤金·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进行了深入了解;然后从散文文体特点出发,探究了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的重要性,并从篇章对等的角度举例说明了其在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散文翻译;《落花生》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454-01大多文学翻译研究都致力于诗歌和小说的翻译,而往往忽视了散文翻译。
对于大量的优秀散文作品而言,散文翻译需要同样的重视。
像小说,话剧等许多文学体裁都以对等论作为翻译指导,但在散文上的应用却较少,而本论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对散文的翻译进行了研究,其中以散文《落花生》为例。
一、关于理论对等理论是由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他所表达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我们所了解的“功能对等”,不是文字上的一一对应,而是在两种语言上所体现的所谓功能上的对等。
因此奈达基于翻译的本质特征提出了此理论。
对等理论告诉我们翻译不仅仅体现在语义上还要使其在语义,风格,文体上体现对等,既能够表达表层信息,也体现深层含义。
其中动态的对等有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四个方面。
而意义更为重要[1]。
过多的注重形式反而不利,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
”[2]。
在此例中,翻译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文字体现。
这就需要我们真正的了解功能对等理论,并将其正确的应用到自己的翻译实践中而不是生搬硬套。
而对于散文,我们不能忽视其形神特点,即使其形神兼具才能正确表达原散文的主题。
散文翻译必须将散文本色的真、情、美表达出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流畅的将原文表达出来因。
第27卷第2期2009年4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HENAN UN I V ER SITY OF S C IENCE AND TEC HNOLOGY (S OCIAL S C IENCE)Vo.l 27 N o .2A pr .2009艺文丛谈翻译中内容、形式对等问题初探!!!以文学作品翻译为例常晖,石春燕(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摘 要: 翻译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对等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原语与译入语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译者应尽可能选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因此仅注意形式对应是不够的。
运用奈达的部分理论,从英汉两种语言思维差异的特征入手,则有可能在文学翻译中化解这一矛盾。
关键词: 翻译;内容;形式;功能对等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09)02-0054-03收稿日期: 2008-10-28作者简介: 常晖(1969-),女,湖南常德人,硕士,副教授,从事中西语言文化对比及翻译研究。
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或基本对等是翻译工作者的最高境界。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即后来的#功能对等∃理论。
动态对等虽然已臻于完美,但当其运用于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处理时常常会陷入两难局面:在读者的反应与文化的传递中无法抉择。
[1]翻译实践中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尴尬情况:译者非常明白原文的意思,但就是不能很好地译出来,结果译文欧化、别扭、读之形同嚼蜡。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未能摆脱原文束缚在译入语中找到恰当的表达形式。
本文将运用奈达的理论,从英汉两种语言思维差异的特性入手,分析探讨翻译实践中化解内容与形式统一或基本对等这一棘手矛盾的可能性。
关于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2]#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构词、语序、结构、诗歌、谚语等方面各不相同%%译者不必悲叹译入语缺少某种表达形式。
译者应尊重各自的语言特点。
%%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也能用另一种语言表达。
∃[3]例如,A fall i nto a pi,t a gain i n your w i.t 钱钟书先生将此句译为#吃一堑,长一智∃。
这样的译文既保留了原作谚语句子形式简洁的特色,又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形式,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这就说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以#再现原语信息∃为目标,尽其所能使译文与原文基本相同而不是同一。
当两种语言在形式上不匹配时,译者应牺牲其外在形式而保留其内容,不应把一种语言形式生硬套用在另一种语言中,否则就是失败的翻译。
[4]如:例1 It w as an old and ra gged moon .译文A 那是一个又老又破的月亮。
译文B 这是一弯下弦月。
[5]49译文A 逐字翻译,在字面上与原文一一对应,似乎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但译文令汉语读者莫名其妙。
译文B 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从例1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中,形容词old 和ragge d 的意思不能与汉语意思一一对应。
因此,如果只注意原语的字面意思对应翻译,译文就很难做到贴切、自然。
奈达还认为:#为保存内容而改变形式其变动程度的大小,视不同的语言之间在语言和文化上的距离大小而定。
%%要保留原作内容就必须从语法到词汇改变原作的结构形式。
∃[6]这说明当原语与译语文化背景和语言形式相同时,翻译时语法和词汇的改变就小,就容易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否则,反之。
如:例2 Be i ng a teacher is bei ng pr esented at the creati on ,when the cl ay begins to breathe .原译 当一名老师意味着是创造的见证人,他目睹人体开始呼吸,开始了生命。
改译 当一名老师就意味着目睹上帝造人的过程,目睹用泥土捏成的人体开始呼吸,开始了生命。
[5]52在例2中,#creat i on ∃指&圣经∋中上帝用泥土造人一事。
这对于非基督徒的读者来说比较陌生。
因此,译第2期常晖等: 翻译中内容、形式对等问题初探者有必要在翻译时加入一些文化背景的解释。
正如奈达所说:#当原语与译语的所指物之间存在着文化形式和作用上的区别时译者就必须给译文提供一定的上下文。
∃[7]在选词用字上做一些处理,将名词#creati on∃译为中文的动词,既传达了原文的内容信息,形式上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比较两个译文可以看到,原译文只是简单地对应,令毫无文化背景知识的读者不知所云;改译后译出原文的文化背景并采用词性转换法,充分传达了原句文化信息,译入语读者读之清楚明了。
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英语常用抽象词表达具体事物,大量使用概括的和抽象的名词表达复杂的和理性的概念,而汉语更多地使用具体、生动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外表的变化,还有文化的移植和接受。
[8]为有效排除文化背景差异,翻译时必须正确理解、仔细斟酌,并借助一定的技巧,解释形式与内容同一的问题,以免在传译原文信息时走样。
奈达像前人一样讲#对等∃、#信息∃,但其具体标准是#达意∃、#传神∃、#行文通顺自然∃、#读者反应相似∃,这显然丰富了#信息对等∃的内涵,突出了包括艺术审美效果在内的交际功能。
同时奈达也指明了完全的绝对的对等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要求努力做到#最切近∃、#最自然∃,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发生矛盾之时,一般应先重信息内容的再现;但对此不可绝对化,特别在文学翻译中,做到既不能顾了内容而失去原文的美感,也不能顾了形式而显得华而不实。
这样就一定少不了艺术创造性!!!他肯定翻译是一种#再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再生产∃。
[9]从语言的交际功能看奈达强调内容优先,译者应追求贴切自然的对等,把信息内容始终放在首位。
这就意味着对原文在形式上做必要的合理的改变。
如:例3 The thought t hat she woul d be separ atedfro m her husband duri ng his long and danger ousjour ney saddenedM s.Br o wn.译文A 在她丈夫那漫长而危险的旅途时间内,她将和他分离的这个思想使勃朗太太悲伤。
译文B 布郎太太一想到丈夫踏上那漫长而危险的旅途,而在此期间,她又不能跟他在一起,心里不禁感到难过。
[10]译文A在选词用字、句式结构上严格对应于原文。
这样,因为定语过长,使得译文别扭而且意思模棱两可。
译文B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了贴切自然的对等。
首先,译者形式上没有套用原文句子结构,大胆采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运用词性转换、拆句等技巧,把原文的名词#the thought∃译为#一想到#,把原句拆成三句,即把原文的定语从句拆译成一个独立的句子;原句中的介词短语#duri ng%j our ney∃译为动词短句,使译文通顺自然。
从这一例句可以看到英语直性思维的特点:在表达思想时,往往把最重要的思想观点放在最前面;而汉语思维是圆周式的,当要说明某事或观点时,通常采用间接说明的方式:从最不重要点入手逐渐过渡到最重要点!!!最重要的观点放在最后说;英语句子较有逻辑性而汉语句子则较松散。
因此,在汉英互译时,注意这些差异才能译出符合译入语思维和表达习惯的译文。
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动态/灵活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其核心是#译文能否为读者理解,衡量的标准不在于译文中的所用词语能否被理解,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范,而在于整个译文使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译文应使读者所作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的反应基本一致∃。
[11]翻译的交际功能应是传达信息,语言表达准确,富于意味,生动、真切。
人们既可以理解译文提供的信息,又能够感受自然贴切的译语而作出相应的反应。
如:例4 #I love my love w ith an E,beca useshe(s entici ng.I hate herw it h a n E,because she(se ngaged.I took her to t he s i gn of the exquisite,a ndtreated her w it h a n el ope men.t her na m e(s Em ily,a nd she lives in t he eas.t∃译文A #我爱我的所爱,因为她长得实在可爱。
我爱我的所爱因为她不回报。
我的爱我带她到挂着浮荡子招牌的一家和她谈情说爱。
我请她看一出潜逃私奔,为的是我和她能长久你亲我爱。
她的名儿叫做爱弥尔,她的家住在爱仁里。
∃[12]译文B #我爱我的爱人为了E,因为她是Enti cing(迷人的);我恨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gaged(定了婚的)。
我用我的爱人象征Exquisite(美妙),我劝我的爱人从事E lope m ent(私奔),她的名字是Em ily(爱弥丽),她的住处在East(东方)。
∃[13]原文是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广为流行的#认罚游戏∃:游戏者一般要说六句话,每句话最后一个词的首字母都要一样。
我国也有类似的#嵌字游戏∃。
此段文字在汉译时,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原文中六个以字母#E∃开头的句末结尾词,这样才能有效地传译出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
从整体上看,译文B在语法、选词用字上均与原文形式对应,但内容信息传译不清楚。
原文中的六个#E∃字母开头的词全部照搬原∀55∀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样译出,括号内的汉语意思,译文显得呆板、欧化,未能把原文形式上的特点译出,读者不能从译文中感受到原文形式上的特点,也就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而译文A 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均基本上与原文动态灵活对等。
译文字斟句酌,大胆摆脱原文结构,极富创造性地将原文六个#E ∃开头的结尾词译为#爱∃或含#爱∃字的词语,最妙的是将#east ∃译为#爱仁里∃可谓妙笔生花。
这样既在形式上传译出原文的文体风格,又在内容上很好地译出原文的真正含义,读者可以得到与原文读者基本一样的感受。
由此也可证明:当原语与译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时,如果把原语的形式硬套到译语中去就会扭曲原文的语言风格、形式和内容、信息。
形式上的对应并不能引出内容的对等。
因此,翻译时仅注意形式上的对应是不够的。
不论是形式、内容还是文体风格,译者都应努力造就出功能上的对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综上所述,奈达的翻译理论特别强调#意思优先于形式∃,#动态/灵活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
若从交际的角度看翻译,奈达的翻译理论应是很好的#向导∃,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