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 格式:doc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3
甲午战争知识点总结高一甲午战争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场重要军事冲突,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的战争中,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的不断升级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爆发。
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甲午战争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原因甲午战争的爆发并非突然,而是由于长期积累的一系列问题引发的。
其中,中国的国力衰败、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成为日本逐渐崛起并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此外,日本对中国朝鲜半岛的影响力扩大,也使得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二、战争经过甲午战争共分为几个阶段。
在战争初期,中国清朝舰队遭到日本海军的突然袭击,损失惨重。
此后,中国舰队多次投入战斗,但由于装备和作战能力的差距,中国方面一直处于劣势。
最终,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并向日本支付巨额赔款。
这次战争的失败也彻底暴露出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三、影响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深远。
首先,战争的失败导致了清朝政府的国家形象大幅下降,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进一步激化,加速了清朝政权的崩溃。
其次,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进行近代化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变革,以追赶日本等西方列强的步伐。
战争也激发了中国爱国情感,催生了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
四、启示甲午战争教训深刻,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次残酷的历史教育。
这次战争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弱点和不足,让人们认识到国家现代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战争也引发了许多思考,例如,如何改革现代军事、如何解决国家治理问题等等。
这些思考和改革探索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中国的发展路径奠定了基础。
总之,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一战,其影响超越了当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近代史,认识到中国社会在面对外部压力和挑战时的不足之处,并从中汲取教训,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1,如何评价洋务运动: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②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③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④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⑤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
3,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1894---1895年。
4,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5,《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1895年春,双方代表中:李鸿章。
日:伊藤博文
6,《马关条约》的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再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7,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直接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8,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标志:公车上书
9,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10,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1,戊戌变法的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12,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13,洋务运动创办的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新式学堂是京师大学堂。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从日本方面看: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和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日本帝国主义制定了“大陆政策”,蓄意发动侵略战争。
从列强方面看: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导火线: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清政府基本方针: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不认真备战的结果,使清军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
2、战争爆发:1894年日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不宣而战。
1、战争的经过:第一阶段战事·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抗日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走·黄海战役: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抗日牺牲。
双方互有胜负,北洋舰队主力尚存。
李鸿章下令保船,使日海军取得了黄海海域制海权。
第二阶段战事·日军入侵辽东和辽东之役:黄海大战后,日军一路从朝鲜进入中国,聂士成抵抗,日军占九连城;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占大连、旅顺,制造旅顺惨案。
·威海卫战役: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战略方针。
3、战争性质: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1、内容:割辽台澎给日本。
破坏主权完整,迫使台湾分离50年,刺激了列强瓜分野心赔偿军费2亿两。
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就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使帝国主义的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掠夺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影响。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标志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马关条约》使帝国主义在远东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尖锐,中国面临更严重的民族危机。
1.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目的有
①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②实施大陆政策
③转嫁国内危机
④控制朝鲜,占领中国东北和台湾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当甲午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时,恩格斯就预言:“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
”其中“革命化”是指
[ ] A.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将发生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D.列强将加紧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进一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
1.A
2. D。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高考知识点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需要掌握什么知识点?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必考知识点1.甲午中日战争:(1)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2)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3)1890年经济危机过程: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退回国内)——黄海海战(不宣而战)——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战争惨败及洋务运动彻底破产2.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意义:《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八国联军侵华:时间:1900年6月八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原因: 根本——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4.《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4.)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5.)改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意义:《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甲午战败影响:国内——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真正觉醒农民:义和团运动;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军决心用暴力推翻政府(辛亥革命)国外——列强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
第15讲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考情分析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低频考点,相关关联性考题较多2.情境设计:多利用政府公文、新闻报道、漫画、第三方看法创设学习情境。
如(2022·重庆卷,7)英国杂志刊登的漫画;(2022·北京卷,7)英国照会;(2020·江苏卷,7)《申报》报道;另外该部分还经常作为背景考查,如(2021·山东卷,17)小英雄3.核心考向: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概况和影响;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整体感知知识点一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1.边疆危机西北阿古柏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1875-1878年左宗棠发兵新疆,收复新疆南北两路,后来清政府与俄国交涉,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西南中法战争(1883-1885年),法国占领越南东南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1885年台湾建省2.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根本原因日本制定“大陆政策”,蓄谋占领中国的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侵华野心由来已久重要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壮大;清政府落后直接原因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出兵朝鲜1.挖掘·教材信息读教材“历史纵横”“宗藩关系”,你如何认识宗藩关系下的“朝贡体系”?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朝贡体系的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
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
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阐释·核心概念[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1)商品输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
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总结《甲午中日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必考知识点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发生的主要战役和事件1.黄海大战:1894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国捐躯。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是光绪帝为悼念邓世昌而作。
2.旅顺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3.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三、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中国战败的原因:主观上是因为清政府的腐朽、妥协退让。
客观原因是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四、分析理解《马关条约》的影响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影响: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
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影响: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
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影响: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4.增辟通商口岸。
影响: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
⾼⼀历史甲午中⽇战争知识点 ⾼中历史课有些知识点⽐较⽣动有趣,有些历史知识点的确⽐较枯燥。
对历史缺乏兴趣,其中重要原因是要选择对的学习⽅法。
以下是⼩编给你推荐的⾼⼀历史甲午中⽇战争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甲午中⽇战争知识点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本明治维新之后,⼤⼒发展资本主义,国⼒逐渐强盛。
但是由于⽇本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留势⼒,国内市场狭⼩,因此⼈民起义不断。
⽇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的“⼤陆政策”。
战争爆发时间:1894年7⽉ 第⼀阶段:平壤战役,黄海战役 第⼆阶段: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台湾等⼤⽚领⼟的割让,进⼀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
并且刺激了列强⽠分中国的野⼼。
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步加深。
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民的负担。
清政府⽆⼒偿还,不得不⼤量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新的通商⼝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深⼊到中国内地。
允许⽇本在华投资设⼚,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进⼀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了。
历史甲午中⽇战争练习题 1、若建⽴邓世昌纪念馆⽽收集⽂物,准备打捞“致远舰”,你认为应该到哪⾥打捞(D)A.丰岛海域B.威海卫海域C.旅顺海域D.⼤东沟海域 [2011•扬州]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①左宗棠收复x疆②邓世昌抗击⽇军③林则徐虎门销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2、⼤⼤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平等条约是(C)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丑条约》 3、1895年有⼈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本,颐和园⼜搭天棚。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笔记
在19世纪末,中日两国开始展开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对两国的未来产生
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我在课堂上整理的笔记。
起因
甲午中日战争始于1894年,是由于中日两国在朝鲜问题上产生矛盾而爆发的。
朝鲜位于中、日两国的势力范围之间,双方都希望利用朝鲜地缘政治位置获得自身的利益。
一方面,日本试图通过朝鲜谋取海外扩张,同时还想排挤中原中国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中国希望通过朝鲜确保自身的安全。
战争过程
战争开始后,日本迅速占领朝鲜,并于1895年战胜中国,取得了许多军事上
的胜利。
而中国的军队则表现出较弱的战斗实力和组织能力。
在这场战争中,甲午中日战争暴露了中国清朝的内外弊病,也说明了日本实现现代化的迅速进步。
结果与影响
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日本获得了对中国的一系列优待条款,如割让台湾、澎湖
列岛给日本、赔款,中国则开始了改革的步伐。
战争的结果对中国尤为具有深远影响,促使了晚清政府的改革和变革的推进,也引发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综上所述,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实质上是古老东方两大
文明国家交锋的产物,对后续历史产生了深远的作用,也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
高考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1)日本
①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和封建残余及天皇制国家机制相结合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侵略性。
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②19世纪末,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为扩大资本,掠夺原料,寻求国外市场,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③一定程度上的西方列强的支持默许或纵容,成为日本实施侵华计划的条件。
(2)中国:19世纪末,中国边疆危机进一步加深,而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2.《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在华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3.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日本统治者为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贪欲,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竭力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并制定“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这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对中外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1)从中国方面看,①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②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2)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局势来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4.西方列强对日本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的影响
19世纪晚期,中国和朝鲜是列强在远东争夺的重要地区,而英、俄两国争夺远东霸权斗争尤为激烈。
沙俄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机会侵占我国东北大片领土后,更加垂涎朝鲜,并企图独占中国东北地区,夺取更多在华侵略权益。
因此,沙俄一面警惕日本在上述地区的扩张,一面又极力拉拢日本,与英国在远东争霸。
当时,英国仍是远东地区最大的殖民者,在中国享有最多的既有权益,为防止它在远东的侵略优势被打破,英国也支持日本以抵制沙俄的扩张。
美、德两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强烈要求在远东找寻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但都无力在远东争霸,故都支持日本同沙俄抗衡。
法国为了乘日本侵华之机来夺取新的权益,也极力支持日本侵华。
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默许、纵容态度,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5.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分析
(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
①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
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
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
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