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导学案 学生版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6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以及圉绕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的议论文结构。
【学习重点】1、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 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以及圉绕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的议论文结构。
【学习方法】自学法、检测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练习法【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S 诵读课文1、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 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 让同学们结合注释读通全文,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或借助工具书, 或小组谈论,或请教老师予以解答。
二、检査预习1 •给下而加点的字词注音。
4•木直中绳,糅以为轮。
三.布置作业:完成《新坐标》上“基础夯实”部分。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白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参省( )( ) 知( )明而行无过 ■ 须臾( • • ) 跛( ■ 舆( )马 ■ 生( • )非异 直( • )步 骐骥( ) • • 锲( )而不舍 ■ 朽木不折( )帘 ■ • 参( ) 螯( ) ■ 2・找出通假字, 并翻译<木直中( )绳 糅( )以为轮 虽有( )槁( )眾( • • • • •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 彰()弩马() 蛇鳍( )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金就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庄子曰:〃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中学语文公开课(劝学)优秀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累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使用说明)1.第—课时落实学习目标1-2,第二课时落实学习目标3-4;2. 第—课时落实根底演练1-3,第二课时落实根底演练4-5;3. 第—课时落实合作探究1-4,第二课时落实合作探究5-10;4. 第—课时落实稳固训练1-8,第二课时落实稳固训练9-13;(知识导学)1.关于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开展为有标题的文章材料,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言语质朴、多排比句,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篇。
内容分前后两个局部,前局部着重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后局部着重说明学习的方法。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鼓励人们学习须持之以恒,以求增长知识,开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2.关于劝学的名言名句◆少小多才学,终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劝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难点(1)体会荀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2)深入理解荀子的学习观,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 313 年-公元前 238 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2、作品背景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百家争鸣”的局面应运而生。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强调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的改造作用,写下了《劝学》这篇文章。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靛()青蓼()蓝中()绳槁暴()参省()跂()而望舆()马舟楫()蛟龙()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镂()刻埃()土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已:(2)木直中绳中:(3)虽有槁暴虽:暴:(4)金就砺则利就:砺:(5)吾尝终日而思矣尝:(6)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7)吾尝跂而望矣跂:(8)登高而招招:(9)顺风而呼呼:(10)假舆马者假:(11)非利足也利足:(12)而致千里致:(13)非能水也水:(14)绝江河绝:(15)君子生非异也生:(16)善假于物也假:(17)积土成山积:(18)风雨兴焉兴:焉:(19)积水成渊渊:(20)蛟龙生焉生:(21)故不积跬步跬步:(22)无以至千里无以:(23)骐骥一跃骐骥:(24)驽马十驾驽马:驾:(25)功在不舍舍:(26)锲而舍之锲:舍:(27)金石可镂镂:(28)蚓无爪牙之利爪牙:(29)上食埃土上:(30)下饮黄泉下:(31)用心一也一:(32)蟹六跪而二螯跪:螯:(3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劝学》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劝学》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劝学》是著名的古代名篇,它在现代也一直受到广泛阅读和推崇。
这篇文章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勤奋发展智慧、思虑明达、心灵质朴等诸多价值观,为读者指引了一条学习成长的道路。
本文将从导学案的角度出发,介绍如何使用《劝学》这篇优秀的古代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收益。
第一步:阅读理解首先,学生需要进行阅读。
我们可以提供适合年龄段的版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或由老师为学生逐段解读。
在阅读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其中的精髓。
通过此部分的训练,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劝学”的含义,从而激励自己为学习而奋斗。
第二步:语文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挖掘出其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老师可以以例句为例,让学生分析其使用的言语的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此部分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步:心灵修炼的强化在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将文章所反映的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发挥出文章对于心灵修炼的正面影响。
他们需要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勤奋发展智慧,思虑明达,心灵质朴”这些精神。
此部分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自信心、建立自我认知,让他们的心灵在学习中得到进一步成长。
结语通过以上三部分的训练,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劝学》这篇优秀的古代文章,并从中获得收益。
《劝学》所反映的许多价值观仍然具有现实的应用和指导意义,具有启示和引导学生奋斗学习、提升个人能力的深远意义。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可以借鉴古人之智慧,挖掘自己的潜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通过《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让中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更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分析其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以及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进行心灵修炼的强化,学生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出自信心和自我认知,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劝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结构掌握1-2段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走近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写作背景荀子很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三、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知识链接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用_比喻__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即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
恰当的比喻可使文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五.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确认以下字词的读音靛.青()中()舆()有()槁暴()、砺()参省()须臾()跂()舟楫.()跬()骐骥()驽()锲()镂()蟮()螯()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劝学》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吕坤所著的一篇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劝诫青年学习为主题,旨在告诫人们要珍视时间、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本篇《劝学》导学案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课前导入、文本解析、写作探究、课后拓展。
一、课前导入1. 以“劝学”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何在?如何才能做到学有所获?2. 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劝学”的背景,介绍作者吕坤的生平和文学作品。
二、文本解析1. 课文语言风格分析《劝学》一文运用了大量的古文风格,语言简洁、意蕴深厚。
其句子结构完整,语言雅致,有很强的审美效果和表现力。
学生需注意文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对仗等。
2. 课文主旨内容解析从整个文章的结构上看,《劝学》一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青年人无知”的形容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则阐述了学习的几种方式,包括诵读、研读、模仿等。
第三部分则强调了从学习中得到的好处。
学生需理解这些内容的关联和内涵。
三、写作探究1. 就“学习方法”这一主题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议论文,以《劝学》为参考,论述现代年轻人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
2. 基于课文所表现出来的“乐学”的特点,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的“劝学文”,呼吁自己的同学珍惜时间,脚踏实地、勤学苦练,增强自信、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
四、课后拓展1. 扩大文章主题。
与“学习”相关的话题极多,可以进一步拓展文章的主题,如职业发展、专业选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个人职业规划对学习的重要性。
2. 听取名家讲座。
请来名家或教授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学习中的经验和心得,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意识和热情。
3. 阅读相关文献。
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著作或互联网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通过这个《劝学》导学案,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古文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更是对我们现代人的启迪和教育。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并勾画疑难点。
2.用时30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还认为“人定胜天”;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用。
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
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鼓励。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1、诵读《劝学》全文,注音:中( ) 规輮()有()槁()暴()磨砺( ) 参()省() 知()明须臾() 跂()望舆()马舟楫()生()蛟()龙跬()步骐()骥() 驽()马锲()而不舍镂()刻爪()牙蟹()螯()蛇鳝()洞穴()靛()青蓼()蓝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二段,疏通句意,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则解释词义,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君子..(古义:)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句式:),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优秀导学案劝学优秀导学案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这次的劝学课堂!在这个充满知识和智慧的殿堂里,我们将一起探讨“劝学”这个主题,并通过导学案的方式,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提升大家的综合素质。
让我们共同度过一段难忘的学习时光吧!一、文章类型及思路本次劝学导学案将以记叙文的形式呈现,以“为什么要学习”、“如何学习”以及“学习的意义”三个方面为主线,层层递进,贯穿全文。
二、要点梳理1、为什么要学习?1、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个人价值;2、获取知识,充实人生;3、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社会。
2、如何学习?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2、讲究方法,善于思考;3、坚持不懈,勤奋刻苦。
3、学习的意义?1、增长知识,拓宽视野;2、提高能力,增强竞争力;3、陶冶情操,提升品位。
三、角度选取1、自身经历: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分享对学习的感悟和体会。
2、名言警句:引用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阐述。
3、社会热点:结合当前社会热点事件,如“知识经济”、“人工智能”等,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开头设计人生如同一片广阔的海洋,而学习则是我们驶向彼岸的航船。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学习不再仅仅是为了应对生活的挑战,更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
本次劝学导学案将带领大家一同探讨“为什么要学习”、“如何学习”以及“学习的意义”三个方面,希望能为大家指点迷津,激发学习动力。
五、内容展开1、为什么要学习?1、实现个人价值:通过举例说明,一个人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学习。
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获取知识,充实人生:引用古人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说明学习是获取知识、充实人生的必经之路。
3、服务社会,履行责任:结合时事热点,分析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强调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履行自己的责任。
2、如何学习?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建议同学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1.2.3段,落实文言字词释义、句子翻译任务2.通过文段的讲解,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导入】颜真卿的一首诗,题目也叫《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知识链接】勾画出与本文相关的知识一、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作品他“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
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二)人物轶事齐国“祭酒”荀子从小就非常聪明,十岁已有神童美誉,学问很好。
长大后曾北游燕国,但是很可惜,没被燕王赏识。
到他五十岁时,由于齐襄王招纳贤士,许多学者都前往齐国讲学,加上齐国以藏书丰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齐国。
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
当了齐王的顾问。
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十多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
祭酒的意思是,每当国家有重要的宴会或祭典时,由荀子出面代表行祭酒的礼节。
(三)背景链接《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
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因此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
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
他不强调尽心知性,而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来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原文相当长,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问题。
9《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4.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习重点】掌握基本字词用法,能够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教师提问:同学们,有谁知道“青出于蓝胜于蓝”这个成语的含义?有谁知道它的出处?……在现代汉语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常用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成语源于《荀子•劝学》,原文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那么这个成语的原意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荀子的《劝学》。
【知识积累】(一)作家作品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做“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评地吸收各学派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恢宏,语言朴素,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后人多认为荀子的文章代表了先秦时期散文最高的艺术成就。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前26篇为荀子所著,末尾6篇为其门人弟子所作。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不仅有“劝告”的意思,还有“劝勉”之意。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自主学习】1.通假字輮.以为轮()虽有.稿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2.词类活用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 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_________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_______________ 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_輮.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 非能水.也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____________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闻.者彰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蟹六跪.而二鳌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故木受绳.则直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4.断句輮使之然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高一必修4文言文单元
《劝学》导学案
年级:高一编写:杨漩修改:邓锦云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日期:2013年4月【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资料。
2、梳理全文字词,积累通假字、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而”的用法。
3、了解文章大意,背诵第一自然段。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论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课文注释进行字词解释,疏通文意。
2、通过讨论、展示解决重要字词。
3、反复诵读,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入体会作者提出的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激发学习动力。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荀子,名况,又名卿,古籍中也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他学识渊博,重实践,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他反对迷信,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和“性恶论”,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教育的重要性。
荀子从战国时期的残酷征战中看到统治者人性的残暴无情,因而提出“性恶”的主张,认为人本身带有“性恶”的一面,因而应该用“礼义”来加以控制,荀子的“礼义”实际含有“以礼治国”的含义,“礼”在古代实际是与“法”相同的东西,所以后来,荀子的学生韩非和张仪,都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荀子本人就是一位勤学的榜样。
六朝北齐学者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
”说明他是一位从小至老都在勤奋学习的学者,他的这篇《劝学》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2、背景资料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原文相当长,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问题。
本文共三段,节选自原文前一部分,它们在原文中是不连贯的,但各段的内容基本上是完整的。
荀况著有《荀子》,现存三十二篇,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用比喻,有独特的风格。
3、文言虚词“而”的常见意义与用法
(一)用作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假设、因果、目的等关系。
下列各句中“而”表示什么关系?请指出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
3.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然后。
)
4.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与谓语。
)
7.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表示目的关系)
8.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表示因果关系)
(二)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第一课时
一、课前学习
1、注音
木直中()绳虽有()槁()暴()
参()省()乎己跂()须臾()假舆()君子生()非异也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二螯()蛇鳝()
2、解题:
“劝学”——
二、课堂学习
1、研读第一、二自然段,结合课文注释解释加点词语和句子(要求:小组讨论字词,梳理大意,将难句写在黑板上。
)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
...轮,其曲中规。
虽.)
有槁暴
.....己,则知.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则直,金就砺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
明而
..行无过.矣。
请概括本段大意:
吾尝.终日而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
登高而.招,
..之所学
...也;吾尝跂而
..思矣,不如须臾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请概括本段大意:
2、背诵第一自然段(A级)
3、翻译重点句子(A级)(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三、课后作业:
完成课文P93第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课前学习
1、解释加点词语(A级)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
不积跬步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
..,无以
不舍。
锲.)而舍
..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请概括本段大意:
2、翻译重点句子(A级)(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整理“而”字用法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本文中相同的句子是: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本文中相同的句子是: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本文中相同的句子是: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本文中相同的句子是: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本文中相同的句子是: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①客喜而笑(《赤壁赋》)②呱呱而泣(《项脊轩志》)
本文中相同的句子是:
(7)表示因果关系。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8)表示目的关系。
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二、课堂学习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请以第一段为例,找出作者用的几组比喻句,并分别说明这些比喻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三、课后作业:背诵第2、3段。
1. 对下列句子中斜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绝江河(横渡)
B、輮以为轮(使……弯曲)
C、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
D、声非加疾也,(快,这里指声音宏大)
2. 下列句子中的斜体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闻者彰(明显,清楚)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帮凶)
C、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D、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3. 对下列句子中斜体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1)取之于蓝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善假于物4)吾尝终日而思矣
A、1)和2)相同,3)和4)相同
B、1)和2)不同,3)和4)不同
C、1)和2)相同,3)和4)不同
D、1)和2)不同,3)和4)相同
4. 下列句子中斜体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下饮黄泉
B、学不可以已
C、吾尝终日而思矣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