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电子教案 故乡 鲁迅
- 格式:docx
- 大小:25.88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故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故乡》这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闰土、杨二嫂等,以及作者鲁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分析文本,理解文中的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在《故乡》中表达的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思考,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故乡》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内心世界,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理解文中的深层含义,并从中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故乡的视频或展示一组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呈现:介绍作者鲁迅的背景和《故乡》的写作背景,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
3.深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针对《故乡》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文中深层含义。
4.拓展: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将文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5.总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本课重点和难点,以及需要学生掌握的核心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课堂展示、互动问答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资源,如PPT课件、视频短片等,辅助学生进行形象、直观的学习。
同时准备好书籍、纸张等教具。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形式可以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
2.作业:布置与《故乡》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读后感、小论文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故乡》优秀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材分析:《故乡》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但文笔却质朴无华,语言精练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节理解、技法学习上并不需花大力气,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细细品味。
教学设想: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
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鲁迅《故乡》鲁迅原文选编教案一. 教材分析《故乡》是鲁迅先生于1918年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后被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
该文以作者回乡省亲的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与故乡、故人重逢的过程中所引起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变迁的哀伤和对童年记忆的怀念。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鲁迅先生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前,已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但本文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乡土情感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教学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视频,用于导入和拓展环节。
3.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作者鲁迅的图片,简介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然后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鲁迅《故乡》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通过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变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我”与“故乡”的关系,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3.掌握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学生对“故乡”的理解和感受。
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背景。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分析“我”与“故乡”的关系,探讨作者的情感变化。
2.讨论文中人物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四、课堂小结2.强调学生对“故乡”的理解和关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对“故乡”的感悟。
二、分析课文1.分析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
2.深入探讨文章主题,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批判。
三、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2.收集关于故乡的图片和故事,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学生分享课后作业。
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课堂讨论1.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2.探讨鲁迅对故乡的批判和热爱。
三、写作训练1.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写作训练。
2.教师点评,给予指导。
四、课堂小结2.强调学生对故乡的关注和热爱。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二、课堂讨论1.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理解其作用。
2.探讨鲁迅的文学风格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2.强调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关注。
四、课后作业2.收集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第五课时一、课堂导入1.学生分享课后作业。
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课堂讨论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创作背景,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鲁迅的生平介绍、小说创作的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把小说的标题定为《故乡》?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小说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
2.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2. 推荐一本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简要介绍其内容并说明推荐理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故乡》,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精选范文3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精选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精选范文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掌握本文生字词。
2、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本文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3、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自学指导一:比快速默读课文自学指导二:比精彩回答问题。
1、说说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又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2、梳理情节结构,讲讲每部分写了什么具体内容?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应用哪个字较为恰当?请简单说说理由。
自学指导三:比精彩回答问题。
1、故乡的环境在变,何以见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时隔多年,重回故乡,你能想像“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是如何的吗?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
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
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2段运用了什么描写?能体会其作用吗?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
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见到故乡时,我的感受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反思。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 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反思。
2. 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文本。
2. 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故乡》,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小组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分析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反思。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6. 课后作业:(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乡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故乡氛围。
2. 对比教学:分析小说中现实与回忆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3. 讨论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故乡》,了解故事情节,准备课堂讨论。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故乡》中的经典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和抒情技巧。
(3)能够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鲁迅先生其他作品的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发展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对现实的深刻关注。
(2)培养热爱文学,热爱家乡的情感。
(3)学会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经典段落的背诵与理解。
2. 鲁迅先生讽刺手法和抒情技巧的分析与欣赏。
3. 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2. 小说中多元主题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分析人物。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鲁迅其他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故乡》,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分析人物。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鲁迅其他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经典段落的背诵情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五篇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故乡》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故乡》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因为时代的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使这篇课文很难理解。
备课的时候我翻阅了很多名家的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分析上,记得我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不同的只是细节上的区别。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对故乡缺少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在我的记忆里《故乡》就是闰土就是杨二嫂,至于故乡和这两个人的联系就没有印象了,更不要提故乡的主题意义。
所以我设计的时候就从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我从读过这篇课文的直接感觉——悲哀(也是本文的灵魂、本质)入手,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分析这种感觉的来源——是故乡的什么使“我”如此悲哀呢?故乡的景物和故乡的人物。
重点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时候,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重点分析闰土,次要分析杨二嫂,之后自然地总结:这样的故乡这样的故乡里的人,怎么不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
面对这种现状,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全文晦暗的主调里有没有一点亮色?从而理解课文结尾部分的含义,最后再给学生补充有关背景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并深化文章主题——不只是“我”的故乡,当时的农村都是这样,当时的农民都是这样,这都是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农民的盘剥造成的。
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又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由现象到本质,透彻的领会课文主题。
在分析人物的时候,由相同的一个问题领起: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围绕“悲哀”这个主题。
带领学生分析闰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苍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虚无的寄托,而杨二嫂决不是一个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则是做人的尊严的丧失。
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小资产者,他们构成了农村的经济支柱,他们的状况代表了当时所有农民的经济、精神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形象、情节、主题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
2. 分析小说中的形象、情节、主题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把握小说中的深刻内涵。
2. 从多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故乡》的相关资料,如作者鲁迅的生平介绍、作品背景等。
2. 学生准备课文《故乡》的阅读,提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背景。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知识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形象、情节、主题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作业,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