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4椎滑脱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
- 格式:pptx
- 大小:1010.85 KB
- 文档页数:28
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内固定的手术配合摘要目的:介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压缩、骨折、爆裂骨折或椎体滑脱的手术配合。
方法运用手术护士严谨的工作作风,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科技术能力,达到准确有效的配合手术。
结果:36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的手术均顺利进行,达到了术前评估的效果,未出现任何意外。
结论:准确、熟练的手术配合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病人痛苦,降低手术伤口感染机率,是保证患者安全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护理胸、腰椎轻度骨折,滑脱的病人都采取平卧硬板床上保守治疗,对一些不稳定的爆裂型骨折或伴有神经、脊髓损伤的病人一般都采用手术治疗。
近年来,治疗胸、腰椎骨折、滑脱的内固定村材料不断发展更新。
由于椎弓根螺钉器械结构简单,并具有三维空间的可调节性,可使骨折复位,从而使神经通道获得最充分的减压,以利截瘫恢复。
另外,由于其最小的内固定节段,减少手术创伤及保留更多的正常节段,最重要的是固定稳定,患者可早期活动,以利机能恢复,缩短卧床时间,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康复快。
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36例患者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获得满意疗效,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26岁,平均年龄50岁,T12.L1椎体骨折8例,L1椎体骨折12例,L2椎体骨折10例,L4、L5椎体骨折2例,L4椎体滑脱4例。
随访术后切口均达到Ⅰ期愈合。
2手术方法病人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取俯卧位,采用胸或腰椎后路正中切口,向两侧剥离脊柱后方椎旁肌群主横突,显露伤椎及最少上下各一椎体,使用定位器定点,植入四枚显影探保针上、下各两支,C-臂X线机准确定位后,植入椎弓根螺钉、椎板切除减压,需植骨的再植骨融合,或放入融合器,手术结束时,放置胶管引流,按常规关闭切口,手术时间一般为120~150min。
3手术配合3.1术前准备3.1.1心理护理由于胸腰椎内固定手术属大手术,费用高,创伤大,患者担心手术预后情况,心理负担重,情绪不稳定。
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并分析评价其临床价值。
方法:2004年3月~2009年10月收治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18例,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对其进行手术复位治疗。
结果:18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6个月。
其中14例椎体脱位患者实现解剖复位,4例患者基本复位,植骨均融合,椎体前后脱位及侧方脱位都得到复位纠正。
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45°恢复到术后6°,伤椎前缘平均高度由术前40%恢复到术后95%。
结论: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效果显著,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手术进行中注意观察患者伤情,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脱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后侧入路2004年3月~2009年10月应用后路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系统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18例,疗效显著,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4年3月~2009年10月收治因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18~58岁,平均38.58±11.05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高空坠落伤4例、重物高处跌落砸伤8例。
依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标准评定,脊髓损伤程度分级:A级10例,B级5例,C级3例。
6例于伤后8小时内就诊,均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伤后1~8天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内固定器材选用(国产)系统。
行全身麻醉,患者俯卧于脊柱手术床上,减少胸腹腔压力,以减少手中伤口出血量。
切口部位选择后正中切口,电刀沿着棘突和椎板骨膜下剥离出竖脊肌。
术中可见损伤的脊椎棘上、棘间韧带及脊椎旁肌均有撕脱、断裂程度不等,继续剥离至双侧横突或肋横关节。
首先查看脱位椎体和下位椎体的关系、棘突、关节突、椎板结构是否有损伤,关节是否完整。
用棘突骨钳夹夹住脱位椎体的棘突根部,尝试进行提拉复位。
手术记录模板1.腰4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椎板减压术麻醉成功后,取俯卧位,术野常规碘伏消毒铺无菌巾。
自L3至S1取一长约15cm的纵行正中切口。
切开皮肤,用电刀切开皮下组织及筋膜,沿棘突两侧紧贴骨膜切开骶棘肌,直至横突外缘。
用自动拉钩牵开两侧椎旁肌,显露棘突、椎板及小关节突,见L4/5棘间韧带断裂,L4椎弓两侧峡部崩裂,断端大量瘢痕组织生长,椎弓浮动感明显,予切除瘢痕组织,取出L4全椎板,切除黄韧带,扩大L5两侧神经根管。
探查见L4/5椎间盘轻度突出,神经根受压已不明显,未行椎间盘切除。
然后予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椎弓根钉进针点选择L4、5两侧横突中轴水平线与上关节突外缘垂直延长线的交点为准,钻孔方向与脊柱纵轴成10°,矢状位L4向头侧倾斜约5°,L5向头侧倾斜约20°,C臂X光机透视下证实进针位置正确,一一攻丝,L4拧入两枚 (规格45*6mm)万向提拉椎弓根钉,L5拧入两枚(规格45*6mm)单向椎弓根钉,套上撑开棒,拧紧螺帽,提拉L4复位。
C臂X光机透视下证实椎弓根钉位置好,L4提拉复位,固定牢靠。
冲洗创口,清点器械纱布对数后,放置一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外贴敷料,术毕。
术程顺利,术中出血约800ml,麻醉满意,术后清醒安返病房。
2.髌骨切开复位张力带内固定术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左、右大腿根部扎电自动止血带,术野常规碘伏消毒铺无菌巾,抬高左、右下肢驱血后,止血带充气至60kPa。
于左、右膝关节取一横弧形切口,长约10cm。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显露左、右髌骨,见其呈“入”型骨折,三骨折块分离,关节面不平,吸净关节腔积血,清除血肿,探查关节内无骨折碎片后,冲洗关节腔。
使骨折块复位,用巾钳暂时固定之,自髌下缘向髌上缘平行钻入两枚AO克氏针(直径为1.4mm),露出髌上缘约5mm,用双股小钢丝“8”字环绕克氏针,拉紧后拧紧钢丝,剪除尾部多余部分,向后折弯贴于髌骨上,把露出髌上缘的克氏针头向后折弯,保留髌下缘的针尾约5mm 剪断之。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腰椎管内的脊髓和神经根受到压迫或慢性缺血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该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上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无力、感觉减退等症状。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是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下面将结合临床实例详细介绍该治疗方法。
一、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的基本原理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是一种外科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后路切开腰椎弓根,减轻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同时通过植入钉棒系统将椎骨稳定起来,促使骨性融合,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手术适应证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主要适用于下列情况的患者:1.临床症状明显:患者有明显的下背痛、下肢放射痛以及下肢乏力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2.持续性症状: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半年以上,症状无明显改善。
3.腰椎管狭窄明确: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明确诊断患者腰椎管狭窄。
4.不存在其他严重的腰椎疾病:如腰椎滑脱、腰椎骨折等。
三、手术步骤1.术前准备:术前患者需做全面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等。
术前还需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骨质状况。
2.麻醉:手术前患者需接受全身麻醉。
3.手术切口:常采用后中线切口,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会有所调整。
4.解剖腰椎弓根:通过后路切开椎弓根,暴露脊髓和神经根,减轻压迫。
5.植入钉棒系统:将合适大小的钉棒植入椎体内,并进行固定,增加椎体的稳定性。
6.骨融合:骨融合是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的关键步骤。
患者术后需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促进骨性融合。
四、临床实例下面以某患者的病历为例,介绍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患者,男性,58岁,主要症状为腰痛、下肢放射痛,伴行走困难。
经过详细检查,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
患者经过半年以上的保守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因此决定行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
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手术步骤
咱就说这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啊,那可是个精细活儿呢!医生就像是个厉害的工匠,要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手术开始前,得先给病人摆好姿势,就像给一件宝贝找个最合适的展示位置一样。
然后在病人的腰椎那儿划个小口,这可不是随便划拉一下,得精确得很呐!就好比是在雕琢一件艺术品,不能有丝毫偏差。
接下来,医生得找到那小小的椎弓根,这可不容易啊,就像在一堆乱石里找一块特别的石头。
找到后,小心翼翼地把钉子放进去,这钉子放的位置可得讲究,要是歪了一点,那可不行!就跟盖房子打地基似的,得稳稳当当。
然后呢,再用一些特殊的工具把钉子固定好,让它老老实实待在那儿,给腰椎提供有力的支撑。
这时候医生的手得稳如泰山,不能有一点抖动。
你们想想,这腰椎可是支撑我们身体的重要部位啊,这手术不就像是给腰椎搭了个坚固的架子嘛!让它能重新坚强起来,承担起身体的重量。
做完这些还不算完,医生还得仔细检查检查,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就像我们出门前要照照镜子,整理整理衣服一样,得确保一切都完美无缺。
哎呀,这手术过程虽然听起来复杂,但医生们都是经验丰富的高手,他们肯定能把这活儿干得漂漂亮亮的!病人呢,也得相信医生,好好配合,这样才能让手术效果达到最好呀!这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不就是为了让我们能重新挺直腰板,健康生活嘛!所以啊,大家都要加油,一起战胜病痛,迎接美好的未来!。
两种不同方式治疗腰椎体滑脱症的效果观察目的探讨复位固定(RF)椎弓钉棒系统联合螺纹状椎间融合器(TFC)内外植骨治疗腰椎体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
方法选择沧州和平医院120例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随机选以其中80例为观察组,行RF椎弓根钉棒系统+TFC内外植骨法治疗;另外40例为对照组,行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自体髂骨植入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后总有效率和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6]①未经保守治疗患者;②合并有心、脑、肝肾等严重疾病者;③合并有造血系统严重病变患者;④有精神病变患者;⑤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⑥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典的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自体髂骨植入融合术进行治疗。
观察组:全麻后,俯卧于手术台上,以滑脱腰椎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竖棘肌止点,钝性剥离,显露锥板,提拉棘突,见棘间韧带断裂,小关节松动,予以去除滑脱椎体的棘突及椎板,修整后保留备用,安装RF椎弓根钉棒系统,根据滑脱程度选择矫形棒的度数,撑开加压以复位器进行复位,复位者达到完全复位,术中X线片示复位完全,探查神经根,扩大神经根管,以环锯去除椎间盘,刮刀刮除上下椎体软骨板,同侧旋入TFC,植入自体骨屑,夯实,对侧以同法去除椎间盘,植入自体骨块,夯实。
进一步将剩余骨屑植入两侧横突间,冲洗缝合切口,术后负压引流管引流48h。
术后7d戴腰围下地活动。
1.4观察指标于手术前后行X线测量腰椎及椎间隙高度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Oswestry伤残指数(ODI)评估治疗效果。
在500N载荷下依据广义胡克定律σ=Εε来测算其强度值σ,通过载荷与位移的比值来测算其刚度值EF。
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2年,参照Nakai的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的治疗的总体效果:优,患者临床体征和不良症状完全消失,可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良,患者临床体征的不良症状基本消失,可正常自理生活,但负重或劳累后会产生腰痛或下肢酸胀,略影响工作;可,患者临床体征和不良症状有改善,有轻度腰痛或下肢不适感,生活需家属或朋友帮助;差,患者临床体征和不良症状无明显改善,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生活不能自理。
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观察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方法与疗效。
方法:对腰椎滑脱症患者11例,其中L4椎体滑脱7例,L5椎体滑脱4例,均行后路脊柱矫形固定器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滑脱椎体全椎板切除减压和植骨融合术。
结果:随访8~30个月,平均18个月, X线片和螺旋CT检查显示滑脱节段完全复位6例,大部分复位3例,有轻微复位2例;已骨性融合10例,融合时间为5~15个月,1例8个月随访时尚未融合;内固定无松动及折断。
末次随访时疗效评定结果:优8例,良2例,可1例。
结论:应用后路脊柱矫形固定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较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配合滑脱椎体全椎板切除减压和植骨融全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标签:腰椎;脊椎滑脱;脊柱融合术应用后路脊柱矫形固定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较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配合滑脱椎体全椎板切除减压和植骨融合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本院于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腰椎滑脱症患者11例,使用以上方法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中,男4例,女7例;年龄46~65岁,平均53.6岁;病程6个月至8年,平均25个月。
有1 0例为峡部崩裂性腰椎滑脱症,有1例为外伤性腰椎滑脱。
滑脱程度按MeyeYding分级标准属于Ⅱ度滑脱8例,Ⅲ度滑脱3例。
患者均有腰腿痛,以腰部活动及下地行走时为重,其中9例有间歇性跛行;5例有一侧小腿前外侧、足背内侧皮肤感觉迟钝;3例足母背伸肌力减弱;3例一侧小腿后外侧、足背外侧及足底皮肤感觉迟钝,腓骨长短肌及腓肠肌肌力减弱,跟腱反射减弱; 2例一侧膝前及小腿内侧皮肤感觉迟钝;股四头肌肌力减弱,膝腱反射减弱;3例鞍区皮肤感觉迟钝,但无大小便失禁。
均行腰椎正侧位、左右斜位X线片检查,同时行螺旋CT检查。
1.2 手术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全麻,俯卧位,以滑脱节段为中心,行后正中切口显露滑脱节段上下椎板,两侧小关节突及横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