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历史复习《三国鼎立》教案1新人教版

中考历史复习《三国鼎立》教案1新人教版

中考历史复习《三国鼎立》教案1新人教版
中考历史复习《三国鼎立》教案1新人教版

三国鼎立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课内容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大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教材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这一历史事件时空跨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国鼎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皇权衰微,黄巾起义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等情况,这些知识正是三国鼎立形成的背景之一。同时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小说、电视电影、游戏了解了三国时期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初一学生认识能力还不高,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教学插图、视频,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层层设疑,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阅读课文,找出关于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有关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能起重要作用。

通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主要作用。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视频《三国演义》片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问: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其中的三国是哪三个国家?你知道三国有哪些著名人物?)请学习水平较低的C 层次学生回答。

(二)学习新课:

先让学生预习课文,然后请一名同学回答出本节课的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1.官渡之战:

首先,告诉学生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学生了解背景并明白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课件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让学生阅读教材,以表格形式落实相关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启发学生得出这次战役的特点(以少胜多);学生思考并讨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最后教师明确完善。

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统一后的曹操满怀着豪情写下了豪迈的诗篇(课件展示《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师问:这名诗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呢?生:想统一南北、一统天下。由此过渡到第二框内容。

2.赤壁之战:

(1)“三顾茅庐”的故事(学生结合104页图片,表演自编小剧本)。

(2) 课件动态显示赤壁之战形势,播放“赤壁之战”影片片段。

(3)学生自读教材,以表格形式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4)学生思考并讨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又以多败少的原因,然后由教师

明确完善。

(5)引导学生分析认识:赤壁之战以后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全国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6)教师展示戏曲中曹操的扮相,学生尝试评价,并由此引出问题:曹操是三国人物吗?过渡到第三框内容。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三国鼎立形成情况,完成表格:

政权名称

学生明白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时期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如同鼎的三足),使我国从东汉末以来的分裂割据走上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2)引导学生完成课后“活动与探究”1和2

(3)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魏、蜀、吴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写一篇发言稿介绍自己国家(必须的内容:建国时间、都城、建立者、本国所处地、本国经济)。教师补充:孙权派大将卫温率船前往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与台湾交通最早的记载。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评价曹操、诸葛亮(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曹操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是最主要的方面,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所以,正如鲁迅所评价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小结图示,根据图示归纳:

学生从这幅图表中得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 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三国时期政局变迁的深入剖析,引领学生感受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东汉末年的“乱局”—有识之士的“谋局”—赤壁之战后的逐渐“入局”—曹丕代汉后的“定局”—三家归晋的结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从三国主要人物的经历得出以下认识:抱负是事业做大的根基、情怀是事业更远的保证,而规划则是梦想转变为现实的催化剂。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赤壁之战结局的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实物导入】 展示从淘宝网购的两个迷你铜鼎,一为三足圆鼎,一为四足方鼎。告诉学生古代铸造的铜鼎之中,以三足圆鼎为主流。而鼎的功能则经历了:食器—礼器——政权象征的转变过程。鼎作为政权的象征传说自禹建立夏朝始,后商灭夏,鼎迁于商,武王伐纣之后鼎又迁至洛阳。后来秦朝建立之后九鼎下落不明,而政权象征遂又变成了传国玉玺。那么鼎跟我们这节课又有何关联呢? 由此,过渡到本课,板书“三国鼎立” 为什么用这个标题?因为三国的相互独立状态对应了鼎三足分立的状态,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鼎具有政权象征的意义。三国鼎立是一种政治格局,它的形成源于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 【一、乱局】 1、因何而乱? 乱局是东汉末年各种政治势力变化消长的结果。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权旁落,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于是便有了农民起义。东汉朝廷无法镇压叛乱,便将地方上的刺史升级为州牧,让他们招募兵马进行平叛,结果导致州牧力量坐大,进而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文安职教中心许克美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之后我们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本课的导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气氛烘托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通过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 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这是历史的进步。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正确认识三国鼎立的历史的进步。

五、导学策略设计 1.策略依据:导学策略是教师针对特定的对象,为了完成一定的导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处于双主体地位,教师扮演 着帮助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起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依据“自主合作探 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 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2.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 ②讨论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针对性、活泼 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 ③其他方法:阅读指导法、练习法等。 3.导学手段:为更好地实现导学目标,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便于学生直观理解,增强信息量(充分集合文字、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同时可以营造 情境氛围作为学生活动的补充。 六、自主领悟指导 老师教得好,不如学生学得好,“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尤为必要。学法指导包括课前预习指导、课堂活动指导和课后迁移巩固。通过课前预习指导,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归纳三国为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措施,课堂上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情境创设、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课后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的问题引导学生扩展思维。

人教版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

2019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一条款出自于 A.《南京条约》 B.《瑗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与“1948年”“解放长春”等信息相关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性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 土地改革的完成 4.下列图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5.歌瑶“鞠躬尽瘁好总理,万隆外交显智慧”反映的内容是 A.民族区域自治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6.世界三大宗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下列与公元元年的确定有关的宗教创始人是 A.汉谟拉比 B.穆罕默德 C.耶稣 D.乔达摩?悉达多 7.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作品中热情歌颂资产阶级革命适动的是 A.《最后的晚餐》 B.《战争与和平》 C.《向日葵》 D.《英雄交响曲》 8.美国为应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采取的措施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美国南北战争 C.罗斯福新政 D.马歇尔计划 9.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转折点的标志性事件是 A.莫斯科保卫战 B.日本偷袭珍珠港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登陆 10.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倡导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 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 合作化 公私合营 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国鼎立教案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4.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学生通过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历史史实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

三国鼎立(教案)

第15课三国鼎立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大融合时期。 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分析不足。 3、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单一和片面的特点。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学生兴趣较浓能够把课外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内容结合起来。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景和轻松的课堂氛围。 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填写相关表格内容,复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历史史实。 2、通过探究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领悟到战争的胜败取决于许多因素。 3、对历史人物曹操进行分析评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 4、总结绘制本课政权更替图,明确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 评价任务: 任务1、准确填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对比表、三国鼎立信息表。(检测学习目标1) 任务2、阐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不同原因?(检测学习目标2) 任务3、运用历史语言评价曹操。(检测学习目标3) 任务4、自己动手,完成从东汉到西晋的政权更替图。说出历史发展的趋 势。(检测学习目标4)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flash动画《历史的天空》,让学生从感情上进入三国鼎立时期的氛围。 师: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让我们随着这首沧桑的歌曲走进三国鼎立时代,学史实,评人物,谈感悟。请大家齐读本节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二、自主学习, 师:心中有目标,学习有方向。请大家结合学习目标,自学课文,完成导学案学习内容一、二、三。(学生自学,完成导学案相应内容。) 三、班级展示: 内容一:军阀混战东汉末 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第一目内容,概括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生个别展示。师出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形式图》) 过度: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他们“务相兼并以自强大”,东汉末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请大家展示两次战役的基本信息。 内容二:以少胜多两战役 步骤一:归纳比较(请认真阅读课文第二目,结合材料一、二完成下表内容) 材料一:官渡之战势力对比:曹操有三四万人,袁绍有十万大军 材料二:赤壁之战势力对比:孙刘联军不足五万,曹操二十余万 (生逐项展示表格内容,师出示《官渡之战示意图》:讲解过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三国鼎 本节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内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中考历史复习三国鼎立习题1新人教版

三国鼎立 一、单项选择题: 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 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孙权C.曹操和刘备 D.刘备和孙权 2、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3、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兵精粮足 B.战术得当C.政治优势 D.取得民心 4、曹操的作品《龟虽寿》中有一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A.消灭袁绍的势力 B. 统一北方C.南下统一全国 D.废掉汉献帝 5、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牧野之战 6、下列关于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正确的是:() ①.都是发生在三国时期.②都是我国古代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③.结果都形成我国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A.①②B.③④C.②④ D.①③ 7、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A.曹操B.诸葛亮C.周瑜 D. 孙权 8、魏国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曹丕C.刘备D.孙权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诸葛亮治蜀的内容() A.重视水利 B.减轻赋税C.联络台湾D.开发西南 10、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 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诸葛亮派人维护都江堰() A.②③B.②④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诗中的“老臣”指谁?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 如何设计《三国鼎立》教案呢?老师们要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_七年级历史第一册,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对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和学法 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用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学法 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问: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物叫曹操,你对他是什么印象?再看京剧里的曹操脸谱形象,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是也真有曹操这个人,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与电视剧里的和京剧里的人物一样吗?我们今天学完这课后你就知道了。(出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官渡之战。 (1)学生自读课文内容,找出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简单经过和战役结果。

(完整word版)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专题复习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专题三:祖国的统一 专题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专题五:大国崛起的历程 专题六:三次科技革命 专题七: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所谓的近代化: 1、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 2、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3、思想:科学化——新文化运动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器物(科学技术):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清朝内外交困(内;太平天国运动,外:第二次鸦片战争) 2、目的:为了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口号:“自强”、“求富”。 5、形式: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师夷长技) 6、措施: (1)前期:——“自强” A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B组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C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2)后期——“求富” D开办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7、结果:没有实现强兵富国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8、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9、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 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经济的工业化)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因此,注定失败。 考点6: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1898年) 一、维新派的形成(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2、“公车上书”:1895年春——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4、报刊:《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政治团体:强学会 二、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变法共持续103天,因此称为“百日维新” 2、开始的标志:光绪皇帝颁布一系列变法令 3、内容: A、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C、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D、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四单元: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内容 教材P74~P77,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理解并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孙权 归纳导入:三国时期又是我国历史上混战时期之一。留下了许多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吧! 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曹操刘备孙权探究一:官渡之战 【小组讨论】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2.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 经济——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曹操势力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待学生讨论完成,教师加以总结。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强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这个道理应让学生阅读教材P74页上面的小字和插图去思考、观察,从中得出结论。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4.讨论: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的描述说出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答案一:曹操虚心接受谋士的意见,袭击袁军全部粮草。 答案二:曹军抓住战机,趁袁军军心动摇之时,大举进攻,大败袁军。 答案三:袁绍刚愎自用,不接受谋士的建议,丧失了时机。 答案四:袁绍骄傲轻敌,过分自信,导致手下人才流失,反而起了辅助敌人的作用。 过渡: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接着,曹操又陆续消灭了其他的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他发兵南下,与孙刘联军大战于赤壁。 探究二:赤壁之战 【小组讨论】 1.找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 【点拨】应从战争的结果及影响去分析比较。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最后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归纳】都是以少胜多,胜利一方都采用了火攻,都有利于三国鼎立的形成。 2.同样是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大获全胜,而在赤壁之战大败于孙刘联军? 【点拨】应从曹操,在两次战争中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用人的态度、地理环境等即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去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

人教版中考历史试题(练习)

人教版中考历史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沸血的烧痛”是两岸人民的分离之痛。与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有关的历史事件有() ①戚继光抗倭 ②甲午中日战争 ③抗日战争 ④解放战争 A.①②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④ 2 . 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各国的国情相结合 ②社会主义彻底失败 ③西方国家不会放弃“和平演变”战略 ④苏联模式失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 . 1999年,世界上一种全新的货币欧元诞生,其票面由窗户、大门和桥梁三个基本建筑构成,分别代表欧盟

之间的开放、合作与沟通精神。下列关于欧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 B.欧盟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C.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D.欧盟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4 .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A.《天演论》的出版B.《海国图志》的出版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D.《新青年》的创办 5 . 列表分析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观察下列表格,导致其中经济数据发生剧烈变化的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 B.军备竞赛的影响 C.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打击 D.十月革命的冲击 6 .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南方谈话”,指出:“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下列表述中符合邓小平这个观点的是() A.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美国的里根改革,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D.美国的里根改革,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 . 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选项搭配错误的是()A.林则徐、魏源——新文化运动B.李鸿章、左宗棠——洋务运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

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人教版中考历史一模试题

人教版中考历史一模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签字仪式在退伍军人纪念堂举行。……第一个签字的是中国代表团,接者签字的是苏联、英国、法国三个常任理事国。仪式庄严而隆重,50个国家的153名全权代表的签字,花了整整8个小时。“50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一堂”是为了筹建 A.国际联盟 B.联合国 C.欧洲联盟 D.世贸组织 2 . 以下所述史实不能佐证“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的是() A.中国的首都多次被侵略者占领B.《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C.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新派变法图强D.《辛丑条约》允许外国驻兵 3 . 国民党军队对日军的正面作战中所组织的主要战役是 A.沈阳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 B.卢沟桥战斗、淞沪会战、徐州会战 C.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D.广州会战、重庆空战、武汉会战、太原会战 4 . 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原则,合之者则接受、信仰,反之者则摒弃、批判。在近代中国首先倡导这一“原则”的代表人物是 A.魏源

B.严复 C.孙中山 D.陈独秀 5 . 下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一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 A.推动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加快江南地区经济开发 C.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D.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6 . 《共产党宣言》之所有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主要原因是() A.由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起草 B.确立了无产阶级必须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的方针 C.提出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主张 D.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7 . 北宋时,“状元及策,战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艺不及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A.渴望收回燕云地区B.实行重文轻武国策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D.实行崇武抑文政策 8 .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B.《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环境保护法》 9 .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描

三国鼎立教学案例1

《三国鼎立》教学案例 王玲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播放《三国演义》片头)刚才大家听到的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生:《三国演义》。 师:对,这些人物也都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但是他们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真实的三国历史是什么样呢?诸葛亮是否能掐会算?曹操是否是白脸奸臣?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了解真实的三国吧!(出示标题《第20课三国鼎立》) 新课学习: 官渡之战 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电视剧主题曲配以三国任务图片,将学生带入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前面我们学过秦汉时期,大家都知道,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一统时期,接下来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三国便是分裂的开

端。三国的分裂渊源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打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一些掌握军政大权的州郡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武装力量,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出示《军阀割据示意图》) 请大家观察地图,在这大大小小几百个军阀中,势力较大的是哪两支军阀? 简单介绍三国时代到来的背景,引出袁绍和曹操。 生:袁绍和曹操。 师:(出示曹、袁画像)曹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下面我请大家看两幅图片,谁能说出这两个关于曹操的成语?(出示曹操成语) 生:略 师:从这两个成语看,曹操有哪些优点? 生:机智、以身作则等。 师:但这时的曹操只有三四万人,占据了河南一带,而袁绍却拥兵10万,并占据了河北、山西、山东的大部分地区,可谓将广、兵多、粮足。曹操根本不是他的对手。那么曹操该怎样增强自己的实力呢?请大家快速阅读89页右下角小字内容,谁能告诉我曹操在政治上和用人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出示曹操策略) 生:略 师:曹操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身边又“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但这还远不够。古人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明古代打仗,经济是物质保障。可是自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北方出现了“白骨遍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景,为了增强经济力量,曹操让士兵和农民大规模地垦殖荒地,以 看图猜谜语,讲故事,调动学生积极性,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 看书,归纳总结,学会自学。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屯田”。通过上述措施,曹操的实力有了很大增强,这就对袁绍构成了威胁。那么这时的袁绍会怎样做呢? 生:略 师:公元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逼曹军,双方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展开激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是什么? 生:这场战役的结果是曹操以少胜多,袁绍退回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最新人教版中考历史必背知识汇总(共40页)

最新人教版中考历史必背知识汇总(共40页) 中国古代史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 2、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距今约70万—20万年。劳动在从猿向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发现,山顶洞人能够人工取火。 4、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是最早种植粟的居民,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屋。 5、河姆渡聚落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 6、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号称神农氏,是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黄帝相传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衫,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7、尧舜禅让:黄帝之后,尧、舜、禹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史称“禅让”。 8、大禹治水:禹的主要功绩是治水,被人们尊称为“大禹”。 9、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 10、西周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实行分封制。 11、春秋时期其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他还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最终在“葵丘会盟”上确立了霸主地位。 12、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3、战国时期,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⑴时间:公元前356年,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开始变法。⑵主要内容有:①编制户口,加强刑法;②奖励生产;③奖励军功;④承认土地私有;⑤推行县制;⑥统一度量衡。⑶意义: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4、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15、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1、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体现在“仁”和“礼”两部分;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是《论语》。 16、诸子百家 17、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即秦始皇。 19、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陈胜吴广起义。 20、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⑴政治上:①采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国鼎立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三国鼎立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三国鼎立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的三国鼎立优秀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

人教版中考历史试卷D卷新编

人教版中考历史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共13题;共13分) 1. (1分)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三个国家,它们是() A . 赵、卫、韩 B . 齐、赵、燕 C . 秦、赵、燕 D . 韩、赵、魏 2. (1分) 2010年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土耳其时说:“中国人民对土耳其人民一向怀有友好情谊。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就把双方联系在一起。”丝绸之路作为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它最早开通于() A . 秦朝 B . 汉朝 C . 唐朝 D . 元朝 3. (1分) (2019七下·桐城开学考) 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列现象中,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A . 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族的服装 B . 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 . 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 . 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姓元的学生

4. (1分) (2019七下·景县期中) 现在一些外国人仍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 .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B . 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 . 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 . 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5. (1分)(2019·南京) 下面为某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 丝绸之路开辟 B . 江南地区开发 C . 海外贸易繁荣 D . 清朝经济兴盛 6. (1分) (2017八上·惠安月考) 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阵地是() A . 《青年杂志》上海 B . 《青年杂志》北京 C . 《新青年》北京大学 D . 《新青年》上海 7. (1分)(2019·大庆) 从19484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发动的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是() 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③平津战役④ 渡江战役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 课程说明: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学生要阅读5本以上名著,字数达到150万以上。“名著导读”是新教材增设的一个板块,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教学“导读”应结合文本的视觉和影视的视觉,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然后以学生的潜心阅读为主。本导读拟设2课时,第1课时以教材中的导读内容为依托,较全面地介绍名著;第2课时让学生通过活动(名著故事会、精彩片段选读),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 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 3)复习《赤壁怀古》《蜀相》; 4)掌握名著欣赏的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 2)理解教材中导读内容,把握要点; 3)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谋事在人”的积极人生观; 2)确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会历史观; 3)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 教学重点: 1、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语言知识积累; 3、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文学语言与史传语言的比较鉴赏。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序幕。 2、展示篇首词,略作欣赏。 3、联系复习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展示课题: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导语:一提起《三国演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英雄我们脱口而出: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的确,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智谋、权术、机变、口才、勇气……在三国鼎立的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导读名著 1、名著的形成 A、《三国演义》的编撰者是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 B、《三国演义》的形成, 课件展示:晋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宋代讲史平话“说三分”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明初罗本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 2、名著的影响 1)老师讲意思和运用,学生抢答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熟语 课件显示:唱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说曹操曹操就到,乐不思蜀,赔了夫人又折兵,人在曹营心在汉,扶不起的阿斗。 2)课件显示歇后语前半句,学生抢答后半句。 把下列歇后语补充完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刘备招亲——(弄假成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刘备的荆州——(哭来的)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三个臭皮将——(赛过诸葛亮)马中赤兔——(人中吕布) 3)名著其他影响如:京剧“失”“空”“斩”是传统剧目;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易中天《品三国》让经典走向普通民众;教材选编《出师表》《赤壁之战》《孔明挥泪斩马谡》。 3、名著的价值 展示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斗争错综复杂,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望。 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思想;教师介绍《三国演义》的情节时间跨度、线索、作品倾向。 2提问,要求从教材“导读”中找答案: A、《三国演义》给予我们人生最宝贵的启示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