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共29页
- 格式:ppt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29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关于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了五对范畴,即对立统一、斗争、转化、质量与数量、必然性与偶然性。
下面将分别对这五对范畴进行解释和阐述。
首先是对立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和对立,这种对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对立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特征,没有对立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通过矛盾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对立双方既存在着对立关系,又存在着统一关系,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其次是斗争。
斗争是对立的表现形式,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对立双方的斗争中,消灭一方、统一一方,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同事物之间的斗争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第三是转化。
转化是事物发展的结果,是对立双方斗争的结果。
在斗争中,对立双方通过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发生着质的变化,形成新的事物。
转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事物发展的方向。
接下来是质量与数量。
质量和数量是事物发展的两个基本特征。
质量指的是事物的性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数量指的是事物的数量、大小、程度,是事物的量的体现。
质量和数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质量是数量的基础,数量是质量的表现形式。
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最后是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事物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不是偶然的。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的外在因素,是事物发展的偶然事件。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通过对这五对范畴的理解和运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对立统一、斗争、转化,质量与数量、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统一、斗争、转化的具体体现。
唯物辩证法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社会、思维等各个领域。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是对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认识方法的总结和归纳。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几个范畴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一、现象和本质世界上的事物普遍地都有这样两方面:一方面是它外表上变化不定的形状,就是它的现象方面;另一方面是事物内部的一定的关系、作用,就是事物的本质方面。
任何一件事都有这两个方面,都有它的现象的方面和本质的方面。
这两个方面在每一件事物中密切地结合着。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对于本质的发展,它还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事物的本质,常常不是直接就能认识到的,只从表现现象认识事物,就常常会受到迷惑。
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做科学的研究,就是以现象的认识做基础,加以分析研究,理解这些现象中间的内部关系,找出它们中间的一定的关系和作用,认识它们的规律,这样就得到了本质方面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要认识本质,必须以大量的现象认识作基础,大量现象中起支配作用的关系才是本质的、巩固的关系,才不是暂的现象。
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我们就不会为现象所迷惑,相反地却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每一现象以至于“假象”的原因和意义。
这样,我们在实际行动中就不会为“假象”所迷而走错路,就能正确地应付一切现象的或局部的临时的事变,就能够顺利地达到我们斗争的目的。
鉴上,现象和本质是事物本身紧密结合的两个方面;以大量的现象为基础,采取分析等研究方法,就会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现象的原因和意义。
二、形式和内容形式和内容反映了一切事物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也有它的一定的形式;都在一定的形式之中发展变化,它的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就是它的内容。
例如,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以游击战争的形式和敌人斗争,这些游击队伍的产生、训练、发展、战斗过程、游击队与人民及解放区政府的关系、战争的结果和影响等等,都是敌后游击战争的内容。
形式和内容是不能随便分开的,这种关系在哲学上叫做内在关系。
形式和内容的内在关系,首先表现在内容的优越地位,或内容的决定作用上,即内容决定形式。
比如,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与新四军坚持敌后战争,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这种战争要求我们采取游击战为主的形式。
2014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精解——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
这些基本范畴从不同方面反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基本范畴一:原因和结果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考研辅导班系。
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基本范畴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考研辅导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范畴。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1)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范畴。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②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③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④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意义: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