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经纬线讲课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6.17 MB
- 文档页数:23
纬线和经线第三课时——“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经纬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经纬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经线(圈)形状特征指⽰的⽅向长度的分布标度的范围度数的变化规律经纬度的表⽰⽅法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数量特征 五、利⽤经纬定位 引⼊:在⽇常的⽣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任何⼀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图⽚)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在图上选出经纬的交点A、B、C点。
(让学⽣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
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 引⼊:通过上⾯的练习,你认为⽤经纬确定某⼀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与⽣活实际联系⼀下,不难发现就像在*⾥找座位⼀样。
) 引⼊:如果有⼀航⾏的轮船在茫茫的⼤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及时的救援? (学⽣运⽤经纬知识,不难回答) 展⽰地球仪:让学⽣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学习的基础上,让学⽣找出下列事件的发⽣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批碎⽚坠落在44.40S、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位置已经移⾄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南北半球300E、200N1200W、300S100W、870N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励,调动学⽣的积极性。
)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经纬网定位》教案一. 教材分析《经纬网定位》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经纬网的概念、构成及其在定位中的应用。
经纬网是地理坐标系统的基础,是研究地球表面位置的重要工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经纬网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经纬网进行简单的定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经纬网的概念和应用,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经纬网的运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经纬网的概念、构成及其作用。
2.学会使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3.能够解释一些与经纬网相关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经纬网的概念和构成。
2.经纬网在定位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理解和掌握经纬网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经纬网图、地球仪等教具。
2.准备相关的实例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地球仪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地球表面上某一点的位置?进而引入经纬网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经纬网的概念、构成及其作用。
通过经纬网图和地球仪,展示经纬网的分布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经纬网定位的练习。
每组提供一个实例,要求学生运用经纬网确定实例中物体的位置。
4.巩固(5分钟)讲解一些与经纬网相关的现象,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长短变化等。
引导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经纬网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经纬网在地理定位中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经纬网定位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家庭作业中完成。
9.板书(5分钟)设计一份板书,内容包括经纬网的概念、构成、作用以及与经纬网相关的现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主要介绍了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经纬线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仪的作用和经纬线的划分。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球的概念和地图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球仪和经纬线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经纬度的计算方法还没有接触过,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练习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作用。
2.掌握经纬线的特点和划分方法。
3.理解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能够使用地球仪和经纬度进行简单的地理定位。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作用。
2.经纬线的特点和划分方法。
3.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仪和经纬线的特点。
2.使用实例和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地球仪和经纬线的理解。
3.采用讲解法和练习法,教授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示例图,用于讲解和练习。
3.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用于巩固和拓展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的作用和重要性。
提出问题:“地球仪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仪的图片和实例,介绍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作用。
解释经纬线的划分和特点,让学生观察并理解经纬线的分布。
3.操练(10分钟)利用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示例图,讲解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特定的经纬度位置,加深对经纬度的理解。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地球仪和经纬度示例图,进行简单的地理定位。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地球仪和经纬度的掌握。
初中地理七年级经纬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经纬度的概念,掌握经纬度的划分和变化规律。
2. 能够利用经纬度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3. 了解经纬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重点:1. 经纬度的概念和划分。
2. 利用经纬度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经纬度的变化规律。
2. 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经纬网图。
3. 实例或故事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经纬线,让学生初步了解经纬度的概念。
二、经纬度的概念和划分(15分钟)1. 讲解经度和纬度的定义,解释经纬度的划分和变化规律。
2. 利用经纬网图,展示经纬度的划分和变化。
3. 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经纬度的理解和记忆。
三、利用经纬度确定位置(15分钟)1. 讲解利用经纬度确定位置的方法和步骤。
2. 利用实例或故事材料,展示经纬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利用经纬度确定给定地点的位置。
四、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10分钟)1. 讲解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
2. 利用地球仪或经纬网图,展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3.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判断给定地点属于哪个半球。
五、总结和作业(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经纬度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经纬网图,并标出自己所在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经纬度的概念和划分,能够利用经纬度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同时,通过实例和故事材料,让学生了解了经纬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名称:纬线和经线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上的纬线和经线是什么。
理解纬线和经线的作用和重要性。
掌握如何读取地图上的纬线和经线。
教学重点:
纬线和经线的定义和特点。
如何读取地图上的纬线和经线。
教学难点:
将纬线和经线的作用与地球上的实际地理位置联系起来。
教材准备: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PPT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纬线和经线(45分钟)
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地图上的线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纬线和经线的定义(15分钟):
介绍纬线和经线的定义:纬线是横穿地球的线,经线是从北极到南极的线。
解释纬线和经线的特点:纬线是平行于赤道的线,经线是半圆形的线。
纬线和经线的作用(10分钟):
解释纬线和经线在导航、地理定位和气候研究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纬线和经线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如航海、飞行和天气预报等。
如何读取纬线和经线(10分钟):
示范如何在地图上读取纬线和经线的数值。
要求学生参与,并练习在地图上读取纬线和经线。
小结与练习(10分钟):
小结纬线和经线的定义和作用。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在地图上读取纬线和经线。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地图上的其他地理要素,如赤道、热带、极圈等,以加深他们对地球地理结构的理解。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实际的地理图示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纬线和经线的定义、作用和如何读取它们。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进行调整,以确保他们充分理解课程内容。
1、经线和纬线我今天要说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经纬线。
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环节进行。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开始章节,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
本节课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和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为今后学习各地理要素以及区域地理的地图提供保障。
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二、说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能力目标: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认识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重难点: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及多年教学实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难点有:(1)立体图和平面图经纬线的转化,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2)东经、西经及其代号,南纬、北纬及代号的判读和区分(这也是学生的易错点。
)四、说教法: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实物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
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二:一根据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
二是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地球仪,结合多媒体课件,反复进行立体图与平面图的转化,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分解难点,层层递进,来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五、学情分析: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渗透学法:首先,初一学生,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及经纬度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
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部分内容不仅初一学生学习困难较大,在初二地理结业考前复习时部分学生依旧困难重重。
教案:经线和纬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经线和纬线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经线和纬线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经纬网的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1. 经线和纬线的区别和联系。
2. 经纬网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经纬网图示。
3.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线条,引发学生对经线和纬线的疑问。
2.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表面有哪些特殊的线条吗?它们有什么作用?”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经线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解释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垂直于纬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的长度相等。
2. 介绍纬线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解释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纬线的长度不相等,最长的是赤道。
3. 讲解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
解释经纬网是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可以用来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三、实例讲解(15分钟)1. 利用经纬网图示,讲解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2. 示例:请学生上台演示如何利用经纬网找到北京的位置。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请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经线和纬线的理解和掌握。
2. 选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如何利用经纬网找到给定地点的位置。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经线和纬线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2. 拓展:介绍经纬网在导航、地图制作等领域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幅简单的经纬网图。
2. 编写一篇关于经纬网应用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线条,激发学生对经线和纬线的兴趣。
通过讲解经线和纬线的定义、特点和作用,使学生掌握经纬网的构成及应用。
在实例讲解和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经纬网的应用,检验对经线和纬线的理解和掌握。
经纬线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经纬线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经纬度的划分规则。
2. 培养学生利用经纬线确定地球表面位置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经纬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经纬线的定义、特点和划分规则。
2. 利用经纬线确定地球表面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经纬线的划分规则。
2. 利用经纬线确定地球表面位置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经纬线图示。
3. 实例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表面的经纬线。
2. 引导学生观察经纬线的特点,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经纬线有什么作用?”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纬线的定义、特点和划分规则。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经纬线的定义和特点,如经纬线的形状、方向和间隔等。
2. 讲解经纬度的划分规则,如经度和纬度的划分范围、度数表示等。
3. 举例说明利用经纬线确定地球表面位置的方法。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利用经纬线图示,练习确定地球表面位置。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成果展示,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经纬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导航、地图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经纬线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经纬线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一幅经纬线图,并标注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2. 选择一个实例,分析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经纬线图示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经纬线的定义、特点和划分规则,掌握了利用经纬线确定地球表面位置的方法。
在实际操作环节,学生通过分组练习,提高了运用经纬线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拓展应用环节,学生认识到了经纬线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