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实习三-基性侵入岩
- 格式:ppt
- 大小:6.46 MB
- 文档页数:21
岩浆岩试题及参考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岩石,2. 岩浆岩,3. 结晶岩,4. 岩石学,二、填空1、岩浆岩石学是研究及与构造,矿产关系等的一门独立学科。
第二章岩浆及岩浆岩的特征一、名词解释1、岩浆,2,岩浆作用,3,侵入作用,4,喷出作用,5,侵入岩,6,喷出岩,7,熔岩,8,火山碎屑岩。
二、填空1、岩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2、侵入岩按形成深度可分为3、喷出岩可分为4、岩浆作用按侵入位置可分为第三章岩浆岩的产状和相一名词解释1、岩浆岩的产状,2、岩浆岩的相,3、透式喷发,4、裂隙式喷发,5、中心式喷发,6、熔岩流,7、火山口,8、破火山口,9、岩盆,10、岩盖,11、岩床,12、岩墙,13、岩株,14、岩基二填空1、常见的喷发类型可划分为:2、火山锥依物质组成不同分为:。
3、火山岩相主要有喷出相,4、侵入相的划分一般为第四章岩浆岩的物质成分一名词解释1、主要矿物,2、次要矿物,3、副矿物,4、正常矿物,5、残余矿物和反应矿物,6、系列指数或里特曼指数,7、硅铝矿物8、铁镁矿物二填空1、岩浆岩的主要氧化物有:等九种.2、按岩浆岩的SiO2 的含量可把岩浆岩分为3、按里特曼指数( s )4、岩浆岩的矿物按它们的含量可分类等三类.5、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可分为:第五章岩浆岩的结构构造一、名词解释1、岩浆岩的结构构造,2、岩浆岩的结构,3、岩浆岩的构造,4、斑状结构,5、似斑状结构,6、反应边结构,7、包含结构, 8、枕状构造, 9、流纹构造二、填空1、岩浆岩的结构分为三大类:23、岩浆岩的结构按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分为:45、根据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可分为:6、根据结构确定矿物结晶顺序-空间法则时应注意:7、侵入岩的常见构造有:8、喷出岩的常见构造有:三、判断题1、气孔和杏仁构造是侵入岩中常见的构造类型。
2、枕状构造是大陆火山喷发的特征构造。
3、流纹构造是基性岩中的特征构造。
4、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是显晶质岩石的特点。
第六章超基性岩类超基性岩和超镁铁质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以SiO2含量为依据命名的,后者是以富铁镁矿物而命名的,绝大多数超镁铁质岩都是超基性岩。
但某些超镁铁质岩如辉石岩、角闪石岩等,其SiO2应属基性岩的范畴,但它们几乎不含长石,且常与橄榄岩等密切共生,因此一般放入超基性岩类中介绍。
一、超基性侵入岩类其主要代表有橄榄岩、辉岩等。
本类岩石的化学成分特点是SiO2含量很低(<45%),贫K2O和Na2O,而富含FeO和MgO,故又称超铁镁质岩。
岩石中铁镁矿物占绝对优势,主要是橄榄石和辉石,其次是角闪石,黑云母则很少出现,不含或很少含斜长石(0~10%)。
常见的副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铬铁矿和尖晶石等。
岩石颜色深,色率大于75%,比重大,常呈块状构造。
超基性侵入岩在地表出露有限,按出露面积计约占整个岩浆岩的0.4%。
按其主要矿物含量可分为:纯橄榄岩、橄榄岩、辉岩和角闪岩。
(一)常见岩石类型1.纯橄榄岩岩石几乎全部(90~100%)由橄榄石组成,间或有少量(<10%)的辉石和角闪石。
副矿物多为铬铁矿、尖晶石和磁铁矿。
岩石一般呈深绿、黄绿、褐绿色,全自形或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新鲜的纯橄岩少见,通常遭受不同程度的蛇纹石化,若部分蛇纹石化,称蛇纹石化纯橄榄岩;若全部蛇纹石化,则叫蛇纹岩。
2.橄榄岩是本类岩石中最常见者,主要由橄榄石(40~90%)和辉石构成,可含少量角闪石、黑云母或斜长石。
副矿物常为铬铁矿、磁铁矿。
当这些副矿物含量增高而达到工业开采价值时,则岩体即可作为矿石开采。
橄榄岩具细粒—粗粒结构,常呈包含结构和海绵陨铁结构。
所谓包含结构就是辉石晶体中包含有许多小的橄榄石颗粒。
一般肉眼难于分辨,只有当辉石颗粒粗大而岩石又很新鲜时,在辉石闪闪发亮的解理面上可以清楚地见到镶嵌许多小橄榄石颗粒。
至于海绵陨铁结构则是在橄榄石或辉石颗粒的间隙中充填着磁铁矿等金属矿物。
如果岩石中角闪石较多,则可叫角闪橄榄岩。
实习三(1)大黑山地区内生矿床远景区综合预测报告一、自然地理与交通概况工作区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博竹山海拔3 000余米,山谷低地海拔一般为1 000余米,一般山区海拔在1 400m以上。
区内水系发育,但多属间歇河,常年河以南盘江为主要河流,山间湖泊和水库较多,基本上能够满足工农业用水的需要。
工作区地处高原,气候温凉,坝区年平均气温20~22~C,最高达39~40~C,最低8~10~C。
山区冬季最低气温为一2.4~10~C,常有霜雪。
工作区交通便利,有铁路与外界相通,区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二、成矿地质背景1.地层区内沉积岩系广泛发育,占总面积的90%以上,除震旦系、志留系和白垩系缺失外,均有出露,其中三叠系分布最为广泛,详见矿产地质图和地层简表(附图2,表Ⅲ一1)。
2.构造工作区处于川滇SN向构造和南岭EW向复杂构造带西缘地区的交接地带。
区域构造由于经历了多期变动而极为复杂。
EW向构造、SN向构造等自成体系(附图2)。
不同规模及时代的构造控制了相应的地层、岩体及矿产(床)的空间分布(附图2)。
区域性断裂对热液矿床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不同规模的断裂构造分别起到了导矿、运矿及容矿作用,决定了相应矿床(点)的空间定位。
次级断裂、裂隙、层间错动及它们之间的复合交汇处,背斜倾没端的张性裂隙均为有利的成矿部位(附图2、图Ⅲ-2)。
3.岩浆岩工作区内的岩浆侵入活动具有多期性特征,其中以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最为强烈。
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工作区的东南角及西南角。
各侵入期及其主要岩体特征如表Ⅲ一1所列。
其中,四角山、北炮台岩体绝对年龄经测定为91Ma~白沙冲、牛角寨岩体的绝对年龄经测定为62~72Ma。
燕山期各侵人体中副矿物普遍发育,含量较高者为钛铁矿、锆石、磷灰石,其次是独居石、磁铁矿。
此外,博竹山岩体出现含量较高的绿帘石和电气石;四角山岩体具有多量的褐帘石、榍石和黄铁矿;牛角寨、白沙冲岩体发育较多的铌铁矿及萤石。
第3章侵入岩变质岩在野外实习中,我们要注意各种岩石的观察方法,掌握矿物组合特征,明确侵入岩的颜色与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的关系,对不同的岩石类型要依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给予详细的描述,特别是它们的接触关系,有无包体和捕掳体。
3.1侵入岩当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或地壳上升到地表或近地表的途中,直至最终固结成岩,发生各种复杂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就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侵入到围岩之中,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称为侵入接触关系。
在侵入接触关系中,在接触面以内岩体的边缘部分称为内接触带,接触面以外的围岩部分称为外接触带。
兴城地区岩浆岩比较发育,主要有侵入活动有四个时期:华北地台基底形成阶段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大陆板内变形活化阶段的印支、燕山期。
兴城地区古元古代吕梁期、中生代印支期和燕山期侵入岩概况(如表3.1):表3.1 兴城地区侵入岩特征表3.1.1 主要侵入的岩石类型(1)酸性侵入岩—花岗岩岩石风化面和新鲜面有明显差距,浅色矿物主要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它们均可作为斑晶,其中钾长石斑晶较大,成肉红色、板状,粒度一般2~10毫米,打折可达2厘米,暗色矿物多为黑云母和角闪石(含量<10%),常见的结构为花岗结构、斑状结构等,花岗岩为块状构造。
此类岩石常见有:花岗岩:肉红色或褐红色,块状结构,花岗构造,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成花岗斑岩(结晶不好):杂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组成为钾长石、石英。
斑晶含量一般为15-20%,主要为石英和长石,有时也有黑云母和角闪石。
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风化面黄褐色,新鲜面灰白色,中粒似斑状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钾长石、石英,黑云母。
花岗闪长岩:灰绿色或暗灰色,显晶质结构,斜长石和暗色矿物较多,暗色矿物主要以角闪石为主。
(2)中性侵入岩—正长岩岩石的组成与酸性侵入岩相似,但暗色矿物增加,而石英的含量减少。
正长岩:浅灰色,具等粒状、斑状结构。
主要由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组成,不含或含极少量的石英。
实习报告:岩浆岩实习之旅一、实习目的与意义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地下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为了更好地理解岩浆岩的形成过程、特征及分布规律,提高我们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一行人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岩浆岩实习之旅。
此次实习旨在让我们在实际观察和采集标本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岩浆岩的性质,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实习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一片岩浆岩分布较为广泛的地区。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地质锤、放大镜等工具进行岩浆岩的采集和观察。
我们先后观察了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类型的岩浆岩。
侵入岩结晶程度较高,晶体颗粒较大,颜色以黑色、灰色为主;喷出岩则具有气孔构造,颜色以深灰色、暗红色为主。
实习第二天,我们来到了一片火山岩分布区。
火山岩是由火山喷发过程中喷出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我们观察了火山岩的熔岩流、火山弹、火山角砾等特征,了解了火山岩的形成过程和构造特点。
此外,我们还学会了如何根据火山岩的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判断其形成的环境和条件。
实习第三天,我们来到了一片岩浆侵入体分布区。
岩浆侵入体是指岩浆在地壳内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我们观察了岩浆侵入体与周围围岩的接触关系,了解了岩浆侵入体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此外,我们还学会了如何根据岩浆侵入体的形态、颜色、晶体颗粒大小等特征,判断其形成的时间和温度条件。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岩浆岩实习,我们对岩浆岩的特征和分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际观察和采集标本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地质学知识,分析和判断岩石的性质和形成环境。
此次实习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此外,实习过程中,我们还深刻体会到了地质学的魅力。
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我们深感自己的渺小,同时也对自然界的神奇力量感到敬畏。
这次实习让我们更加热爱地质学,激发了我们对地质学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四、实习总结此次岩浆岩实习让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岩浆岩的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岩浆岩的研究在地质学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
为了更好地理解岩浆岩的形成、分布、性质及其与成矿关系,我们地质学专业的学生于2022年9月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岩浆岩实习。
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多个岩浆岩出露地区,学习了岩浆岩的野外识别、观察和描述方法。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岩浆岩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和分类。
2. 掌握岩浆岩的野外识别方法,提高野外地质观测能力。
3. 分析岩浆岩的地质特征,了解岩浆岩与成矿关系。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实习内容1. 岩浆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学习了岩浆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岩浆岩是指由地下岩浆侵入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根据形成过程,岩浆岩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根据矿物成分,可分为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
2. 岩浆岩的野外识别方法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岩浆岩的野外识别方法。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识别:(1)颜色:岩浆岩的颜色与其矿物成分有关,酸性岩多呈红色、灰色;中性岩多呈灰色、绿色;基性岩多呈黑色、绿色;超基性岩多呈黑色、暗绿色。
(2)结构:岩浆岩的结构主要分为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和玻璃质结构。
全晶质结构岩石晶体颗粒较大,易于识别;半晶质结构岩石晶体颗粒较小,需要借助放大镜观察;玻璃质结构岩石无晶体,呈玻璃状。
(3)构造:岩浆岩的构造主要分为块状构造、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
块状构造岩石无特殊构造;流纹构造岩石具有明显的流线;气孔构造岩石表面有大量气孔。
(4)矿物成分:通过观察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可以进一步判断岩浆岩的类型。
3. 岩浆岩的地质特征及与成矿关系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多个岩浆岩出露地区,分析了岩浆岩的地质特征及与成矿关系。
以下列举几个实例:(1)峨眉山花岗岩:峨眉山花岗岩为酸性侵入岩,岩体呈岩基状产出,岩石中矿物成分丰富,如石英、长石、云母等。
该地区成矿条件较好,已发现多种金属矿产。
(2)黄山玄武岩:黄山玄武岩为基性喷出岩,岩体呈岩被状产出。
地质实习报告:橄榄岩一、实习背景及目的橄榄岩是一种超基性侵入岩石,广泛分布于地壳深部及地幔中。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橄榄岩的岩相学、矿物学演化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提高对岩浆岩的识别和描述能力。
二、实习地点及时间实习地点:西南天山东德沟实习时间:2021年7月三、实习内容与方法1. 观察橄榄岩的手标本,描述其颜色、结晶程度、矿物颗粒大小、自形程度以及矿物成分之间相互的关系等。
2. 利用显微镜对橄榄岩薄片进行观察,详细描述矿物成分、光学特征、结构、蚀变产物特征及其他特殊现象。
3. 分析橄榄岩的岩相学特征,探讨其形成环境及地质意义。
四、实习成果与分析1. 手标本观察本次实习所观察的橄榄岩手标本呈深绿色,粒状结构,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组成。
橄榄石成分达到40%-50%以上,含有少量的角闪石、白云母以及铬、铁矿等。
矿物颗粒大小不一,自形程度较高,呈块状构造。
2. 显微镜观察显微镜下,橄榄岩薄片显示矿物成分及含量丰富。
主要矿物为橄榄石和辉石,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
橄榄石呈黄绿色,具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圆粒状,粒径约为2mm;辉石黑色,玻璃光泽,粒径约为 1.5mm。
此外,还观察到尖晶石、铬铁矿、磁铁矿和镁铝榴石等副矿物。
3. 岩相学特征与地质意义橄榄岩的岩相学特征表明,其形成环境可能为地幔楔岛弧环境。
原生尖晶石显示SSZ环境橄榄岩的特征,指示其寄主岩石可能是俯冲带地幔楔岛弧环境橄榄岩残片。
橄榄岩含有少于45%的二氧化硅,属于超基性岩石。
根据辉石种类的区别,橄榄岩可分为斜方辉橄榄岩、异剥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等类型。
五、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橄榄岩的岩相学、矿物学演化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橄榄岩作为一种重要的地幔岩石,在地球演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橄榄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幔的物质组成、岩浆活动以及地壳构造演化等方面的问题。
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和描述岩浆岩,提高了对橄榄岩等超基性岩石的识别能力。
第三章岩浆矿床(思考题及答案)1.如何理解岩浆矿床的概念答:岩浆矿床是指,在地壳深处,各类岩浆通过结晶与分异作用,使分散在岩浆中的有用组分发生聚集而形成的矿床。
(1)岩浆矿床主要形成于正岩浆阶段),因此又称为“正岩浆矿床”;矿床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地壳深处岩浆(上地幔、下地壳)。
(2)岩浆矿床的成矿作用方式虽然总体为结晶分异作用,但在不同的地质条件和不同的岩浆作用中,结晶分异作用的形式或方式不尽相同。
例如,岩浆分结矿床中主要表现为矿物按一定顺序结晶并发生分异;岩浆熔离矿床中结晶分异作用可发生于熔离作用之后。
(3)此类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部岩浆,因此成矿温度和压力(深度)相对较高。
(4)镁铁-超镁铁质岩浆粘度较小,有利于分散其中的元素和成矿物质扩散、对流和聚集,易于形成岩浆矿床;中酸性岩浆粘度较大,难于在岩浆的成岩阶段富集成矿,所以中酸性岩浆很少形成岩浆矿床。
2.岩浆矿床中岩浆的成矿专属性答:是指一定类型的岩浆矿床的形成和分布受一定类型的岩浆活动控制。
是岩浆矿床成矿规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地质找矿的主要依据和标志。
(1)铬铁矿床:主要与超镁铁质岩浆岩有关,镁/铁(Mg/Fe)≈6.5~15,岩性主要为纯橄岩、斜辉橄榄岩、单辉辉橄岩和辉岩等;(2)铜镍硫化物矿床:主要与铁镁质岩、部分超铁镁质岩浆作用密切相关(Mg/Fe≈6.5-2),岩石类型主要为橄榄岩和辉石岩;(3)钛磁铁矿床:主要形成于铁质和富铁质岩浆体系(Mg/Fe≈0~2),岩石类型多为层状辉长岩、辉石岩、橄榄岩;(4)金刚石矿床:更多的产于富镁、富碱的金伯利岩中;(5)稀土元素岩浆矿床:主要与正长岩、霞石正长岩、碳酸岩杂岩等碱性岩具有密切成因联系。
3.海绵陨铁结构及其成因意义答:在与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相关的晚期岩浆矿床和岩浆熔离矿床中,此类结构标志着矿石形成于晚期岩浆矿床,是残余融熔作用的结果。
表现为早期晶出的硅酸盐矿物,晶形比较完整,金属矿物(如磁铁矿、钛铁矿等)大多充填于硅酸盐矿物(较常见的为橄榄石、辉石等)晶粒间呈他形胶结状产出而形成的结构,又称陨石结构。
《岩石学》实验指导书目录目录〃〃〃〃〃〃〃〃〃〃〃〃〃〃〃〃〃〃〃〃〃〃〃〃〃〃〃〃〃〃〃〃〃〃〃〃〃〃〃〃〃〃〃〃〃〃〃〃〃〃〃〃〃〃〃1 岩浆岩实验指导〃〃〃〃〃〃〃〃〃〃〃〃〃〃〃〃〃〃〃〃〃〃〃〃〃〃〃〃〃〃〃〃〃〃〃〃〃〃〃〃〃〃〃〃〃2 实验一超基性岩类(2学时)〃〃〃〃〃〃〃〃〃〃〃〃〃〃〃〃〃〃〃〃〃〃〃〃〃〃〃〃〃〃〃〃8 实验二基性岩类(2学时)〃〃〃〃〃〃〃〃〃〃〃〃〃〃〃〃〃〃〃〃〃〃〃〃〃〃〃〃〃〃〃〃〃10 实验三中性岩类(2学时)〃〃〃〃〃〃〃〃〃〃〃〃〃〃〃〃〃〃〃〃〃〃〃〃〃〃〃〃〃〃〃〃12 实验四酸性岩类(2学时)〃〃〃〃〃〃〃〃〃〃〃〃〃〃〃〃〃〃〃〃〃〃〃〃〃〃〃〃〃〃〃〃〃14 实验五未知岩浆岩鉴定(2学时)〃〃〃〃〃〃〃〃〃〃〃〃〃〃〃〃〃〃〃〃〃〃〃〃〃〃〃16岩浆岩实验指导一、观察描述的基本原则:科学观察是人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观察的原则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事物进行周密、系统、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观察不是消极地观看,而是积极关注和思维的过程,是深入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扩大感性认识,启发思考,导致新的发现,所以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获取经验事实的方法。
科学观察要有准确详实的记录,用专业的术语、规范的语言、约定的符号、标准的计量单位,并借助绘图、摄影等手段,把观察的结果详细记录下来。
二、岩石学实验的目的要求岩石学实验课是岩石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并掌握辩别岩石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验达到以下目的:1.掌握各类岩石的基本特征(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次生变化等特征)。
2.掌握岩浆岩手标本及镜下观察、描述和分类命名的方法,写出完整的岩石鉴定报告,最终达到正确地鉴定未知岩浆岩的岩石类型,并准确定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