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医学影像学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41.77 MB
- 文档页数:102
医学影像学(第七版)讲义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室副主任医师赵强第一篇影像诊断学第一章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第二节计算机体层成像()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线。
1970年,第一代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出现。
1980年,第一台磁共振机()出现。
以X线、、为主体的医学影像诊断学形成。
现在数字成像由、扩展到X线成像,出现了数字X线成像()新式X线机。
图像的存储、传输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数字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远程会诊成为现实。
由于图像数字化、网络和的应用,影像科将逐步成为数字化、无胶片学科。
计算机体层成像()是英国科学家在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用于人体检查。
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经过计算机处理获得重建的图像,开创了数字成像的先河。
显著的扩大了人体检查的范围,提高了病变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大大促进了医学影像学发展。
计算机体层成像()的进展1972年,称普通,扫描方式是层面扫描。
扫描速度慢,图像有间隔,病变有遗漏。
如图:1989年,螺旋,包括单螺旋()和多螺旋(,有2层、4层、8层、16层、32层、64层……等),扫描方式是螺旋扫描。
扫描速度快,是容积扫描。
图像之间无间隔,病变无遗漏,并能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三维立体图像、仿真内窥镜和血管造影。
螺旋原理示意图:X线管球顺一个方向不停旋转,扫描床连续移动,扫描轨迹呈螺旋状。
故称为螺旋容积扫描常用后处理技术:1、表面容积重建2、三维骨重建3、内耳三维重建4、支气管树表面重建5、仿真气管镜6、仿真胃肠镜7、3D表面重建8、冠脉造影9、血管造影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脑一、颅脑疾病检查适应症: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适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炎症、脑实质变性、脑萎缩、术后复查以及先天性颅脑畸形等。
检查能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以及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颅内肿瘤的定位和定性有重要意义,可为脑血管病变与颅内炎症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医学影像学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成像技术1. X线的概念:是波长极短,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
★X线的四大特性:⑴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⑵荧光效应—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⑶感光效应—是x线成像的基础、⑷电离效应—是放射治疗和防护的基础①白→高密度组织②灰→中等密度组织③黑→低密度组织2.MRI:长T1→黑影低信号→纵向弛豫时间;长T2→低影高信号→横向弛豫时间3.CT:计算机体层成像CT的密度分辨率比X线的高但CT的空间分辨率不如X线高4.超声(US):⑴概念:是指振动频率大于20000赫兹以上,超过人耳听觉范围的声波。
医学上常用的超声频率为2.2-10.0兆赫兹⑵超声设备由:⑴换能器(又称为探头)⑵信息处理系统⑶显示器朝向探头的正向血流用红色表示;背向探头的负向血流用蓝色表示⑶声速=频率·波长★频率高→分辨率高→图像清晰→穿透能力差频率低→分辨率低→图像粗→穿透能力强⑷多普勒效应的概念(P14)★⑸人体组织器官的图像表现分为无回声、低回声、高回声、强回声四种类型具体见(P15)表格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一、骨与软组织病变▲1.骨龄的概念→(P28)2.基本病变表现:⑴骨质疏松;⑵骨质破坏;⑶骨质增生硬化;⑷骨质坏死;⑸⑹骨膜异常→具体见(P31)(掌握它们的概念以及X线检查)3.疾病诊断:(一)、骨与软骨组织的创伤:★⑴.骨折→儿童骨折的特点:①青枝骨折;②骺离骨折( P37)⑵.脊柱骨折(二)、骨与软骨组织的感染:⑴化脓性骨髓炎:分为急性与慢性,急性→发病两周内无明显变化,以破坏为主;慢性则以增生硬化为主⑵骨结核:(以骨质疏松与骨质破坏为主)长骨结核:好发于骺与干骺端;★脊柱结核X线表现为:(P48)①病变椎体出现骨质破坏;②椎体间隙变窄;③椎体后突畸形;④椎旁冷脓肿形成;⑤破坏区出现沙粒样死骨;(三)、骨与软骨组织肿瘤及瘤样病变(P51)★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P50)⑴良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X线特点:以偏性心膨胀性骨质破坏为主,内见粗细不等的骨嵴,形成皂泡影骨巨细胞瘤最大长径与长骨横径一致。
按照第七版教材的页码。
补充:1、结核病分类标准。
P1212、肺脓肿的诊断与鉴别。
P1203、肝细胞癌的诊断依据.P1864、急性胰腺炎的影像学表现P1995、肾与输尿管结石的影像学表现(阳性结石)P2276、肾细胞癌的超声表现P2307、Colles骨折P2878、骨巨细胞瘤P2989、骨结核的X线平片表现1、X线的成像原理:穿透性(X线成像的基础)荧光效应(透视检查的基础)感光效应(X线摄影的基础)电离效应(放射治疗、放射防护)人体组织结构之间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2.(1)体素和象素:CT图像实际上是人体某一部位有一定厚度的体层图像。
组成图像的基本单元被称为象素。
象素实际上是体素在成像时的表现。
象素是一个二维的概念,体素是一个三维的概念。
(2)矩阵:一个横成行、纵成列的数字阵列,将受检层面分割为无数小立方体.这些小立方体就是体素。
当图像面积为一固定值时,象素尺寸越小,组成CT图像矩阵越大,图像清晰度越高。
反之亦然。
(3)空间分辨率:又称高对比度分辨率,指在图像中可辨认的相邻物体空间几何尺寸的最小极限,即对影像细微结构的分辨力。
在保证一定的密度差前提下,显示待分辨组织几何形态的能力。
(4)密度分辨率:又称对比分辨率,是指在低对比情况下分辨组织密度细小差别的能力。
CT的密度分辨力较普通X线高10~20倍。
(5)CT值:X线穿过人体的过程中,计算出每个单位容积的X线吸收系数(亦称衰减系数μ值)。
将μ值换算成CT值,以作为表达组织密度的统一单位。
单位为HU(Hounsfield Unit)水的CT值为0HU,骨皮质最高为1000HU,空气最低为-1000HU,人体中密度不同的各种组织的CT值在-1000~+1000HU的2000个分度之间。
(6)窗宽与窗位窗宽(window width):人体组织CT值范围有2000个分度,将不同灰度在荧屏上表示,由于灰度差别小,人的肉眼仅能分辨16个灰度,即16个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