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结课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15.84 MB
  • 文档页数:1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课程论文

北京市防洪排涝建设研究

教师:

学生:

学号:

日期:2015年11月19日

北京市防洪排涝建设研究

摘要:北京市近几年来频繁遭遇内涝灾害,尤其以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最为严重。为此对北京市遭遇内涝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并研究针对北京市防洪排涝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城市内涝、原因现状、防治措施

一.北京市内涝灾害频发

近几年北京市连续遭遇内涝灾害:2004年“7.10”,2011年“6.23”,2012年“7.21”。其中以“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最为严重。2012 年 7 月 21 日,北京遭遇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持久的一次强降雨,造成 79 人死亡,导致山洪暴发、京广铁路断运,京港高速最深积水达 6m,城区交通瘫痪、车辆被淹、供电中断等,160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亿元。

(1)对基础设施造成重大影响。全市主要积水道路63处,积水30公分以上路段30处;路面塌方31处;3处在建地铁基坑进水;轨道7号线明挖基坑雨水流入;5条运行地铁线路的12个站口因漏雨或进水临时封闭,机场线东直门至T3航站楼段停运;1条110千伏站水淹停运,25条10千伏架空线路发生永久性故障,10千伏线路已全部恢复供电;降雨造成京原等铁路线路临时停运8条,已恢复7条。

(2)对居民正常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全市共转移群众56933人,其中房山区转移20990人。发生2起泥石流灾害:分别为房山区霞云岭乡庄户鱼骨寺泥石流灾害,造成1人失踪,1人受伤;房山区河北镇鸟语林景区泥石流,未造成人员伤亡。平房漏雨1105间次,楼房漏雨191栋,雨水进屋736间,积水496处,地下室倒灌70处,共补苫加固房屋649间,疏通排水141处。水利、农业、林业等其他灾害还在进一步统计、汇总之中。

二.北京市内涝灾害频发原因

2.1 极端降雨频次增加

(1)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象事件频发:城市暴雨。

气候变化使得人类面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增多等方面挑战,从而影响城市降雨与排水过程,导致城市内涝风险增大。观测事实表明,近50年来,全国最大1d、3d雨量增减不明显,但短历时暴雨强度增加、极端降水日数也在增加。这是城市洪涝频发的气象原因。

(2)城市雨岛效应增强了城市暴雨频率和强度

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了雨岛效应,所谓的雨岛效应就是:城市不断发展,由钢筋混凝土建成的高楼大厦密度也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凝结核增强作用:城市大气污染物上升,产生凝结核增强效应,增加城区的降雨机率和强度。(人工降雨技术就是在空中播撒碘化银颗粒作为凝结核,促使水蒸气凝结)

微地形阻障效应:暖湿空气在运动过程中,遇到高楼大厦群,有一定地形爬升作用,暖湿空气上升冷却,增加降雨的可能性。

观测事实表明,在市区及城市下风方的地区有降水量增多的现象。根据上海汛期(5~9

月)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最大降水量中心位于市区,向外逐渐减小,市中心的降水比郊区多约60mm。其他城市也观察到相同的结果。

(3)北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化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雨岛效应的影响,近年来北京市局地极端降雨的频次和强度增

加。当降雨强度超过雨水系统排水能力时,会产生地面径流,如果地面径流短时间大量

汇入低洼地区,往往会造成这些地区严重积水。

北京地区极端降雨频次分析北京地区短历时平均降雨量变化趋势

2.2 城市建设忽略防涝需求

(1)近年来,城市不透水硬化面积大大增加。经勘查,平房区、老居住区、新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不透水硬化区域百分率高达65%~90%,径流峰值时间缩短,排水压力加剧;

(2)城市竖向规划需要加强。城市低洼地区往往是易涝区,且周边缺乏对客水的拦截措施,大量客水短时间汇入,容易造成严重积水;

(3)近年来,有些河道明改暗,断面缩小,水面率降低,削弱河道洪涝行泄或滞蓄能力。

大面积不透水硬化地区河道由明改暗断面缩小

2.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河道存在排水不畅问题。部分河道未按规划治理,断面小,淤积严重。一方面行泄不畅;另一方面导致上游雨水管道无法顺利接入或淹没出流,影响城市排水。(2)雨水管道排水能力偏低。

a) 部分系统下游雨水管道缺失;

b)管道排放口被截堵;

c)管道排水能力偏低;

d)雨水蓖子少,收水能力偏小;

e)雨水泵站排水能力偏低。

(3)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有待完善。在极端降雨时,城市许多建设区、道路和公共空间缺少对地面雨水径流有效的控制措施,如透水铺装、行泄通道和调蓄区(下凹绿地、调蓄池)等,短时间大量雨水在低处汇集,容易造成内涝灾害。

河道未按规划疏浚形成漫溢

2.4 法规和管理有待完善

(1)缺乏城市防涝法规。

目前,相关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和《北京市排水和再生水管理办法》主要针对防洪、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雨水排水和防涝相关法规不明

确。

(2)规划实施管理机制有待加强。

由于建设主体、项目资金、工程审批、征地拆迁等环节存在问题,往往造成城市雨水管道、雨水泵站建设滞后,排水河道缺乏疏浚整治,雨水调蓄和收集利用设施严重不足等现象。亟需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3)社会动员和市民参与保障机制有待加强。

尚未建立起完备的社会参与防汛减灾机制;在极端降雨和洪水预警时全社会组织动员机制有待加强。需对市民参与防灾、减灾和避灾行动进行有效指导。

三.北京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现状

3.1 排水河道

北京中心城现有清河、坝河、通惠河、凉水河四条主要排水河道,120余条支流,总长580公里,现在已经治理386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