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希菌属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20
大肠埃希菌结构
大肠埃希菌属于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是一种两端钝圆、能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其细胞一般呈杆状,不具典型的细胞结构,其内的遗传物质没有与组蛋白结合,是长约1000微米的环状DNA分子。
大肠埃希菌细胞体限界膜(胞膜外)还有一层黏多糖蛋白构成的细胞壁,这和植物体细胞相似,胞体(菌体)宽约0.8μm,长2μm。
一般的条件下,大约20多分钟就繁殖一代。
此外,大肠埃希菌还有周鞭毛,兼性厌氧,对营养要求不高。
在麦康凯平板上形成红色、圆形隆起的菌落;在血琼脂平板上通常形成圆形、稍凸、边缘整齐、灰白色、不透明的光滑、湿润菌落,少数菌株产生β-溶血环,少数呈黏液型菌落或较大、扁平、皱起的粗糙型菌落。
大肠埃希菌的抗原由菌体抗原(O)、表面抗原(K)和鞭毛抗原(H)三种构成。
现已知有171种O抗原,100种K抗原和56种H抗原。
一个菌株的抗原类型由特殊的0、K和H抗原的代码表示,其血清型别的方式是按O:K:H排列,例如O111:K58(B4):H2。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大肠埃希菌的结构信息,建议查阅生物学书籍或咨询专业生物学家获取准确信息。
埃希氏杆菌属菌落特征埃希氏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埃希氏杆菌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在引起多种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埃希氏杆菌属(Escherichia)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菌属之一,菌落特征对于区分不同种类的细菌是至关重要的。
一、埃希氏杆菌属的历史发展埃希氏杆菌属是以奥地利科学家提奥多·埃希(Theodor Escherich)的名字命名的。
在1885年,埃希首次发现这种菌,当时他将其命名为“大肠杆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埃希氏杆菌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埃希氏杆菌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
二、埃希氏杆菌属的分类和生物学特征埃希氏菌属包括多种不同种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大肠埃希氏菌是一种肠道菌,通常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
除了大肠埃希氏菌外,埃希氏杆菌属还包括很多其他种类的细菌,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
三、埃希氏杆菌属菌落的形态特征埃希氏杆菌属的菌落通常呈不同的形态,这取决于具体的细菌种类。
一般来说,埃希氏杆菌的菌落呈灰白色或淡黄色,表面光滑而润湿。
在富含大肠埃希氏菌的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通常呈现出乳白色,呈不规则的形状。
四、埃希氏杆菌属菌落的生长条件埃希氏杆菌属的细菌通常在高温下生长,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7摄氏度。
此外,埃希氏杆菌对氧气的需求较高,通常为厌氧生物。
埃希氏杆菌通常在富含葡萄糖等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五、埃希氏杆菌属菌落的营养要求埃希氏杆菌属的细菌对多种营养元素都有较高的要求,包括碳源、氮源、磷源和微量元素等。
埃希氏杆菌通常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碳水化合物作为碳源生长,如葡萄糖、乳糖等。
此外,埃希氏杆菌对磷的需求也较高,磷是其细胞壁合成和DNA合成的重要元素。
六、埃希氏杆菌属菌落的致病性埃希氏杆菌属的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
其中,大肠埃希氏菌是最为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可以引起胃肠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医学课件-埃希菌属1. 常见埃希菌种类介绍埃希菌属(Escherichia属)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致病性大肠杆菌(Pathogenic E. coli)、肠球菌(Shigella)等菌种。
其中,大肠杆菌是最为广泛分布的一种。
2. 大肠杆菌的基本特征(1)形态特征: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大小约为0.5-0.8μm×1.5-6μm,呈直杆状,有时会呈纺锤状。
(2)生长特性:大肠杆菌为好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能够在普通营养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3)生物学特性:大肠杆菌能够发酵葡萄糖,产生酸和气体。
同时,它还能够代谢异糖、乳糖等其他糖类。
(4)致病特性:大肠杆菌可以在人体内引起各种疾病,包括泌尿系统感染、食物中毒、腹泻、肠炎等。
3. 食物中毒的传播途径大肠杆菌是一种主要通过食物传播的病原菌,可以通过食用含有菌体的肉类、蔬菜、水果、牛奶等生鲜食品而导致食物中毒。
4. 食物中毒的症状和预防措施食物中毒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腹痛等,较为严重的病例还会导致肠出血、肾衰竭等病症。
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在于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在食品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的过程中避免对食品进行污染。
致病性大肠杆菌(Pathogenic E. coli)是指一类具有致病性的大肠杆菌菌株,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溶血性大肠埃希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等。
致病性大肠杆菌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能够生长在人类和动物的肠道内;(2)能够在某些情况下穿透肠道黏膜进入血液;(3)能够通过产生多种毒素对人体组织造成损害。
6.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症状和危害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是一种可以引起重症疾病和死亡的病原菌,通常通过食品传播。
其主要致病机理是通过产生细菌毒素破坏人体内皮细胞,导致小肠和大肠黏膜受损。
其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肠胀气等,较严重的病例还会伴随出血性结肠炎、急性肾衰等病症。
肠道杆菌(埃希菌属)
肠道杆菌是一大群寄居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
特点:多数有鞭毛、菌毛
生化反应:致病不分解乳糖、不致病菌多数能分解乳糖
抵抗力:用胆盐、煌绿
致病物质内毒素是肠道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
埃希菌属
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最常见,自婴儿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并随终身
大肠埃希菌被用作粪便污染的监测指标,其数量多数可以反映物品被粪便污染程度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G-无芽孢、有鞭毛、菌毛
2、兼性厌氧菌落:灰白色菌活产酸并产气
3、抗原构造:O、H、K抗原
4、抵抗力:对碘胺类、链霉素、氯霉素敏感
大肠埃希菌能分解乳糖、产酸又产气
(二)致病性
1、定居因子:黏附素(菌毛)黏附于宿主肠壁
2、肠毒素:外毒素
3、K抗原:抗吞噬作用
所致疾病
(1)肠道外感染;肠道外感染以泌尿系统感染和化脓性炎症最为常见
(2)肠道内感染:
①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5岁以下婴幼儿、旅行者腹泄
②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最早发现婴幼儿腹泄主要病原菌
③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大儿童、成人
④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
⑤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EC):引起婴幼儿持续性腹泄、脱水、血便
“大肠菌群数”作为饮水、食品等粪便污染的指标之一
每100ml生活饮水中,不得检出总大肠菌落,耐热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埃希菌属:大肠埃希菌、蟑螂埃希菌、弗格森埃希菌、赫尔曼埃希菌、伤口埃希菌致病因素;侵袭力K抗原和菌毛与炎症相关内毒素与发热、休克、DIC相关肠毒素耐热肠毒素和不耐热肠毒素cAMP水平升高,与腹泻相关所致疾病:肠道外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菌血症、胆囊炎、肺炎及新生儿脑膜炎常见于肠穿孔激发腹膜炎、腹腔内脓肿、肠道手术后激发感染肠道内感染:微腹泻至霍乱样严重腹泻、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根据其不同的血清型,毒力和所致临床症状的不同,分为:危险因素感染类型发病年龄主要临床表现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海外旅行旅行者腹泻成人、儿童水样便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 急性腹泻﹤2岁婴儿、成人水样便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 海外旅行志贺样脓血便成人粘液脓血便,含红白细胞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 未熟牛肉牛奶出血性肠炎儿童、老人血便、发热(白)肠凝聚型大肠埃希菌(EaggEC)急、慢性腹泻儿童腹泻水泻、呕吐ETEC:儿童腹泻和旅行者腹泻EPEC;:黏液便但无血液EIEC:志贺样脓血便(有红细胞、白细胞)EHEC:多为水源性或食源性感染,人与人之间通过粪口感染,产生Veno细胞毒素,抑制蛋白质合成并致Veno细胞病变,潜伏期3--5天,血便中无白细胞EaggEC:::与世界各地慢性腹泻有关。
形态结构;:格兰阴性直短杆菌,多有鞭毛,能运动;引起场外感染的菌株有荚膜和周身菌毛抗原成分:O抗原多糖磷脂复合物(LPS),耐热,分型基础H抗原不耐热蛋白质K抗原多糖荚膜抗原,对热稳定血清型按O:K:H顺序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血琼脂上产生β溶血肠道选择培养基,发酵乳糖,形成有色菌落发酵多种糖产酸产气,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1MVC)试验结果为+ + - -动力、吲哚、脲酶(MIU)反应为+ + -克氏铁琼脂上斜面和底层产酸产气,硫化氢阴性(AA+ -)微生物学检验采集标本;:静脉血,血培养痰液、脓、分泌物等尿液,3000r/min 10min,沉淀物涂片镜检:格兰阴性杆菌分离培养:痰液血平板、巧克力平板、沙保弱氏培养基尿液血平板、MAC、沙保弱氏培养基血液血培养鉴定:EMB上,扁平、粉红色有金属光泽MAC上粉红色或红色SS上红-粉或中央为粉红色,周围无色的菌落XLD上,不透明黄色的菌落大肠埃希菌一般不产生硫化氢血清分型:ETEC:生化反应鉴定加血清分型加肠毒素测定EPEC:生化反应鉴定加血清分型乳糖阳性用ELISA和细胞培养来检测EPECEIEC;:生化反应加血清分型及毒力鉴定多数此型菌动力阴性,乳糖不发酵或迟缓发酵,O152 和O124,,与志贺菌有的抗血清有交叉反应豚鼠眼结膜试验:角膜上皮细胞出现大量细菌和志贺菌鉴别:醋酸钠、葡萄糖胺利用试验和黏质酸盐产酸大肠埃希菌均阳性,志贺菌均阴性EHEC:生化鉴定加血清分型O157 :H7 ,不发酵山梨醇。
埃希菌属及其鉴定本属以大肠埃希菌为代表种。
1.细菌特性大肠埃希菌为革兰阴性杆菌,直杆状,周鞭毛,能运动,有菌毛。
具有O抗原、H抗原、K抗原,其血清型别按O∶K∶H的顺序排列,以数字表示,如O111∶K58∶H2;O157∶H7等。
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菌落为灰白色、圆形,在肠道选择培养基上能发酵乳糖产酸形成不同颜色的菌落。
生化特征为: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KIA:AA+-,脲酶-;IMViC++--。
2.临床意义大肠埃希菌是临床最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也是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可引起各种肠道外感染和肠道内感染。
引起肠道内感染的亦称为致腹泻大肠埃希菌,分为五组:(1)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 ETEC致病机制主要通过产生LT和ST肠毒素导致腹泻和中毒症状,是旅游者腹泻和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因,导致恶心、腹痛、低热和类似轻型霍乱的急性水样腹泻。
(2)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是婴儿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可导致发热、呕吐、严重水泻和粘液便,常引起婴儿脱水性酸中毒。
(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与志贺菌有共同抗原,可引起类似志贺菌肠炎的症状,如发热、腹痛、水泻或典型菌痢的里急后重症状,并出现脓血粘液便。
(4)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主要血清型为O157∶H7,引起出血性结肠炎(HC)。
表现为腹痛、水泻、血性便。
主要见于婴幼儿。
以暴发流行为主。
O157∶H7感染者中有少部分可发展成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出现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急性肾功能不全。
(5)肠凝聚性大肠埃希菌(EaggEC)引起婴儿急性或慢性水样腹泻伴脱水,偶有腹痛、发热与血便。
3.微生物学检验(1)标本采集无菌方法采集各类感染标本及时送检;粪便标本宜采集新鲜、有脓血、粘液的部分。
(2)检验方法1)显微镜检查为革兰阴性杆菌。
2)分离培养标本接种于BAP、SS、MAC/EMB培养基、或增菌培养基,置35℃孵育18~24h,观察菌落。
埃希氏菌属的标准操作程序1 概述埃希菌属是肠杆菌最常见的一群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环境中,是人类肠道的正常菌群,常为人体其他部位感染的致病菌,该菌属包括、蟑螂埃希菌、弗格森埃希菌、赫尔曼埃希菌、和伤口埃希菌5个菌种。
大肠埃希菌是代表菌。
2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直短球菌,大小约为(1.1~1.5ul)×(2.0~6.0ul),多数有鞭毛,部分菌株有荚膜(微荚膜)和周身菌毛。
3 培养特性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圆形,直径2~3mm、较大、稍凸、边缘整齐、灰白色、湿润,少数有β溶血环;在麦康凯平板上形成不透明、粉红色菌落,部分致病埃希菌可为无色菌落,少数成粘稠状菌落;在伊红亚甲蓝平板上为黑色菌落,有金属光泽,中国兰平板上为慷慨琼脂平板上程无色菌落。
赫尔曼埃希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较大、边缘整齐、湿润的黄色菌落;在麦康凯平板上呈黄色菌落;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呈黄色菌落。
4生化反应典型发酵型埃希菌氧化酶实验阳性,KIA为A/A,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等多种唐,产酸产气,IMVIC为++––,动力阳性,硝酸盐还原阳性实验,大部分菌株不产硫化物。
不发酵型KIA为K/A,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甘露醇。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包括EIEC、ETEC、EPEC、EaggEC,需要结合血清学反应、毒力实验和临床症状。
5鉴别要点5.1本菌属特征:KIA为A\A,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IMViC为++––,动力阳性。
5.2与志贺菌属的鉴别:通过赖氨酸脱羧酶、醋酸盐实验和血清分型的方法区分,埃希菌为阳性,而志贺菌为阴性。
5.3与变形杆菌德鉴别:IMViC都为++––,但埃希菌分解甘露醇,苯苯氨酸脱氨酶试验阴性,而变形杆菌则相反。
6细菌鉴定与药物敏感实验6.1形态染色革兰阴性直短杆状。
6.2分离培养谦性厌氧在血琼脂上生长良好,形成较大的圆形、光滑、湿润、灰白色的菌落,某些菌株可产生β任溶血,在肠道选择性培养基上可发酵乳糖。
埃希菌属分类和生物学特性一、分类埃希菌属(Escherichia)包括(E.coli) ,嶂螂埃希菌(E.blattae)、弗格森埃希菌(E.fergusonii)、赫尔曼埃希菌(E.hermannii)、伤口埃希菌(E.vulneris)和近年新报告与儿童腹泻有关的E.albertii等。
本菌属细菌DNA的G+C的摩尔分数为48%~59%。
是最频繁的临床分别菌,也是肠杆科的主要成员,俗称。
婴儿诞生后数小时就定居于肠道并陪同终身。
该菌是人类重要条件致病菌,某些特别菌株是腹泻和泌尿道感染的重要细菌。
在环境和食品卫生学中,检测该菌作为被粪便污染的指标,我国饮水卫生标准规定大肠菌群数不高于3/L。
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讨论中,大肠埃希菌也是重要的试验材料。
二、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为革兰阴性短杆菌,大小为(0.4~0.7)um×(1~3)um,多数为周鞭毛,有一般菌毛和性菌毛,引起肠外感染菌株具有微荚膜。
2.培养特性养分要求不高,在一般养分琼脂上生长良好,菌落中等大小、凸起、灰白色、光洁、潮湿;某些菌株在血平板上呈β溶血;在EMB平板,发酵乳糖产酸,菌落呈紫红或紫黑色有金属光泽;在MAC和SS平板,分解乳糖产酸,菌落呈粉红色。
在液体培养基呈混浊生长。
3.生化反应发酵、乳糖、、产酸产气。
吲哚、甲基红、VP,盐(IMVic)实验的结果为+、+、-、-,此为的生化特征。
KIA培养基斜面和底层均产酸、产气,H2S阴性。
动力、、(MIU)培养基结果为+、+、-。
其他生化反应见表16-1。
4.抗原构造大肠埃希菌有O,H和K三种抗原。
①O抗原:血清学分型的基础,目前已超过171种。
②H抗原:大于56种。
③K抗原:按照耐热性不同,可分为L,A,B三型,一个菌株通常只含一个型别的K抗原。
血清型按O:K:H的挨次,以数字表示,如O111:K58,H2、O157,H7等。
三、临床意义(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①K抗原:能抗吞噬,并有反抗抗体和补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