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卡菌属
- 格式:pptx
- 大小:7.83 MB
- 文档页数:36
检验项目诺卡菌培养检验项目:诺卡菌培养在医学检验的众多项目中,诺卡菌培养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对不太为人熟知的检验内容。
诺卡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其感染可引发多种严重疾病,因此准确的诺卡菌培养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控都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诺卡菌。
诺卡菌属是一群需氧的革兰阳性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比如土壤、腐烂的有机物等环境中。
然而,对于人体而言,在免疫力正常的情况下,诺卡菌通常不会造成感染。
但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者存在某些基础疾病,如慢性肺部疾病、免疫抑制治疗、器官移植等,诺卡菌就有可能趁虚而入,引发感染。
诺卡菌感染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其中最常见的是肺部。
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咳痰、胸痛、发热等症状,类似于其他肺部感染性疾病,这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此外,诺卡菌还可以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播散性感染等,不同部位的感染症状各有特点,但往往缺乏特异性,这就更加凸显了实验室检验的重要性。
那么,诺卡菌培养是如何进行的呢?一般来说,标本的采集是第一步。
常见的标本类型包括痰液、脓液、脑脊液、组织活检等。
采集过程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确保标本不受污染,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采集到标本后,就进入了培养环节。
诺卡菌的培养需要特定的培养基和条件。
常用的培养基有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等。
培养环境通常为有氧环境,温度一般设定在 35 37℃。
培养时间相对较长,通常需要 3 7 天,有时甚至需要更长时间,这是因为诺卡菌生长较为缓慢。
在培养过程中,检验人员需要密切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
诺卡菌的菌落通常呈现出干燥、粗糙、有皱褶等特点,颜色也有所不同,可能为黄色、粉色或白色等。
但仅凭菌落形态还不能完全确定就是诺卡菌,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鉴定诺卡菌的方法有多种。
显微镜检查是常用的手段之一,通过革兰染色,可以观察到诺卡菌为革兰阳性杆菌,部分菌体还可能有分枝。
此外,还可以进行生化反应检测,如糖类发酵试验、触酶试验等,以确定其生化特性。
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拉丁文
摘要:
一、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的拉丁文命名
二、诺卡氏菌属的特点与分布
三、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的发现和研究
四、诺卡氏菌在医学和工业领域的应用
五、结论
正文:
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的拉丁文命名是Nocardia gelsenkirchensis。
诺卡氏菌属是一类广泛分布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它们在土壤、水、空气以及动植物体内都有存在。
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是其中的一种,于2004年由德国科学家首次从一位患者的肺部样本中分离出来。
诺卡氏菌属的特点是许多种具有致病性,可以导致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感染。
这些感染通常表现为皮肤病变、肺炎、脑膜炎等。
在我国,诺卡氏菌感染并不常见,但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研究发现,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感染诺卡氏菌。
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的发现和研究为了解诺卡氏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以及防治方法提供了重要信息。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的基因、蛋白质等分子水平,揭示了诺卡氏菌的毒力因子、抗生素抗性机制等。
此外,针对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的抗生素治疗策略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诺卡氏菌在医学和工业领域都有一定的应用。
在医学上,诺卡氏菌产生的
抗生素如尼卡霉素、博来霉素等,对许多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
此外,诺卡氏菌还可以用于生产酶、生物降解塑料等。
在工业生产中,诺卡氏菌的这些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有潜力的生物资源。
总之,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作为诺卡氏菌属的一员,其在医学和工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值得关注。
文章编号:1001-8689(2020)09-0833-017诺卡菌来源活性次级代谢产物陶巧巧 蔡晓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武汉 430030)摘要:诺卡菌是一类放线菌,主要分离自土壤、水、以及被感染的动物和人的组织中。
越来越多的新诺卡菌被不断的发现,截至2018年初,该菌属已被报道有119个种,其中有一些对人和动物是条件致病菌。
与大多数放线菌类似,诺卡菌在次级代谢过程中也可以产生多种具有抗菌、抗肿瘤、抗氧化、蛋白抑制剂等生物活性的肽、生物碱、内酯、醌、萜、甾体类等结构复杂的天然产物,因此可以作为潜在的微生物资源用于新药发现。
另外,很多诺卡菌能够降解或转化毒性脂肪烃和芳香烃、天然或合成聚合物和环境污染物,通过生物修复和转化来保护环境。
本文阐述了自1964年以来报道的诺卡菌来源的几乎所有次级代谢产物类型及其生物活性,并对诺卡菌天然产物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放线菌;诺卡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新药发现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bioactive 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Nocardia spp.Tao Qiao-qiao and Cai Xiao-feng(School of Pharmacy, Tongji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30)Abstract Nocardia species belong to the family of Actinobacteria, which are mainly isolated from soil, water and tissues of infected animals and patients. Increasing numbers of Nocadia new specie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discoved. As of the beginning of 2018, 119 speci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is genus, some of which are opportunistic pathogens in hunmans and animals. Like most of actinobacteria, genera Nocardia can also produce varieties of structurally complex natural products, such as peptides, alkaloids, lactones, quinones, terpenes as well as steroids with antibacterial, antitumor, antioxidant and protein inhibitor bioactivities. Thus, they are considered as potential microbial resources for drug discovery. Additionally,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Nocardia spp. are capable of degrading or converting toxic aliphatic and aromatic hydrocarbons, natural or synthetic polymers, and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his review summarizes nearly all 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Nocardia spp. since 1964 and their bioactivities, and propose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Nocardia derived natural products.Key words Actinomycetes; Nocardia ; Secondary metabolites; Biological activity; Drug discovery收稿日期:2019-09-17基金项目:2018华中科技大学人才引进基金(No. 30045141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No. 81903527)作者简介:陶巧巧,女,生于1990年,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放线菌新颖天然产物的发现与合成生物学研究,E-mail:*******************诺卡菌属(Nocardia )是由Edmond Nocard 于1888年首次从牛皮疽中分离到皮疽诺卡菌(N. farcinica )而得名。
诺卡菌鉴定技术诺卡菌鉴定技术主要是针对诺卡菌属(Nocardia)细菌进行检测和鉴定的一种方法。
诺卡菌属是一群需氧性放线菌,广泛分布于土壤、腐烂的植物、粉尘及水中。
对人体致病的主要有3种:星形诺卡菌(N. asteroides)、巴西诺卡菌(N. brasiliensis)和豚鼠诺卡菌(N. cavae)。
其中星形诺卡菌在我国最常见,致病力最强。
所致疾病称为诺卡菌病,常表现为肺部化脓性炎症与坏死,严重者可通过血流播散至全身。
诺卡菌鉴定技术的主要方法如下:1. 形态学观察: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菌丝结构和革兰氏染色特征。
诺卡菌形态与放线菌属相似,但菌丝末端不膨大。
革兰染色阳性。
部分诺卡菌抗酸染色呈弱阳性,但如延长脱色时间则变为阴性,据此与典型的结核杆菌相区别。
2. 培养鉴定:在普通培养基或沙保培养基上进行细菌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诺卡菌属为专性需氧菌,能形成气生菌丝。
繁殖速度慢,一般需5~7天可见菌落。
3. 生化试验:对菌落进行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触酶、脂肪酶等试验,以区分不同种类的诺卡菌。
4. 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对细菌的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如16S rRNA基因测序、DNA指纹图谱等,进行种属鉴定。
5. 血清学试验:利用血清学方法,如凝集试验、免疫扩散试验等,检测细菌抗原,从而进行鉴定。
6. 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诺卡菌进行鉴定和分型,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提高鉴定准确性。
综合以上方法,诺卡菌鉴定技术可以对不同种类的诺卡菌进行准确检测和鉴定,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但由于诺卡菌培养困难、生长缓慢,实验诊断较为困难,因此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鉴定技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
诺卡氏菌属:为需氧菌,是土壤中腐生菌,不是人和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
在普通培养基经1周左右培养后,可见白色或黄色或橙褐色的颗粒状菌落,表面干燥有褶或光滑呈蜡样。
其细菌形态类似于放线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
对人致病的主要是外源性感染星形诺卡氏菌,其次是巴西诺卡氏菌。
星形诺卡氏菌主要经呼吸道或伤口感染人体,可引起肺部化脓性炎症及坏死,症状与肺结核相似,或皮下慢性化脓性肉芽肿,尤其在AIDS、肿瘤及其他免疫力低下患者,易通过血行播散引起脑膜炎、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相关推荐:2012年医师资格考试成绩查询时间预计
2008~2011年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合格分数
2011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合格分数线
国家医学考试中心2011年执业医师考试成绩查询入口
2011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查询时间。
查房诺卡菌感染(呼吸道)治疗要点1、诺卡菌(Nocardia)是一种菌体呈分枝状或串珠状细密排列的革兰阳性需氧杆菌,抗酸染色为弱阳性,易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破损皮肤侵入人体而产生局部或全身的化脓性炎症。
星形诺卡菌、巴西诺卡菌检出率较高。
2、不同菌种的感染部位有差异,脓肿诺卡菌、鼻疽诺卡菌、盖尔森基兴诺卡菌主要导致肺部感染和播散性感染,巴西诺卡菌则常见于皮肤感染。
3、诺卡菌可寄生于宿主的巨噬细胞及组织中,其致病机制主要表现为对宿主吞噬作用的免疫逃逸。
4、肺诺卡菌病(PN)常见危险因素包括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血液病等)、肺部结构改变及慢性肺部疾病(其中慢阻肺最常见)、吸烟、环境及职业接触等。
5、人体感染诺卡菌的主要途径为吸入(呼吸道)、接触(皮肤、黏膜损伤)。
诺卡菌可侵袭全身多个器官,肺是最常受累的器官(占70%),其他感染部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皮肤、肾脏、眼、骨、关节、甲状腺、肾上腺、心内膜及腹膜等。
中枢神经系统是最常受累的肺外脏器。
6、PN常发生于全身或肺部局部免疫功能缺陷的宿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等,影像学表现包括实变、结节、肿块及空洞等,肺部典型病理损害为坏死性脓肿,慢性感染者形成有肉芽肿,目前尚无特异性的血清学标志物,实验室检查可见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低淋巴细胞、低白蛋白血症亦常见。
7、确诊依靠病原学检查,镜下诺卡菌菌体呈多向分枝丝状,可表现为白色、黄色或紫色的粉状或天鹅绒样菌落,细菌培养所需时间较长(一般3-5d可缓慢生长形成白色菌落,常需要培养3周才会明显繁殖),易致漏诊,分子技术有助于诊断。
8、治疗上应足量、足疗程、个性化,将药敏试验作为指导。
诺卡菌药敏试验的判断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折点)抗菌药物MIC(μg/mL)敏感中介耐药一线药物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2/38≥4/76磺胺甲噁唑≤32≥64亚胺培南≤48 ≥16阿米卡星≤8≥16利奈唑胺≤8妥布霉素≤48 ≥16米诺环素≤12-4 ≥8头孢曲松≤816-32 ≥64阿莫西林克拉维酸≤8/416/8 ≥32/16莫西沙星≤1 2 ≥4环丙沙星≤1 2 ≥4克拉霉素≤2 4 ≥8二线药物头孢吡肟≤816 ≥32头孢噻肟≤816-32 ≥64多西环素≤12-4 ≥8庆大霉素≤48 ≥16常见诺卡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文献资料)9、推荐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TMP-SMX)起始剂量15 mg/(kg·d)(按TMP计算)口服,3-4 周后改为10 mg/(kg·d)。
诺卡菌病,诺卡菌病的症状,诺卡菌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奴卡菌病是由诺卡菌(又称奴卡菌)引起的急、慢性、化脓性(偶为肉芽肿性)疾病。
奴卡菌属于放线菌。
奴卡菌通过感染皮肤和内脏,引起局部和全身症状。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诺卡菌属共百余种,广布于土壤,大多为需氧菌。
多数为腐物寄生性的非病原,不属于人体正常菌群,故不呈内源性感染。
对人致病的主要有3种:星形诺卡菌(N. asteroides )、豚鼠诺卡菌(N.caviae)和巴西诺卡菌(N.brasiliensis )。
以星形诺卡菌和巴西诺卡菌多见。
后者致病力强,可引起暴发流行。
在我国最常见的为星形诺苄菌。
本菌属的共同特征是菌丝纤细,直径0.3~0.2μm,多弯曲如树根状,一般生长到10多小时开始形成隔膜,并断裂成长度不等的杆状、杈状细丝。
革兰染色阳性,胞壁IX型,糖类A型,并含LCN-A类脂和诺卡菌酸,DNA中GC含量为60~70mol%。
星形诺卡菌菌落表面无白色菌丝;巴西诺卡菌菌落表面有白色菌丝生长。
二、发病机制病原菌多经外伤进入皮肤或经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然后局限于某一器官或组织,或经血液循环播散至脑、肾或其他器官。
病原菌进入人体后,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中性粒细胞通过溶菌酶和其他阳离子蛋白的作用抑制诺卡菌。
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也能制和杀灭本菌。
因此当宿主免疫防御机制削弱时容易引发本病。
此外诺卡菌对吞噬细胞呼吸爆发产物有抵抗力,说明吞噬细胞呼吸爆发与诺卡菌病的发病有密切的联系。
症状体征一、症状奴卡菌侵犯皮肤和内脏,发生局部和全身感染,引起多种临床表现。
1.皮肤感染皮肤受创后引起病原菌侵入而发病,亦可由肺部病变发展而来。
臂部可出现链状排列的皮下结节群,呈孢子丝菌病样奴卡菌病。
也可表现为脓肿及慢性瘘管或疣状损害类似皮肤结核,有的病人可发生广泛的水疱性皮疹和坏疽性皮肤奴卡菌病,其表现开始为局部轻度疼痛,皮肤结节可向周围缓慢地扩展并溃破,溃疡表面有黏滞的黄白色脓液。
诺卡菌属标准操作规程1概述诺卡菌属是一群需氧的、能形成气中菌丝、有孢子的革兰阳性菌。
包括9个种,其中星形诺卡菌、巴西诺卡菌、皮诺卡菌、豚鼠耳炎诺卡菌、南非诺卡菌、新星诺卡菌等6个种与人类疾病有关。
2. 标本类型痰液、脑脊液、穿刺液、脓液、血液等标本。
3 鉴定3.1态与染色:革兰阳性,菌体为丝状,称为菌丝或菌丝体。
培养早期,菌体裂解为较多的球菌或杆菌状,分枝状菌丝较小;培养后期,可见丰富菌丝体形成。
在脓液、痰和脑脊液等临床标本中,为纤细的分枝状菌丝。
抗酸染色弱阳性。
3.2 培养特性:注意寻找标本中的颗粒接种培养,在不含抗生素的沙氏培养基(SDA)或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2℃或35℃均可缓慢生长,需5~7天可见菌落。
菌落表面有皱褶,呈颗粒状、黄色或深橙色,表面无白色菌丝。
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较小、凸起,呈白色,时间延长可出现橙色。
3.3 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不分解甘露醇、肌醇、酪蛋白、酪氨酸和黄嘌呤,不水解淀粉,不液化明胶。
3.4 鉴别要点:3.4.1本菌特征:革兰阳性,菌体为丝状,抗酸染色弱阳性;生长缓慢,菌落较小;分解葡萄糖,不分解酪蛋白、酪氨酸和黄嘌呤。
3.4.2 与分枝杆菌的鉴别:星形诺卡菌革兰染色性强,抗酸染色性弱,盐酸乙醇易脱色,菌体呈丝状;分枝杆菌抗酸性强,不易脱色,革兰染色弱。
3.4.3 与红球菌属的鉴别:星形诺卡菌对青霉素耐药,红球菌则敏感。
3.4.4 与棒状杆菌的鉴别:星形诺卡菌菌体呈丝状,而棒状杆菌属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
3.4.5 与分枝杆菌属和放线菌属的鉴别三者镜下形态相似,但星性诺卡菌抗酸染色弱阳性,分枝杆菌属强阳性,放线菌属为阴性。
3.5 操作步骤3.5.1 观察菌落特征,挑取可疑菌落,涂片染色镜检。
3.5.2 触酶试验参见触酶试验标准操作规程3.5.3 鉴定从SDA平板上挑取纯菌落,用仪器法或传统生化法进行细菌鉴定。
4. 药敏参见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及CLSI M100-S20最新版本文件。
诺卡氏菌属的特征以诺卡氏菌属的特征为标题,我们将从其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生理特性、代谢能力、致病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形态特征诺卡氏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丝状、分枝的菌丝体。
其菌丝体通常呈灰色或黄色,长度可达数毫米。
在培养基上形成块状、颗粒状或丝状菌落,有时还会形成分生孢子。
此外,诺卡氏菌属细胞壁含有特殊的脂质,使其具有耐酸、耐干燥的特性。
二、生长环境诺卡氏菌属主要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土壤、水体、腐木、植物表面等。
它们可以生长在高温、低温、酸性、碱性、高盐等各种环境条件下,适应性很强。
三、生理特性诺卡氏菌属是一类好氧或微好氧细菌,其生长速度较慢。
在培养基上,它们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可见的菌落。
此外,诺卡氏菌属能够利用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盐类作为碳源和能源,具有较广泛的代谢能力。
四、代谢能力诺卡氏菌属具有多样的代谢能力,可以分解和利用多种有机物。
它们能够产生多种酶,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用于降解复杂的有机物。
此外,诺卡氏菌属还有一些特殊的代谢途径,如产生抗生素、色素、氨基酸等。
五、致病性诺卡氏菌属中的一些菌株具有致病性。
它们可以感染人类和动物,引起一些严重的疾病,如结核病、皮肤溃疡、肺炎等。
致病的诺卡氏菌属菌株通常具有一定的毒力因子,如外毒素、内毒素等。
总结起来,诺卡氏菌属是一类形态特殊、生长适应性强、代谢能力多样的细菌。
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具有重要的生态和医学意义。
研究诺卡氏菌属的特征不仅可以增进对这一细菌属的了解,还有助于深入研究其生态学、生理学和致病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生物分类-诺卡氏菌属种类1:黄苍黄诺卡氏菌2:黄红黄诺卡氏菌3:黄绿诺卡氏菌4:蚂蚁诺卡氏菌5:浅暗黄诺卡氏菌6:微暗黄诺卡氏菌7:梭绛红诺卡氏菌8:植胶诺卡氏菌9:加德纳诺卡氏菌10:吉丹诺卡氏菌11:吉伯逊诺卡氏菌12:褐黄诺卡氏菌13:重心诺卡氏菌14:沙棘诺卡氏菌15:郝夫曼氏诺卡氏菌16:硬化诺卡氏菌17:胞内诺卡氏菌18:无效诺卡氏菌20:撕裂诺卡氏菌21:乳诺卡氏菌22:羊毛诺卡氏菌23:莱士曼诺卡氏菌24:溶脂诺卡氏菌25:转化脂肪诺卡氏菌26:液化诺卡氏菌27:长孢诺卡氏菌28:极长诺卡氏菌29:苍黄诺卡氏菌30:微藤黄诺卡氏菌31:藤黄暗黄诺卡氏菌32:梅尔氏诺卡氏菌33:莫利诺卡氏菌34:软诺卡氏菌35:粘液诺卡氏菌36:枝杆菌诺卡氏菌37:杀分枝杆菌诺卡氏菌38:黑色诺卡氏菌39:雪诺卡氏菌40:寡嗜碳诺卡氏菌41:寡嗜氮诺卡氏菌42:帕耳诺卡氏菌43:苍白诺卡氏菌44:贫硝化诺卡氏菌45:贫养诺卡氏菌46:高大诺卡氏菌47:生产诺卡氏菌48:丙酸诺卡氏菌50:肺部诺卡氏菌51:根瘤菌诺卡氏菌52:唾液诺卡氏菌53:吞脂诺卡氏菌54:隔孢诺卡氏菌55:索马里诺卡氏菌56:螺旋诺卡氏菌57:旋形诺卡氏菌58:旋形诺卡氏菌无菌丝束变种59:草黄诺卡氏菌60:亚黄诺卡氏菌61:亚软诺卡氏菌62:微细小诺卡氏菌63:细线诺卡氏菌64:有效诺卡氏菌65:变异诺卡氏菌66:微绿诺卡氏菌67:绿色诺卡氏菌68:普通诺卡氏菌69:沟诺卡氏菌70:阿根廷诺卡氏菌71:星状诺卡氏菌72:大西洋诺卡氏菌73:自养诺卡氏菌紫晶亚种74:自养诺卡氏菌堪培拉亚种75:布拉克外氏诺卡氏菌76:巴西诺卡氏菌77:石灰壤诺卡氏菌78:肉色诺卡氏菌80:空腔诺卡氏菌81:盘卷诺卡氏菌82:珊瑚诺卡氏菌83:粪棒菌诺卡氏菌84:透明区诺卡氏菌85:红平诺卡氏菌86:鼻疽诺卡氏菌87:黄粉色诺卡氏菌88:黄粉色诺卡氏菌褐色变种89:结实诺卡氏菌90:结实诺卡氏菌瑞斯托霉素变种91:深谷诺卡氏菌92:褐色诺卡氏菌93:鲜黄诺卡氏菌94:小球诺卡氏菌95:烃氧化诺卡氏菌96:靛蓝诺卡氏菌97:黑石诺卡氏菌98:苍黄诺卡氏菌苍黄霉素变种99:藤黄诺卡氏菌100:海洋诺卡氏菌101:地中海诺卡氏菌102:最小诺卡氏菌103:硝化诺卡氏菌104:念珠状诺卡氏菌105:不透明诺卡氏菌106:东方诺卡氏菌107:豚鼠耳炎诺卡氏菌108:石蜡诺卡氏菌110:多产色诺卡氏菌111:生假孢囊诺卡氏菌112:绛红诺卡氏菌113:局限诺卡氏菌114:蝽象诺卡氏菌115:红色诺卡氏菌116:深红诺卡氏菌117:粗糙诺卡氏菌118:鲑色诺卡氏菌119:鲑色诺卡氏菌桔橙变种120:土星诺卡氏菌121:热黄诺卡氏菌122:热紫诺卡氏菌123:南非诺卡氏菌124:均匀诺卡氏菌125:均匀诺卡氏菌津山亚种126:越桔诺卡氏菌127:紫褐诺卡氏菌128:似放线菌诺卡氏菌129:放线形诺卡氏菌130:非洲诺卡氏菌131:白色诺卡氏菌132:全白诺卡氏菌133:稍白诺卡氏菌134:白蜡诺卡氏菌135:微白诺卡氏菌136:白褐诺卡氏菌137:白乳诺卡氏菌138:白直诺卡氏菌140:嫌气诺卡氏菌141:北极诺卡氏菌142:金色诺卡氏菌143:微金诺卡氏菌144:贫氮诺卡氏菌145:细菌诺卡氏菌146:巴斯垂姆诺卡氏菌147:布拉克韦尔诺卡氏菌148:微纯白诺卡氏菌149:豚鼠诺卡氏菌150:产色诺卡氏菌151:柠檬诺卡氏菌152:柠檬黄诺卡氏菌153:匙状诺卡氏菌154:菌丝束诺卡氏菌155:粗诺卡氏菌156:噬纤维诺卡氏菌157:柱形诺卡氏菌158:密度诺卡氏菌159:脱色诺卡氏菌160:淀粉酶诺卡氏菌161:狄克松诺卡氏162:经久诺卡氏菌163:胡颓子诺卡氏菌164:面粉诺卡氏菌165:真蕨诺卡氏菌166:线形诺卡氏菌167:坚定诺卡氏菌168:色诺卡氏菌170:微黄诺卡氏菌2061010301G8 N. flavescens 171:黄白诺卡氏菌2172:黄产色诺卡氏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