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宪法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1
宪法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宪法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原则和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
该章节共有11个条款,涵盖了宪法的起源、国家政权、国家领土、国家机构和国家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宪法第一章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社会主义。
这意味着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国家状况。
其次,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权是属于人民的。
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并经过选举产生国家机关的各级代表。
宪法还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指人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国家管理和监督并保护国家利益的权力。
此外,宪法第一章还强调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统一。
在中国的法律文件中,宪法第一章特别强调了对中国领土和国家安全的坚决维护。
中国不容许任何组织或个人分裂国家、破坏统一的行为。
最后,宪法第一章还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能。
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机构由国家主席、国务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等组成。
这些机构在国家管理、立法和行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宪法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国体为社会主义,强调了人民民主专政和国家的领土完整与统一。
此外,宪法还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能,确保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行。
第一章宪法的原理第一节宪法的概念一、宪法的涵义1、西方历史上“宪法”一词的含义2、中国历史上“宪法”一词的含义3、近代意义的宪法二、宪法的阶级本质三、宪法的分类四、宪法分类的新探讨以宪法存在方式不同,宪法可以分为成文宪法、现实宪法、观念宪法。
成文宪法:指以宪法文件形式存在的宪法,包括宪法典和宪法性法律,或以其他形式散见于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之中,它能以具体的规范和明确的条文为我们所感知。
在这里,赋予了传统分类中成文宪法以新的内容,扩大了成文宪法的范围。
现实宪法:指在现实社会关系中存在并调整着国家某些根本社会关系的规范,如宪法惯例。
自从有了国家,就产生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有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统治体制和相应的公民权(只不过没有这样的概念)。
近代产生的宪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现实宪法的描述,只不过这种描述含有大量此种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新内容。
观念宪法:指以观念形态存在的宪法,从主体来看,统治阶级有自己的宪法观念,被统治阶级也有自己的宪法观念,统治阶级宪法观念能上升为成文宪法,而被统治阶级宪法观念不能成为国家意志。
从内容上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基于对现实宪法的认识和理解而提出的宪法成文化的立法要求,简称为宪法要求;其二,是在领会和掌握成文宪法的条文和含义基础上,参照宪法要求而对成文宪法所进行的评价,简称为宪法评价。
任何一个国家的宪法,都是以这三种形式存在着。
第二节宪法的结构宪法结构的涵义宪法规范、宪法原则和宪法指导思想是宪法结构的内在构成要素。
宪法典、宪法性法律以及宪法惯例是宪法结构的外在构成要素宪法规范1、宪法规范的涵义宪法规范又称为宪法规则,是指由国家制定或确认的宪法主体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根本行为准则。
3、宪法规范的结构特点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的基本原则或称宪法原则,是宪法在调整社会关系时所采取的基本立场和准则。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社会主义公有制度原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原则宪法至上原则宪法的指导思想五、宪法典宪法典的结构是宪法典所规定的内容如何进行组合和排列,以构成统一的书面文件,也就是篇章的排列顺序。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单选题)宪法规定,()行使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的职权。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2、(单选题)宪法效力是指宪法作为法律规范所具有的约束力及强制性。
关于我国宪法效力,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3、(单选题)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专门委员会受(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4、(单选题)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单选题)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是(务院o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o C.国务院办公厅o D.国务院正确答案:B 用户选择:•6、(单选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7、(单选题)审计机关在()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单选题)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的国家机关是(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单选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10、(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受主席的(),可以代行主席的部分职权。
正确答案:B 用户选择:•11、(单选题)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12、(单选题)关于宪法及文化制度的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正确答案:B 用户选择:、(单选题)有权决定特别行政区设立的国家机关是(正确答案:B 用户选择:•14、(单选题)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宪法第一章总纲内容概括宪法第一章总纲是宪法的开篇之章,它是宪法的总纲,也是宪法的中心思想所在。
它由总纲和国家根本任务两个部分组成,总纲部分概括了宪法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国家根本任务部分则规定了国家的基本职责和发展方向。
宪法第一章总纲的内容如下所述。
一、总纲部分宪法的总纲部分是全文的引言,概括了宪法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
宪法总纲部分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
这些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
宪法总纲部分还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以及党的领导地位和宪法的基本原则。
二、国家根本任务部分宪法第一章总纲的国家根本任务部分规定了国家的基本职责和发展方向。
首先,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是国家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它要求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其次,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职责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国家的根本职责是保卫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国家必须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此外,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根本职责是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和社会权利。
国家必须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最后,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根本职责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宪法规定了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要求党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坚持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民主。
宪法知识点期末总结第一章宪法基本原则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原则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准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国家的根本精神等。
在宪法的基本原则中,最核心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
在中国宪法中,国家的根本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的法律制度、一国两制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等。
这些制度的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基本框架,是中国国家的根本制度保障。
国家的根本原则还包括国家的根本任务。
在中国宪法中,国家的根本任务是统一、民主、发展。
这三个任务是国家在治理中需要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
统一是指国家要维护国家的统一,保持国家的稳定。
民主是指国家要依法办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发展是指国家要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此外,国家的根本原则还包括国家的根本精神。
在中国宪法中,国家的根本精神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些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坚持这些精神,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宪法权力机构在中国宪法中,宪法权力机构包括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这些机构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
国家主席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负责外交事务。
全国人大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制定法律和决定国家的重大问题。
国务院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负责国家的日常事务。
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的最高司法机关,负责审判最高法院的一审案件。
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最高检察机关,负责检察最高人民法院的刑事案件。
这些宪法权力机构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国家治理的各项事务。
他们的合作是国家治理的基本保障。
第三章宪法基本权利宪法基本权利是宪法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和组织在国家的治理中享有的基本权利。
宪法基本权利包括人权、公民权利、民族权利、地方权利等。
人权是人类的基本权利,是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体现。
宪法中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宪法基本原则1. 宪法的概念宪法是一部国家的根本法,规定了国家的组织形式、权力机构和权利保障原则,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法律。
2. 宪法的性质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威,是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基本依据,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
3. 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包括宪法序言、总则、基本权利、国家机构、国家机构的职权和职责、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国家机构的制衡和合作关系、宪法修正、宪法法律地位和检验等内容。
4. 宪法的权力原则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权力机构及其职责、权力的来源和行使方式,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第二章国家的根本制度1. 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制度包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的根本经济制度和国家的根本社会制度。
2. 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指国家的政治体系、政治原则和政治制度,包括国家的统一、民主和法治原则、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国家的领导机构、国家的政权机构、国家的政党制度和政治民主制度等内容。
3. 国家的根本经济制度国家的根本经济制度是指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原则和经济制度,包括国家的公有制和私有制、国家的市场经济和国家计划经济、国家的中央和地方经济关系、国家的国际经济合作等内容。
4. 国家的根本社会制度国家的根本社会制度是指国家的社会体制、社会原则和社会制度,包括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国家的基本社会政策、国家的社会民生保障体系、国家的社会文化事业和国家的社会管理等内容。
第三章国家的根本原则1. 国家的根本原则国家的根本原则包括国家的一切权利从人民而来、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的一切制度为人民的利益服务、国家的一切工作必须在人民中开展等原则。
2. 国家的根本制度原则国家的根本制度原则包括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多数选举产生、国家的各级机关都是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等原则。
第一章 宪法总论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和本质1. 宪法的特征:a.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内容: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如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公民权利等;规定一个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 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b.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 制定 宪法的制定一般需要成立一个专门机构绝大多数通过(2/3或3/4)修改 提出修改的主体特定通过程序严格(2/3以上多数)c.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无效,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2.宪法的本质a.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b.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的集中体现第二节 宪法的分类和渊源1. 资本主义类型和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 分类标准:宪法所赖以生产和存在的经济基础以及国家政权的性质 (2) 概念:a.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和确认资产阶级民主的宪法b.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确认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b.成文宪法不一定都是刚性宪法近代宪法向现代宪法的转变:a.基本权利:自由权扩大到社会权b.价值:自由到平等c.国家职能逐渐增加6.宪法的渊源(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判例、宪法惯例、宪法解释、国际条约)(1)宪法典√a.宪法典是宪法的主要表现形式b.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典c.法国1791年宪法是欧洲大陆的第一部宪法典d.宪法修正案是宪法典的组成部分e.美国宪法正文有7条,27条修正案(涉及公民的权利),美国于1791年通过10条宪法修正案《权利法案》f.宪法典是我国宪法的主要渊源(2)宪法性法律×a.指有关调整宪法关系内容的法律,是从部门法意义上按照法律调整的对象所作分类b.作为宪法的表现形式,宪法性法律应当是指不成文宪法国家规定宪法内容,作为宪法组成部分的一系列法律(3)宪法惯例√a.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并被反复运用,为国家机关、政党及人民所普遍遵循而实际上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的习惯或传统b.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国家都有,但在不成文国家中更重要c.违反宪法惯例通常不会违宪,但造成一定的政治后果d.成文宪法国家,修宪机关可以通过修宪将宪法惯例变成宪法的正式内容e.是我国宪法渊源(4)宪法判例×a.法院在宪法争议案件中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判决b.宪法判例主要存在于普通法系(英美法系)国家(5)宪法解释√a.宪法解释机关所做出的独立的宪法解释决议和在违宪审查过程中为了判决法律是否合宪而对宪法所做的解释b.我国的宪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c.有权进行法律解释的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6)国际条约×a.国际法主体之间就某一事项中各自权力义务所缔结的书面协议b.我国没有明文规定“诚实履行国际条约”的原则,也没有明确规定国际条约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c.我国将国际条约中所承担的义务转化为国内立法而予以适用,或者在法律适用时优先适用国际条约总结:宪法典、宪法惯例、宪法解释7.法的形式(1)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的总章程,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国最主要的法律渊源。
第一章宪法
一、宪法的概念、特征;宪法的普遍原则与我国的基本原则;
二、国家性质的概念与类型;人民民主专政的特征;
三、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选举制度的概念、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征;
四、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与分类;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的行政区划与特别行政区的特点;
五、经济制度的概念;公民个人合法财产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继承权;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特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
六、公民的概念;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的特点;
七、国家机构的概念与特征;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审判机关和
检察机关。
第二章刑法
一、刑法的概念、性质;刑法的任务;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效力范围;
二、犯罪概念及特征;犯罪构成;
三、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四、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停止形态、共同犯罪、一罪与数罪
五、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
六、刑罚的概念与功能;刑罚的目的;刑罚的种类;量刑的情节;累犯;自首与立功;数罪并罚;缓刑、减刑和假释;时效与赦免;
七、罪状;法条竞合;
八、常见犯罪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刑事诉讼法
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与任务;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依照法定情形
不追究刑事责任原则;
二、公安机关的职权;人民检察院的职权;人民法院的职权;
三、管辖的概念与种类;自诉案件的范围;审判管辖;回避的理由和人员范围;回避的程序;
四、证据的概念和意义;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刑讯逼供;法定的证据种类;证据的审查判断;
五、刑事强制措施的种类;拘传;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羁押期限;
六、立案的概念与程序;破案和销案;
七、讯问犯罪嫌疑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书证;鉴定;通缉;侦查终结;
八、审查起诉的内容;提起公诉;不起诉;审判组织;审判制度;审判程序的种类;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监外执行。
第四章行政法
一、行政与行政法的特征;行政法的渊源;行政合法性、合理性、应急性原则;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行政行为;
二、行政处罚的概念与特征;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简易程序、一般程序与听证程序;行政处罚的执行;
三、行政复议的概念与特点;行政复议法的一般原则;行政复议法的特有原则;行政复议的范围;行政复议的申请、受理与复议机构;行政复议参加人;行政复议举证责任;行政复议的审理与决定;
四、行政诉讼的概念与特征;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行政诉讼的管辖;行政诉讼参加人;行政诉讼证据;行政诉讼的程序;
五、行政许可的概念和分类;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行政许可的决定;
六、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的基本原则、管辖、回避、证据、受案与立案、调查、涉案财物的处理。
第五章民法
一、民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与构成;
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
三、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代理;
五、诉讼时效的概念和效力;诉讼时效的种类;诉讼时效的开始、中止、中断和延长;
六、物权的概念与特征;物权的效力、原则;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财产所有权;相邻关系;共有;所有权的取得;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债权;人身权;
七、民事责任的法律特征;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体系与免责条件。
第六章公安行政赔偿和公安刑事赔偿
一、国家赔偿责任及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国家赔偿法;
二、公安行政赔偿的概念和特征;公安行政赔偿的范围;公安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公安行政赔偿程序;
三、公安刑事赔偿的概念与范围;公安刑
事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公安刑事赔偿程序;
四、国家追偿权的概念及行使国家追偿权的条件;行政赔偿中的国家追偿权;刑事赔偿中的国家追偿权。
第七章人民警察法
一、人民警察法的概念;人民警察的立法目的和适用范围;人民警察的基本任务;
二、人民警察职权的概念与特征;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责;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权限;
三、人民警察的机构设置和职务序列;警衔制度;人民警察的条件及录用;人民警察的警务保障;
四、人民警察的义务;人民警察的纪律;
五、人民警察的法律责任;人民警察的执法监督。
第八章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
一、警械和武器的概念和范围;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的原则;对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的法律保护和限制;警械的种类;
二、人民警察使用警械的条件和情形;使
用约束性警械的条件和情形;
三、人民警察使用武器的条件和情形;人民警察禁止使用武器的情形;
四、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的法律责任;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的补偿。
第九章公安学基础理论
一、警察产生的历史条件;现代警察制度;
二、警察的概念与本质;警察的基本职能;公安机关的性质与宗旨;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与基本任务;公安机关的职责与权力;
三、公安工作的概念;公安工作系统;公安工作的主要特点;公安工作的重要地位及奋斗目标;
四、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根本路线、基本方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
五、公安政策与公安法制。
第十章公安队伍建设
一、公安队伍建设的含义、方针;公安队伍建设建设的核心;公安队伍建设的目标;警衔的概念;
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警衔制度
三、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制度
四、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的概念;内务建设的目的和依据;内务建设的基本任务;内务建设的方针、原则和要求;《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的基本内容;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责和任务;公安机关的设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务序列;公安机关的编制和经费;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管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待遇。
第十一章治安管理
一、治安和治安管理的概念;治安管理的特征;治安管理的方针和原则;治安管理的组织;治安管理手段;治安管理的基本措施;
二、城乡社区警务的涵义;城乡社区警务的基本原则;城乡社区警务的基本特征;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的主要内容;社区和驻村民警的工作方式;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室建设;
三、户政管理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任务;户口登记;户口迁移;居民身份证制度;暂住人口管理;
四、公共场所治安秩序管理;娱乐场所管理;特种行业管理;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集会、游行、示威管理;查禁社会丑恶现象;
五、危险物品的概念和特点;危险物品管
理的范围;公安机关危险物品管理的基本方法;枪支弹药管理;管制器具管理;民用爆炸物品管理;剧毒化学品管理;
六、治安案件的概念、构成条件;治安案件查处的基本原则;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特征、构成要件;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治安管理处罚的具体适用;治安调解;治安案件查处的程序;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妨害社会管理行为;
七、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及构成要件;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群体性事件的分类群体性事件预防的方针;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原则。
第十二章道路交通管理
一、道路交通的概念与分类;道路交通管理的概念与的主体;道路交通管理的对象;道路交通管理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道路交通管理的任务;
二、道路交通秩序管理的概念;道路交通秩序管理的任务;道路交通组织;机动车行驶秩序管理;静态道路交通管理;
三、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概念与特征;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道路
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的种类;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的适用原则;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的权限;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的决定程序;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行政强制措施;
四、车辆与驾驶人的管理的概念;车辆与驾驶人管理制度和特点;机动车管理;机动车驾驶人的管理;非机动车管理;
五、道路交通事故概念;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处置;道路交通事故调查;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及交通事故认定;交通事故法律责任;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
第十三章刑事侦查
一、侦查工作的概念与特点;侦查工作的性质、任务;侦查工作的方针、基本原则;侦查工作的体制与机制;侦查人员的职责、权力与素质;
二、刑事犯罪现场的概念和特点;刑事犯罪现场的分类;现场勘验、检查;
三、侦查措施的概念、特征;摸底调查;公开搜查与扣押;辨认;控制销赃;追缉堵截;通缉通报;并案侦查;追捕;
四、侦查范围的划定;侦查方案的制订;对嫌疑对象的审查;破案的条件。
第十四章侦查讯问
一、侦查讯问的概念和特征;侦查讯问的任务;侦查讯问的原则;
二、侦查讯问人员;侦查讯问人员的职权和职责;侦查讯问人员的素质要求;
三、侦查讯问对象的法律特征;侦查讯问对象的诉讼权利;侦查讯问对象在的诉讼义务;
四、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及演变过程;讯问前的准备工作;第一次讯问;续讯;讯问策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