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及比较、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7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比较及分析1.直线法:直线法是最常见和最简单的折旧方法之一,其计算方法为:(资产原值-预估残值)/预计使用寿命。
这种方法适用于固定资产价值稳定,耐用性较高的情况。
优点是计算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计量可靠的固定资产。
缺点是不考虑资产在使用寿命内的残值变动,可能导致对资产价值的估计不准确。
2.平均年限法:平均年限法是根据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和预估残值将其折旧费用分摊到各个年限内,每个年限的折旧费用相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固定资产在使用寿命内价值递减较快的情况,能更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耗损情况。
然而,平均年限法需要预估每个年限的折旧费用,且计算较为复杂。
3.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也被称为双倍递减法或加速折旧法,其每年的折旧费用都是上一年折旧费用的两倍。
这种方法适用于固定资产在开始使用时价值大幅减少的情况,如高科技设备。
优点是能更快地反映固定资产在早期价值快速下降的情况,缺点是折旧费用在后期相对较低。
4.生产量法:生产量法是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量,将折旧费用按照单位生产量计算。
这种方法适用于固定资产的耐用性与生产量相关,如运输设备。
优点是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固定资产的实际耗损情况,缺点是需要确保可靠的生产数据,且计算复杂。
综上所述,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在选择折旧方法时,企业需考虑资产的特点、使用寿命、残值、耐用性以及可靠的数据支持。
一般而言,直线法适用于固定资产的价值稳定的情况,平均年限法适用于价值递减较快的情况,双倍余额递减法适用于价值快速下降的情况,生产量法适用于与生产量相关的情况。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耗损情况,为企业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比较分析一、直线法直线法是最常见和最简单的资产折旧方法之一、它的计算公式是:每年折旧额=(资产原值-预计残值)/使用寿命。
直线法的优点:1.简单易懂,计算公式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计算过程。
2.折旧额分布均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直线法的缺点:1.不考虑资产的使用时间和效益的变化,忽略了资产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效益。
2.折旧额过大或过小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失真。
二、加速折旧法加速折旧法是根据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价值递减的规律,将折旧额加大的一种折旧方法。
常见的加速折旧法有双倍余额递减折旧法和年金折旧法。
双倍余额递减折旧法的计算公式是:每年折旧额=(资产原值-累计折旧)*2/使用寿命。
年金折旧法的计算公式是:每年折旧额=(资产原值-预计残值)*(息费率/(1-(1+息费率)^-使用寿命))。
加速折旧法的优点:1.能够反映资产价值的实际变化情况,使财务状况更真实。
2.在资产开始使用时折旧额较大,可以更好地反映资产的使用效益。
加速折旧法的缺点:1.较为复杂,需要进行更多的计算工作。
2.折旧额分配不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够稳定。
三、减值法减值法是一种特殊的折旧方法,适用于资产的价值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减少的情况下。
它将资产的净值分配到使用寿命的时间段内,每年按比例分摊。
减值法的优点:1.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变化情况。
2.能够及时反应资产的贬值程度,使企业更清楚地了解资产的实际价值。
减值法的缺点:1.在计算过程中较为繁琐,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不适用于价值减少较为缓慢的资产。
根据不同的企业情况和资产特点,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企业的账目、税收和财务决策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选择折旧方法时,企业应综合考虑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预计效益变化以及对财务状况的影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折旧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有四种方法:即直线法分(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分(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
就是说,在四种折旧方法中,企业可以自主选择。
不同的固定资产,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但是按照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种资产,一旦选定了某种方法,就不可以随意改变了。
确需变更,应视为会计政策变更。
企业为某一固定资产选择的折旧方法如与税法所许可的折旧方法不一致,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应进行纳税调整。
1、年限平均法:(直线法)定义: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相等.计算公式如下: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100%其中:予计净残值率=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原价×100%预计残值-预计清理费用=—————————————×100%固定资产原值月折旧率=年折旧额÷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优点:平均年限法又称直线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各个时期使用程度和使用效率大致相同的固定资产。
(由于直线法通俗易懂,核算简便,同时根据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固定资产有效使用期内各年度或月份提取的折旧额相等,使企业产品成本稳定并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缺点:由于平均年限法只着重于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长短,不考虑固定资产使用的强度和效率,因此,每期折旧费用总是相等的。
如果某一年使用率高,生产的产品产量增多,那么每一单位的产品分摊的折旧费用势必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就下降:反之,则上升。
所以用平均年限法分摊固定资产成本,看似各年平均其实并不均匀需要的满足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尤其忽略了折现因素,会给人以投入资本总额的收入率在不断提高的假象。
二、、加速折旧法:(包括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所以优缺点一样其特点是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早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其递减的速度逐年加快,从而相对加快折旧的速度,目的是使固定资产成本在固计使用寿命期内加快得到补偿2、年数总和法:定义:又称合计年限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总和。
固定资产的几种折旧方法以及举例固定资产是指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长期资产,其价值在一定时期内会逐渐减少。
为了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减少过程,在会计核算中需要采用折旧方法来计算和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以及相应的举例。
1.直线法折旧直线法折旧是最常见的折旧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固定资产成本均衡地分摊到其预定使用寿命的各个会计期间。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每年折旧费用=(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预计使用年限举例:企业购买了一台机器,原值为1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残值为2万元。
根据直线法折旧方法,每年折旧费用为(10万元-2万元)/5年=1.6万元。
2.加速折旧法加速折旧法认为固定资产的价值在使用初期会快速减少,而后期减少速度会减缓。
常用的加速折旧方法有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倍数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每年折旧费用=(固定资产原值-已计提折旧累计额)*2/预计使用年限举例:企业购买了一台设备,原值为2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
根据双倍余额递减法,第一年折旧费用为(20万元-0万元)*2/5年=8万元;第二年折旧费用为(20万元-8万元)*2/5年=4.8万元,以此类推。
年数倍数递减法:每年折旧费用=(固定资产原值-已计提折旧累计额)*(年数倍数/预计使用年限)举例:企业购买了一辆车,原值为3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
根据年数倍数递减法,第一年折旧费用为(30万元-0万元)*(5/15)=10万元;第二年折旧费用为(30万元-10万元)*(4/15)=6.67万元,以此类推。
3.存货量法折旧存货量法折旧是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时间或工作量计算折旧费用。
它适用于使用寿命不均匀或固定资产使用量有明显波动的情况。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每个计提周期的折旧费用=(单位数量的折旧费用×使用数量)/总量举例:企业购买了一套生产设备,以标准产能计算,使用寿命为5年,每年产能为5000件产品。
1,平均年限法,比较常用2,工作量法3,双倍余额递减法4,年数总和法1,平均年限法/直线法月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12)2,工作量法月折旧额=月工作量*[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工作总量3,年数总和法年折旧率=(N-I)/0.5*N*(N+1)年折旧额=(原值-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其中,N=预计使用年限.I=已使用年限]4,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率=2/使用年限年折旧额=(原值-累计折旧)*年折旧率最后两年的年折旧额用直线法计算,即(原值-累计折旧-预计净残值)/2PS:3和4合称为加速折旧法预计净残值率=预计净残值/原值以下来源:1.年限平均法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是等额的。
计算公式如下:年折旧率=(l-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2.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例10:甲公司的一台机器设备原价为680000元,预计生产产品产量为2000000件,预计净残值率为3 %,本月生产产品34000件。
则该台机器设备的月折旧额计算如下:单件折旧额=680000×(1-3%)/2000000=0.3298(元/件)月折旧额=34000×0.3298=11213.2(元)3.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应用这种方法计算折旧额时,由于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没有扣除预计净残值,所以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应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的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比较在企业会计中,固定资产折旧是一项重要的会计核算工作。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利润分配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比较常见的三种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直线法、加速折旧法和减余价值法,分析它们的特点和适用场景,以便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
一、直线法直线法是最常见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之一。
它的计算公式为:每年折旧额 = (资产原值 - 预计残值) / 使用年限。
直线法的特点是每年折旧额相等,折旧费用稳定,易于计算和理解。
适用于资产使用寿命相对稳定的情况,如房屋、土地等。
直线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折旧费用稳定,有利于企业财务预算和成本控制。
缺点是不能准确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变动,对于使用寿命前期价值下降较快的资产,折旧费用可能偏低。
二、加速折旧法加速折旧法是根据资产的使用寿命分段计算折旧额,前期折旧额较高,后期逐渐减少。
常见的加速折旧法有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1. 双倍余额递减法:每年折旧额 = (资产原值 - 已计提折旧额) × 2 / 使用年限。
双倍余额递减法的特点是前期折旧额较高,后期逐渐减少。
适用于资产使用寿命前期价值下降较快的情况,如机器设备等。
2. 年数总和法:每年折旧额 = (资产原值 - 预计残值) × (使用年限× (使用年限 + 1) / 2)。
年数总和法的特点是前期折旧额较高,后期逐渐减少,但折旧额的变化相对平缓。
适用于资产使用寿命前期价值下降较快且后期价值变动相对平缓的情况,如车辆等。
加速折旧法的优点是能够较快地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动,适用于价值下降较快的资产。
缺点是计算复杂,折旧费用变动较大,不利于财务预算和成本控制。
三、减余价值法减余价值法是根据资产的预计残值计算折旧额,每年折旧额不固定。
减余价值法的计算公式为:每年折旧额 = (资产原值 - 已计提折旧额) × (资产净值 / 资产原值)。
减余价值法的特点是每年折旧额不固定,随着资产净值的变化而变化。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法及例子1. 直线法(Straight-line method):直线法是最常用的折旧方法,也是最简单的计算方法。
该方法假设固定资产的价值在使用寿命内是均等分摊的,每年的折旧额相同。
计算公式:每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残值)/预计使用寿命例子:假设一台机器的原价为100,000元,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预计残值为10,000元。
那么每年的折旧额为(100,000-10,000)/10=9,000元。
2. 工作量法(Units of production method):工作量法将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与其使用量相关联。
该方法假设固定资产的价值是根据其使用量逐渐减少的。
计算公式:每个计算周期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残值)/预计总使用量×当前计算周期使用量例子:假设一台机器的原价为200,000元,预计总使用量为10,000小时,预计残值为20,000元。
在第一年中使用了1,000小时。
那么第一年的折旧额为(200,000-20,000)/10,000×1,000=18,000元。
3. 双倍余额递减法(Double declining balance method):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一种加速折旧方法,即每年折旧额不同,初始时折旧额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
计算公式:每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已计提折旧额)×折旧率其中,折旧率为年折旧率,通常是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
例子:假设一台机器的原价为150,000元,预计使用寿命为5年。
那么折旧率为1/5,即0.2、第一年的折旧额为(150,000-0)×0.2=30,000元;第二年的折旧额为(150,000-30,000)×0.2=24,000元;以此类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例子仅仅是为了说明各种折旧方法的计算方式,并不代表实际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折旧的计算还需要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和会计准则进行调整和确认。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哪些固定资产是企业长期投资的一种,其价值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消耗,而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减少,这种价值的减少在会计上被称为折旧。
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老化、过时等原因逐渐失去价值,按一定的方法和标准计入成本,减少企业当期的税前利润,从而合理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折旧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情况。
首先,直线法是最常见的折旧方法之一。
它的特点是每年折旧额相等,折旧费用是固定的。
直线法的计算公式是,折旧费用=(原值-残值)/使用年限。
直线法适用于固定资产的价值在使用期间基本上是均匀减少的情况,比如建筑物、房屋等。
其次,工作量法是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量来计算折旧费用的方法。
它的特点是折旧费用与使用量成正比,当使用量增加时,折旧费用也会增加。
工作量法适用于那些固定资产的价值主要是由于使用量而减少的情况,比如机器设备、车辆等。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一种前期折旧较多,后期折旧逐渐减少的折旧方法。
其计算公式是,折旧费用=(原值-累计折旧)2/使用年限。
双倍余额递减法适用于那些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折旧较快,后期折旧逐渐减少的情况,比如计算机设备、高科技设备等。
最后,年数总和法是将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按照使用年限的倒数之和来分配。
其计算公式是,折旧费用=(原值-残值)(n-1)/n(n+1)/2。
年数总和法适用于那些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折旧较快,后期折旧逐渐减少的情况,比如特种设备、特殊机械等。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多种。
企业在选择折旧方法时,应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和使用特点来进行合理选择,以便更好地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合理核算企业的税前利润。
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价值逐年计提一定金额的费用,以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变动和使用效益的消耗。
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有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折旧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直线法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内,每年按照固定比例计提折旧费用。
其计算公式为,折旧费用=(资产原值-残值)÷使用年限。
直线法的特点是折旧费用稳定,易于计算,适用于固定资产价值稳定、使用寿命长的情况。
工作量法是指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量来计提折旧费用。
其计算公式为,折旧费用=(资产原值-残值)×(本年度使用量÷总使用量)。
工作量法的特点是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适用于固定资产使用量波动较大的情况。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内,每年按照固定比例计提折旧费用,但折旧费用的计算基数是上一年度的固定资产净值。
其计算公式为,折旧费用=(资产原值-累计折旧)×2÷使用年限。
双倍余额递减法的特点是折旧费用前期较高,后期逐渐减少,适用于固定资产前期价值下降较快的情况。
在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时,需要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经营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固定资产价值稳定、使用寿命长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直线法;固定资产使用量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工作量法;固定资产前期价值下降较快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双倍余额递减法。
总之,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选择应当合理,能够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和使用效益的消耗,有利于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及比较分析折旧计算的方法从上讲,在选择折旧方法时应考虑以上因素,但实际操作中,在多数情况下,仅是一个或少数因素起决定作用,作用小的其他因素则可以略而不计。
通常在普遍使用的几种折旧方法中假若某种方法一般来看是合理的,或是符合所得税法要求的,就可选用这种方法。
折旧的方法是经国家确认的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所应遵循的规则,通常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法,一类是加速折旧法。
财政部结合我国企业现状和实际要求,改革了单一的折旧方法,增加了加速折旧法,允许企业多种折旧方法并存。
企业可采用的折旧方法一般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行驶里程法、加速折旧法等。
加速折旧法包括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率递减法、年金法和偿债基金法等。
考虑我国实际情况,财政部规定企业可选择的折旧方法一般有4种,即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根据企业的现状及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我国对实行加速折旧方法的范围也作了限定,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技术进步快的生产企业、船舶企业、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飞机和汽车制造企业、化工和医药生产企业以及其他经财政部批准的行业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加速计提折旧。
2.2对几种常见折旧法的探讨虽然折旧的方法有很多,但我国允许企业选用的折旧方法只有以下4种: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要变更需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加以说明〔4〕。
近年来,人们对加速折旧法表示强烈的兴趣,笔者也认为此方法相对其他方法更加切合实际,覆盖问题更全面,下面对4种方法进行叙述和比较。
2.2.1直线法直线法即平均年限法,它假定折旧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不是使用的关系,认为服务潜力降低的决定因素是随时间推移所造成的陈旧和破坏,而不是使用所造成的有形磨损。
因而假定资产的服务潜力在各个会计期间所使用的服务总成本是相同的,而不管其实际使用程度如何。
由于直线法模式简单,只有在以下各项条件之下才是正确的:(1)利息因素可以略而不计,或投资成本假定为零;(2)修理和维修费用在整个资产使用年限内是固定不变的;(3)最后一年资产的效率与最初一年是相同的;(4)使用资产所取得的收入(或现金流量)在整个使用年限内是固定不变的;(5)各种必要的估计(包括预期使用年限)都是可予以相当确定的预计的。
由于以上各项因素的不确定性,要使任何折旧方法对所有各种因素都考虑到是有困难的。
如果有些因素可以适当抵消,通常都认为直线法最为适宜。
例如:操作效率的降低及修理和维修费用的增加,恰好为收入的增加及保险费和财产税的减少所抵消。
此外,由于直线法通俗易懂,核算简便,同时根据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固定资产有效使用期内各年度或月份提取的折旧额相等,使企业产品成本稳定并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但同时直线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它忽略了折现因素,按直线法计算的净利,会给人们以投入资本总额的收入率在不断提高的假象。
2.2.2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按照期内固定资产的预计完成的工作量来计提折旧的一种。
实质上,工作量法是平均年限法的补充和延伸。
根据规定,专业车队的客、货运汽车、大型设备以及大型建筑施工机械可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
由于各种专业设备具有不同的工作量指标,因而,工作量法又有行驶里程折旧法和工作小时折旧法之分。
工作量法假定折旧是一项变动的,而不是固定的费用,即假定资产价值的降低不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是由于使用的缘故。
对于许多种资产来讲,工作量法这一假定是合理的,特别是在有形磨损比折旧更为重要。
因而,如果某项资产在年度内没有使用,就不应计列折旧费用,因为资产的服务价值并没有降低。
即使折旧是确定资产预期使用年限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其折旧是可以预见的,并且,资产的大概使用状况是可以估计的,就可以使用以经营活动为依据的折旧方法,使用这种折旧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按每个服务单位分配投入价值,对服务价值降低的计量则是次要的。
尽管在资产的服务价值随使用而降低的情况下,工作量法看来还是十分理想,但在使用中它往往存在一些严重缺点:(1)即使每年的折旧费用是变动的,工作量法仍然类似于直线法。
因为它假定每一服务单位分配等量的折旧费,但是,假定每一服务单位的成本相等是没有根据的。
而且,由于在后期有些服务单位尚有待于日后使用,整个服务价值的降低事实上并不是均匀的,除非假定利率为零;(2)工作量法未能考虑到修理和维修费用的递增,以及操作效率或收入的递减等因素。
2.2.3加速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都是加速折旧法的一种。
主张采用加速折旧法的各项条件是:(1)在不考虑资本的利息或成本的情况下递减每年的服务贡献;(2)操作效率的降低会导致其他业务费用的增加;(3)资产价值早期降低很多,后期降低较少;(4)即使早期和后期耗用的服务价值相同,其折现价值也不同,因而早期服务价值成本要比后期大;(5)修理和维修费用的递增;(6)现金收入逐年降低;(7)由于存在着折旧的可能性所造成的以后年度收入的不确定性。
主张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一个主要论据是资产净收入贡献的递减与操作效率是相互关联的,并对各期应负担的折旧费具有同样的。
资产净收入的减少可能是由于资产在后期需要更多的修理时间和修理费用,或过度使用易于发生事故,因而减少使用,也可能是由于操作效率降低而产量减少。
操作效率降低还会造成燃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升高,或者在原料使用方面造成较大的浪费。
所有这些均说明资产的净收入在后期要少于早期,因而,即使不计利息成本,资产净收入的减少也证明使用加速折旧法是合理的。
预期现金收入的递减也是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一个理由,可以认为,资产的原始成本在早期获取收入过程中所耗用的要比后期大,因此早期折旧费应大于后期。
修理和维修费是逐年递增的,为了补偿递增的修理和维修费,应采用加速折旧法。
修理和维修费用与折旧是相关的,应该包括在服务的总成本或净收入的计算中。
折旧费分配中最难处理的一个因素是不确定性。
预期使用年限、预期净收入和未来的修理和维修费用,均具有不确定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确定性可根据风险选择所调整的期望值,将不确定数值转化为单一的确定数值。
收入的不确定性为加速折旧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因为早期收入比晚期收入更有把握,在开始指定投资决策时,对晚期收入所打的折扣应当更大些,所以,应将大部分资产成本分配于早期。
虽然这些不确定因素不足以证明加速折旧法就是合理的,但相对其他方法而言,加速折旧是最趋于现金收支的一种方法附二: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加速折旧方法中的一种,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帐面余额和双倍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折旧方法,对初学会计者来说,计算年折旧额很不适应且又繁琐,特别是会计初级资格考试中是又经常出现的考题,用此公式计算某一年折旧额就显得非常方便好使。
然后看个例题:某一项固定资产原价为1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200元,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每年的折旧额。
1、年折旧额=(2/预计使用年限)*100%=40%。
2、年初折余价值=固定资产*(1-年折旧率)已使用年限-1。
3、年折旧额=固定资产*(1-年折旧率)已使用年限-1*年折旧率。
如:第一年折旧额=10000*(1-40%)1-1*40%=4000元。
第二年折旧额=10000*(1-40%)2-1*40%=2400元。
第三年折旧额=10000*(1-40%)3-1*40%=1440元。
第四年年初的折余价值=10000*(1-40%)4-1=2160元。
由于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以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第四、五年的折旧额=(2160-200)/2=980元。
注意看下上面的例题。
如果第四年开始还继续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那你算下,它是永远提不完折旧的。
用双倍余额递减法:第四年2160*0.4=864第五年的1296*0.4=518.4这样的话就永远提不完了。
所以往往在后两年用直线法把折旧费提完附三:一、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分类直线法(straight-line method)根据固定资产在整个使用寿命中的磨损状态而确定的成本分配结构。
直线法依据是,固定资产的使用强度比较平均,而且各期所取得的收入差距不大。
在直线法下,折旧金额是时间的线性函数。
产量法(production method)根据固定资产的产出量分配其成本的方法。
产量法的依据是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主要是受其使用量影响,其合理性取决于三个条件:(1)固定资产的每期用量波动较大;(2)固定资产使用期内的产出的每期用量波动较大;(3)固定资产服务潜力的下降与其使用程序密切相关。
如果符合这三个条件,产量法是最符合配比原则的。
反对产量法的人认为,估计固定资产的产出量比估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更加困难,而且很难考虑功能损耗因素。
采用产量法折旧,折旧费用是一项变动成本,而不像直接法的折旧费用那样是固定成本。
固定资产的产出量可以用机器小时或产量(如汽车的行驶里程)来衡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条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一)房屋、建筑物,为20年;(二)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四)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五)电子设备,为3年。
二、常用折旧方法1.平均年限法平均年限法又称为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均衡地分摊到各期的一种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是等额的。
计算公式如下:年折旧率=(1-预计净利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100%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上述计算的折旧率是按个别固定资产单独计算的,称为个别折旧率,即某项固定资产在一定期间的折旧额与该固定资产原价的比率。
通常,企业按分类折旧来计算折旧率,计算公式如下:某类固定资产年折旧额=(某类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清理费用)/该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某类固定资产月折旧额=某类固定资产年折旧额/12某类固定资产年折旧率=该类固定资产年折旧额/该类固定资产原价×100%采用分类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简单,但准确性不如个别折旧率。
采用平均年限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虽然简单,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固定资产在不同使用年限提供的经济效益不同,平均年限法没有考虑这一事实。
又如,固定资产在不同使用年限发生的维修费用也不一样,平均年限法也没有考虑这一因素。
因此,只有当固定资产各期的负荷程度相同,各期应分摊相同的折旧费时,采用平均年限法计算折旧才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