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四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基本一致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答案:D解析:分析:题文大意“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劳倦,谨慎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畏缩,勇敢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尖刻伤人。
’”此内容核心反映了“礼”的思想,D项理解不正确,故选D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孔子对待为人处世方面的思想主张克己复礼,用礼数约束自己。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大意为“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根据此可知,“礼”和刑罚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D项理解不正确,故选D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倡和谐处事,反对过度刑罚。
3.下列各项中,体现孔子因材施教主张的一句是()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学而不厌,诲人不倦”C.“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D.“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1.“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孔子为此而实行的行动是( )A.做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官B.收徒授业,整理文化典籍C.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志向D.提出“正名”主见解析:选B 孔子为使自己的学说传于后世,用心于文化教化事业,并且收集古代文化典籍,整理成“六经”。
2.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见,却没被接受。
主要是由于( )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政治影响力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国诸侯的须要C.诸子百家的宣扬使各国诸侯无所适从D.孔子来去匆忙,其宣扬苍白无力解析:选B 各诸侯国未接受孔子的政治主见,并非因为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而是春秋时期各国连年斗争,孔子的思想不适应当时的争霸须要。
3.钱穆在《孔子传》中说:“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能作为钱穆这段话的依据,应是孔子( )A.编订“六经” B.创立儒家学说C.提倡“仁”的思想D.开创私学解析:选A 孔子晚年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著《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不符,故可解除。
4.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这说明他( )①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②提出了“正名”的主见③认为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④重点阐释了“仁”和“礼”的关系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④解析:选B 题干材料重在阐释中庸之道的含义,②④与其无干脆联系,①③是对中庸的正确理解,故选B项。
5.平生不得志的孔子不会想到他的思想在汉武帝时居于正统地位,更不会想到儒家思想不仅是正式的意识形态,更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造成上述现象的最根本缘由是( )A.“仁”“礼”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B.礼法并用符合统治须要C.“忠恕”思想、爱有差别适应中国社会的要求D.“内圣外王”思想被广泛接受解析:选A 孔子的“仁”有利于缓和阶级冲突,维护统治秩序;“礼”有助于维护等级制度,也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选择题1.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这主要是由于()。
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政治影响力 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国诸侯需要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 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2.观察下图,孔子在讲学中向其弟子阐释的为人处世之道应是()。
杏坛讲学图A.政在大夫 B.学而优则仕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内圣外王3.孔子主张恢复周礼。
春秋时期的下列社会现象最为孔子所痛恨的是()。
A.陪臣执国命 B.有教无类C.学术下移 D.贵贱有序4.孔子一生最大的政治理想是()。
A.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B.削弱诸侯权力C.加强君权,恢复礼治社会 D.建立法治社会5.春秋时期,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这表明孔子主张()。
A.教育的内容要丰富B.教育的方式要多样C.教育的对象要广泛D.教育的手段要先进6.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他们从孔子那里寻找的智慧是()。
A.“尚贤” B.“制天命而用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以法为本”7.《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二、非选择题8.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康熙为孔庙大成殿所题“万世师表”匾山东曲阜仰圣门上乾隆的手书“万仞宫墙”请完成:(1)康熙帝为什么称孔子为“万世师表”?(2)清代皇帝亲自为与孔子相关的建筑题字,说明了什么?(3)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各地都有同儒家有关的古建筑,请你为当地政府提出一些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些古建筑的建议。
第1课时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学考报告】考核要求考试内容必考加试孔子的生平 b 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与主张 c 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c考点一孔子的生平(b)1.少年学礼(1)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2)少年时立志学习礼乐,苦研《诗》《书》《礼》《乐》。
(3)三十岁时精通“六艺”,开始收徒讲学。
2.从政失败: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3.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4.献身文教: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
要点孔子的生平史料明代《圣迹图》(局部),描绘了孔子周游列国、退修诗书、教授弟子的生活片断。
思考(1)图片中,孔子周游列国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图片中孔子退修诗书具有怎样的意义?(3)孔子周游列国和晚年献身文教体现的共同追求是什么?提示(1)宣传自己恢复礼治社会的政治主张。
(2)孔子整理编撰的古代文化典籍“六经”,是孔子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延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3)实现传承礼乐文化、恢复礼治社会的政治理想。
1.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过:“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 500年以上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他这样说指的是孔子( )A.开办私学B.开创儒家思想C.提出“礼”“仁”“中庸”等思想D.立志学习礼乐,把“六经”融会贯通解析孔子把当时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已融会贯通,成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所以钱穆才这样说。
答案 D2.(2017·浙江慈溪中学模拟)孔子总结人生时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孔子七十岁时,他主要( )A.热衷于从事政治B.专门研读六艺C.专心致志从事教育和整理古典文献D.成为以传播周礼为生的儒者解析孔子68岁时回到鲁国,从此放弃为官,专心致志从事教育,整理古典文献。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双基梳理】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1、孔子的生平事迹:①思想家:创立儒家学说。
②教育家:创办私学。
③政治家:官至鲁国司寇,率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见,但处处碰壁。
④学者:晚年归鲁编撰诗、书、礼、易、乐、春秋,献身文化教育事业。
2、基本思想和政治主X:①伦理观:仁为其思想核心,包含了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②政治观:为政以德,以德、礼治理社会;克己复礼。
③哲学观:中庸。
主X仁、礼结合,恰到好处。
④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3、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对中国:①儒学已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X之中,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②“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③“学在民间”的教育传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2)对世界:孔子学说对亚洲的越、朝、日等国产生了影响。
明清以后,儒学传到西方,启蒙思想家也从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二、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1、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①柏拉图学园的“头脑”:家庭出生奠定良好学养;形成了接近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②博学家: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③教师生涯: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创办吕其昂学园。
2、追求真理、不懈探索:①“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不贪一时之利,坚持真理;不因师生之谊放弃观点。
②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但认为物质受形式的支配。
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著《形而上学》一书。
伦理学上主X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办法,是一种人生境界。
3、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同样巨大。
其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他创立的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奉为权威;他的自然观在中世纪乃至近代都备受推崇;在政治领域里,他对正义与某某的讨论仍然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
【课堂巩固】(09年某某卷B)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选修4: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作业(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解析】从图一可得出③的结论,从图二可得出②的结论,从图四可得出①的结论;④与四幅图片均无联系,故排除④。
【答案】 A2.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得到百姓信任,实施仁政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解析】孔子强调“五者于天下”的前提是实行“仁”,即具有“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拥护,故B项正确。
【答案】 B3.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这说明他()①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②提出了“正名”的主张③认为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④重点阐释了“仁”和“礼”的关系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解析】题干材料重在阐释中庸之道的含义,②④与其无直接联系,①③是对中庸的正确理解,故选B项。
【答案】 B4.孔子的学生冉有胆小怕事,遇事畏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刻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后再去做。
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上主张()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解析】孔子针对弟子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是因材施教的表现。
【答案】 C5.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79 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公元492 年北魏孝文帝遵奉孔子为“文圣尼父”,贞观二年唐太宗遵奉孔子为“先圣”,1307 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第一讲: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德清高级中学高建萍★考纲: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考点: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了解孔子的生平,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基础知识孔子生平自学苦研《诗》《书》《礼》《乐》讲学传承礼和仁;创办,广收学生生涯官:鲁—中督宰——司寇政治主张:加强,削弱,抑制结果:周游政治主张,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献身整理文化典籍《》开创儒家背景从社会向社会转变的时期目的恢复,传承礼乐文化核心内容礼(重要地位)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主张“”匡正社会秩序。
仁(核心)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和来治理国家,反对中庸(调整方法)协调“礼”与“仁”关系,对立因素统一与和谐旧能形成完美的事物。
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倒好处。
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而且要培养成“”。
教育方法,注重言传身教。
教学内容孔子整理过的“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
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成为儒家经典。
后世影响对中国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一统);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对世界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思想家所启发、借鉴;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课堂思考】1.阅读下列材料: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请回答(1)概括孔子上述言论反映出他怎样的政治主张。
(3分)(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和目的。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预习导引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少年学礼: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2.讲学收徒:对“六经”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办私学的成功使他闻名遐迩。
3.从政失败: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4.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5.献身文教: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
[深化认知] 从孔子的经历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可以看出:孔子志向专一、执着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于我们而言,要立志成才,矢志不渝,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1)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
(2)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3)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内容(1)礼的思想:礼及周礼,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
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3)中庸思想:为了协调仁和礼,提出中庸思想。
他认为“过犹不及”,要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4)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知识点拨] 孔子的思想因为有利于社会稳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所以封建社会的历代君主基本上都用该思想统治国家,以仁、礼、中庸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经过长期积淀,已渗透进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三、古代大教育家1.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开创私学。
2.教育目标要把学生培养成“君子”。
君子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
3.教育内容(1)起初为使学生“成人”,主要教授《诗》《书》《礼》《乐》。
(2)为使学生成为“君子”,还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
4.教育方法(1)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什么是君子之道。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以下言论中,与孔子这一观点相似的是()A.“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B.“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C.“人是理性的政治动物” D.“高尚是卑屈和顽强的中庸”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基本一致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3、下列关于孔子“仁”“礼”“中庸”关系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 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礼是立国立身的基础B.无仁则无礼,无礼则无仁C. 中庸是协调仁礼关系的恰当方法D.仁礼结合,礼体现仁的精神,仁有礼的约束4、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行者于天下,为仁矣。
”何谓五行者,孔子回答道:“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对上述《论语》中的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C.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得到老百姓信任,实施仁政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5、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这一调查结果说明了()①传统观念影响极深②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③社会处于新旧交替之中④出现了尊孔复古逆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2013年2月17日人民网消息:孔子诞生地——山东曲阜尼山风景区春节期间游客日均近万人,至圣先师孔子之所以受后人敬仰,是因为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包括()①西汉武帝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②孔子思想在古代就传到国外③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④影响到了西欧的国家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7、2013年9月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孔子故里曲阜拉开帷幕,世界各地政要名流聚集孔子故里,应邀参加祭孔大典。
课时训练4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基础夯实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 )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诗经》
,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因此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论语》。
2.《论语·学而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由此可见孔子仁的学说的逻辑起点是( )(导学号)
A.人性本善
B.血缘远近
C.宗法等级
D.君臣尊卑
,实际上是强调宗法血缘的重要性,故选B项。
3.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
4.下列是几位参观曲阜孔庙的游客在孔子像前回顾孔子学说言论的叙述。
其中,正确的是( ) (导学号)
A.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二者有一即可
B.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他不爱财
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收学生冉雍就是明证
D.孔子的教育思想彻底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以礼辅之,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故B项错误;D 项过于绝对化;所以应该选择C项。
5.有西方学者直接认为“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
孔子思想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动因,更成为西方“平等、仁慈、博爱”观的源泉。
下列孔子思想中,为西方思想家赞同的是( )
①仁者爱人②为政以德③克己复礼④忠恕之道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不会为倡导民主平等的西方思想家所赞同,排除③,选A项。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论语》材料二下图为北京孔庙大成殿清康熙帝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材料三韩国文化中确实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但这些传统因子已和韩国人的现代生活,以及他们从西方吸收来的现代思想观念糅合在一起,因而这些传统因子不仅被激活了,而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汉流”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走融合东西方文化融合现当代生活的路。
——《“韩流”与“汉流”的内涵解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2)材料二中康熙帝题写“万世师表”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为什么“韩国文化中确实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面对当今“韩流”的
强劲发展,我们能得出什么启示?
,旨在培养再认与再现、分析与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应加强对孔子思想及其成就的掌握。
第(1)问,据材料信息扼要归纳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应从孔子思想与封建统治关系考虑;第二小问应从孔子在文化教育上的影响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应从儒家文化对韩国的影响考虑;第二小问由材料三韩国文化发展的经验,可得出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
仁、礼。
(2)目的:利用孔子的思想维护统治。
原因: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留给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3)原因:深受汉唐文化的影响。
启示: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2016全国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
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
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
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
”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
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
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导学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材料反映了郑板桥生活的年代、画作的艺术特点等。
第(1)问,应根据材料中郑板桥对文章的看法,构图的内容、技巧,赋予作品的情趣等,并结合所学明清时
期文人画和风俗画的特点来综合分析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第(2)问,应从清朝江南经济、艺术的世俗化及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