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11
中世纪德国和意大利政治制度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间内,德国和意大利两个国家出现了独特而复杂的政治制度。
德国采用了神圣罗马帝国制度,而意大利则形成了城邦制度。
本文将分别探讨中世纪德国和意大利的政治制度,并进行比较。
德国的政治制度在中世纪时期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
该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公元843年的《维尔分约》。
根据这个约定,神圣罗马帝国是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州组成的。
这些州拥有自己的统治者,被称为“选帝侯”或“公爵”。
通过选举,这些统治者中的一位将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
国王拥有限制性的权力,需要与其他统治者共同管理帝国事务。
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的核心是选举。
选举的过程相当复杂,需要各个州的统治者参与。
选帝侯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势力影响,投票选出国王。
然而,这一过程经常受到各种权力斗争和利益争夺的干扰,导致选举的结果不稳定,政治局势颇为混乱。
该制度中还存在着宗教与世俗权力的矛盾,使得政治管理更加复杂。
与德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制度相比,意大利在中世纪时期形成了城邦制度。
意大利半岛上的各个城市国家独立于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这个制度下,城邦享有自治权,拥有自己的立法机构和统治者。
这些城邦根据地理、文化和经济因素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特点。
意大利的城邦制度是相对分散且多样化的。
城邦的政治体系包括共和制和君主制两种形式。
共和制城邦由市民组成的自由政府管理,市民享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参与权。
而君主制城邦则由君主或贵族家族统治,市民的政治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制,城邦中的政治生活活跃且有着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中世纪的德国和意大利政治制度的不同源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差异。
德国的神圣罗马帝国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追求,但其选举制度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频繁发生给整个制度带来了不稳定性。
相比之下,意大利的城邦制度强调地方自治和政治多样性,城邦在很大程度上享有自主权。
总之,中世纪德国和意大利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路径。
德国政治制度联邦德国政治制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德国。
⼆战后分为西德与东德;1990年,东德并⼊西德。
⼀、德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德意志联邦时期的政治制度843年凡尔登条约,形成了独⽴国家;11世纪末开始使⽤德意志这个名称。
1618--1648年的三⼗年战争,德国的分裂割据更加严重;1815年组成松散的联合体;1849年《法兰克福宪法》宣称德意志实⾏君主⽴宪的联邦制的政治制度,但未实现。
(2)德意志第⼆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俾斯麦通过1864年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统⼀了德意志,史称“第⼆帝国”。
1871年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了君主⽴宪制的政体。
实际上是⼀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3)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9--1933年间的德国。
191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法》,第⼀任总统艾伯特。
明确主权在民的原则,开创了德国共和政体的历史。
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宪法,理论上确⽴了议会民主制政体。
(4)第三帝国的独裁统治⼜称纳粹德国。
指1933--1945年间的德国。
意识形态是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变体)。
希特勒解散国会,实⾏独裁统治,并取缔了纳粹党外的所有政党。
(5)《基本法》的制定及其特点1945年,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三帝国告终。
1948年,美英法三国将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并于194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简称《基本法》),成⽴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
苏联也成⽴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1990年两德统⼀,《基本法》经过修改后,于1994年⽣效。
特点:突出了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保护;明确禁⽌对外侵略和对内实⾏法西斯独裁统治;为防⽌党国合⼀、法西斯⼀党独裁的再度出现,就政党的法律地位作出规定;设⽴联邦宪法法院,保证宪法实施;限制本国国家主权,将国家部分权⼒移给有关国际组织,并承认国际法的效⼒优于国内法;修正传统的议会内阁制,限制议会倒阁的权⼒,实⾏“建设性不信任案”制度。
德国政党和政党制度前言:政党制度通常指有关政体的制度,即政权的组织形式。
广义指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的管理形式以及政党、选举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制度。
德国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
关键词:德国政治制度议会共和制正文:一、政治制度的基础德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于1949年5月生效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
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
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
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根本大法《基本法》的制定,奠定了西德以及后来统一的联邦德国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一部治国大法。
《基本法》第20条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的五项基本原则:共和制、民主制、联邦制、法治国家和福利国家。
二、德国的政党制度1、联邦德国政党的法律地位《基本法》认识到,在议会民主制之中,要形成国家的政治意志,政党是国家与人民之间不可或缺的“居间者”,公开承认政党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第一次使政党宪法化、合法化。
1967年7月,联邦德国第一部试图解决政党政治的问题的法律——《政党法》终于在联邦议员获得通过。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党法,目的是贯彻《基本法》第21条对政党规范的精神,对政党的法律地位、组织结构、政党使命以及党员的义务作了规定,是所有政党的行为准则。
2、联邦德国的主要政党联邦议院中的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简称基民盟或CDU、基督教社会联盟简称基社盟或CSU、德国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或SPD、自由民主党简称自由党或FDP、绿党-联盟90简称绿党、右翼党简称LNK。
联邦议院外的政党:德国民族民主党(NPD)、共和党(REP)、德国人民联盟(DVU)3、德国的多党制德国实行的是多党制,由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多个政党单独或者联合执政,而1949年至1998年,德国历届政府均为联合政府。
绿党和民社党的崛起使联邦议员出现五党并存的局面,尽管联盟党和社民党两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大三他们与第三党结盟的选择范围由此扩大了。
试论中世纪意大利城市国家发展:社会结构特点及政治结构的局限性在10至13世纪之间, 西欧的开垦土地活动逐渐活跃起来, 耕地面积显著增加, 在新开垦地区出现了新的居民区。
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专业产区的出现,使更多的农副产品进入市场。
因此, 农业产品之间以及农工产品之间的交换成为社会经济中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一切使城市成为社会经济的中心,出现了西欧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复兴。
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经济的特点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意大利经济发展受益于欧洲商业活动的恢复与扩张。
以威尼斯、热那亚为代表的意大利港口城市利用穿越阿尔卑斯山、连接地中海和西北欧的远程贸易而率先发展起来。
从11世纪开始, 威尼斯凭借其“通往中欧的最近海港”的优越地理位置, 成为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和所有经过东地中海的产品的集散地, 也是最富庶的意大利城市国家。
12世纪以后, 意大利经历了从中介性远程贸易向依托本地手工业转变的经济发展过程。
因此, 一些意大利内陆城市如米兰、佛罗伦萨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毛织业。
特别是佛罗伦萨城市立足和发展的基础是制造业而不是转运贸易, 它以工业立国, 并以此支撑自己的商业,正是工业和商业的共同发展为佛罗伦萨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14世纪, 佛罗伦萨的毛织工业已经有一套分工相当精密、管理严格的运行体制,为其高质量的毛呢生产提供保证。
当时的毛织业从羊毛梳理到成品出厂一共有26道工序, 其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可见一斑。
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社会结构城市经济的繁荣,造成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张, 并将周围农村地区纳入其中。
在受城镇控制的乡间废除了农奴制, 很多城市甚至还提供给农民金钱来赎买他们的自由, 这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原来农村中的农奴制关系。
总之, 废除农奴身份这一过程的结果是解放了发展中的城市所需要的劳动力, 并且在农村维护了城镇的统治。
这刺激了包括物品和人员在内的社会流动的加速, 大批农民受城市生活的吸引而转向商业, 从农村向新兴城市的流动, 从旧的居住地向新开垦地区的殖民。
高中历史—世界各国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 、了解梭伦改革:公元前六世纪初――基础内容:a废除债务奴隶制为自由民(平民与贵族);b按财产划分居民为四等级意义:废除氏族残余,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形成内容:a 划定10个行政选区取代氏族关系;b 设立500人会议;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d 陶片放逐法。
意义: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3 、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六世纪―黄金时期(鼎盛)内容:a官职向男性公民开放; b 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c 500人会议通过抽签组成并“轮值”执政;d 陪审法庭形成,主司法、监督;e 十将军委员会权力扩大:(军政大权);f 公职津贴制度、观剧津贴。
意义: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4、罗马法形成过程:产生-发展―形成A.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标志:《十二铜表法》公元前五世纪中期B.发展阶段:公民法:前3世纪之前,仅仅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万民法:罗马帝国内部所有自由民的法律(国际法)5、了解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国家发展中的作用:a 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为统治者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b它维护奴隶制,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巩固基础。
c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平等权利,具有一定民主性。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①标志:1689 《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②内容:a、不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止法律、征税、拥有常备军 b、议会定期召开、议员活动自由。
③意义:通过限制王权以保证资产阶级统治(确立君主立宪制统治)2、了解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内阁权利:对议会负责、控制立法程序;首相:下院多数党领袖(首相)--行政权3、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立法权--国会(参议院+众议院);行政权--总统(元首、军、政首脑)4年一届;司法权-联邦法院4、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利结构(阅读111页图示)5、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875--1941)行政权--总统、7年、连任(两院联席议会选出);立法权-两院制议会:(众议院-普选、参议院 9年-间选);内阁-议会中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6、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871年①、联邦制的君主国家: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内阁首脑: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②、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上议院)-首相为议长;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了解《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阶级斗争的学说;暴力革命学说;无产阶级专政和政党学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1871.3.18-5.28 )(1)1871年 3.18无产阶级革命胜利:1871.3.18。
“西方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11250课程名称:西方政治制度史/the History of West Political System学时:48学分:2.5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开课学期:4开课部门:政法学院先修课程:政治学、西方政治思想史考核要求:考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参考书:[1]马基亚弗利,《君主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北京)书店1992;[4]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年;[5]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年;[6]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1995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思政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主要讲述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在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的设置和演变,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加深对当代西方政治制度构建的认识,也有助于加深对西方人民的政治取向,政治情感,政治意识,政治观念等政治文化背景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西方政治制度史的讲解,阐明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过程,使学生对西方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对西方政治制度内在本质的揭示,深化学生对西方政治制度的理性认识,提升他们的政治判断力。
基本要求: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和讨论;用完整的笔记本认真誊写;就有关议题(临时指定)在课堂上进行口头陈述。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教师讲授为主,有重点的讲授,辅以阅读政治学名著、课堂讨论、写小论文。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古希腊城邦国家的政治制度1.基本内容希腊氏族社会的解体和政治国家的产生;古希腊几次主要改革;伯里克利时代的自由民主制度和斯巴达贵族民主制度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古希腊城邦国家的政治制度的产生演变过程以及雅典的自由民主制度和斯巴达贵族民主制度的特点3.教学重点难点古希腊政治制度和民主传统;古希腊几次主要改革的原因4.教学建议课堂讲授和引导学生阅读第二章: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基本内容古代罗马国家的建立及其早期的王制政体;古代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古代罗马国家的建立及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转变过程及各自的特点3.教学重点难点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4.教学建议讲授为主和引导学生讨论第三章: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与法兰克王国的封建政治制度1.基本内容罗马帝国的灭亡与日耳曼人的早期政治制度;西欧封建制国家的形成与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法兰克王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与法兰克王国的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3.教学重点难点法兰克王国君主专制时期地政治制度4.教学建议讲授为主和引导学生讨论第四章:法兰西王国的封建政治制度1.基本内容法兰西王国的早期社会政治制度;法兰西王国等级代表君主制时期的政治制度;法兰西王国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的政治制度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法兰西王国的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3.教学重点难点法兰西王国的早期政治制度;法兰西王国等级代表君主制的建立;法兰西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的政治制度4.教学建议讲授为主和引导学生讨论第五章:英吉利王国地封建政治制度1.基本内容英吉利王国地早期封建政治制度;英吉利王国的等级封建政治制度;英吉利王国君主专制时代的封建政治制度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英吉利王国的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3.教学重点难点英吉利王国君主专制时代的封建政治制度;英国的法治传统及宪政体制的特点4.教学建议讲授为主和引导学生讨论第六章: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基本内容世纪德意志早期的封建制度(德意志16世纪的政治制度、宗教改革和德意志君主专制、普鲁士的封建专制);意大利及其城市共和国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意大利及其城市共和国3.教学重点难点意大利及其城市共和国;威尼斯共和国的特点4.教学建议课堂讲授和引导学生阅读第七章:英国君主立宪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变革1.基本内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和英国的宪法性文件;英国议会改革;英国政府机构的改革;英国的司法制度及其改革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和英国的宪法性文件3.教学重点难点英国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英国的司法制度及其改革;影响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建立的因素4.教学建议课堂讲授和引导学生阅读第八章:英国当代政治制度1.基本内容英国议会;英国国王与内阁;英国政党;英国地方政府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英国政治机构之间的关系3.教学重点难点英国地方政府及其自治;英国国王与内阁关系4.教学建议课堂讲授和引导学生阅读第九章:美利坚合众国的政治体制的构建和美国宪法修正案1.基本内容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宪法的制定与政治体制的构建;美国联邦制度的发展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国宪法的制定与政治体制的构建3.教学重点难点美国联邦制度制定及发展4.教学建议课堂讲授和引导学生讨论第十章:美国现代政治制度1.基本内容美国国会;美国的总统、行政机关和文官制度;美国的司法制度;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美国的党派和利益集团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国宪政制度特点3.教学重点难点美国的总统、行政机关和文官制度;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特点及原因4.教学建议课堂讲授和引导学生阅读第十一章:法兰西共和国的建立和变迁1.基本内容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建立的独裁体制;巴黎公社和第三共和国;法兰西第四共和国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法国宪政制度特点3.教学重点难点法兰西第四共和国主要政治制度4.教学建议课堂讲授和引导学生阅读第十二章: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基本内容法兰西共和国的演变;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总统权力;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主要政治制度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国宪政制度特点3.教学重点难点第五共和国的主要政治制度4.教学建议课堂讲授和引导学生阅读第十三章:1848年革命后德意志国家政治制度的变迁1.基本内容魏玛共和国;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德国法西斯执政的原因及战后德国政治体制特点3.教学重点难点德国政治文化及纳粹执政的原因4.教学建议课堂讲授和引导学生阅读第十四章: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制度的重建1.基本内容德意志国家的分裂,统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行政机构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基本法3.教学重点难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行政机构;德意志国家的分裂、统一各种原因4.教学建议课堂讲授和引导学生阅读第十五章:意大利王国和意大利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基本内容意大利王国的政治制度;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意大利共和国的政治制度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意大利共和国的政治制度3.教学重点难点意大利王国的政治制度;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的原因4.教学建议课堂讲授和引导学生阅读第十六章:瑞典王国,瑞士联邦和荷兰王国的政治制度1.基本内容瑞典王国的政治制度;瑞士联邦的政治制度;荷兰王国的政治制度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瑞士联邦的政治制度3.教学重点难点瑞士联邦的政治制度4.教学建议课堂讲授和引导学生阅读。
西方政治制度史随堂答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第一章基本数据与表达式本次练习有11题,你已做11题,已提交11题,其中答对8题。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7题。
1.伯里克利的政治改革内容包括:()A、官吏向所有阶层开放B、剥夺战神山元老院的权力C、用民主投票选举的方式产生500人会议议员 D、扩大陪审法庭的范围和职权答题: A. B. C. D. >> (已提交)参考答案:ABD问题解析:2.希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荷马史诗开始的。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问题解析:3.提秀斯改革中所设立的中央管理机构是元老院。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问题解析:4.公元前7世纪左右,雅典巴塞勒斯这种由氏族成员选举产生的军事领袖,终于被贵族推举的国家官吏执政官所取代。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问题解析:5.在雅典国家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不仅有传统的习惯法,还有明文规定的法律。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问题解析:6.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建立了十将军委员会和颁布贝壳放逐法。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问题解析:7.克里斯提尼改革中最主要的内容是颁布“解负令”。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问题解析:8.梭伦改革中把全体公民按照全年农产品总收入的数量划分为四个等级。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问题解析:9.克里斯提尼改革中剥夺了战神山元老院的权力,使之分别归属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问题解析:10.斯巴达与雅典并称为古希腊自由民主制度的双子星。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问题解析:11.斯巴达的公民大会:彼瑞拉,规定年满20岁的男女公民均有权参加。
第七章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一、德意志帝国16世纪前的封建政治制度(一)德意志帝国早期的封建政治制度1.德意志国家的起源德意志民族的先祖是日耳曼人,因为德意志帝国是在法兰克王国解体后,根据843年的凡尔登条约所形成的独立国家。
开始时称东法兰克,直到11世纪末才取得了德意志这一名称。
2.萨克森王朝鄂图一世的统治* 对外扩张9~11世纪,德国一直四分五裂,当时存在着五大公国:萨克森、士瓦本、巴伐利亚、法兰克尼亚、洛林相互对峙。
公元911年,东法兰克国王路易死后,加洛林王朝在东法兰克的统治结束。
911——919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短暂执政,接着经各大公国贵族代表会议的讨论,萨克森公爵被推选担任国王,是为亨利一世,开始了萨克森王朝的统治。
919年萨克森王朝第一位国王亨利一世积极推行对外扩张的政策。
亨利对外扩张的时间表是:923-925年夺得了洛林(今法国境内,洛林大区位于法国东北部,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接壤)的最高统治权;928年夺得了勃兰登堡并在易北河建立了墨森堡;929年迫使捷克承认其统治权。
936年,亨利逝世,其子鄂图一世继位。
鄂图一世继续父亲的对外扩张政策。
940年前后,征服了易北河和奥德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占领了斯拉夫人的大量土地,建立了边区马尔克和两个住郊区。
鄂图的势力一直延续到德兰半岛;951年率军侵入意大利,占领了伦巴第;962年,鄂图一世率军进入罗马,在罗马的圣彼得教堂接受教皇的加冕,称为,“罗马帝国皇帝”(12世纪后,又将这个称号改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在获得皇帝的称号后,鄂图一世承认教皇对意大利地产的要求,但保留了对意大利地产的所有权。
并要求教皇就职后应向皇帝宣誓效忠,鄂图常驻意大利的代表有权直接向皇帝上奏。
但是后来鄂图不经教皇同意撤换了拉文那大主教,这引起了教皇约翰十二世的不满。
罗马教皇为了和鄂图一世进行斗争,反过来与意大利贵族结成联盟。
但最终的结果是约翰十二世被鄂图废黜。
此后,形成了不经皇帝同意不得选举教皇。
鄂图一世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对意大利的征服上, 972 年返回萨克森时已年衰力竭,次年5 月病逝。
鄂图一世想通过占领意大利和控制罗马教廷的办法来加强国内统治,这个靠武力维持的“神圣罗马帝国”,既耗费了德国皇帝的大部精力,使德国的统一成了泡影,同时又严重地阻碍了意大利民族国家的形成。
3. 德意志帝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由于帝国的分裂和中央集权的软弱,帝国国内的一切重大事务必须经过公爵和主教参加的封建主大会才能决定。
封建主大会不仅决定战争与媾和等国内的一切重大问题,而且国王也是由封建主大会选举产生的。
但封建主大会无权干预和决定个公国和主教区内部的事务,既是决定也无法执行。
各大公国和主教区都是拥有立法、行政、司法权力的实体,德意志帝国只是公国和主教区的一个松弛的联合。
(2)德国的主教区拥有大片土地,是一个具有行政、司法乃至立法权力的独立地区,这也是中世纪德意志国家政治体制的一个特点。
德国的这种拥有独立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力的主教区来自于鄂图一世时期。
鄂图一世为了和贵族势力进行斗争,为了对外扩张的需要,不惜一切代价的争取教会的支持,他不仅赐给教会大量的地产,而且把教会内部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力都给了主教。
鄂图一世试图把德意志王国的利益与教会的利益联系起来,他要教会必须向他提供军队和粮食,他甚至从教会僧侣中挑选国家官吏,利用主教的势力来平衡贵族的实力。
(3)行政权力的分散是中世纪德意志王国的另一特点。
所谓行政权力的分散,不仅指各大公国及主教区各自为政,而且还指中央权力极度分散。
因为中央的一切重要官吏,即帝国的主要大臣,均分别由大公国的公爵和主教区的主教担任,而且可以世袭。
(4)罗马国家的制度对德意志的发展的影响不大。
因为德意志的领土原不属于罗马帝国,因此罗马国家的制度对德意志发展的影响不是很大。
德意志在封建王国建立初期,马尔克公社仍然是德意志社会基层组织的主体,德意志的农民大多数都是马尔克公社的自由农民。
而不是罗马奴隶社会。
(5)国王在军事力量上主要依靠各大公国和主教,自己没有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无论对外扩张,对内统治,在军事上都要依赖各大公国和主教区主教的支持,这是德意志帝国中央权力软弱的主要原因,也是中世纪德意志国家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德意志帝国13至16世纪的政治制度恩格斯:“当时英法两国工商业的成长促使整个国家中各种利益联成一气,因而促进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在德国,这个过程却只是环绕着一些地方中心按照省区归并成许多利益集团,因而只是促成政治上的分离。
紧跟着又因德国被排挤出世界贸易之外,于是这种分崩离析状态很快就巩固下来了。
”1.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年)时期的德意志帝国腓特烈一世统治时期(1152~1190年)1138年霍亨斯陶芬王朝登上德国历史舞台,在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统治时期(1152~1190年),达到极盛。
腓特烈一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从1153年到1186年,先后六次入侵意大利,一方面是去掠夺意大利的财富,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罗马教皇势力,提高皇帝威望。
腓特烈至死也未放弃吞并意大利的野心。
在他死前四年(1186年),曾强迫他19岁的儿子亨利六世与34岁的西西里王国女继承人康司坦丝公主结婚,因而将势力范围扩大到意大利南部。
65岁的腓特烈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侵途中,于1190年6月10日在渡过小亚细亚的塞勒夫河时被溺死,结束了这位侵略者的一生。
亨利六世(1190~1197年)腓特烈的儿子亨利六世(1190~1197年)即位以后,为了缓和内部矛盾,便于放手对意大利的掠夺。
主动与萨克森公国雄狮亨利和解,并且归还了雄狮亨利的全部产业。
1194年他以女婿身份,继承了西西里王位。
仅三年时间他就病故,德国封建主马上掀起内乱,直到 1212年,其子腓特烈二世(1212~1250年)才继承帝位并兼西西里王国的国王。
但是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借口腓特烈二世年幼,以监护人资格统治西西里王国达15年之久。
腓特烈二世(1212~1250年)腓特烈二世是在西西里的巴勒摩长大的,他受到阿拉伯和拜占廷文化的强烈影响,对东方的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较深的造诣。
在当时来说,他是一位很有教养的国君。
腓特烈二世把政治重心放在意大利,西西里成为他的生命线。
他一生只到过德国几次,1237年以后再也未回去过。
1220年腓特烈二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后,他对德国和意大利实行了截然不同的政策。
他对德国诸侯作了许多让步,特别是在1231年、1232年颁布了一系列保护诸侯利益的法令,规定诸侯享有司法、铸币和征税以及管理地方道路、河流之权;贵族和教会的采邑,凡被帝国城市没收的,均应归还。
贵族领地上的农奴不得进入皇帝直辖的城市。
另一方面,他加强了对西西里的统治,首先,在财政上,国家享有贸易上的专利权。
他剥夺意大利城市共和国在西西里进行贸易的特权。
实行粮食、盐、铁、丝等贸易由国家专利。
腓特烈二世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把盐的批发价提高四倍,零售价提高六倍,以此增加国家收入,但却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
1231年,凡进口货物,须交纳3.3%的税金。
贸易上的专利权,每年给德国国库提供13.000金盎斯的收入。
其次铲除封建城堡。
1226年他把意大利中部(不包括教皇领地)划归帝国管辖。
1227年教皇格利哥里九世开除腓特烈二世教籍,企图阻止他称霸意大利。
1238年腓特烈二世又大败伦巴底城市同盟,整个意大利一度在他管辖之下。
腓特烈二世的野心,引起教皇的恐慌,1239年再度开除腓特烈二世的教籍。
并下令在罗马召开全欧洲的大主教会议,腓特烈二世派舰队在热那亚海外截击从法国南部开来的船队,生俘高级僧侣一百多人,其中包括两名红衣主教。
教皇在托斯坎尼的领地也被并入帝国,格利哥里九世愤懑而死(1241年)。
1250年腓特烈二世猝死,教皇趁机反扑,腓特烈二世的后继者再也坐不住西西里这把交椅,1268年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后一个代表康拉德在意大利战败被杀,这个家族在西西里的统治结束,所辖四百多个堡垒被诸侯瓜分。
2.大空位时期(1254~1273)王权的衰落与政治格局的分裂状态自从霍亨斯陶芬王朝覆灭以后,德国处于分崩离析的境地。
从 1254~1273年,国内出现没有皇帝的“大空位时期”。
德皇腓特烈二世之子康拉德四世(1250~1254年)在位四年便逝世。
在部分诸侯拥戴下,荷兰伯爵威廉曾当选德皇,但于1256年被杀。
1257年 1月,在科伦的帝位选举中,英王亨利三世之弟理查德被与英国关系密切的莱茵伯爵等推选为德皇;4月在法王支持下,特里尔大主教等选侯另选出卡斯提王阿尔方斯十世(系霍亨斯陶芬家族腓特烈一世的曾孙)为德皇。
这样一来,在德国的双重选举中同时出现了英法两国国王分别支持的两个人均为德皇。
后经过罗马教皇的游说,1273年在法兰克福选帝侯会议上哈布斯堡家族的卢道夫伯爵当选为皇帝,乃结束空位时期。
卢道夫乘机占领奥地利,他的后继者在帝国长期称帝。
除哈布斯堡家族外,卢森堡和魏特尔斯巴赫家族也先后交替登上过帝国宝座,但谁也没有形成强大的中央集权,只得面对现实,承认诸侯特权。
当时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七大诸侯手里:掌握国家实权的七大诸侯:美因兹、科伦和特里尔的三大主教波西米亚国王巴拉丁伯爵萨克森伯爵勃兰登堡边地侯3.黄金诏书的颁布及后果主要内容:(1)确定了皇帝选举法。
明确规定皇帝由七大“选侯”参加的选举会议决定。
(2)全国性的一切重大问题均由选侯会议决定,选侯会议每年召开一次,每次会期是一个月,在复活节后召开。
选侯会议商讨归家大事,选侯委员会变成常设的管理国家的机构,各大选侯变成国家命运的主宰者。
(3)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独立的行政、司法、军事权力和货币铸造权、矿藏开采权、赋税征收权,领地世袭,由长子继承。
(4)承认封建主进行私战的合法性。
(5)限制陪臣、城市发动反对领主的战争。
(6)规定城市不能结盟反对封建领主。
后果:德国多头政治的格局1347年卢森堡家族出身的查理四世(1347~1378年)被选为帝国皇帝。
1356年他颁布了“黄金诏书”,其内容除长篇序文外,共 31章。
前 23章和后8章分别是在1月10日的纽伦堡帝国会议和12月 25日的麦次帝国议会上公布的。
为了克服大空位时选举的混乱,防止教皇干涉德国皇位选举,首先确定了皇帝选举法。
确认皇帝由当时权势最大的七个选侯固定在法兰克福城推举。
选举会议由美因兹大主教召集并主持。
按多数票表决的办法。
各诸侯在其领地享有司法、行政、军事和铸币以及盐、铁矿开采等特权。
领地可以世袭由长子单独继承,男性相续。
禁止城市结成同盟,市民和农民都隶属于各大领主。
因此马克思把“黄金诏书”称为“德国多头政治的根本法”。
诏书规定选侯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为期一个月(在复活节之后),商讨国家大事,选侯委员会变成常设国家管理机构,选侯成为国家命运的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