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燃烧和灭火2
- 格式:ppt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19
教案《燃烧和灭火》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 能够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2. 学会使用灭火器和灭火器材进行灭火。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燃烧的条件1. 燃烧的定义和特点2. 燃烧的三要素:燃料、氧气和点火源3. 探究燃烧的实验第二节:灭火的方法1. 灭火的原理:消除燃料、切断氧气、降低温度2. 常见灭火方法:用水灭火、用灭火器灭火、用灭火器材灭火3. 灭火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 灭火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难点:1. 燃烧的实验现象和灭火原理的理解。
2. 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实验器材、灭火器、灭火器材。
2.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引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燃烧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燃烧的三要素。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燃烧实验,观察和记录燃烧的现象,引导学生探讨燃烧的条件。
4. 知识讲解:讲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重点介绍灭火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灭火器的使用练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灭火方法。
6.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教案《燃烧和灭火》(接上)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3. 灭火器使用练习:检查学生对灭火器使用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七、教学延伸:1. 探索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如木材、煤炭、天然气等。
2. 深入了解灭火器的种类和适用范围,如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课题1燃烧和灭火一选择题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2.近年频繁发生的有关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操作不当就会存在安全隐患。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C.油库、面粉厂、纺织厂、煤矿矿井内都要严禁烟火D.夜间厨房发生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开灯检查并打开门窗通风3.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如图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 )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4.下列探究的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的是( )5.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D.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燃烧都放出热量B.红磷常温下在空气中能自燃C.炒菜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D.木材燃烧必须达到木材着火点二非选择题1.燃烧是指___________与氧气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________反应。
2.燃烧的条件:(1)________;(2)可燃物与____________接触;(3)达到燃烧所需的____________(也叫着火点)。
3.灭火的原理:(1)清除________或使________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______________;(3)使温度降到________以下。
4.常用灭火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教学设计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分课时环节与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资源准备□评价○反思第一课时练习提高15min 【提问】燃烧的剧烈程度跟哪些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自学归纳【引言】可燃物的在一定空间的急剧燃烧有可能发生爆炸,为了预防危险的发生,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安全常识【指导阅读】P129资料【投影】展示图标【提问】1.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2.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何关系【巩固练习】1.下列措施中,符合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管理要求的是( )A.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吹进来B.为了节约运费,把乙醇和鞭炮等物品同时装在一辆货车上运送C.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的工人可以在车间里吸烟讨论进行猜想与假设1.与氧气的浓度有关2.与物质的接触面积有关3.与可燃物的性质对照燃烧条件设计对比实验验证猜想讨论与交流:了解生活中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口答口答△通过本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并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利用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一、单选题1.下列火灾最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的是A.楼房着火B.森林大火C.图书、档案着火D.草垛着火【答案】C【分析】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灭火。
二氧化碳灭火不会留下痕迹,不会腐蚀物体,因此二氧化碳灭火器常用于精密仪器、图书室档案的灭火。
【详解】A、楼房着火常用水扑灭,故A错误;B、森林大火可以开辟隔离带,或用水灭火,也可用灭火弹灭火,故B错误;C、二氧化碳灭火器常用于精密仪器、图书室档案的灭火,故C正确;D、草垛着火,常用水灭火,故D错误。
故选:C。
2.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为不正确的是A.酒精灯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B.电烤炉着火,用水浇灭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D.森林着火,将大火蔓延线前的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答案】B【详解】A、酒精能溶于水,不可用水灭火,酒精灯打翻起火时,应用湿抹布扑盖,灭火措施正确,不符合题意;B、水能导电,电烤炉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以免引发触电,灭火措施不正确,符合题意;C、精密仪器、贵重物品、图书档案等着火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可防止损坏,灭火措施正确,不符合题意;D、森林着火,将大火蔓延线前的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通过隔离可燃物灭火,灭火措施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3.(2023春·山东淄博·八年级统考期末)水基型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产生的泡沫喷射到燃料表面,泡沫层析出的水在燃料表面形成一层水膜,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能快速高效灭火,可用来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性液体及固体材料引起的失火。
如果下列物质不幸失火可以用它来灭火的是A.酒精B.汽油C.图书D.精密仪器【答案】B【详解】A、酒精和水可以互溶,不能用此灭火器灭火,故错误;B、汽油不能溶于水,能用此灭火器灭火,故正确;C、水基灭火器会产生大量的水造成图书损坏,故错误;D、精密仪器失火不可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而是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故错误。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与灭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且缺一不可;2.掌握灭火原理是破坏燃烧的条件,缺一即可。
3.了解发生火灾的自救措施。
过程与方法在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中,学习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事实得出结论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燃烧既给人们带来便利又会给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2.通过逃生方法的学习,树立用火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一)展示课题,并做自我介绍【板书课题】(二)导入新课【展示】PPT展示研学的合影的照片,并观看篝火视频,导入新课。
【观察】请同学例举生活中和前面的学习中见过的燃烧现象,并结合所给图片总结出燃烧的共同特征。
【燃烧】的定义: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三)讲授新课探究燃烧的条件1、通过生火过程的图片猜想燃烧的条件。
【展示】PPT展示研学中几张生火过程的图片【猜想】让同学们结合图片和实际生活猜测燃烧的条件。
着火点: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2、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演示】教师演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现象】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也不燃烧。
【结论】同学根据表格对比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巩固练习请同学们分析,改进实验有何优点?4、学以致用【提问】试管中的红磷和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你能根据燃烧的条件使他们燃烧吗?【演示】教师实验演示向水中通入氧气使水中的白磷燃烧。
(在第二单元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知道了加热可以使红磷燃烧,课堂不再演示。
)灭火原理的探究1、通过熄灭火堆的方法总结灭火的原理【过渡】PPT出示一张学生正在做饭的图片,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同学们需要把火熄灭,假如是你,你有什么办法把火给灭了呢,这样灭火的理由是什么?【学生讨论】……【总结】灭火的原理有: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3、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课题1 燃烧和灭火【学习目标】1、知道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常用的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自主学习】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反应。
2.燃烧的条件:(1)。
(2)(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也叫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2)隔绝(或空气)(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以下。
三、灭火器的使用【合作交流】一、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实验7-1】1、我们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________,而红磷__________,烧杯中的白磷____________。
2、对准烧杯底部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燃烧?说明燃烧必须具备什么条件?1、由本来在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综合上述讨论可以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3、结论:燃烧是可燃物与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的剧烈______________。
因此燃烧需要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小组交流】燃烧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果发生了火灾,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结论:根据燃烧条件可以推出灭火的原理下面是一些灭火的方法,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1、烧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油锅盖灭。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反馈达标】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导学案印前签字:班级:姓名:课题: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2) 课时安排:一课时年级:九年级科目:化学设计者:马学军内容学习注解学习目标:知识: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技能:培养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会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重点: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难点: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新课预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灭火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爆炸是在_______的空间内______的燃烧,短时间要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_________,而就会爆炸。
3.写出以下几种消防安全标志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还有一种剧烈的燃烧现象,我们称之为爆炸。
爆炸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我们这节课来寻找答案。
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三)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阅读教材P130,完成探究1的表格。
解释探究2这个装置及灭火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泡沫灭火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思考:有些燃烧很平静,有些燃烧却能引起爆炸,爆炸的条件是什么?课本P133实验探究“粉尘爆炸实验”讨论:(1)为什么金属筒要加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研究燃烧和灭火的原理,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材料
1. 火碱棒
2. 硫磺
3. 火柴
4. 干净的烧杯
5. 实验台
6. 试管夹
实验步骤
1. 将一根火碱棒置于实验台上。
2. 用火柴点燃火碱棒的一端。
3. 观察火碱棒燃烧的现象,并记录下燃烧时间。
4. 用试管夹将一小块硫磺夹在试管中。
5. 用火柴点燃硫磺。
6. 将试管倾斜,将燃烧的硫磺接触到火碱棒的尽可能靠近燃烧
部分。
7. 观察火碱棒燃烧是否被灭,并记录下熄灭的时间。
实验结果
火碱棒自燃时火焰气体逸出,火焰颜色为黄色,燃烧时间约为30秒。
将燃烧的硫磺接触到火碱棒后,火焰被灭,熄灭时间约为5秒。
结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火焰是燃烧物质的气体所产生的可见光;
2. 灭火是将燃烧物质绝热隔开,消耗燃烧物质或降低其温度。
实验注意事项
1. 进行实验时应保持实验台、烧杯等器材的干净;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烧伤;
3. 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台、烧杯等器材清洗干净。
课题1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灭火方法。
2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和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平安常识。
3能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4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自己归纳现象和结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类比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小组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2通过观看“用火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的生活和促进社会开展的积极作用。
3通过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分析—归纳法。
仪器、药品、用品
多媒体、镊子、酒精灯、酒精、棉花、水、蜡烛、玻璃杯、火柴、木条、一块煤、烧杯、扇子、沙子、水槽。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3)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是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教学用品:铜片、烧杯2个,大试管(含橡皮塞)1支,小蜡烛,红磷,白磷,碳酸钠粉末,稀盐酸,塑料瓶,小试管,火柴。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很多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它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天上的火,来到人间,火在大地燃烧,让愚昧化做文明,火在宇宙燃烧,使黑暗趋向光明!“火”在给我们人类带来光明、温暖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
能不能控制燃烧,让它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呢?在这一节课里,我们将用实验的方法去揭示燃烧的规律,找到控制燃烧的办法。
【典故】1.1854年5月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他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
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船.......2. 农村之“鬼火”,盛夏时节,在农村经常有人看见鬼火……二、问题和猜想:(一)燃烧的条件【提问】你能说出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物质的燃烧现象?【讨论】下面的这几个变化,有哪些相同点?C+O2=CO2;4P+5O2==2P2O5;S+O2==SO2;3Fe+2O2==Fe3O4。
可燃物:可以燃烧的物质叫可燃物。
【板书】1.燃烧: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叫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