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0篇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你们好!我为大家说的是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具体直观体现,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学生熟悉,倍感亲切。
通过学习,学生再次体会到,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重要的。
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为生活服务,科学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的思想。
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情景,更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燃烧的做法。
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二、教法分析: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及初中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新课改的深入,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我采用了引导启发、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类比归纳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学生以空间与时间,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化学学科的乐趣。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讨论与交流”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了信息量。
三、学法指导1)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探究灭火的方法,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燃烧既可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的变化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三.教学方法多媒体应用、演示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式提问四.教学过程1、回忆学过的燃烧事例和燃烧现象,根据以上事例,归纳燃烧定义和特征2、播放视频,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同时补充:实验的改进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三者任满足其一播放视频,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4、应用5、谈一谈,遇到火灾自救的措施6、理解简易灭火器的原理,了解几种常用灭火器7、小结8、课堂练习9、课外任务:调查与研究。
五、板书设计(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爆炸的含义。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如何防火、防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一、说课目标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燃烧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燃烧的种类及火焰结构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了解燃烧的本质和灭火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火灾事故。
二、说教具和材料1.教具:实验器材(点火用火柴、燃烧器皿等)、多媒体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等。
2.材料:火柴、纸张、酒精等。
三、说教学过程1. 导入与自主探究(15分钟)教师安排:采取启发式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教师操作:1.让学生思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质发生了燃烧?2.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经验,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呈现实验现象:教师使用火柴点燃一小段薄纸,以展示燃烧现象。
4.提问:燃烧是什么现象?燃烧有哪些特征?学生操作:根据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 理论知识的讲解(20分钟)教师安排:通过PPT讲解的方式,系统地介绍燃烧的种类及火焰结构等相关知识。
教师操作:1.准备幻灯片:将燃烧的种类(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爆炸燃烧等)和火焰结构的图示准备在幻灯片中展示。
2.逐步呈现:先介绍完全燃烧,再引入不完全燃烧和爆炸燃烧。
同时,介绍火焰结构的基本形态。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燃烧需要有氧气参与?爆炸燃烧与火药有何关系?学生操作:通过观看幻灯片和听教师讲解,学生理解燃烧的种类和火焰结构等相关知识。
3. 实验示范(10分钟)教师安排:通过实验展示,让学生亲身经历燃烧过程,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操作:1.准备实验材料:点火用火柴、酒精棉芯、实验器皿等。
2.实验步骤:–将实验器皿内部涂抹酒精棉芯。
–将实验器皿倒置在点火用火柴上方。
–用火柴点燃酒精棉芯。
3.观察与记录: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操作:观察教师实验示范,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实验总结与扩展(15分钟)教师安排: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提出火灾事故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 1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和老师们,我是化学教师***,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我设计的《燃烧和灭火》课程。
首先,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
在学生已经研究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燃烧和灭火的知识。
通过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身边的物质,同时提高化学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学生将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常见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将掌握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研究惯和研究方法。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学生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研究欲望。
通过对易燃易爆物的研究,学生将提高安全隐患意识。
通过对燃烧和爆炸利弊的分析,学生将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学生将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策略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增加课程的信息量。
2、学法学生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和自主研究等方法,来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3、设计思路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调整了部分教学顺序,改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熄灭蜡烛入手,进一步探究灭火的原理。
在此基础上,学生将逆向思考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利用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
这样可以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产生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一、我对教材的理解燃烧与灭火是在学生学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识,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但学生对燃烧现象很少留意视察,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我注意源于生活,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便于指导学生驾驭本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 学问与技能(1)相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育自护自救实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试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所学学问说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 )培育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试验装置进行改进,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2)树立平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试验探究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课程内容要面对学生、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在课堂实施中留意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建。
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二、我的教学构想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识、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新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肯定的探究、探讨问题的实力。
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纳启发、试验探究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激励学生主动动脑、动手、参加、合作,给每位学生供应广袤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开心的氛围中进行探讨学习,体验到化学的乐趣。
下面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三、我的教学设计环节 1 质疑。
通过《一则骇人动目的报道》引入新课。
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
环节 2 总结出燃烧的概念。
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学问(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学问,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 3 探究燃烧的条件。
化学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和灭火》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了解到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有关系;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得理论上的升华的能力和条件。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对以后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
2、教材处理(1)引导学生参与探究;(2)考虑到空气污染,将课本上用红磷、白磷的演示实验加以改进。
(3)学生对课外知识有浓厚兴趣,我将教材的内容略为拓展,了解火灾自救常识,体现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的相互渗透,真正做到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3、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方面制定如下:A.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B.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4、结合教学实际,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确立如下: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二、教法分析1.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
九年级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需求,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分析进而深化理解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一燃烧及灭火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燃烧及灭火。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燃烧的概念、条件以及分类,并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燃烧的概念和条件;2.掌握常见物质的燃烧性质及其应用;3.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教学重点: 1. 燃烧的概念、条件和分类; 2. 常见物质的燃烧性质及其应用;3. 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 突破学生对燃烧条件的认知局限,帮助他们理解燃烧的本质;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话题:燃烧及灭火。
2. 呈现(15分钟)通过黑板演示和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燃烧的概念、条件和分类。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燃烧物质的燃烧性质和应用。
3. 实验探究(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了解燃烧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燃烧的本质。
4. 归纳总结(1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燃烧的概念、条件和分类。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加深学生对燃烧的理解。
5.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灭火器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提醒学生正确使用灭火器的重要性,并进行示范演示。
6. 小结(5分钟)通过简要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讨论。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准备教学手段: 1. 教师讲授; 2. 讨论和展示; 3. 实验探究; 4. 案例分析;5. 示范演示。
教学资源准备: 1. 黑板和粉笔; 2. 相关实物和实验器材; 3. 多媒体投影仪(用于呈现课件); 4. 灭火器示范用具。
课题 1《燃烧和灭火》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化学教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燃烧和灭火》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 1的内容, 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 通过学习, 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 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都是极其重要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学会从化学反应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促进燃烧方法的分析,从化学反应角度总结促进燃烧的方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认识灭火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二、教学策略1、教学设计思想与理念燃烧是日常生活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学生已经知道很多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但不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联系起来。
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所知道的灭火和促进燃烧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
教学中突出学生个人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有意识的设计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一些枯燥和难懂的问题放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解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与灭火》说课稿设计者:马巧丽设计者单位:宝鸡市眉县齐镇中学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
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A.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3)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B.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3、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二、学情分析燃烧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已经知道很多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但还不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联系起来。
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所知道的促进燃烧的方法和灭火与化学反应条件有机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
三、教法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
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
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的内容,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成为化学与生活相联系的一个切入点。
并且对以后讲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起到铺垫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②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②通过实验探究及分组讨论,学会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灭火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②普及火场逃生及基本灭火知识,树立安全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改变。
二、教法分析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问题启示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以及“讲解法”。
以上方法能很好的体现新课标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九年级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需求,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和分析进而深化理解知识。
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还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体现以学生为主动权。
三、学法分析九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燃烧所需的条件并不完全了解,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更多关于燃烧的知识。
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方法学习。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和灭火的条件,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课进展阐述。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对燃烧有所理解,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展深化研究的才能和条件。
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一步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是知识逐步向才能转换的一座桥梁。
对今后学习“化学反响中能量的变化〞起到铺垫作用。
另外火场逃生知识的学习是化学效劳于生活的表达。
2、教学目的分析A.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B.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会通过实验对现象进展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认识事物,用开展的目光对待事物3、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和灭火的原理的分析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二、教法1.实验探究法: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根底,实验的动手才能较强,思维活泼,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探究实验,学生合作探究,对实验现象观察、分析、讨论进而深化理解知识,解决问题。
充分表达了高效课堂学生的主体性。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课堂气氛,将探究的方案,讨论问题等提早准备,给学生更多动手、动脑、交流讨论的时间。
3.老师演示实验法:考虑到某些实验的平安性及危害性,探究方案二的实验由老师演示,防止了课堂中的意外伤害。
三、学法1.自主学习法:简单的内容由学生阅读教材、联络生活自主学习。
由“学会〞变为“会学〞培养学生自学才能。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让学生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
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华北区、东北区)大赛说课一等奖:燃烧与灭火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化学教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燃烧和灭火》,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的形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了解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
●了解常见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通过对易燃易爆物的学习,提高安全隐患意识
●通过对燃烧和爆炸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策略
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
2、学法:
1)实验探究
2)分析归纳
3)自主学习
3、设计思路
探究灭火方法比直接探究燃烧条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调整了部分教学顺序,改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熄灭蜡烛入手,进一步探究灭火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逆向思考得出燃烧的条件,再利用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
这样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
三、实验设计
1、课本演示实验
通过实验改进,避免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
2、趣味实验。
课前由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粉尘爆炸"及"简易灭火器"的实验装置,展示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出部分实验装置图。
通过实验的再设计,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中央电视台的娱乐节目"挑战群英会"中的片段--双节棍灭蜡,使课堂进入自由探究的环节。
(二)活动与探究一:熄灭蜡烛的方法
成果交流:吹灭、用书本扇灭、用坩埚钳将烛芯夹灭、用湿布盖灭、用水浇灭、
用一支烧杯将蜡烛罩住、将烛芯剪断、用二氧化碳熄灭......
(三)综合学生的方法,结合相关数据,归纳总结出灭火原理
1、隔绝空气(氧气)。
2、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3、隔离可燃物。
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得出燃烧条件。
(四)[教师演示]红磷、白磷燃烧对比实验验证燃烧条件,
在一只盛有开水的烧杯中放入一小块白磷,白磷未燃烧;两支硬质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红磷、白磷,塞紧橡胶塞,利用水浴将其加热,观察并对比实验现象,红磷没有燃烧而白磷剧烈燃烧。
另取一支收集有氧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的试管,罩住开水下的白磷,观察,白磷在开水中剧烈燃烧起来。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对比,巩固新知识,进一步得出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之间的关系。
用flash课件直观的表示出两者的关系
通过"旧曲新唱"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常见的与燃烧灭火相关的成语,再次理解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釜底抽薪"--解决问题,不能只考虑表面的问题,要从根本上去解决。
化学的意思就是隔离了可燃物,就不再燃烧。
"杯水车薪"--用来比喻力量太小,无济于事。
化学的意思就是水太少,不足以降温到柴草的着火点以下,因此火不能熄灭。
此外还有"绝薪止火"、"抱薪救火"、"火上浇油"......
(五)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运用
[教师引导过度]燃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
然而,一旦燃烧条件运用不当,后果将不堪设想,使学生辨证的认识火。
如果空间有限,急剧燃烧还会有更大的危险。
[演示实验]教师利用学生组装的仪器演示'模拟爆炸实验'。
利用杯口原有的过滤网盛装面粉,点燃蜡烛,罩上饮水杯,鼓入空气,面粉发生爆炸。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爆炸的原因
运用1、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由学生交流、列举我市一些易发生火灾或爆炸的单位,提出防火防爆措施。
利用一张煤气燃烧爆炸的新闻图片创设问题情景
运用2、进行安全教育
运用3、灭火器工作原理
围绕爆炸后火灾的救助方法,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及其适用范围。
并由趣味小组的同学演示简易灭火器来了解灭火器的原理。
(六)课堂反馈。
生活实践中遇到下列情景,不要慌,想想看,你一定能解决。
情境1:做完饭后,你怎样将液化石油气熄灭?利用了什么原理?
情境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利用了什么原理?
情景3: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
怎么办?利用了什么原理?
情境4:1987年5月,大兴安岭森林发生火灾。
火势迅速蔓延,最有效的灭火方法是什么?利用了什么原理?
情景5:煤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为了使人警觉,煤气公司通常在其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物质。
某居民回家发现室内充满了煤气味,他立即去检查煤气开关,当他旋转灶具上的开关时,自动点火产生火花,引起一场爆炸。
1)请你分析爆炸的原因
2)如果是你,你会首先做什么?
3)如果天色已晚,能否开灯检查?为什么?
(七)课后调查
调查我校哪些地方应放哪些灭火器?
调查你的家庭、学校或一些大商场的防火措施。
根据自己住宅及周边环境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采取图示和提纲相结合的形式,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