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小故事》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6
竹扇题字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入木三分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
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
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
母亲说:“你看《笔说》。
”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
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
”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
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
”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
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
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
”卫夫人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
”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有些夸张,但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十分贴切!书成换白鹅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
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书法小故事之羲之换鹅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羲之一生酷爱书法,他对书法的研究和探索使他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
在羲之的一生中,有一则著名的小故事与他的书法才华息息相关,那就是《羲之换鹅》。
《羲之换鹅》的故事发生在南朝梁时期。
当时,羲之正是梁武帝的宫廷书法家,他的书法技艺备受赞誉。
有一天,梁武帝听说有一只特别美丽的白鹅,决定赐给羲之以示慰问。
梁武帝命人将白鹅送到羲之的府上。
羲之接到白鹅后,仔细观察了一番。
他发现白鹅的颈项之间有一片独特的斑纹,形状酷似丝绸的纹路。
羲之感受到了非凡的灵感,他马上拿来墨汁和毛笔,开始模仿白鹅的斑纹创作书法。
他将墨汁在宣纸上随意挥洒,以鹅羽笔法勾勒出纹理的效果。
这样的书法作品,完美地表现了白鹅颈项上那特殊的斑纹。
羲之在作品上题写了一首七绝的诗句,表达了他对白鹅之美的赞美之情。
这幅作品一经完成,立刻被人们所称道。
羲之的模仿技法使人们大为惊叹,尤其是他用鹅羽笔法创作的纹理效果,更是独树一帜,被誉为“飞白之境”。
这个小故事让人们看到了羲之的创作天才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
通过《羲之换鹅》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羲之对于书法作品的灵感来源的独到见解。
他不仅能够在自然界找到灵感,而且还能够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的表达方式。
这种将自然美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创作方法,使得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羲之不仅在书法技艺上有所创新,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以形写象”,即根据事物的形状特点进行创作。
他提出了“痕法”、“露法”等书法技法,极大地丰富了当时书法的表现手法。
《羲之换鹅》的故事不仅展现了羲之的创作天赋和独到的艺术见解,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对自然的敏感与赞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秀色可餐”、“以文为鉴”等观念一直被广泛传承,这些观念在羲之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的来说,《羲之换鹅》是一个充满艺术情趣的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窥见羲之的艺术天才和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
书法儿童故事在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里,住着一个热爱书法的小男孩小明。
小明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每天都会拿起毛笔,在纸上练习着自己的字体。
他的父母看在眼里,非常支持他的爱好。
有一天,小明在家附近的山洞中发现了一本古老的书法秘籍。
他迫不及待地翻阅了起来,里面记载着许多书法大家的经验和技巧。
小明欣喜若狂,他决定利用这本秘籍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从那一天开始,小明每天都会带着毛笔来到山洞中,跟着秘籍上的指导进行练习。
他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笔画的顺序,并且在纸上用心地模仿。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的书法水平逐渐提高,他的字迹也愈发工整美观。
一次,小明参加了一场书法比赛。
他紧张而兴奋地拿起毛笔,展示着自己的书法造诣。
裁判们看到小明的字迹时,都惊叹不已。
小明的字写得洒脱自然,气势磅礴,尽显书法艺术的魅力。
在比赛结束后,一位老师走到小明面前。
他给了小明一个温和的微笑,并说:“小明,你的书法才华令人钦佩。
你的字迹不仅美观,还展现了你内心的深邃和稳定。
但是,书法并不只是漂亮的字迹,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你应该学会用心去感受字的意境和文字所表达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书法的美妙之处。
”小明深感自己的不足,他决定寻找更多的书法大家学习。
通过各种途径,他结识了许多书法名家,并向他们请教学习。
每个名家都教会了小明不同的书法技巧和理念,让他收益匪浅。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明开始多思考书法的哲学内涵。
他明白书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他深刻体会到,只有在内心宁静而深沉的状态下,才能创造出冷静而自然的字迹。
慢慢地,小明的心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不再局限于笔画的细腻和结构的完美,而是致力于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到每一个字中。
他的字体充满生命力,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热情和才华。
时光如水,转瞬间,小明已经长大了。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成为了一位备受瞩目的书法大师。
人们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美好,仿佛沉浸在了一个富有艺术气息的世界里。
一、秦汉程邈创隶书传说,隶书是由秦朝的一个名叫程邈的人创造出来的。
程邈起初在一个县里做个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
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在今天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的一个监狱里。
在监狱里,整天没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
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
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并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
当时,各种上报给皇帝的公文很多,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
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使用,写起来又很方便,所以称作隶书。
(事见唐·张怀瓘《书断》)萧何深思题匾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因为他的功绩大,刘邦就封他为赞部候,后来又升他做相国。
萧何的字写得非常好,尤其擅长用秃笔在牌匾上写字。
有一次,有人请萧何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萧何苦思冥想了三个月后,才动笔写。
写的那天,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动笔写,都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看。
只见萧何如同带兵打仗一样,手腕的变动好像是在指挥千军万马,写出来的字好像他所带领的文臣武将(“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每一个字都那么有气势,前来观看的人拥挤得象潮水一般,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精彩的挥毫泼墨所深深折服。
(事见南朝宋·羊欣《笔阵图》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师宜官卖字换酒汉代(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前后共经历426年,这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书法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非常喜欢书法。
每天,他都会亲自拿起毛笔,在宫殿里写写画画,为自己的王国留下美丽的字迹。
有一天,国王听说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书法家,这个书法家的字画被誉为天下无敌。
国王非常好奇,决定亲自去拜访这位书法家。
国王骑着骏马,穿过山谷和森林,来到了书法家的家中。
他看到书法家正专注地坐在桌前,正在挥毫泼墨。
国王走进去,对书法家说:“老师,请您指导我如何写出更好的字。
”书法家点了点头,从字纸上撕下一张,递给国王一只毛笔说:“陛下,请您先写一个“山”字。
”国王拿起笔,按照自己的理解,认真地挥毫。
结果,他写出的字并不是很好看。
书法家看了看国王的字,微笑着说:“陛下,您是个很有天赋的人,但是书法需要时间和耐心,不是一蹴而就的。
”说完,他又继续写自己的字。
国王有些迷茫,但他并没有放弃。
他决定每天都用心练习,连夜研究书法的技巧。
他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山水,学习风雨雷电对大地的洗礼,逐渐领悟到书法的精髓。
经过一年的努力,国王再次去找书法家。
这一次,他挥毫泼墨,写出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字画。
书法家看着国王的作品,赞叹不已:“陛下,您的书法已经达到了无上境界。
”国王心里非常高兴,同时也明白到,只要付出努力,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书法家。
他回到王国,将自己的书法技艺传授给了更多的人,让王国充满了美丽的字迹。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书法需要耐心和努力。
无论是国王还是普通人,只要不断练习,就能够写出漂亮的字。
而且,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传承和表达自己的文化与感情的方式。
书法历史小故事汉字的起源汉字渊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象形文字。
这是我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汉字的产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历史,在上古社会,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结绳”和“契刻”(就是用刀在木片以及陶器上刻符号)来记事。
“结绳”的办法是文字的雏形,“契刻”则是萌芽状态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功臣书法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将六国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同,去其各异,以秦国文字做基础加以综合整理,编写?仓颉篇?、?爱厉篇?、?博学篇?作为典范,为官方正式标准字体使用。
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
秦朝以前的篆书统称为大篆,秦始皇时期通过对大篆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叫小篆。
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篆形体匀圆齐整,刚健流美。
“临池”的由来我国东汉书法家张芝从小就爱写字。
日日临写,从不间断。
他每天在院中的池水里洗刷笔砚,日子久了,池子里的清水都被墨染黑了。
后人用的“临池”一词就是指张芝刻苦练字的故事。
“行书”的来历相传“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
刘德升少时读书,凡事都爱动脑筋。
他感到写楷书太死板、又很慢,写草书虽快,可又太潦草不易辨认。
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他终于把楷书与草书的笔法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用笔畅快、字形秀美、又易辨认的新书体——“行书”。
画龙点睛传说南朝梁代画家僧繇在佛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当时看他作画的人很多,可他画的龙都不点眼睛,说要是点上眼睛龙就会飞上天。
大家不信,一定要他点上,他刚把一条龙的眼睛点上,突然天空雷霆大作,墙壁被震破,这条龙便腾空飞起。
王羲之学书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从七岁起,就跟父亲学字。
十二岁时,又游历名山大川,遍览前代大书法家的字,扩展了胸怀,开阔了眼界,书法意境也更高远了。
他终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书体,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
关于书法的小故事故事一,孔子的书法启蒙。
相传孔子小时候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常常观察家中的书法作品,模仿其中的笔法和结构。
后来,孔子的父亲发现了他对书法的热爱,便请来了一位书法名家为孔子传授书法技艺。
孔子在这位书法名家的指导下,不断练习,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法是需要用心去学习和练习的艺术,只有不断地钻研和勤奋练习,才能取得进步。
故事二,王羲之的《兰亭序》。
《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写。
相传,王羲之在写完《兰亭序》后,感觉自己的书法达到了巅峰状态,于是便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书法展览,邀请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观赏。
在展览现场,众人无不为王羲之的书法所折服,纷纷赞叹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优秀的书法作品需要具备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艺,才能够打动人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故事三,书法与修身养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古人认为,通过练习书法,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修养情操。
因此,许多文人墨客都将书法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通过挥毫泼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以此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练习书法,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格。
故事四,书法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许多古代文人都对书法情有独钟,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书法作品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法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结,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
通过讲述这些与书法相关的小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书法的起源和发展,更可以感受到书法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